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風河的結果 展開

風河

膠南河流名

風河,又稱“風水河、王戈庄河”。主要發源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南部(原膠南市區)的鐵橛山脈的七寶山的張倉東河、鐵山西北的張倉西河和陡陽山的溧水河。張倉東、西河至張倉東南合流,至雙鳳山南與溧水河合流。流經寶山、鐵山、珠山、隱珠4鄉鎮街道,在黃島城區東南大港入黃海靈山灣。全長35公里,匯水面積303平方公里。上游建有鐵山水庫。 

風河入海口近海灘塗水質肥沃。適於菲律賓蛤、泥蚶、文蛤、竹蟶、牡蠣、光滑河蘭蛤等貝類生長繁殖,有海水養殖場分佈於此。 

河流概況


風河上的風河大橋
風河上的風河大橋
發源於膠南市區以西鐵橛山,穿越南部市區東流入黃海,全長35公里。1999年膠南市政府投資5000萬元對入海口以西19公里進行綜合治理:石砌複式河床,漿砌河堤,移植草皮護坡,綠化美化兩岸,橡膠壩攔河蓄水,堤頂按國家三級公路標準拓寬等。如今風河河底蕩漾清波,堤坡綠草茵茵,兩岸綠樹掩映,成為城區一道美麗風景線、綠色生態線和順直交通線,是人們拋線垂釣、觀賞遊覽、休閑漫步、划船游泳的好場所,也是城市人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的“近水樓台”。周圍村莊有袁家村、肖家莊、大哨頭等。發育有瀉湖,沙丘,灘壩。可見明顯的風成波痕和大規模的沖洗交錯層理。入海口是一典型的浪控三角洲。

名稱由來


風河由上游兩源合流后經雙鳳山前,曾稱風水河。后因該河流經膠南縣駐地王戈庄南,故又稱王戈庄河。1982年,農業水利區劃時定名為風河。另有傳:風河因流域內風大多害而名,當地群眾又稱“瘋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水災不斷,又稱“害河”。 

幹流概況


風河,源流有二(《膠南縣誌》將溧水河也作為一條源流,謂之有三源):其東源發源於七寶山者為尚庄河(即張蒼東河),西源發源於鐵橛山西北大溝村、勸里村一帶(張蒼西河),經鄭家廟村入鐵山水庫。出庫后在張蒼村東西兩源匯為一流,至埠頭村北有溧水匯入。又東流經肖家莊、王戈庄南、大哨頭、大河東至煙台前村(《膠南縣誌》記作大港口、《青島市志·地理志》記作大港)入靈山灣。幹流流經寶山、鐵山、膠南、隱珠4鄉鎮(街道)
風河的長度,《青島市志·水利志》記作35公里(《膠南縣誌》載為31.8公里 ),河寬平均60米,流域面積303平方公里。
河道特點一是彎多,幹流自上而下有大小彎道19處,平均1.4公里1彎;二是支流較多,共有大小支流24條。這些支流均源短流急,汛期難以安全行洪;遇有潮水頂托,更易出現災情。

主要支流


風河流域,2.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1條,總長118公里。
寶山鎮有下柴南河、上柴南河、大窩洛子河、胡家小庄河、陡崖河、滕家河;在鐵山鄉有石溝河、山裡河、別家河、丙村河、大溝河;
在膠南街道有袁家村河、逯家莊河、溧水河、石人泊河、祝家莊河、袁家莊后河、平嶺河、石橋西河、辛庄河;
在隱珠街道有豆金河;在大珠山鎮有瓦屋河。

水文水質


風河的特點是自成體系,獨立入海,源短流急,夏秋水量較豐,冬春基本斷流,屬季節性河流。但《青島市志·水利志》認為該河屬常流河。
風河流域內,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大於降雨量的年際變化。徑流量的年變化不僅懸殊,而且豐枯交替出現往往發生連豐連枯現象。由於降水的季節性很強,地表徑流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地表徑流有70~80%集中在汛期6~9月,汛期徑流的70~80%又集中在7~8月份,而7~8月份的地表徑流往往又是幾場特殊大暴雨造成的。汛期洪水暴漲暴跌,易成水患,枯水期徑流甚小,甚至河川乾涸斷流。 
風河中上游,橫河、白馬河、吉利河、甜水河。各水庫均位於河流的中上游,水質普遍好,多數達到地面水三類標準以上,尤其是為市區供水的嶗山、產芝、尹府、鐵山水庫等,水質良好且穩定,各項指標達到二類或一類水質標準。 
1985年進行的地面水調查中,風河和鐵山水庫均有汞和“六六六”農藥(“六六六”不參與評價)檢出;風河有砷檢出;風河有六價鉻檢出。這些有害物質的含量均在《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TJ20一76)》和《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一83)》允許範圍內。1987年,例行監測,汞、砷檢出物消失,其他指標均符合標準,水質良好。
1987年,始對風河入海口附近海域的海水取樣化驗,各項指標均符合《海水水質標準(GB3097一82)》第一類;按《漁業水質標準(TJ35一79)》,硫化物超標0.7倍,其他指標均達標。 

治理開發


治理
風河匯水面積大,支流遍布大珠山、張家樓、膠南、鐵山和寶山5處鄉鎮。河道彎折19處。汛期,山洪暴發,泥沙俱下,河床淤積,河道不定。歷史上曾幾經修治,但往往十治九患。下游縣城以南河段水患尤甚。1952年上半年,將其支流張倉河下游疏浚2.18公里,加固險工段12.5公里,免除了兩岸1500畝農田水災。同時重修了肖家莊河段。1960年代,河水多次漫堤,淹縣城、村莊和農田。1960年代末,實行綜合治理,先後在上游支流建鐵山、塔山河、陡陽和楊家崮水庫,蓄水攔洪,緩解下游壓力。1975年5月,全縣組織1.5萬人投入河道治理,歷經年余,投資408萬元,完成沙土石方460萬方,主河道裁彎10處,使河道縮短2公里,重築新堤,堤外建25米寬防護林帶。1959~1967年,在張倉河村建成鐵山中型水庫。1976年將下游24.8公里河段砌石護坡。設計洪水頻率5%,洪峰流量964立方米/秒。治理后,兩岸30多個村莊、10多萬畝農田免除水患。 
攔蓄
鐵山水庫,位於鐵山鄉前石溝村后,風河北源張倉河上游。流域面積58平方公里。1959年10月開工,次年10月停建。1966年10月恢復建設,1967年5月竣工。總投資254.4萬元。大壩為粘土心牆,高28米,長650米,頂寬6米,壩頂高程53.8米。經1985年審定,總庫容5183萬方,興利庫容2642萬方。防洪能力為300年一遇,最高水位51.62米,削減洪峰達78%,最大泄量275立方米/秒。放水洞為隧道式,內徑1.4米,最大流量14.4立方米/秒。有養魚水面2800畝。設水庫管理所、發電站各1處。有效灌溉面積3.1萬畝。
林子水庫,小型水庫,位於寶山鄉林子村張倉東河上游。1974.年10月興建,總庫容450.8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53萬立方米 
供水
風河中上游的水質達地面水水質二類標準,是膠南縣城工業及民用主要水源。 風河水源地,位於王戈庄橋西側,1975年建成機井11眼,修滲水渠2000多米。1990年代現日出水量1.2萬噸,主供海藻工業公司、化肥廠、化工廠等幾家工業用水大戶。 
由於未能充分保護和利用原有水源,對地下水源重采不補,導致地下漏斗加大,水質污染。1990年代,一水廠水源地風河地段,由於挖沙、工業廢水等原因,產水量由建廠初期的1.2萬立方米/日,降到0.3~0.5萬立方米/日。 
排水
1979年,由外貿冷藏廠、肉聯廠、海洋化工廠、造紙廠、酒廠、纖維板廠等單位集資60萬元,膠南縣基本建設局設計,“戰山河指揮部”施工,順鐵山路、琅琊台路於1980年建成長5880米的工業污水管道,上述單位和王戈庄皮毛廠的工業廢水經過一級處理,可直接排入風河下游,年排放約110萬噸,減輕了小辛河的污染,保護了縣城區的飲用水源。 
水產
靈山灣內風河入海口,由於風河注入,形成河口港,近海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灘塗水質肥沃,港南盛產阡里蝦。適於菲律賓蛤、泥蚶、文蛤、竹蟶、牡蠣、光滑河蘭蛤等貝類生長繁殖,可開發海水養殖生產。
水上運動
青島市皮划賽艇訓練基地,位於黃島區風河下游入海口處,規劃為24屆山東省省運會賽艇比賽場地,賽后確定作為青島市賽艇、皮划艇訓練基地。

橋樑港口


王戈庄橋,座落於縣城南端風河上,是膠南縣第一座大橋,也是膠南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樑。1966年5月由山東省交通廳測設隊設計,昌濰地區橋工隊施工。同年9月17日竣工,投資19萬元。橋面為鋼筋混凝土空心板,兩側設有鐵欄桿,橋兩端鋪長210米塊石漫水路,屬中水位漫水橋。1975年治理河道時兩端各埋沒4孔。
煙上路白馬河橋,位於大場鎮郝疃村東南白馬河上,是縣內最大的石拱橋。1958年,建石台木面漫水橋於此。因河床淤積,汛期阻車,多次發生傷亡事故,1974年經山東省交通郵政局批准,投資38萬元建成現橋。
大哨頭橋,位於風河下游大哨頭村后204國道上,1977年3月建成。此橋共有8個主孔,每個主孔建有兩個小腹孔,橋面兩側各設1.25米寬人行道,並有寬25厘米緣石和高1米的花格欄桿,雄偉壯觀,是膠南縣大型石拱橋中式樣最新的一座。 
風河入海口曾經有大港口,在原膠南縣城東南6.5公里。清乾隆年間,此港為貨運港口。1930年代因河沙淤積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