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侯
邢侯
西周初,周成王(武王之子)將周公(武王之弟,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功居首位)第四子姬苴封於邢地(在今河北邢台市),建立邢國,爵位為侯,故稱邢侯,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邢。姬苴則成為邢國第一代邢侯,此後歷代相傳十幾位邢侯,享國數百年之久。
周初之邢國是周公兒子的封國,地在今河北邢台。周成王所封。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國,即商王祖已所遷都之處,也是拱衛商都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帝王世紀》曰:"邢侯為紂三公",周初邢地是戎狄頻繁活動的地區,邢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可聯絡齊、衛,並與北方燕國遙向呼應。
邢國自建國開始,與河北中部的戎狄長期征戰,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北戎。前662年"狄伐邢"。《呂氏春秋·簡選》曰:"中山亡邢"。狄人所建的中山國在春秋早中期已經十分強大,這次伐邢導致邢國的滅亡,雖然齊國救之,也無濟於事。《春秋·喜公元年》載:"夏六月,邢遷於夷儀"。前659年在齊國、宋國、曹國軍隊的保持下,邢被齊桓公遷到了邢台西部夷儀城(今邢台漿水)。前635年亡而復興的衛國,把同姓的邢國滅掉。
周滅商后,把商王畿分為邶、衛、鄘三個封區,設立三監,據考,邶包括太行山以東、漳河以北的地區,今邢台市當時為井方,在邶的封區,由武庚監管。周成王時,武庚叛亂,周公東征,周初銅器夬方鼎銘“王來正井方”、乙亥父丁鼎“唯王正井方”就是周公東征邢地的歷史記載。周公輔佐周成王“封諸侯、建藩衛”,在商代奴隸制度的廢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領土製秩序。《荀子》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其中邢國為姬姓封國之一。《左傳》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邢國即為周公第四子封建之國。《漢書》、《元和郡縣誌》等文獻記載,邢侯為“周公第四子”,名姬苴,又稱邢靖淵,邢侯的封地《漢書》說在襄國縣,即今邢台市。《十三州志》也記載,邢州為“殷時邢國,周封周公旦之子為邢侯,都此。”《通典》說巨鹿邢州:“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這些古籍所說的襄國、邢州,即今邢台市。
傳說姬苴隨父親周公東征邢地,一日去邢地太行山上打獵,在山前平台草地上看到一頭神牛坐北朝南而卧,報告給了周成王,成王乃命召公占卜,以為建國之祥兆,於是周成王封建邢侯於此。周王封建邢國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周王朝平定三監 之亂后,為阻止戎狄向中原擴張和監控商遺民和東夷,封建衛國於商故都,封建演過於燕山地區,但燕國距中原相當遙遠,由燕國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須經過太行山東側平原,很容易被從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國成為北連燕國,南接衛國,東結齊國的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國。
西周封建重要諸侯,都要舉行隆重儀式,謂之錫命。稱為冊封。邢侯所受冊命在《麥尊銘》、《麥彝銘》中被詳細記載。大意為:周成王冊封周公旦的兒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這天,已經封國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見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禮完畢,邢侯登上紅旗招展的綵船隨王船而行,禮儀終了,周成王又在當天陪邢侯入辟雍宮休息,並在宮中賞賜給邢侯銅戈與臣屬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禮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車馬服飾。邢侯返國后,高築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親周公,在邢國實行統治,屏衛周王朝。不久,周王再次賞賜邢侯,出土於邢台內邱的《邢侯簋》記載“舍邢侯服,錫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邢國版圖和實力得到增長,邊境一度東部達到山東聊城一帶,北部達到元氏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縣一帶。
邢侯地的發現解決了學術界爭論多年的邢國地望問題,邢侯都城就在當今的邢台市區或附近的郊區。邢侯墓地中先商遺址的發現,為先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商族起源提供了考古新資料。中商遺址的發掘,為佐證商祖乙遷邢之地即為今天的邢台提供了一批實物資料,推動了商代歷史的研究。
邢侯墓遺址位於邢台市西南郊輪胎廠內南側,10.0公頃,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500米,是一處由商代遺址與周代墓葬共存的文化遺存。1993年該遺址進行了大面積考古勘探和發掘,截至1999年已發掘墓葬200餘座,車馬坑30餘座。其中大型墓葬6座,推測4座為邢侯墓,1座為邢侯夫人與邢侯並穴墓葬,1座是春秋時期的趙襄子墓。在墓地中南部還發掘先商、中商遺址42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