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鱗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生物學概念
鱗
生物學概念
鱗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是魚類、爬行類和少數哺乳類身體表面以及鳥類局部區域所覆的一類皮膚衍生物。一般呈薄片狀,具有保護作用。根據鱗的來源不同可以分成骨質鱗(真皮鱗)和角質鱗兩大類。
穿山甲
魚體兩側側線器官所在處,各有一排上有穿孔的鱗片,叫側線鱗。側線鱗數及側線上鱗(背鰭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和側線下鱗(由臀鰭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數目可用鱗式表示,為魚類分類的依據之一。
角質鱗陸生脊椎動物體表特有的鱗,普遍存在於爬行類,故又稱爬行鱗;亦見於鳥類足部、鼠類尾部和穿山甲體表等。來源於表皮的角質層,起保護和保水作用。鳥喙外的角質套亦為角質鱗的變形物。
魚鱗
為什麼魚有鱗呢?魚鱗僅僅是一種裝飾品嗎?當然不是。魚類學家認為,魚鱗是一種多功能的組織。首先,魚鱗猶如盔甲,能起保護作用。它可以幫助魚抵抗疾病,使魚免遭水體中微生物的侵害。對大多數魚來說,魚鱗相當於外露的骨骼,有助於魚維持體形。魚鱗還有偽裝作用:魚腹部的鱗能反射和折射光線,如果水下有兇猛的魚游過,當它往上看時,就很難把魚體和水的閃光分辨開來。大部分魚類學家認為,魚鱗能使魚減少水中的摩擦力。此外,魚類學家還可以從魚胃中所發現的魚鱗,來確定食肉魚類的生活習性,以及哪些魚是它們愛吃的食物。魚鱗也可用來鑒定魚的年齡、性別和生長速度。
鱗是魚類皮膚的衍生物,具有保護魚類身體的功能。可是,由於不同魚的皮膚結構不同,導致有的魚有鱗,如鱗鯉、草魚、鰱魚等;有的魚只在身體某一部分皮膚的表層上有鱗,如鏡鯉、鱘魚等;有的魚鱗非常細,被粘液裹住,一般不易發現,如黃鱔、鰻鱺等;有的魚鱗已退化,如鯉、鯰魚等。那麼,為什麼有的魚有鱗有的魚沒有鱗呢?實際上這是魚類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后逐漸形成的。其中沒鱗的魚,它們的皮膚上有其他結構來代替鱗所起的作用。粘液腺極為豐富的魚,所分泌出的粘液已經足夠保護魚長期生存下來,所以就不再有鱗了。其次,人工養殖也會產生無鱗魚。如革鯉就是人工選擇下培育出的一種無鱗鯉魚,其實它們的祖先是有鱗的。鯉鱺的幼魚透明無鱗,到體長14厘米~17厘米時才開始長鱗,若要觀察它們的鱗,最好挑選體長21厘米以上的成魚。
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