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灣

自然風景區

靈山灣位於青島西海岸黃島區靈山衛街道辦事處靈山灣海域內有大珠山小珠山國家森林公園,膠南濱海公園萬達影視基地。南部北方最大的島靈山島。園東側是浩瀚大海,岸畔沙灘綿綿,岩礁廣布,形成“金灘鑲綠野,碧海映藍天”的明麗迷人海濱風光特點。海濱風景區中部是海濱遊樂區,位於靈山灣北岸,這裡有5公里優質沙灘,其中的3公里建成海水浴場,老尹家海參海域也在其內集旅遊度假養老垂釣休閑一起的現代化靈山灣。

簡介


靈山灣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灣口在魚鳴嘴與大珠山嘴之間,寬23.4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西北有風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產阡里蝦。東北有唐島灣,西南有胡島灣、魚池灣。東南有靈山島,是灣口的天然屏障。
靈山灣
靈山灣
海濱風景區東南部為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內有蒼勁青翠的黑松林、枝繁葉茂的刺槐林,其中還間有毛白楊、火炬樹、山楂、紫穗槐等樹種。園東側是浩瀚大海,岸畔沙灘綿綿,岩礁廣布,形成“金灘鑲綠野,碧海映藍天”的明麗迷人海濱風光特點。海濱風景區中部是海濱遊樂區,位於靈山灣北岸,這裡有5公里優質沙灘,其中的3公里建成海水浴場,海濱風景區北部建有百國墅大酒店(二星級飯店、旅遊涉外定點單位)、觀海苑(旅遊涉外定點單位)和肥城療養院等接待服務設施
靈山灣海域中青島老尹家海參與萬達影視基地達成戰略合作在其旅遊碼頭建立現場垂釣捕撈海參加工製作情景中心.

國際度假區


海濱風景區東南部為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內有蒼勁青翠的黑松林、枝繁葉茂的刺槐林,其中還間有毛白楊、火炬樹、山楂、紫穗槐等樹種。園東側是浩瀚大海,岸畔沙灘綿綿,岩礁廣布,形成“金灘鑲綠野,碧海映藍天”的明麗迷人海濱風光特點。海濱風景區中部是海濱遊樂區,位於靈山灣北岸,這裡有5公里優質沙灘,其中的3公里建成海水浴場,海濱風景區北部建有百國墅大酒店(二星級飯店、旅遊涉外定點單位)、觀海苑(旅遊涉外定點單位)和肥城療養院等接待服務設施。
山東省膠南市整合靈山衛至大珠山濱海岸線資源,以水城、行政辦公中心、隱珠片區和靈山衛組團為重點,突出抓好靈山灣旅遊休閑度假區開發建設,一個全國知名的旅遊度假勝地呼之欲出。
靈山灣海域中青島老尹家海參與萬達影視基地達成戰略合作,在其旅遊碼頭建立現場垂釣、捕撈、海參加工、製作情景中心。
以"靈山灣--水城--森林公園"為核心的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即在靈山灣城市濱海岸線內展1公里,約15平方公里範圍內,通過對濱海生活岸線保護,水城、森林公園、東方生態體育俱樂部及市級體育中心等區域的整體策劃規劃,打造以生態體育、旅遊度假、會議會展、娛樂休閑為主的,高品位、特色明顯的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主題功能區。
截至目前,膠南市度假區內水城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展開,累計投資1.7億元,基本完成了7橫2縱路網、河道清淤、水系開挖等基礎配套工程。依託靈山灣旅遊休閑度假區,狠抓現代服務業招商,簽約引進了總投資4億元的海濱娛樂城、總投資3億美元的太平洋海上明珠、總投資2億元的那魯灣商務酒店、總投資6000萬美元的陽光博澳度假酒店、總投資3500萬美元的東方體育商旅等一批優質服務業項目,將大大增強城市經濟活力。

克隆亞龍灣


位國際知名國內一流旅遊度假勝地
“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的規劃就是比照海南三亞的亞龍灣來做的,定位是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旅遊度假勝地。”接受記者採訪時,膠南市國資公司董事長高樹軍這樣闡釋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的定位。目前,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內水城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展開。總投資10億元的那魯灣大酒店已完成投資3億元,建築高度達到13層。2011年,這座37層的建築就將投入運營。
在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內,已經有月亮灣酒店、太平洋奧特萊斯酒店、老尹家海參休閑中心,好望角酒店等15家入駐或開工建設的酒店。其中,水城的10家酒店中,有五星級酒店5家,四星級酒店3家,建築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客房數量超過5000間。今年,將有6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對於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的建設,膠南市制定了“高標準、小起步、出精品”,“5年形成基本框架,10年初具規模、功能基本完備”的開發目標。高樹軍表示,膠南市的發展定位是青島大都市中的都市新區,無論從旅遊資源、區位優勢還是發展方向看,都具備支撐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發展的要素。
規劃標準瞄準亞龍灣,膠南市規劃局副局長余紅認為,靈山灣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在發展旅遊的28項公認優質資源中,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內就擁有24項,非常全面,完全可以打造成為一個全年無休的一站式度假天堂。”余紅說。
從靈山灣現有資源條件和即將開工建設或在談的項目性質來看,靈山灣度假區不僅具備西方旅遊概念中的3S(Sun陽光、Sand沙灘、Sea海水),還具備東方旅遊概念中的3S(山Shan、水Shui、樹Shu)。當然,還具備高檔的度假商務接待設施,可推出集動感時尚游、商務休閒遊、體育健身游、文化體驗游為一體的多樣化旅遊產品。遊客任意選擇兩個或以上的旅遊產品,就可達到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三天兩夜”的停留標準。
在靈山灣國際旅遊度假區的招商過程中,膠南市堅持不賣地的原則,由國資公司統一負責接洽選定運營商。“我們在運營商的選擇上一直堅持高端的原則,這些有國際運營經驗的運營商本身運營能力就是一個平台,能為我們吸引更多國際國內高端客流。”高樹軍說。
對於靈山灣旅遊度假區的發展,投資方也表示看好。那魯灣項目經理安茂雷說,“敢於投資10億元建設那魯灣大酒店,不僅僅是靈山灣度假區這樣的濱海資源是不可複製的,更重要的是看中了這裡生態的良好性和完整性。”
在靈山灣旅遊度假區的規劃中,注重“尊重自然、綠色是整體、建築是個體”的生態理念,堅持以綠化定規劃,在重大旅遊項目設計建設過程中注重保護地方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膠南市政府根據項目現有情況,邀請著名設計公司分析基地旅遊現狀,進行整合資源,明確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為靈山灣規劃出一個可持續發展、全年無休的濱海綠洲。

海市蜃樓


2015年3月19日上午,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灣海域,正在海邊散步的市民發現,在靈山島附近,海平面出現幾座高樓狀的物體,原本空蕩的海平面突然出現這樣的奇景,多數人猜測這是“海市蜃樓”。據了解,海市蜃樓是一種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2010年和2011年該區出現過兩次海市蜃樓,一處在老尹家海參附近海域,另外一次是在大珠山頂。

位置境域


靈山灣,位於山東省青島西海岸黃島區。灣口在魚鳴嘴與大珠山嘴之間,寬23.4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西北有風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產阡里蝦。
靈山灣由4部分組成,中間為靈山灣,東北有唐島灣,西南有胡島灣、魚池灣。
唐島灣,灣口在魚鳴嘴與炮台嘴之間。寬2.2公里,西南—東北斜長5.4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灣內有唐島、牛島。北部為泥灘,產泥蚶。西側有積米崖港;避風條件良好,可泊千噸船。唐島灣開發較早,隋唐時代就是山東的重要口岸。元代首開海運,唐島灣又成為南糧北運海道中的停泊點。明嘉靖年間,重鑿馬家濠海道,南來糧船均於此集結過馬家濠北上膠萊運河。明清時期,唐島灣又是一處軍事要塞,西岸築炮台,北岸有靈山衛城。
胡島灣,位於大珠山東,靈山灣西南部。呈半圓形,口向東南,寬100米,面積0.5平方公里。岩岸,岩礁底。水深2-4米。可泊帆船和機帆船。岩礁上有海參、鮑魚寄生。
魚池灣,位於胡島灣西南,大珠山嘴北。口向東南,寬1000米,面積0.6平方公里。沿岸岩石陡立,狀如池。水深10米。沙、岩底。有海參、鮑魚、石花菜寄生。可泊木帆船和機帆船。

地質


膠南縣地質構造屬魯東地質次一級構造單位——膠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皺為主。元古代以後以斷裂為主,斷裂構造線主要為北東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為變質岩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以太古代膠東群為主,其岩性為片麻岩、片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大理岩,出露總面積為709平方公里,分佈於縣境西部和北部。岩漿岩主要為侵入岩,地質年代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岩體多侵入變質岩中,岩性多為花崗岩和閃長岩,面積407平方公里,分佈於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及藏馬山區。沉積岩主要為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岩性以砂頁岩為主,次為河礫岩,總面積約65.5平方公里,重點分佈在縣境西北邊緣處及靈山島。第四系鬆散岩層多分佈在山間、河谷、平原及沿海地帶,主要有王台、王海、大潘、泊里、大場幾個平原窪地,總面積約105.8平方公里。

海岸


灘岸。由於河流衝擊,海水頂托,港灣沿岸多為泥沙底質的灘岸。泥質灘岸主要分佈於膠州灣西南岸、唐島灣西岸、楊家窪灣沿岸、陳家貢灣北岸和棋子灣沿岸;沙質灘岸主要分佈在靈山灣西北岸,古鎮口灣北岸,龍灣西南岸和王家灘灣北岸。整個灘岸長度約佔海岸線總長的五分之三。自北而南有五河頭、紅石崖、積米崖、大灣、大港口、小口子、古鎮口、曹江口、琅琊、貢口、董家口、楊家窪、王家灘口等港灣10餘處。
岩岸。岩岸主要分佈於海崖至董家口沿海一帶。此段除古鎮口、龍王溜、楊家窪、陳家貢4處港灣灘岸外,多屬岩、礁岸。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凝灰質砂岩、正常斑岩、花崗斑岩;新生代第三紀砂及砂礫層海積和第四紀沙土碎石沉積;太古代膠東岩群岩漿岩等。岩岸岸嘴主要有:丁家嘴位於靈山衛南2.5公里,系陸地伸入海中的東西一西南向岸角。長800米,寬500米。岸下水深3—20米。泥沙底,可泊船。建有縣靈山船廠。
岩岸岸嘴主要有:
丁家嘴。位於靈山衛南2.5公里,系陸地伸入海中的東西一西南向岸角。長800米,寬500米。岸下水深3—20米。泥沙底,可泊船。建有縣靈山船廠。
朝陽山嘴。位於朝陽山南新建村海邊,系朝陽山伸向靈山灣的岸角。南北長50米,東西寬250米。下有礁石,水深2—3米。
小牙島。在靈山島北端與牙島子之間,距牙島子約100米,呈窩頭形。直徑約15米,高度在高潮線以上5米左右,面積約200平方米。皆岩石。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岩。周圍水域有海參和鮑魚分佈,魚類頗多,適於垂釣。因該礁與牙島子臨近又小於牙島子故名。大黑石欄位於大珠山鎮高峪村東北2.5公裡外,系陸上岬角向海中伸延的岩礁帶。高潮時分割成石林。長約1公里,寬約100米(最寬處250米),面積約0.1平方公里。因礁石多黑色、塊大,當地稱石林為“欄”,故名大黑石欄。地質屬新生代第四紀砂及砂礫層,海積。礁周圍有礫石,藻類較豐富,適合海參、鮑魚和石花菜等生長。
大欄石。居朝陽山嘴南3.4公里水中,東北西南向。長475米,寬250米,頂部水深4.3米。形如石欄。
洋礁。位於靈山島東南近岸線處。總長約60米,寬約40米,面積約0.0024平方公里。其中大塊礁岩有三:一是大洋礁,海圖標為小島,海拔10.9米,長約0.03公里,寬約0.04公里,面積約0.001平方公里;二是二洋礁,長約40米,寬約10米,高潮線以上高約2米,為明礁;三是三洋礁,面積約250平方米,為干出礁,周圍水深20米左右,有海參、鮑魚等生長。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
試刀石。位於靈山島東側近岸線處,原為山體向海伸入的部分,后斷裂脫離山體。石高25.2米,斷裂上口寬約20米,下口寬約2—3米。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石體斷裂儼如刀劈。傳說,為關公在此試刀所致,故名試刀石。

島嶼


東南有靈山島,是灣口的天然屏障。
靈山島。位於縣東南黃海中,東經120°10′,北緯35°45′48″。距陸地最近點大珠山東里島10.5公里。東北西南向。長5.1公里,寬1.43公里(最寬處3公里),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岸線周長14.3公里。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地勢南高北低,南多陡坡,北多斷崖,東西兩面多梯田。主峰歪頭頂海拔513.6米,聳峙南部;次峰望海樓470.6米,雄踞西部;北有象鼻子287.9米。三峰拱起成脊。另有馬腚山、泉頂、老虎嘴、小靈山、椏脖子等山峰環繞。溝壑縱橫,峭壁如削。島上有12個自然村,3545人。居民以漁業為主。盛產鮁魚鮐魚、海參、鮑魚等。島北有港口1處,有班船通陸地。另有導航燈標3座。
牙島子。位於靈山島北250米海中,距大陸最近點大珠山東大黑石欄12.2公里。南北向,長約200米,寬約100米。海拔20.3米。全為岩石。東南兩側有礁石和暗礁環繞,無人居住。附近海域產海參、鮑魚等。隸屬靈山島鄉。

水文


西部有王戈庄河注入,風河又稱王戈庄河。源流有三:出七寶山者為張倉東河;出鐵山西北者為張倉西河;出陡陽山者為溧水河。張倉東、西河至張倉東南合流,至雙鳳山南與溧水河合流。流經寶山、鐵山、膠南、隱珠4鄉鎮,於縣城東南大港口入海。全長31.8公里,匯水面積303平方公里。上游建鐵山水庫。2.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1條,總長118公里。在寶山鄉有下柴南河、上柴南河、大窩洛子河、胡家小庄河、陡崖河、滕家河;在鐵山鄉有石溝河、山裡河、別家河、丙村河、大溝河;在膠南鎮有袁家村河、逯家莊河、溧水河、石人泊河、祝家莊河、袁家莊后河、平嶺河、石橋西河、辛庄河;在隱珠鄉有豆金河;在大珠山鎮有瓦屋河。

水產資源


膠南縣面海靠灘,水產資源頗為豐富,主要有:近海魚蝦膠南縣近海水域450萬畝,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生棲魚蝦200餘種。其中資源量大分佈廣的有58種。洄遊性魚類有帶魚、鮐魚、鮁魚、鰳魚銀鯧真鯛黑鯛黃鯽、河豚、大黃魚小黃魚、黃姑魚、白姑魚、海鰻、馬面魨等15種;地方近海性魚類有牙鮃、高眼鰈、舌鰨、花尾胡椒鯛、斜帶髭鯛、斑鰶、星鰻、鯔魚、梭魚、石斑魚、鱸魚、鮸魚、短鰭、紅娘魚、寬尾虎鯊、團扇鰩、孔鰩、扁鱷針魚、多鱗鱚、海馬、鱈魚、燕鰩、鱭魚、星鰈、木葉鰈、油鰈、雙髭鯊、銀魚、油魣、綿䲁、六線魚、海龍等31種。蝦蟹類主要有對蝦、毛蝦、鷹瓜蝦、梭子蟹4種。無脊錐動物和腔腸動物主要有烏賊、章魚、魷魚和海蟄等。主要經濟魚蝦有29種,其中歷史上產量高利用價值大的有鮁魚、帶魚、烏賊、章魚、黃鯽、鷹瓜蝦、海蟄、牙鮃、對蝦、真鯛10種。
真鯛。俗稱加級魚和紅加級魚。是黃海中的珍貴食用魚。肉味鮮美,以頭肉為最。真鯛3月間由黃海南部游入本縣近海,10月水溫下降洄遊深水。本縣近海3—10月均可捕獲。靈山島、齋堂島一帶水域曾是較大的漁場。30年代,日本船隊曾在此大規模捕撈。近十幾年,資源下降很大,已形不成漁場。
刺參基岩質海岸帶均有分佈,集中區為靈山島、齋堂島、胡家山灣和大珠山兩側海域,總面積4000畝,資源量76噸,年可采捕34噸。其中靈山島分佈面積1000畝,資源量28.7噸,年可采捕12.35噸,琅琊分佈1000畝,資源量14.47噸,年可采捕11噸。
皺紋盤鮑。俗稱鮑魚,是名貴海珍品。膠南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漢代琅琊張步曾把鮑魚進獻朝廷。鮑魚主要分佈在靈山島、齋堂島周圍。大珠山兩側海域也有少量分佈。全縣共1200畝,資源量8噸,年采捕6噸。其中靈山島分佈900畝,資源量7.4噸,年采捕5.6噸。
石花菜。沿海基岩岸淺水帶均有分佈。以黑澗、胡島灣、齋堂島、靈山島等地居多。總面積3400畝,平均生物量17.94g/㎡,資源量35噸。其中胡島灣1000畝,資源量13.8噸。

漁場


膠南捕撈漁場,隨漁業資源變化及作業工具的變化而變化。建國前作業漁場多在沿海和近海。較著名者有董家口漁場和靈山島漁場。1934年版《中國實業志》記載:“漁場可分為兩種,一為外海漁場,二為內河漁場。外海漁場為黃、渤海,又分為近海與遠海兩種,近海方面為沿海一帶,如膠州灣及附近之水靈山島等。漁民集居點董家口、貢口、靈山衛、紅石崖、湘子門”。1934年李士豪著《中國海洋漁業現狀及其建設》載:“董家口漁場,每年漁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各處漁船至該處捕魚者約千艘船上下,臨時魚行多至六七十家。產魚約值50萬元左右……水靈山島附近,沿海盛產海參、鮑魚,海底為泥質,水族滋繁,為魚群棲之所。漁汛時漁船麇集,不下三、四百艘,漁獲物以刀魚為大宗,鮐魚次之,白鱗亦不少”。

漁業


膠南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沿海居民多以打魚為主要生計。捕撈生產多在沿海進行,作業方式以沿岸定置網捕和近岸風帆船流、釣捕撈為主。20年代有漁業勞力萬餘人,漁用帆船、木筏3000餘只。1936年,沿海從事海洋捕撈業的漁民7800餘人,木帆船、木筏1900餘只,捕撈產品總量7089噸,其中魚類5216噸,蝦蟹類202噸,貝類1619噸,藻類52噸。
抗日戰爭時期,膠南沿海被日軍侵佔。日本在青島成立“水產組合”漁業機構,以青島為漁業基地,大肆掠奪近海水產資源。當時的靈山島、董家口一帶,是省內著名的帶魚、真鯛漁場,完全被日本船隊壟斷。他們有130餘艘漁輪常年在此酷捕,而沿海漁民出海須經日軍批准,到青島、石臼所集結登記、發證,然後到指定的海區生產,民間漁業遭受嚴重摧殘。
解放后,膠南、藏馬兩縣積極扶持漁業生產,發放貸款,成立漁業合作社,漁業生產得到了發展,但由於盤踞青島、靈山島的國民黨軍隊不斷騷擾於海面,捕撈生產只能在沿岸進行,漁業生產仍受很大限制。到1949年兩縣僅有木帆船千餘只,漁業勞力5762人,捕撈總產量僅3324噸。
建國后,捕撈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53年實行民船改革,之後又陸續組建漁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全縣興辦高級漁業合作社95處,入社漁戶7365戶,佔全縣漁戶總數的94.3%。捕撈產量首次突破萬噸,1959年達到13599噸。
1960年代初期,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和財力物力的限制,捕撈生產嚴重萎縮,1961年後,捕撈能力逐漸回升。到1969年,捕撈總產量達到11669噸,基本恢復到50年代末的水平。
1970年代,海洋捕撈生產發展較快,除生產大隊、生產小隊漁業船隊外,1976年又成立縣海洋捕撈公司和7處公社捕撈船隊,捕撈能力大幅度增加,並開闢了外海漁場。大馬力漁船常年生產於渤海到東海之間,機帆船在近海的作業工具也逐漸增多,形成了遠海與近海生產相結合、季節生產與常年生產相結合的新格局。1971年捕撈總產量12050噸,1973年首次突破20000噸,1974年又創29915噸的新紀錄。1975年後,總產一直穩定在1.1一1.4萬噸之間。
1980年代,捕撈生產變化很大。1979年根據國家規定,為保護好近海漁業資源,膠南對捕撈結構進行了調整,改革了漁具,壓縮了拖網,嚴格禁漁期捕撈。1980和1981年捕撈年產量驟減到七八千噸。1982年後,特別是1985年以來,隨著個體漁戶的興起,沿海漁村捕撈船網發展迅速,捕撈能力空前增加,1987年全縣有漁業勞力11886人,其中專業勞力10212人,捕撈總產量達20635噸。
建國以來,捕撈產品的品種變化也比較大,50年代因捕撈能力較低,資源豐富,漁獲物多為優質經濟魚蝦,帶魚、烏魚海蜇、真鯛、海參、黃花魚等比重較大。1955年董家口港日產帶魚達40餘萬公斤。60年代資源仍比較好,經濟魚蝦比重較高。進入70年代,漁船機械化作業程度大為提高,先進捕撈技術廣泛應用,總產量不斷增加,但經濟魚蝦比重逐年下降。80年代新發展的漁船,90%屬小型機帆漁船,多在近海從事底拖網和定置網生產。近海捕撈能力的增長,大大超過了資源的再生能力,資源嚴重衰減。單船產量普遍比六七十年代減少,尤其優質經濟魚蝦類如對蝦、梭子蟹、帶魚、真鯛、黃花魚、牙鮃等基本形不成漁場。海蜇、鯧魚烏賊魚、鮁魚等有所回升,但仍達不到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水產


①海帶養殖
膠南海帶養殖有30多年的歷史,整個發展過程呈馬鞍型,盛期為70年代。1957年12月,縣水產局從南方購進海帶秋苗10萬株在薛家島北屯試養2.88畝,獲得成功。1958年,上海水產會議后,膠南的海帶養殖有較大發展。是年,全縣建立9處海帶養殖場,其中縣辦海水試驗場1處,泊里、琅琊、海崖、靈山衛、靈山島、薛家島、紅石崖社辦海帶養殖場7處,隊辦養殖場1處。全縣海帶養殖面積2038畝,1959年總產726.6噸。1960年,海帶面積進一步擴大,總產大幅度提高。是年全縣海帶總產2583噸,取得大面積豐收。1961年後,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出現大面積斷架子、掉苗和海帶霉爛,減產較大,部分單位出現虧損。泊里、琅琊、靈山島3處社辦海帶場下馬。
②海參養殖
膠南海灣沿岸岩礁島嶼區藻類豐富,刺參分佈較廣,資源量達70餘噸,年可采捕量30餘噸。1975年始行人工養殖海參試驗。1981年縣水產研究所和縣海水養殖試驗場培育1厘米以上紫參54萬頭,投放於靈山島、大岔口灣內,並放流10萬頭。
③人工魚礁增殖
投放人工魚礁進行海水增殖始於1981年。1981—1983年間,由黃海水產研究所投資,在胡家山前海區和靈山島西南海區建立兩個試驗點,投放1.5×1.5×1.5米人工魚礁402塊,投放面積約80畝。同年,省水產局撥款10萬元,又在靈山島投放2×2×2米人工魚礁200塊,1.5×1.5×1.5米人工魚礁100塊,並投放報廢水泥船2艘,總空體積2000立方米,凈體積246立方米,礁體總重618噸,面積4350平方米。半年後,礁體表面開始寄生海星、海膽、海螺、蟹類、牡蠣等。9個月後投礁區域即釣捕到真鯛、黃姑等優質魚。投礁區已成為主要釣鉤漁場。1986、1987年又在靈山島近岸水域投放鮑魚礁1422塊,並移植藻類,增殖鮑魚苗、海參苗,據投礁前本底調查和投礁后實際調查對比,鮑魚每10分鐘采捕數增長103.3%,采捕重量增長15.3%,海參每10分鐘采捕數增長76%。
④石花菜養殖
膠南沿海藻類中,石花菜分佈最廣,產量最大,是山東石花菜生產基地之一。全縣分佈面積3400餘畝,資源量35噸(1982年)。膠南石花菜養殖開始於1983年,主要採用分枝筏養殖與海帶間養。每年養殖兩薦,春茬養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底或7月初;秋茬養殖期在9月底至12月初。分枝筏養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春茬一般增重10倍,秋茬亦增重6.5倍。

港口


大灣港,位於靈山衛鎮南,唐島灣西側大灣村,北緯35°54′東經120°08′,北距靈山衛2公里,東北距積米崖港1.5公里。此處原為靈山衛社辦修船廠。1970年9月,由公社投資35萬元,修建1座長190米、寬8米、高6米、可泊3隻船的碼頭,專事出口黃沙。1981年,此港經山東省民間運輸管理處批准為商港,並設海上民間運輸管理站於此。1983年,公社又投資28萬元,將碼頭加長至320米,可泊1百噸以下的駁船5隻。自此,每年有2.5萬噸黃沙運往青島、連雲港等地。砂子,縣砂源很多,商品砂多為海灘出產。1987年,全縣有砂場13處,生產建築、鑄造用砂45萬噸。外銷青島、上海等,砂子多由靈山衛大灣港船運。
積米崖港,位於靈山灣北部,唐島灣西側,地理座標為北緯35°55′,東經120°09′,北距靈山衛1.5公里,西距縣城18.5公里。此港所臨唐島灣,口向西南,東北西南斜長5.4公里,水域面積14平方公里,水深3一7.6米,底泥質;灣口處有海拔19.5米的唐島座落水中;並建有防波堤,可避10級大風。積米崖港歷史悠久。據傳,唐太宗征高麗曾駐師於此。明洪武年間,北岸築炮台戌守海口;永樂年間,是我國海運物資的集散地之一;嘉靖年間,船舶可經馬家濠北上膠萊運河,抵沽而達京師。清光緒年間,經此港與南方通商,港口一度興隆。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拓建青島港,商船改泊青島,積米崖港冷落。建國后,積米崖港口復興,與青島船帆來往不斷。1956年,港口搬運合作社工人用土墊起15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的貨場兩個,后被海水沖刷而廢。1959年10月,又建成長150米石牆1道和長30米、寬5米、高3米的石牆土面碼頭1座,可供6條小船泊靠。1963年,山東省交通廳海運局撥款1500元將碼頭接長10米,頂面鋪築混凝土,年吞吐量1.3萬噸。1971年後,此港改為漁港,間有少量貨船和通往靈山島的客輪泊此。
城口子港,位於靈山島北部西側城口子村,北緯35°46′東經120°09′。它北鄰陳家村,南望沙嘴子,西瀕黃海,隔水與大珠山鎮高峪村相望,距陸地最近點11公里,距縣城20.3公里,是島上僅有的港口,物資皆賴此港進出。民國時期,島上無口岸,城口子可泊小船10餘只。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投資40萬元建碼頭1座,長40米,寬24米,高7.5米,可泊靠百噸位以下的輪船,並在北側建1登陸坡。1975年部隊又在碼頭南側建登陸坡1處。1985年,設小客輪一艘,往來於積米崖與靈山島之間。
積米崖漁港,位於唐島灣西北部,涼網山下,西距縣城18.5公里,水路東至青島22海里,南至靈山島9.5海里,陸地三面低山環抱,南部入口處有唐島為屏障,可避西北、東南10級大風。潮汐為正規半日型,低潮時港內水深平均1—2米,是膠南沿海較大的天然良港,稱為天風不犯的太平灣。積米崖港歷史悠久,明清至民國年間,以貨運為主。1971年2月,闢為膠南縣漁業基地,重點建設。1973年省投資擴建,1974年列入國家計劃,農林部投資續建。1978年10月全部完工,總投資378萬元,其中農林部投資161萬元,省地縣投資217萬元。西劈涼網山,開石70萬方米,建港口場地20萬平方米,築碼頭4座,總長1200米。其中主碼頭長260米,寬60米,有泊位12個,可兩面靠船。前沿水深,內側12.6米,外側13.6—5米,可泊千噸船。主碼頭之外,西北、西、北部均有岸壁直立碼頭,總長940米,高潮時水深2.5米,可泊小漁船和貨駁,港池東側有縣漁輪修造廠300米直立式舾裝碼頭和980米長岸壁碼頭,大中小漁輪均可入港維修。港區配套設施有岸吊3架,卸魚棚1處;水產冷庫2座,冷藏能力達2000噸/次,速凍製冰能力各50噸/日,輸冰橋1座,日可輸冰250噸,油罐7個,總容量230立方米;淡水供應設備1套,每小時可供水100立方米。港區還設有縣水產公司,漁船監督管理站、漁輪修造廠、港區管理站、水產研究所以及商店、糧店、銀行、郵電、工商、稅務、衛生、檢疫、外貿、公安等部門。成為膠南縣生產、生活、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的漁業基地。也是山東半島的一個中型漁港。魚貨卸量最高年份可達萬餘噸,1987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重點群眾漁業港口。

軍事


明洪武五年(1372年),魏國公徐達調指揮僉事朱興在靈山衛築土城以備倭。城周圍3里,高2丈5尺,厚1丈2尺5,有4門。城池深2丈5尺,寬2丈。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重修靈山衛城,外包以磚,周方加2里,4門加樓,增加鋪舍10餘所,后漸傾圮。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趙鶴齡命指揮使張某重修衛城,名其4門為東朝陽,西閱武,南鎮海,北承恩。
明代,靈山衛為海防重鎮,衛轄軍屯、兵寨、墩台。蕭家寨,在常河社,明洪武年間,靈山衛百戶陳良在原有古城牆上包以磚石,周圍1里。有2門,為阜民、朝天。夏河城寨,在龍灣社,靈山衛百戶管成包以磚石,周圍3里余,有4門。龍潭寨,在大盤社。周圍1里,有2門。以上3寨均由靈山衛派官軍防守。衛轄墩台12處。賈鐵馬墩、黃石欄墩、南宋墩,屬信陽場巡檢司;琅琊台墩、胡家墩、陳家墩,屬南龍灣海口巡檢司;大盤墩、車輪墩、海王墩、紫良墩、徐家墩、黃布墩,屬上述兩巡檢司共管;每墩置守◆弓兵6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裁南龍灣巡檢。清初有百總、千總、守備諸員,仍循守御所舊制,后全部裁革,僅設把總2名,一分防本地汛,一分防沿海汛。分防沿海汛者屬安東營,署設董家口,校場在署前,轄馬兵4名,步兵30名。墩台有三,一在亭子蘭,守◆步兵14名,馬兵2名;一在董家口;一在龍灣口,共有守◆步兵12名。置沿海墩堡,大者為墩,小者為堡。墩軍5名,堡軍6名。各有汛地,分防於營弁巡司。靈山衛墩轄汛地30處,夏河所墩轄汛地16處,逄猛司墩、古鎮司墩分別轄汛地3處。另在關帝廟、王台、紀家店、護嶺廟、張倉置煙墩,在唐島口、古鎮口置炮台。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設靈山衛千總1名,分防靈山衛等汛。原設本口千總1名,馬兵10名,步兵51名,古鎮口外委把總1名,馬兵2名,步兵13名。民國元年(1912年)裁。雍正年間海防為千總分汛,汛地有頭營子、黃島、靈山衛、唐島、靈山島、柴胡盪、古鎮口、夏河所、葫蘆嘴、窯頭口、石欄嘴、齋頭、董家口、龍灣口、黃石欄、琅琊台、宋家口等。同治十三年(1874年)裁。
民國13年(1924年)10月,因直魯豫戰事,駐膠縣步兵十九團第三營布防於沿海要地,並設◆望哨和船舶稽查處。以第一大隊第二分隊、第三分隊分任巡查防剿隊,第二大隊及其餘分駐各隊以馬警聯絡策應。設高峪等處船舶稽查處;設張家樓等處◆望哨。
1938年,日軍侵入膠南境內,國民黨軍隊不戰而走,其地方雜牌部隊借抗日之名組織“游擊隊”,擴充勢力,建立據點,修築工事,劃分勢力範圍。1945年膠南解放時,八路軍各參戰部隊及民兵,將敵偽據點全部摧毀。是年8月日本投降后,人民軍隊加強沿海一帶守備力量,在部隊陸續布防的同時,構築新的防禦工事。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捻軍經平度、膠縣、即墨進入嶗山地區。同治六年(1867年)5月,捻軍由東平戴家廟渡河,6月抵即墨,再進入嶗山、靈山及沽河兩岸。捻軍二度入嶗山,歷時120餘天。

建置


元代屬山東東西道益都路膠州膠西縣和密州諸城縣。明屬山東青州府諸城縣和萊州府膠州洪武五年(1372年)置靈山衛,轄3所。今縣境沿海一帶屬靈山衛。清代屬山東青州府諸城和萊州府膠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靈山衛,衛地入膠州、諸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今靈山衛、紅石崖兩鎮之一部和靈山島划入德膠澳租界。
膠南縣城位於縣境中部膠南鎮東北部。東經119°58′,北緯35°52′。三面低丘環抱,東南瀕海,距靈山灣6.5公里,風河由南部東流入海。地勢自西北略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6米左右。縣城前身為王戈庄。1948年膠南縣政府遷入后,逐漸發展。1987年,城區面積5.6平方公里,有行政村14個,縣直單位155個。總人口5553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146人。
靈山衛鎮,位於縣境東部,東、北鄰青島市黃島區,南臨黃海靈山灣,總面積68平方公里。1987年轄44個行政村,居民7693戶,29136人(非農業人口2053人)。地勢北高南低,西北有小珠山主峰,南部有濱海小平原。經濟發達,農工並茂。有耕地25664畝,林地21818畝,果園1894畝。砂石採運、水貂飼養發展較快,海岸線長18.5公里,盛產泥坩。1987年水產品總產1317噸。南有唐島灣、積米崖漁港,是膠南水產品集散地,1987年農業總收入5729.8萬元。鎮辦工業有軋鋼、紡機、汽車改裝、飲料、建築等行業,企業20餘處,1987年工業總產值5010萬元。鎮政府駐地靈山衛,西距縣城15.1公里,北依小珠山群峰,南臨唐島灣,形勢險要。戰國時期境內有齊安陵邑。明初置靈山衛,設防築城。明、清兩代均為魯東南沿海的軍事重鎮。清末,東部曾被划入膠澳租界地。
靈山島鄉,位於縣城東南20.3公里的黃海中,面積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3公里,距大陸最近點10.5公里。1987年轄3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有居民1004戶,3545人(非農業人口419人)。鄉政府駐城口子村,有城口子港通青島、石臼、積米崖。清末,曾被划入膠澳租界地。地勢南高北低,狀如伏波巨鯨。島上群山聳立,主峰海拔513.6米,林木蔥籠。《膠州志》稱之為“靈島浮翠”,是舊膠州八景之一。經濟以漁業為主,有少量種植業。捕撈養殖業發達,產鮁魚、鮐魚、小黃魚等。海參、鮑魚資源豐富,有人工養殖場,產量居全縣之首。1987年,水產品總量490噸。工業有冷藏加工、造船等,1987年工業總產值453萬元。島上有望海樓遺址,相傳為金完顏兀朮之妹出家為尼時居所。
隱珠鄉,位於小珠山西麓,南臨靈山灣,總面積110平方公里。1987年轄62個行政村,有居民11281戶,40642人(非農業人口772人)。鄉政府駐盧家疃,西距縣城5.3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東、北由小珠山支脈形成低山丘陵地帶。有盧家疃河、兩河南流入海,形成南、西部平原和濱海低地。經濟以農業為主,有部分漁業。有耕地61985畝,林地34466畝,果園8719畝,出產黃煙、葡萄等。1987年農業總收入4837萬元。鄉辦工業有食品、冷藏、車輛、農機、建築、印刷、木器等行業。1987年工業總產值2406萬元。車輛廠生產的手推車被評為省、市優質產品,遠銷38個國家和地區。境內有齊長城遺址和清代名人法若真墓。

旅遊資源


靈山衛城隍廟,位於靈山衛東西大街西端北側,明朝初年所建,早期曾遭破壞,前後殿堂仍存。院內有兩棵高達20餘米、樹冠直徑約25米的明代古樹。
唐島,位於靈山灣東南部海中,海拔19.5米,面積約0.75平方公里,距大陸岸線最近點0.4公里。據清乾隆版《膠州志·古迹》載:唐太宗征高麗曾駐師於此,故名唐島。島上有飲馬池,常年有水。有古炮台1座,建於明代,與古鎮口炮台東西分列,同屬靈山衛管轄。
膠南海水浴場,位於膠南市區東約4.5公里的靈山灣北岸,海灘平緩,水清見底,自然風光優美。浴場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設有防鯊網、更衣室和停車場。每年夏季接待遊人10多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