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閣勸
尋閣勸
尋閣勸(778年/779年-809年),又名尋夢湊、新覺勸、尋務券,異牟尋之子,南詔第四代國王(808年―809年在位)。808年,異牟尋去世,尋閣勸即位。尋閣勸自稱驃信(君主稱號)。在位一年去世,謚號孝惠王,長子勸龍晟即位。
人物關係
尋閣勸是南詔國第四任國王、蒙舍詔第七任領袖,孝桓王異牟尋之子,生於778年 或779年。
尋閣勸早年受業於漢族清平官鄭回,在鄭回的嚴格教育下,尋閣勸頗有漢文化修養。 794年,尋閣勸奉父命率清平官等高級官員與唐朝使臣崔佐時會盟於點蒼山神祠,標誌著南詔國棄蕃歸唐,他還在唐使離別前賦詩相送。
808年七月,異牟尋死,尋閣勸繼位,並於十一月派人赴唐告哀。唐憲宗命諫議大夫段平仲出使南詔,後來朝廷認為段平仲作為諫官不宜離職,故於翌年正月改派太常卿武少儀充任冊立及弔祭使,祭奠異牟尋並冊封尋閣勸為南詔王,賜元和冊南詔印。
尋閣勸自小就從師鄭回學習漢文化,所以他的漢文造詣比較深,曾於808年星回節在鄯闡府與清平官趙叔達等游避風台時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星回節游避風台與清平官賦》,詩中寫道:“避風鄯闡台,極目見騰越。悲哉古與今,依然煙與月。自我居震旦,翊衛類夔契。依昔經皇運,艱難仰忠烈。不覺歲月幕,感激星回節。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厥。”這首詩收入《全唐詩》,開創了西南少數民族運用漢文學形式創作的先河。
白居易《蠻子朝》中有言:“異牟尋男尋閣勸,特敕召對延英殿。上心貴在懷遠蠻,引臨玉座近天顏。冕旒不垂親勞倈,賜衣賜食移時對。”表明尋閣勸曾出使過唐朝並受到唐德宗召見。但這在唐代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明代倪輅輯《南詔野史》則將尋閣勸出使唐朝繫於貞元十六年(800年)南詔獻奉聖樂舞之時。學者謝思煒則認為尋閣勸並未出使過唐朝,白居易的詩句“恐有附會傳聞之誤”。
野史記載尋閣勸在唐使(野史記為唐僖宗時的徐雲虔)來到鄯闡時,故意與他分庭抗禮,對唐使怒道:“你怎麼那麼無禮呢!”唐使說:“你的祖先奉大唐之命才能合六詔為一,我們對你們恩德深厚,你們中間卻背叛了我們,在邊疆犯了重罪。現在你想重修舊好,怎麼能違背你祖先的舊例呢?順從祖先是孝,侍奉大國是義,停息戰爭是仁,明確名分是禮,四個都是美好的德行,難道你不自勉嗎?”尋閣勸說:“我是想派人和唐約為舅甥,怎肯給唐朝上表進貢呢?現在聽到你說四個美好德行的話,就送你木夾遣送回國吧!”不過這段對話發生了尋閣勸身上的可能性不大,而應是徐雲虔與隆舜的對話,《資治通鑒》就將此段對話繫於隆舜上。
• 父親:異牟尋
• 兒子:勸龍晟、勸利晟、勸豐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