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田鎮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轄鎮
興田鎮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部,東南與建陽區將口鎮接壤,西與星村鎮毗鄰,北與武夷街道辦、上梅鄉交界。鎮所在地興田村距武夷山市區34公里,地勢平緩,崇陽溪流經興田鎮與澄滸溪、五夫溪匯合流向建陽。
興田鎮古稱豐陽里,因為是閩贛交通驛站,建有黃亭驛,所以村又以驛名,稱黃亭市、黃亭街。元代立巡檢鎮,明置巡檢司,設鎮。嘉靖年間將興田水驛遷此,命名為興田,沿襲至清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稱崇安縣第三區。1958年9月命名為衛星公社,1960年改稱興田公社,1984年興田鄉,1990年為興田鎮。全鎮轄14個行政村、120個自然村、225個村民小組。鎮境總面積353.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123畝,其中水田51362畝。
興田鎮管轄的城村村有古代漢城遺址,建於漢武帝時期,毀於東漢初年,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武夷山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分鄉(鎮、街道)常住人口主要數據公布,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興田鎮人口為22930人。
2張
興田鎮
興田鎮古稱豐陽里,因為是閩贛交通驛站,建有黃亭驛,所以村又以驛名,稱黃亭市、黃亭街。元代立巡檢鎮,明置巡檢司,設鎮。嘉靖年間將興田水驛遷此,命名為興田,沿襲至清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稱崇安縣第三區。1958年9月命名為衛星公社,1960年改稱興田公社,1984年興田鄉,1990年設為興田鎮至今。
關係閩北經濟長遠發展的浦南、武邵、寧武高速公路都路經興田,其中寧武高速在興田村建興田落地互通,與浦南高速公路相連;建下壩樞紐互通和九曲落地互通,與武邵高速公路相接。三條高速公路的互通路口落地興田,明顯的區位優勢,為興田鎮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了廣泛空間。
2張
興田鎮
規劃建設的閩北產業集中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涵蓋整個興田鎮區,興田鎮已成為閩北的交通要衝和重要貨物集散轉運地,以及客商投資創業的黃金地域。這裡交通便利,北距景區21公里,機場25公里,火車站27公里,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通往全國各地。
興田鎮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佈。最低處興田村,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
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
001興田鎮居委會 | |
201興田村 | 202楓坡村 |
203西郊村 | 204黃土村 |
205仙店村 | 206南岸村 |
207南樹村 | 208城村村 |
209大渚村 | 210滸村 |
211汀前村 | 212虹橋村 |
213雙西村 | 214南源嶺村 |
興田村
興田村位於武夷山市南部,地處興田鎮鎮區,與建陽地界毗鄰,周邊與楓坡、城村、南岸等村相接,交通便利。全村總面積22000餘畝,其中耕地3900畝,園地1317.8畝,林地12063.8畝。興田村有3個自然村,24個村民小組,689戶,2956人,其中勞動力1651人。
歷史以來,村民在從事基礎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逐漸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村裡村民在外經商、務工,以及在本地做生意的較多,大約佔全村人口的50%以上。其它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稻、煙和食用菌種植和雞鴨養殖為主。08年煙葉種植面積555畝,茶葉種植面積725畝,水稻種植面積3900畝,鴨子數量1.8萬羽,產值54萬元,純收入16萬元。2007年村財收入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44元。
興田原名黃亭,曾經是北進中原、南下閩越的水陸碼頭。北宋詩人陸遊遊歷興田,有感於碼頭的繁華,寫下了詠嘆興田的名詩《黃亭》。故興田村又名黃亭。興田文化體育站就建有黃亭書院。
楓坡村
楓坡村地處武夷山市興田鎮南武旅遊公路邊,是典型的村莊集中為主的行政村,離鎮區約20公里,距市區約30公里,周邊與興田、黃土、城村、西郊四村相鄰,下轄3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67戶,總人口1692人,其中勞動力811人。全村總面積17800畝,其中耕地3778畝,園地967畝,林地10954畝。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稻、煙為主,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種植為輔。08煙葉種植面積1000畝,產值200萬元;茶葉種植面積1180畝,產值96萬元;水稻種植面積3778畝,產值370萬元;家禽養殖存欄數量1.2萬羽,產值36萬元,2008年村財收入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4元。
據考證,楓坡村內流傳著一種很獨特的民俗活動——“拔燭橋”。這項民俗活動始於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村民為了征服村尾火焰山的火災而採取的一種“以火制火”民俗活動,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這項活動已成為楓坡村民的共同文化,每年的正月期間,都會組織社區村民開展“拔燭橋”活動,並且逐漸演變成既能軀邪除惡,又可豐富村民生活、團結村民、鍛煉身體作用的民俗活動。2007年,在市、鎮文化部門的領導下,對“拔燭橋”這項民俗活動開展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黃土村
黃土村位於興田鎮中部,距鎮政府所在地7公里,橫南鐵路和南武公路貫穿本村,浦南高速公路互通口,離本村只有2公里。全村有6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582戶,1920人,其中勞動力1200人。全村總面積27915.4畝,其中耕地3600畝,園地1064畝,林地22251.4畝。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茶葉、煙葉、其他農業等三產業為主。08年,煙葉種植面積1032畝,產值200萬元;茶葉面積1150畝,產量72噸,大小茶廠5家,產值160萬元,;水稻面積3600畝,產值390萬元;養殖存欄數量1.3萬羽,產值40萬元。2008年,黃土村村財收入約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49元。
西郊村
西郊村位於興田鎮政府西側9公里處,全村轄8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533戶,1924人,其中勞動力1335人,在外務工和經商668人。全村總面積34036.4畝,其中耕地3540.4畝,園地760畝,林地27329.5畝。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稻、煙為主。08年,種煙面積1470畝,產值261萬元;水稻種植面積3403畝,產值370萬元;2007年,西郊村村財收入約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02元。
仙店村
仙店村位於興田鎮以北15公里處,武夷山市創業生態園即位於該村。全村有6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563戶,2073人,其中勞動力1011人.全村總面積44743.6畝,其中耕地4892.6畝,園地2422.5畝,林地34383畝。2008年,仙店村村財收入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65元。
隨著仙店工業園區的開發,大量的仙店村民就近務工,勞動力從農業生產轉移到工廠務工,加上原來在外務工人員,全村在非農產業務工的從業人員達到村勞動人員30%左右,務工收入成為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其它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稻、煙為主,食用菌、瓜果為輔。種煙戶達36戶,煙葉面積450畝,產值110萬元;茶葉面積2180畝,產量1.5噸,大小茶廠5家,產值225萬元;其他農業總產值500萬元,純收入312萬元,人均純收入1505元。其中,水稻面積4892畝,純收288萬元;養殖家畜存欄數量1.2萬羽,產值36萬元。
南源嶺
南源嶺村位於興田鎮東北部,離鎮區所在地20公里,離度假區1.8公里。全村有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196戶,735人。其中勞動力399人。全村總面積19281畝,其中耕地1397畝,園地350畝,林地15725畝。
南源嶺村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稻、茶、葡萄為主。水稻面積1397畝,產值157萬元;茶葉面積1190畝,產量70噸,產值186萬元,純收入140萬元;葡萄種植70畝,產值40萬元;2007年村財收入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88元。
大渚村
大渚村位於興田鎮以北方向,離鎮區約15公里,距市區約60公里,轄13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320戶,1280人,其中勞動力600餘人,在外務工和經商130人。全村總面積39886.9畝,其中耕地2950畝,園地367.7畝,林地34171.8畝。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稻、煙為主。水稻種植面積2950畝,產值324萬元;種煙面積750畝,產值180萬元;養殖存欄數量4800羽,產值14.4萬元。2008年村財收入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96元。
南岸村
南岸村位於興田鎮南部,與建陽市將口鎮的南台村、橫塘村交界。全村轄5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435戶,1868人,其中勞動力850人,在外務工和經商200人。全村總面積27645.5畝,其中耕地4405.7畝,園地2327.4畝,林地18947.6畝。2008年村財收入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30元。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茶葉、煙葉、其他農業等三產業為主。茶葉方面:全村茶葉面積4000餘畝,戶均茶葉面積2.14畝,產量240噸,各種規模茶廠27家,年產值2000萬元;2007年,通過成立“裕茗茶葉有限公司”,將全村20多家規模以上茶廠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統一宣傳的管理目標,茶葉種植真正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茶農收入得到全面提高。煙葉方面:全種煙戶達39戶,煙葉面積1100畝,產值270萬元,純收入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0元;同時,該村加大煙葉基礎設施投入,在市、鎮支持下,先後投入600多萬元建成千畝煙田示範基地,並配套建成煙苗培育基地和2個密集式烤房群,使煙葉種植成為該村收入的第二大產業。其他農業總產值450萬元,純收入250萬元,人均純收入1660元。其中,水稻面積4405畝,產值440萬元;雞、鴨養殖數量1.4萬羽,產值42萬元。2008年村財收入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30元。
南樹村
南樹村位於興田鎮東南方向,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轄11個自然村,26個村民小組,604戶,2260人,其中勞動力1294人,在外務工和經商280人。全村總面積50293畝,其中林地38890畝,園地264畝,耕地7672畝。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稻、煙為主,食用菌、瓜果為輔。全村水稻種植面積5500畝,產值530萬元,純收330萬元;煙葉面積1200畝,產值300萬元,純收入230萬元;養殖家畜7600羽,產值30萬元。2008年,南樹村村財收入約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33元。
汀前村
汀前村位於興田鎮西部,與汀滸村相連,西至雙西村,南至虹橋村,北與星村鎮前蘭村接壤。全村共有耕地4451畝。山地面積2萬6千畝,7個自然村(大布、紅源、劉源、毛嶺、楓樹下、洋墩頭、宜壢),2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08戶,人口1889人。流出務工人員500多人,佔全村人口總數的26.4%。該村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水稻、烤煙、食用菌、養殖業為主業。08年種煙650畝,食用菌20萬袋,養殖家畜10萬隻。2008年汀前村村財收入2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759元。
雙西村
雙西村位於興田鎮西部,距市區45公里,離興田鎮政府25公里,全村有7個自然村,342戶,1268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積3369畝,林地面積2。7萬畝,其中國有林場林地面積2。1萬餘畝,武夷山市林委試行林2200畝。經過2005年林改林權落實到戶的山地面積4300畝。
全村共有勞動力712人,外出務工145人,雙西村發展烤煙生產,2008年種植烤煙700畝,產值160餘萬元。2008年全村村財收入10元,人均純收入4521元。
虹橋村
虹橋村位於興田鎮西部,東與建陽呂口毗鄰,南與建陽麻沙相接,西與雙西村相連,北與汀前村相接。全村全積3萬多畝,其中耕地面積2862畝。全村有9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328戶,1252人。虹橋村自然村分散,村民主要收入是種植水稻、烤煙、養殖等。外出務工人員佔全村人口的25%。2008年虹橋村村財收入8萬元,人均純收入4350元。
城村村
位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南20公里、城村漢城遺址的北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村,建於宋代。近千年前由趙、林、李三大姓聚族始居於此,形成了文化古迹眾多的古村鎮,主要古建築有古粵門、趙氏家祠、李氏家祠、華光廟、百歲坊、慈雲閣、藥王廟等。城村村位於興田鎮南部,崇陽溪繞村而過,城村村是全國歷史文化名村,閩越王城遺址坐落該村,村內明清古村落建築保存較好,是南平市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全村有2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602戶,2572人,其中勞動力1592人,在外務工和經商315人。全村總面積51737.4畝,其中耕地4418畝,園地2057.2畝,林地371784.5畝。2008年村財收入約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99元。村中有一個衛生所,佔地面積60平方米,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8%。有1所村級完全小學,學校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老師16人,在校生165人。集鎮公路全部硬化,電話(含行動電話)、電視入戶率100%。
汀滸村
汀滸村位於興田鎮西北部,距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13個自然村,485戶,1864人,總耕地面積:4036公頃。其中:水田面積3964畝,林地面積2.3萬畝(其中:國有林場1.2萬畝,村辦林場1.0萬畝,村民自留山0.1萬畝)。
自06年下半年村兩委換屆之後,經多方努力爭取資金,全村基本完成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現剩2個自然村還未道路硬化,爭取07年底完成,全村13個自然村都已完成通訊設施、閉路電視尚有4個自然村沒有,由於路線較長,經費大,村財薄弱之所以沒有安裝。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挖掘潛力,全村以烤煙生產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800餘畝,次導以種糧為主,人均純收入約3300餘元,至今全村距寬裕型生活水平甚遠,為此在新的一屆支部與村委會的共同努力下,深挖潛力,廣開思路,與時俱進,爭取在三年中使村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個台階。
全鎮有5.1萬畝肥沃農田,種植優質水稻2。3萬畝,糧食產量占武夷山市三分之一,是武夷山市重要產糧區;08年全鎮種植烤煙1.12萬餘畝,生產優質烤煙3.2萬擔,產值2000餘萬元,連續三年位列閩北烤煙種植第一大鎮;全鎮有茶山1.8萬畝,大小茶廠30餘家,制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茶農品質不斷提升;全鎮林地面積33萬餘畝,森林資源豐富;同時,當地政府還引導村民種植水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發展雞、鴨、鵝等養殖業,200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7億元,人均純收入4771元。
現有中學1所,小學61所,衛生院、衛生所等醫療網點遍及各村。
2張
興田鎮
城村古漢城遺跡
城村古漢城是古越族歷史輝煌的一章。從一九八O年至今,福建省博物館組成漢城考古隊進行一系列考古發掘,已出土四千多件可復原的重要文物。城址出土的豐富多彩的日用陶器和陶制建築材料,燒制精良,造型別具一格。城址中還出土了許多文字瓦當和陶文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宮殿中的室內浴池為該國所發現的古代最早的宮內浴池,其供、排水管道設施非常嚴整、完備,是古代宮殿建築的典範。
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漢城遺址發現於1958年,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該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城村漢城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高胡坪組成。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地面保存著較好的夯土城牆,實測周長2896米,牆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一般都有牆壕遺跡。城門兩座,位於城址南部,東西遙望,直道相通。城內探明大型建築群基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15處,以及烽火台、排水系統、古道路等多處。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據考古隊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閩越王城博物館
建於興田鎮城村村的南部、王城遺址的東南側。它用圖表、文字、實物、複製品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距今2110多年以前南方少數地方政權---閩越國從漢封立國直到叛漢終被剿滅的百餘年歷史。博物館建築布局嚴謹、規則,主次有序。屋頂飛檐重彩,真有“如鳥斯革,如?斯飛”的非凡氣象,再現了漢代閩越宮苑建築的風采。
無主塑像立於第一展廳的廳前大院里。無諸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冊封為閩越王,治閩中故里,轄區包括武夷山在內的當今江西和閩北、福州一帶。塑像為石質立像,偉岸粗獷,呈現出臣服於漢廷之後雄才大略的形象。
第一展廳用文字、圖畫和模型濃縮西漢時期閩越王國昔日的風貌。展廳進門正中是“前言”石刻和四根圖騰柱,柱刻虺蛇紋,象徵閩越族崇蛇的習俗。頂上繪有雙蛇、日、月、金烏、蟾蜍的圖案。圖騰柱右邊是一個探方模型,讓參觀者了解城址遺物出土時的情景;左邊是一個閩越平民墓葬模型,可以窺視當時的葬俗。展廳正門的兩側門牆是龍鳳呈祥的石刻圖案。展廳兩邊牆上石刻的內容分別是:閩中郡建立圖、鏖戰圖、冊封圖、贈禮圖、漁獵圖、農耕圖、庖廚圖等;正中牆上是“冊封回歸圖”的巨幅油畫,畫的是閩越王無諸受漢王朝冊封后,榮歸閩中故國受到臣民歡迎的場景。瀏覽此廳,參觀者可初步了解閩越族的歷史和生活習俗等概況。
第二展廳集中展示西漢閩越王城的歷史文物。廳的正中是城址復原模型,讓人們了解王城的規模、形狀及建築分佈情況。模型的四周櫥窗內陳列著城址出土的建築材料、日用陶器、各種銅鐵製品以及兵器等珍貴文物數百件,其中有不少堪稱當時全國之最的。如:2.02米長的空心磚、15公斤重的鐵犁、81.5厘米長的鐵矛頭、全國最早的五齒耙等,這些文物在全國出土的漢代文物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置身此廳,使人們有機會見到福建上古文化的遺澤,了解閩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概貌。
城村民俗游這是武夷山2004年推出的一個具有武夷山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人們坐在獨輪車上欣賞古漢城城村的明清古建築,別有一番風味。
城村百歲坊
城村村的“百歲坊”牌樓,城村村村口,樓坊分三間開,以十二根圓木柱支撐,分上、中、下三層抬梁,每層抬梁由六疊船形斗拱構成,斗拱上繪碟形朱斗繪,十分壯觀。在“百歲坊”的門坊兩邊還留有象徵著長壽的四方壽桃石。在坊的西面懸掛著提著“聖世人瑞”的匾,從邊上提著的“欽差督理糧餉帶管建南道福建布政司左參政魏時應”可知當時的贈送者。在坊的東邊懸著提著“四朝逸老”的匾額,下款“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李凌雲;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建寧府知府馬關獻、賜進士第文林郎知建陽縣汪文標合贈”。
2021年,武夷山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分鄉(鎮、街道)常住人口主要數據公布,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興田鎮人口為229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