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黃河源的結果 展開
-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黃河流域範圍
- 音樂專輯
- 廣東省雲浮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黃河源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黃河流域範圍
黃河源(三江源之一):是指龍羊峽水庫徠以上,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黃河流域範圍。涉及青海、四川、甘肅3省的6個州、18個縣,總面積約13.2萬平方公里。黃河源頭的面積雖然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響卻不容小覷,牽動著整個黃河流域。
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黃河
黃河源位於青海的腹地。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后第一個加油站。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
黃河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為卡日曲。
1、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南麓,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
黃河
約古宗列盆地,藏語意為“炒青稞的淺鍋”根據藏族同胞講,“約”,指這片土地;“古”,相當於漢語連詞;“宗列”,是藏族炒青稞用的圓圓的平平的鍋。。這個名稱準確地反映了這個盆地的特徵。在群山連綿、河汊交結的高原上,約古宗列一帶確實是視野開闊的較大盆地,它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周圍山嶺環繞。除了瑪曲在其東北角切割的芒尕峽谷外,它的四面均被緩緩的丘陵包圍。假若晴空時節,站在高端放眼望去,這裡的景色盡收眼底。
盆地看似一馬平川,其實走進去就會發現,裡面的地形千變萬化,精緻景觀氣象萬千,只見丘陵矮崖相間、草甸湖盆互映、溪流泉眼遍布。遠遠地你看到一座小山嶺,走到眼前卻一片平坦之地,遠處看有丘塬,走到眼前卻是一道山脊,一條下河繞著崖腳像躲迷藏一樣迴環往複,甚至切割了岸崖,深深躲在硬崖下面;草甸中受高寒反覆凍融形成的水泊(水潭),被形象地稱作“馬蹄坑”,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遠看象是無數晶瑩閃亮的珍珠嵌在盆地。在陽光照耀下泛著孔雀藍色,猶如開屏的孔雀,難怪當地藏族同胞給它起了瑪曲這個吉祥的名字。水泊四周,是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有時水量大一點,一個馬蹄坑的水溢向另一個馬蹄坑,形成小小的瀑布,瀑布相連形成一條小流,這似乎就是某條河流的源頭了,盆地里坡降很小,泉漬遍布、水流緩慢,可以看到高原寒、魚裸鯉俊俏的身影,這種魚都只有一指來長,非常細小,在平緩的水中嘖嘴兒,絲毫不、懼人色。夏日裡,盆地里有鳳毛菊、垂頭菊、金蓮花、龍膽、馬先蒿、藏蒿草等,組成、綠茵如毯的高寒植被,其間各色鮮花點綴,華麗俏美,所以,這裡還被稱為“五花草、甸”;野驢、黃羊、石羊、藏羚羊、紅狐,甚至還有狼和熊等出沒,顯示出盎然生機。冬季,瑞雪覆蓋,一片冰清玉潔的世界,彎彎曲曲的河上冰凌閃爍,如銀蛇亂舞,天、空中鷹隼徘徊,狩獵著它的食物。
瑪曲曲果就在盆地中間線一帶偏西南的一隅。
在盆地西部略偏南聳立著盆地最高峰——海拔5214.8米的雅拉達澤峰,呈金字塔形,在開闊的盆地內獨樹一幟、昂首向天,在氣候多變的高原上,它時而聳立於清澈的藍天之間,時而被濃雲籠罩,時而薄雲如紗纏系山腰,似乎是一位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亦堅守諾言的武士。當地牧民傳說,雅拉達澤是阿尼瑪卿雪山的兒子,由於遠離河源,就派遣他的兒子雅拉達澤來守候源頭。這固然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但是,在當地牧民的心中,瑪曲曲果確實是非常神聖的,而且表明了黃河流域最高雪山阿尼瑪卿山與黃河源之間的密切關係。有意思的是,麻多鄉東邊的“卡里恩尕卓瑪”是位“銀白色仙女”,在遼闊高遠的黃河源頭,西金童東玉女,遙遙相視,雙雙守護著母親河的源頭,也可以說,寄託了華夏各族兒女對黃河源圖騰般的極度崇敬。環雅拉達澤山峰的盆地西部,屬於柴達木盆地流域,其水流流經昆崙山到格爾木,注入察爾汗鹽湖。
在盆地的西南部,距雅拉達澤山約30公里的地方,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的卡日扎窮山麓,有一個面積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噴涌翻滾,汩汩有聲是為瑪曲曲果,黃河為正源(海拔4640米,東經95°59′25″,北緯35°01′35″),只有一個泉眼,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瑪曲”,藏語,意為“孔雀河”,即指黃河。“曲果”,藏語,“小河源頭”之意。瑪曲曲果,即黃河源頭。源頭處為一箕形緩坡丘陵,當地藏族居民稱之為“瑪曲曲果日”(“日”意為小山)。在小山的東坡附近有一處滿月形泉眼,兩面緩形山坡與泉眼形成雙手捧月之勢。這就是黃河源頭第一泉。
此泉大小若臉盆、深淺約豎掌,其水清冽、平靜,夏不狂溢、冬不幹涸,映著藍天白雲,源源不斷湧出甘露。泉眼下游為草甸沼澤地,眾多大小泉逐步匯流成溪,向北偏西流淌,在1000米左右處與其左邊西南隅另一股泉水——青鳥龍窪相匯合,形成寬約0.7米、深約0.2米、Y字形的溪流,即為約古宗列曲(瑪曲)。
自黃河第一泉涌水,約古宗列曲(瑪曲)先向北,再向東,約2.1千米進入約古宗列盆地,在約古宗列盆地內迴環曲折,在盆地中央經常會形成沼澤草灘和水泊地,其大大小小的草甸水潭,呈綠色扇形分佈,儼然孔雀開屏,行過此地,瑪曲與偏南而來的青鳥龍窪(舊地圖標為約古宗列曲,不確切,當改)和其他小溪匯合,噴涌而出的泉水匯合了盆地內浸滲出來的無數涓涓細流,逐漸形成了一條寬約10米,深約半米的潺潺溪流,初具小河規模。然後進入盆地東北角的16公里長的芒尕峽谷衝出盆地,進入瑪涌灘。這一段河道,河寬水淺,流速緩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澤草灘和眾多的水泊。登高遠眺,只見數不清的水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孔雀開屏一般,因而稱為瑪涌灘。繼續東行20千米左右,進入星宿海(星宿海在瑪涌灘的中部)後轉向東南流,又蜿蜒9千米接納左岸支流雜曲,水量顯增,再下行,東南蜿蜒6.2千米接納左岸支流瑪卡日埃,有0.6千米多接納右岸較大支流卡日曲(扎陵湖口約20千米處)水量大增,匯口以下數千米幹流即出瑪涌灘,逐漸分汊達7股,最後合為三股進入扎陵湖。
3、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由徠較大兩支流拉浪情曲和卡日曲曲果彙集。卡日曲曲果,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30米,東經95°55′18″,北緯34°55′52″),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水源更加豐富。下行70千米接納了拉浪情曲。再續行約60千米,受卡里恩尕卓瑪山的支脈努尕冰賽山的阻擋,折向西北方向前行40千米,繞過此山後再向東,行約20千米后與瑪曲匯合。
卡日曲最長支流拉浪情曲最上源那扎朧查河是黃河的最長源頭。那扎朧查河,源頭巴顏喀拉山北麓塔鄂熱西北2.2千米處的那扎仁山麓(海拔 4852米,東經96°20′23″,北緯34°30′29″),有3眼泉水湧出。以此算計,比卡日曲曲果源頭長15.8公里;比瑪曲曲果源頭長39430米。
瑪曲與卡日曲曲在巴顏和欠山附近(海拔4300米)東經96°51′48.4″, 北緯35 °00′15.1″)會合后,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瑪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瑪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瑪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瑪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據黃河水利委員會1985年測量后更正,卡日曲又為“瑪曲”的支流,瑪曲才是黃河的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豎立河源標誌)。
在瑪曲與卡日曲兩河間,有一座山峰,十分神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下游堵口成功,皇帝派遣他的侍衛阿彌達探尋河源並祭告河神。阿彌達在星宿海之西南發現一座蒙古語稱為“阿勒坦葛達素齊老”的山,他對此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此山崖壁赤黃,壁上有池,池中‘流泉噴涌,釃為百道,皆為金色,同入於阿勒坦郭勒... ...為黃河之上源也’。”並且他認定黃河發源於此山,經星宿海後下行。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科考隊抵達河源區,有意識地在附近尋找此山,但是費盡周折也未找到叫這個名字的山峰。詢問當地牧民得知,很多年前,這一代是蒙古族放牧的地方,現在蒙古人已經離去,蒙古語的這座山他們也不能肯定是哪座,而附近有一座藏族人稱為“喀喇阿尕拉卓瑪”的雪山,意為“白臉女神”。此山群峰環繞,像是有很多大荷葉倒扣在上面,極為美麗壯觀,方位也與阿彌達的描述接近。於是,科考隊疑此峰為彼峰。在2008年青海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印製的1:230000的地圖上,這裡標有一座“卡里恩尕卓瑪”,海拔5047米的山峰。當地藏族語言是“銀白色仙女”。兩種翻譯接近,但後者更為完善、更加浪漫。由於藏語有捲舌音,加之異地人對當地口音記錄上總會有些誤差,因此可以斷定,此山就是1952年科考隊看到、清人認定的黃河發源於其上的“阿勒坦葛素齊老”山。
這是黃河的源頭地區。
2008年秋,測量結果表明,黃河源以扎陵湖入水口為結算點,幾大源流長度分別為:
瑪曲(約古宗列曲)-瑪曲曲果:217093.6米;
瑪曲(約古宗列曲)-約古宗列曲(青鳥龍窪):222865.3米;
卡日曲曲果:234601.7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棒喀曲:240486.1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拉浪情曲(拉哈涌曲):250547.1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拉浪情曲-那扎朧查河:256523.0米。
據黃河1919年以來水文觀測資料統計,黃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除1938年在花園口扒口改道和1960年6月由於花園口樞紐大壩截流及1960年12月由於三門峽樞紐關閘蓄水造成黃河下游斷流外,沒有出現過斷流現象。
黃河源
1995年,地處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斷流歷時長達122天,斷流河長上延至河南開封市以下的陳橋村附近,長度達683km,占黃河下游(花園口以下)河道長度的80%以上。1996年,地處濟南市郊的濼口水文站於2月14日就開始斷流,比歷史上斷流最早的1995年又提前了85 天;利津水文站該年先後斷流7次,歷時達132天,比歷史上斷流歷時最長的1995年又增加了10天。1996年是有史以來黃河斷流時間最早、歷時最長的年份。
星宿海巨變
從圖片來看,三十多年滄桑變化,黃河正源的星宿海已經名不符實,過去星羅棋布的美麗的湖泊風景,已經變成乾涸的湖底、荒蕪的戈壁;而在長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則明顯可以看到大片的冰川退縮融化。
風景
這對黃河流域當前乃至下一世紀的經濟發展將產生深刻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斷流加劇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決口的威脅交加,將動搖社會穩定,其後患無窮。
一、給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危害
黃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斷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農業經濟損失累計約268億元,年均損失逾11億元。90年代,由於斷流日趨嚴重,年均損失已達36億元。農田受旱面積累計470萬公頃,減產糧食986億公斤。勝利油田因減少注水,減產原油數十萬噸。黃河水每年給山東帶來的經濟效益達100億元,由於斷流而影響了山東經濟發展,1997年那次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斷流,給山東省造成上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濱州地區,僅1992~1998年的7年間,由斷流和污染造成工農業損失15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4億元,全區還投入抗旱資金35億元。黃河斷流使三角洲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將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黃河斷流,也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東東營、濱州、德州等城市經常由於供水不足,採取限時限量供水。
二、對河口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對沿河特別是河口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海岸侵蝕後退。由於入海泥沙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海岸線變為以凈蝕退為主,造成海岸後退。
2.地下水環境惡化。由於地表淡水補給減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鹹水入侵,水質惡化。在黃河入海口,由於黃河入海水量大減,引起海水倒灌。山東省東營市的領導同志說,黃河是東營180萬人的生命河,黃河一旦斷流,這裡將是一片毫無生機的鹽鹼灘。
3.地表水環境容量減少,污染加重。由於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地表水減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濃度不但超過了漁業用水水質標準,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遊河段已達到或超過魚類致死濃度,許多河段魚類基本絕跡。
4.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沙化,使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黃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極易演替。植被以草地為主,現有各類草地218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185萬平方公里,由於斷流,不僅土壤鹽鹼化,使草地向鹽生植被退化,而且還影響人工草地生長。
5.河口地區及近海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和遺傳多樣性喪失。斷流使三角洲濕地水環境失衡,嚴重威脅濕地保護區數千種水生生物、上百種野生植物、180多種鳥類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種群數量減少,結構趨向簡單。斷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餌料來源,影響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種魚類不能洄遊等。
三、斷流導致主河槽淤積、萎縮。
黃河斷流,改變了河道沖刷模式泥沙淤積使河道萎縮,河床抬高,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決口和改道的風險,威脅著下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黃河下游主河槽呈現出“淺碟子狀”,平灘流量由過去每秒6000立方米降為不足3000立方米,汛期一旦來大水,洪水就會輕而易舉地越出河槽,在橫比降遠大於縱比降的“二級懸河”形勢下,洪水甚至是中小洪水在灘區極易形成“橫河”、“斜河”、“滾河”,使黃河下游兩岸大堤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