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頭鵂鶹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花頭鵂鶹(讀音:huā tóu xiū liú)耳羽簇,面盤發育不完全,為鴞形目體型最小的一類。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鴞形目,頭骨狹長,寬不及長的2/3;面盤完整,下方變狹,呈心臟形;中爪具櫛緣,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雛鳥晚成性。

形態特徵


花頭鵂鶹
花頭鵂鶹
花頭鵂鶹是小型鳥類,體長15-23厘米,面盤不顯著,無耳簇羽。眼先及眉紋白色,眼先羽軸黑色,並延長成發須狀,耳羽灰褐色,有白色橫斑。上體大都灰褐色,在頭、背和肩密布以白色斑點,其中以頭頂斑點細密,在背和肩斑點變得大而疏,且略呈橫斑狀;後頸有一列較大的白斑,形成一個不甚明顯的領斑。翅上覆羽和背相似,但白色斑點較大;中覆羽外翈有較大白斑,形成一道白色翅斑。飛羽暗褐色,基部沾棕褐色,內外翈均具白色橫斑,以內翈橫斑較大;次級飛羽和背相似,亦具白色橫斑;腰和背相似,尾上覆羽沾棕褐色,亦具白色橫斑;尾棕褐色,有6道白色橫斑和端斑。頰和頦白色,喉灰褐色,具白色羽端。其餘下體白色,胸和兩脅具棕褐色條紋和淡黃白色橫斑,腹白色,具黑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色,具棕褐色端斑,跗蹠被羽至趾,白色,有棕褐色橫斑。
花頭鵂鶹的虹膜鮮黃色,嘴角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48.7克,♀65.5克;體長♂159-164毫米,♀175毫米;嘴峰♂14-15毫米,♀11-14毫米;翅♂97-98毫米,♀96-117毫米;尾♂62-63毫米,♀55-65毫米;跗蹠♂17-18毫米,♀18-22毫米。

生活習性


花頭鵂鶹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中,也見於林中開闊地和楊樺林。主要為夜行性,白天大多躲藏於密林深處,但有時也在白天活動和覓食。棲息時常站在高枝上眺望,並不停地向上翹起尾羽。性情兇猛,嘴、爪強健有力,能獵捕比其自身大得多的獵物。冬天還有貯藏食物的習慣,常常把獵獲的食物貯藏在樹洞中。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蜥蜴、小型鳥類和昆蟲等。飛行時上下波狀起伏似啄木鳥。留鳥,數量稀少,野外不易見到。
花頭鵂鶹的叫聲為輕柔哨音“hjunk”,晨昏時約每兩秒重複一次。有時此叫聲夾雜斷續的高銀唿聲“hjuuk…huhuhu…hjuuk…huhuhu…hjuuk…”。雌鳥叫聲相似但鼻音較重。秋季里叫聲不同,為一連串聲調俱增的尖叫聲。

繁殖方式


花頭鵂鶹
花頭鵂鶹
花頭鵂鶹的繁殖期為5-7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也在大的樹杈之間築巢。每窩產卵4-6枚,偶爾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為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29天。

分佈


花頭鵂鶹在國外分佈於歐洲、俄羅斯、蒙古等地,在中國分佈於天津、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其中在黑龍江為留鳥, 在河北、天津為冬候鳥,均極為罕見。
花頭鵂鶹在中國以內見於黑龍江省小興安嶺、五營根河、哈爾濱、涼水以及河北東陵。中國以外分佈於歐亞大陸北部,西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自比利牛斯山、西班牙和義大利,往東經前蘇聯歐洲部分中部、西伯利亞、蒙古一直到鄂霍茨克海岸和薩哈林島。

瀕危等級


1.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生效年代:1997
2.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3.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
4.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5 2021年2月,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花頭鵂鶹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²,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亞種分化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花頭鵂鶹東北亞種Glaucidium passerinum orientaleTaczanowski, 1891
2花頭鵂鶹指名亞種Glaucidium passerinum passerinumLinnaeus,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