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硯
山東曲阜獨有的傳統工藝品
尼山硯,中國名硯之一,因其石產於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而得名。它是曲阜獨有的優秀傳統工藝品,世代相傳綿延至今。為魯硯重要品種之一,與楷木雕刻、碑帖一起被稱為“曲阜三寶”。乾隆時縣誌中,就有生產尼山硯的記載。尼山硯石,色呈柑黃,有疏密不勻的黑色松花紋,石面細膩,撫之生潤。製作硯台、下墨利,發墨好,久用不乏。尼山硯古樸大方,一方硯石,巧用自然,略加點綴,情趣盎然,深受國內外用者的喜愛。
中國傳統名硯。山東曲阜尼山硯,因取材於孔子誕生地尼山而得名。尼山,位於曲阜城東南39公里,是孔子出生的地方。
獲獎作品梅花樁硯
由於尼山硯石產自石灰岩夾層之中,硯石稀少,不易開採,並且又作為貢品為官府控制,實為“罕見之物”。尼山硯方朴大方,一方硯石,巧用自然,略加點綴,情趣盎然。杜花硯,石色褐黃,遍布青黑色的杜花紋,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開墨堂墨池,硯額得杜花紋剔成浮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
尼山硯
本世紀70年代中期,在拆除曲阜古城城牆時,於城牆根基挖出一塊自然形尼山石硯,可見尼山石硯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清乾隆年間《曲阜縣誌》載:“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得之不易。”歷史記載尼山硯石產於尼山孔廟北的硯台溝,在魯硯專家石可的指導下,終於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了新坑。種硯石在石炭岩的夾層中,石厚3厘米至6厘米不等,色呈柑黃,面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紋,石質精膩,撫之生潤,下墨利,發墨好,久用不乏,是尼山硯石中的上品,且儲量較豐,為尼山硯的製作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歷史記載尼山硯石產於尼山孔廟北的硯台溝,在魯硯專家指導下,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新坑。1978年,曲阜市工藝美術廠恢復生產尼山硯。其主要產品有“松花硯”“葫蘆硯”“古琴硯”“書簡硯”“古柏硯”“竹節硯”“芭蕉硯”等,以及各種規格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旅遊小硯。
尼山硯
尼山硯1978年尼山硯作為直硯的一個品種,參加“魯硯彙報展覽”,在北京直硯彙報展覽會展出,受到了書畫名家的一致讚賞,紛紛題詞寫贊。
1980年,尼山硯到日本的東京、大阪進行展銷。
1984年在北京參加“首屆全國文房四寶展覽”。
最近幾年又分別在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展出。1987年作為中國孔子基金會的高級禮品,贈送“首屆國際儒學學術討論會”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深受中外人士的喜愛。尼山石硯被載入《中國書法大辭典》 、《中國工藝美術辭典》。
硯的製作向以簡樸大方取勝,清代徐堅在尼山硯上題銘贊說:“不方不圓,因其自然,固差勝於雕鐫。”現尼山硯繼承併發揚了這一傳統,結合自然,因材施藝,一方塊石,略加點綴,便情趣盎然。
目前,尼山石硯已成為魯硯的重要品種,產品花色不斷增加。近年來為了充分利用原材料,根據尼山石的特點,又開發研製了尼山石文具及各種規格的圖章料等。產品銷往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法國、美國、英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尼山硯
尼山硯在製作上,區別於其他名硯,依據魯硯“巧奪天工,簡樸大方”手法,加之尼山硯傳統製作手法,形成了“粗中有細,細中有粗”風格。即,運用自然,加以點綴,以求意境為上;製作過程中,因材實藝,依形開墨堂、墨池。極少雕琢點綴,充分利用天然花紋。尼山硯石。
“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其諱,故易名“尼山”。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編修的《鄒縣地理志》載:“尼丘山去城東60里,在魯源社、魯源村。昔啟聖王夫人顏氏禱於此,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連峙,中峰之麓有孔子廟”。志書中並把尼山列為古鄒十六景之一“尼山毓聖”。當時文人顧俊曾題詩頌之“乾坤開闢本無心,鄒魯合邦毓秀深……”《輿地誌》亦有記載:“鄒縣西界闕里,有尼丘山”。其山並不甚高大,海拔僅340多米。因為孔夫子降生於此山,才得以名揚海內外。尼山風景秀麗,五峰連峙,其山形五峰聳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群山環峙插層天,五老峰高瑞氣連。”這是古人形容尼山的真實寫照。漢代《緯書》所稱“五老降庭”殆由此相互附會而來。尼山的五老峰、魯源林、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合稱為“尼山八景”。
尼 山的主要建築是“尼山孔廟”。據《闕里文獻考》載:“後周顯德中,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創廟”。說明此廟最早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60)。宋代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第四十六代裔孫孔宗願擴建尼山孔廟,增建講堂,立學舍、置祭田。元文宗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五十四代衍聖公孔思晦,請復尼山祠廟,朝議未允。元順帝二年(公元1336年),復建祠廟並塑孔子像,造禮、樂器,建觀川亭和尼山書院。薦舉彭為書院山長。名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增修啟聖殿及寢殿,建成現在的規模,明清以來又多次重修。
尼山孔廟,建於山之東麓的高台之上,共分三進、五院,重堂疊閣、柏松蒼翠蓊鬱。其正門為欞星門,二門為大成門,其後的正殿亦名大成殿,是廟內的主體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飛檐翹角,殿前石柱之上,精雕雲龍和花卉,宏偉壯觀。殿前豎有元至五年(公元1339年)翰林院編修國子助教陳繹曾撰文《尼山書院銘》碑,和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國子監監丞危素撰文的《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記》碑,是研究尼山孔廟歷史沿革,祀廟情況的重要資料。大成殿後為寢殿,東西兩廡各五間。殿兩旁的東西兩跨院,各有門相通,東為毓聖侯祠(即尼山神祠),西為仿北京國子監形建造的尼山書院。明朝文人孔承慶曾讚美書院題詩,“盤石重夢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餘事,紗帽籠頭自煮茶。”
尼山孔子廟北,有一幽深峭壑,據《闕里志·尼山》載:“中鋒之麓有先聖廟,廟北為中和壑。”《禮記·中庸》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壑即以此取名。“中和是喻孔子的思想可使萬事達於和諧的境界。中和壑又名“尼山硯溝”,用這裡的石頭制硯,石質緻密,潤澤而發黑。“尼山石硯”為著名的魯硯之一,名遐中外。
尼山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