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泥蚶的結果 展開

泥蚶

列齒目蚶科動物

泥蚶,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列齒目,蚶科,蚶屬。中國傳統的養殖貝類。中國沿海各地均有分佈,8~10月份產卵期為生產旺季。此外,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均進行了人工養殖,產量頗豐。泥蚶肉味鮮美,可鮮食或酒漬,亦可製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質和維生素,蚶血鮮紅,肉的邊沿有一金絲似的色線。

形態特徵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列齒目,蚶科,蚶屬。中國傳統的養殖貝類。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壟哈。貝殼極堅硬,卵圓形,兩殼相等,相當膨脹。背部兩端略呈鈍角。殼頂突出,向內捲曲,位置偏於前方,兩殼頂間的距離遠。放射肋粗壯,有18~22條,助上具明顯的結節,呈瓦壟形。殼表白色,被褐色殼皮。殼內麵灰白色。邊級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深溝。鉸合部直,齒細密。前閉殼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閉殼肌痕大,四方形。中國沿海各地均有分佈,8~10月份產卵期為生產旺季。此外,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均進行人工養殖,產量頗豐。泥蚶肉味鮮美,可鮮食或酒漬,亦可製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質和維生素(B12),蚶血鮮紅,肉的邊沿有一金絲似的色線。殼可入葯,有消血塊和化痰積的功效。因其價格便宜,堪稱大眾化的海鮮品。泥蚶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Ark shell,日文名為ハイガイ。輸往國別和地區:香港、澳門。出口口岸:浙江。泥蚶廣泛分佈於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內灣潮間帶的軟泥灘中。世界泥蚶產量主要產自東南亞沿海國家。
殼寬2.5cm,貝殼極堅厚,卵圓形。兩殼相等,極膨脹,尖端向內捲曲。韌帶面寬、角質、有排列整齊的縱紋。殼表放射肋發達,肋上具顆粒狀結節,故又名粒蚶。殼石灰白色,生長線明顯。殼內麵灰白色,無珍珠質層。鉸合部直,具細而密的片狀小齒。前閉殼肌痕呈三角形,后閉殼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
血紅素,呈紅色,因而又稱血蚶。
泥蚶喜棲息在淡水注入的內灣及河口附近的軟泥灘塗上,在中潮區和低潮區的交界處數量最多,埋居其中。無水管,僅以殼后緣在灘塗表面形成水孔與外界相通。適應的鹽度範圍10~28.8,水溫0~35℃。泥蚶為濾食性貝類,以硅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雌雄異體,生殖季節一般在7~9月間。

鑒別


初上水的蚶,從海灘泥土中捕撈的,外殼塗滿濕污泥;從沙灘捕撈的,也有濕沙沾殼。新鮮的蚶雙殼往往自動開放,用手撥動它則雙殼立即閉合。如外殼泥沙已乾結,說明捕撈的時間較長。不新鮮的蚶,燙熟后血水不紅,味不鮮美,有的並有異味。如在一盆蚶中,發現有少量有異味、臭味的蚶,說明整盆蚶不是新鮮的。

分佈範圍


它生長在中國沿海及東南亞各地近陸的淺海泥沙中,閩粵還有用人工種植的,養殖場稱為“蚶田”。《南越筆記》載:“惠潮多雷(蟲字旁雷)田,蚶與沙蚶雷(蟲字旁雷)皆味甘性溫益人,蚶愈大愈嫩,嶺南炙之,名天(空一字)也。一名花雷(蟲字旁雷),沙蚶不可種,故粵人貴沙蚶而賤雷(蟲字旁雷)。”考古家根據一些資料,知道蚶殼會存留於“志留利亞紀”的地層中(古生代的第三紀,又名“錫留紀”),這樣說來,蚶之出現在世界上,已有很古遠的歷史了。
泥蚶
泥蚶

營養分析


泥蚶富含特有的血紅蛋白和維生素B12,有補血、溫中、健胃的功效。
泥蚶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30克
熱量(千卡):71 B1硫胺素(毫克):0.01 CA鈣(毫克):59 蛋白質(克):10
核黃素(毫克):0.07 MG鎂(毫克):84 脂肪(克):.8 B5 煙酸(毫克):1.1
FE鐵(毫克):11.4 碳水化合物(克):6 VC維生素C(毫克):0 MA錳(毫克):1.25
膳食纖維(克):0 VE維生素E(毫克):13.23 ZN鋅(毫克):11.59維生素A(微克):6
膽固醇(毫克):124 CU銅(毫克):.11 胡羅卜素(微克):1.4鉀(毫克):207
P磷(毫克):103 視黃醇當量(微克):81.8 鈉(毫克):354.9 SE硒(微克):41.42
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泥蚶
泥蚶
泥蚶因殼表放射肋如古建築屋頂瓦壟子,也有稱瓦壠哈瓦楞貝的。泥蚶是一種埋棲於沿海灘塗的雙
殼貝類,原產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
相關人群
一般人群都可食用
1.適宜症:瘕痞塊,老痰積結、胃痛泛酸等症
2.脾胃濕熱盛者忌食。
製作指導
食蚶肉應煮熟。
另外蚶肉咸以軟堅,故有消痰散結的功效,治症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症,常與三棱、桃仁、鱉甲等配合應用。
食療作用
蚶肉味甘咸、性溫,入脾、胃、肝經
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胃、散結消痰之功效
用於症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症;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
其他相關
清道光《樂清縣誌》記載:“蚶俗稱花蚶,邑中石馬。蒲岐、朴頭一帶為多,取蚶苗養於海塗,謂之蚶田。每歲冬杪,四明及閩人多來習蚶苗。”清光緒同知陸玉書寫蚶田的詩曰:“永嘉江外水連天,一望蒼茫不見邊。渡過鏵鍬三十里,誰知滄海變桑田。”
同時代詩人王步霄《養蚶》詩云:“瓦壟名爭郭賦傳,江鄉蚶子莫輕捐。團沙質比魚苗細,孕月胎含露點圓。願祝鷗鳧休浪食,好充珍饈入賓筵。東南美利由來檀,近海生涯當種田。”清奉化文人孫事倫也有《養蚶》詩:“犖犖瓦壟子,紛產東海塗……”
在寫泥蚶的詩篇中,清代臨海諸生的朱鄴華,他有《椒江竹枝詞》詩:“一夜潮回葭船,花蚶白蟹不論錢。祀過周七娘娘廟,滿地青蝦帶雨鮮。”這首詩雖然帶有宋文學大家王安石《黃田》詩的韻味。
早在三國時期《臨海異物志》中曾載泥蚶有“益血色”之功效,清朝《食療本草》載蚶:“潤五臟,治消渴,開關節。”
《四聲本草》:“溫中消食,起陽。”《醫林纂要》也說:“補心血,散瘀血,除煩醒酒,破結消痰。”
源於《別錄》
《日華子本草》:“燒過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氣,冷氣,症癖。”
《醫林纂要》:“去一切痰積,血積,氣塊,破症瘕,攻瘰癧。”
軟體動物蚶科泥蚶和毛蚶魁蚶的貝殼。主產於江蘇、浙江、山東及遼寧等地。秋冬至春採集。曬乾。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本品又名煅瓦楞。
特別提示:泥蚶是一種水產,有人為了品嘗美味,就喜歡吃半生半熟的泥蚶,但這種吃法是很危險的。因為沒有煮熟的泥蚶身上還帶有傳染性肝炎病毒,一旦食之,就有可能給人體傳上肝炎。所以,千萬不要食用半生半熟的泥蚶。

養殖


一、泥蚶苗種生產技術
1親蚶的選擇與催產
苗種生產的好壞與親貝的質量、成熟情況有很大的關係。可在繁殖季節直接選用健康親貝產卵,亦可進行泥蚶蓄養催熟。1.1親蚶選擇標準
從自然海邊灘塗或人工培育的泥蚶選擇性成熟且健康的親貝,要求1~2齡的泥蚶,殼長10~30mm,殼表完整,無損傷,肥滿度高。解剖觀察,腸道粗、腮完整、性腺飽滿,卵巢顯示明顯的桔黃色,卵巢乳白色。
1.2親蚶培養催熟
1.2.1親貝蓄養前期採用池底鋪泥沙底播培養,後期採用單層淺水浮動式網箱蓄養。蓄養密度3~4kg/m?2(450個/m?2)。泥蚶蓄養以自然水溫為主,並依靠室內暖氣緩慢提高水溫,比自然海區水溫高4~5℃。
泥蚶
泥蚶
1.2.2投餌主要投喂底棲硅藻,每天4~6次。投餌由20萬個/ml·d逐漸增至30萬個/ml·d。溫度23℃以上,底棲硅藻減少,停止投喂,主要投喂玉米澱粉、蛋黃。蛋黃需經250目篩絹磨碎過濾后投喂,玉米
澱粉投喂量每天12次,每次(2~3)×10-6,蛋黃按2個/12m3。投喂扁藻、牟氏角毛藻較好。親貝的培養用(硅藻+金藻)和(硅藻+金藻+扁藻)組合,則能加速性腺發育的時間。
1.2.3換水親貝蓄養前期每天換水2次,每天換1/2水體;4~5d放乾池水一次,開始除去死貝。後期換水4次,每天1/3水體。每天倒池一次。3~4d換網箱一次。
1.2.4肥滿度及性腺檢查前期每10d測一次肥滿度,後期每3~4d測一次。每次隨機取樣20個,稱重後放入70℃烘箱中烘24h,測量總重和肉乾重。肥滿度按下式求得:肥滿度=肉乾重/總重量×100%在肥滿度達7%以上,解剖性腺能辨別雌雄,並通過解剖性腺成熟情況,決定產卵時間。
1.3親蚶的催產一般採用陰乾、流水刺激誘導產卵的催產方法。將達到要求的親蚶洗凈後放於通風陰涼處,陰乾15h左右。或置於突然降溫至10℃的冰箱中、刺激18h取出。取出用20×10-6高錳酸鉀溶液洗10min,再用過濾海水沖洗乾淨,然後移入水深30~40cm的常溫海水池中,採取微流水或充氣刺激產卵。一般1~3h,就見親蚶開始產卵。產卵開始則停止充氣,讓其大量排放。產卵時間以清晨5時開始,7-8時處理完畢為佳。
2采卵孵化
當親蚶性腺復蓋整個消化腺,卵粒、排放管清晰可見,肥滿度達65%以上時,便面臨著成熟排放。排放前時常取底樣查卵,一旦發現少量卵,就將親蚶肥育籠用小水泵沖洗乾淨,抬到新水池引導排放,一般0.5h內開始排放,短時間達到高峰,卵的密度控制在30~40粒/ml。排放結束后,將親蚶移於新水池繼續培養。卵池施加2×10-6青霉素和4×10-6EDTA二鈉,加大充氣量,使多餘的精子和排放副產物形成泡沫撈出,直至孵化水清澈為止。然後小水花充氣。受精卵在水溫?26.2℃下經15h形成D形幼蟲。孵化胚胎髮育的最適合溫度為25~31℃。
泥蚶
3幼蟲培養
3.1幼蟲選優觀察和檢查D型幼蟲,D型幼蟲正常大小90μm×65μm,直線絞合部平直,雙殼完整無缺刻,面盤正常,纖毛粗而有力,用420目篩絹網箱收集D型幼蟲移入育苗池培育。
3.2D型幼蟲D型幼蟲最初靠自身卵黃營養,不需投餌,但發育24h后腸道形成,消化系統發育完善,應投喂餌料。由於D型幼蟲是浮遊被動性生活的,所以覓食也被動,因此選用等鞭金藻等小個體,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耐高溫的浮遊性藻類,作為開口餌料為佳。最好以金藻、扁藻、小球藻等混合投喂,使其營養更全面。餌料密度保持在5萬~15萬個/ml,幼苗生長快,變態時間短,成活率高。在培養D型幼蟲的過程中換水每日2次,每次30%,定期施用抗生素以防疾病,保持水中EDTA5×10-6濃度,培養水溫保持在最適28~30℃,鹽度保持在6.54‰~23.38‰。
3.3殼頂幼蟲殼頂幼蟲期培養密度為5~6個/ml,在此時期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殼頂幼蟲後期(160μm以上)增投扁藻。日投喂量根據幼蟲腸胃和藻類供應情況適當調整,每日分2~3次投喂。水溫26~30℃,鹽度19‰~27‰,pH7.9~?8.312,DO大於4mg/L。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水?30%~40%,殼頂幼蟲期用200目網箱換水,每隔3~4d移池一次。
4幼蟲變態附著和稚貝培育
幼蟲培育經大約10d后,殼長達180~200μm時,出現眼點,開始由浮遊逐步轉為匍匐爬行,進入變態期。把附著基(海泥)用200目篩絹過濾,預先均勻潑撒於稚貝培育池中,待一夜沉澱后,排出上清液,重新加入新鮮海水,使池底形成3~5mm厚的軟泥基質,然後將眼點幼蟲移入進行附苗,此時眼點幼蟲比例應達到50%~60%。
4.1貝培育密度前期以(200~300)×104顆/m?2為宜,根據附著稚貝生長逐漸疏苗培養,出苗前為50×10?4顆/m?2左右。
4.2洗苗稚貝培育一般4~6d洗苗移池一次,用不同網目篩絹網去除死殼。
4.3換水及投餌採取每天換水一次,每次70%以上,然後緩慢加水,到水位80cm左右,日投餌2次,以投扁藻為主,密度保持(2~10)×10?4個/ml,或金藻與扁藻混合投喂,密度為金藻(1~10)×10?4個/ml +扁藻(1~10)
×10?4個/ml,或金藻(2~10)×10?4個/ml,角毛藻(1~8)×10?4個/ml,視單胞藻供應情況調整投餌量,盡量混合投喂,有利於稚貝攝食生長。
4.4光照強度、水溫及鹽度光照強度控制在300~500lx;控制水溫27~32℃為佳。整個培育過程中,鹽度保持一致,維持在6.54‰~23.38‰,可提高稚貝的成活率。
二、灘塗泥蚶養殖
泥蚶是雌雄異體,本地1年就性成熟,在秋冬季產卵,分批產卵,每次間隔半個月。養殖的泥蚶大多數為人工育苗廠育出,工廠化育苗技術也較為全面。
泥蚶養殖可分為中間培育和成貝養殖兩個部分,即從每公斤2-3萬粒左右的稚貝培育到每公斤500-1000粒苗種和苗種再養成到商品貝(規格為每公斤60-160粒)。
1.場地選擇:
要求底質20-30cm的軟泥,一般每潮能幹露1-3小時,表層有黃褐色的“油泥”但腐殖質不宜太多,海水比重在1.008-1.020為宜。
灘塗養蚶以築壩蓄水養殖,築土壩高50-100cm,把蚶田圍起,土壩有一排水口,壩內四周為環溝,中間為蚶田,高度低於土壩20--30cm,蚶田每塊面積以1畝為宜略正方形。也可根據地形而宜,一般面積大,土壩擋水範圍大且不易管理。
堤壩高矮應海區而定,基寬3m,上頂圓滑;緩衝溝寬0.5-1.0m,深0.2-0.3m,防止泥土堆積到塘面,造成蚶死亡;擋水壩修在水門內側,一般高60cm,底寬150m,壩面寬60cm,防止潮水直衝塘面;水門是潮水進出的通道,其控制塘內水位,要用混凝土或石料構建,以免被水沖塌。
2.放養密度:每年在4、5、6月份播放苗種,中間培育,每畝放養10-15kg苗種(即500—1000顆/平方米),成貝養殖選用大規格(400-600顆/公斤)種苗每畝放養200--300公斤左右(即100—150顆/平方米)。
3.日常管理:做好防洪避淡工作:在雨季來到時,必須採取措施,防止蚶塘沖塌,引導洪水不往蚶田。在內灣河口塘地,海水嚴重變淡,要及時把泥蚶移至外海區,待雨季過後再搬回。
防暑、越冬:冬季水溫低,應注意蓄水保溫,經常檢查堤壩,及時修復漏水,嚴寒期應增加蓄水深度。夏季烈日晒得蚶田積水,水溫急劇上升,致使泥蚶灼傷死亡,因而要及時維修蚶田,疏通溝渠,及時換水以及加大蓄水深度防暑。
日常觀察,以調水肥水、培養餌料生物為主。用複合肥每畝2公斤,晴天潑灑肥水,也可直接投喂有機碎屑(如小魚蝦糜),秋冬季起捕前可用豆漿潑灑投喂。
4.消除敵害:在養成期間應經常檢查,蟹類、敵害魚類、玉螺、短肌蛤等對泥蚶有害生物要及時清除。但這是要求說明一下,為了保護海洋環境,希望不要用有機磷農藥殺滅敵害生物而污染環境。可採用人工驅逐、捕捉,及一些常規藥物(強氯精、二氧化氯、茶子餅)清除敵害生物。
5.病害防治:泥蚶是較好管理的經濟貝類,但也有暴發性死亡,主要預防治措:改善塘底質環境為主,用生石灰20公斤/畝,或光合細菌,二氧化氯等藥物。
6.起捕:養殖規格在每公斤100-200顆即可上市,泥蚶不潛入泥中,捕撈非常便利。
三、養殖泥蚶五要點
1.採集苗種泥蚶產卵期往往為6月下旬至8月底,可多次產卵,10月是采苗的適宜季節。通常在退潮后的灘面上,用刮板刮取0.5厘米厚泥層,裝入網袋內,洗去軟泥後過篩,將篩下的砂粒和蚶苗計數,播入越冬保苗池中培育。為提高附苗量,可在自然產苗區留足親蚶,平整灘面,築堤蓄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灘質。
土池人工育苗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方法。土池可設在泥砂質的中潮區,池子可大可小,主要工程為築堤壩、建閘門和平整埕地等。育苗前,可進行清池肥水,做好親蚶的選優工作。育苗時,先將親蚶經陰乾刺激后投放靠閘門口處。開閘增大進排水量,造成流水刺激,可獲得精卵較好的排放效果。同時採取施肥、投餌、疏鬆灘面等措施,有利於幼體發育和變態附著。
2.越冬保苗自然蚶苗採集后,冬季即將來臨,為避免冰凍和敵害危害,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質高潮區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以0.2畝~0.5畝,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為宜,畝放5000萬粒左右,越冬成活率達95%以上。
3.移種增殖泥蚶為廣溫、廣鹽性貝類,在水溫0℃~30℃,鹽度為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活。但對底質要求較嚴格,喜生活於風平浪靜,潮流通暢的內灣以及有適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質穩定的灘塗中。根據這些特點,在海區底質適宜的條件下或經過改良后的灘塗均可移殖放養。移殖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5月~6月,季秋9月~10月,播種在退潮後向灘面均勻撒播,畝播二齡蚶500千克左右。
4.蚶田蓄水養殖養蚶場選好后,根據地勢可將灘面順著潮流方向劃成若干長方形或長條形蚶田,每塊幾畝至十幾畝,蚶田之間挖小間隔,這是一種不蓄水的養殖方法。為縮短干露時間提高攝食率和生長率,一些地方採取蚶田築堤蓄水養殖法,使退潮后仍能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在畝放苗密度500千克左右情況下,增產幅度1.5倍~2倍。
5.高潮區蓄水越冬為防止二齡蚶苗冬春發生凍傷所造成的死亡,採取高潮區蓄水越冬法。管理期間應特別注意防止跑水。越冬時期畝放成蚶密度為3500千克~4000千克為宜。

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

一、泥蚶育苗病害產生的原因
1.理化因素
水是泥蚶育苗過程中病害產生的主要理化因素。許多泥蚶育苗廠在取水水源上出現嚴重問題,一些育苗廠蓄水池的進水口設置在江河入海口,上游的工業污水及生活污水流經此處,污染嚴重;有些育苗廠進水口設置在別的育苗廠、養殖場的出水口處,造成交叉污染;有的育苗廠根本沒有蓄水池,用水直接從海里提取,水質很不穩定。育苗用水水質差,直接影響育苗生產。其次是水溫,泥蚶育苗一般適宜的水溫為26~3l℃,溫差不超過2℃。另外光照和pH值等因素均影響泥蚶育苗的成功。
2.生物因素
親蚶質量好,產出的幼苗健壯、活力強,育苗成活率高;親蚶質量不好,帶病菌,育苗成活率低。污水中帶入病原,工具未徹底消毒,帶入病原,以及寄生蟲寄生等因素均影響泥蚶育苗的成功。
3.人為因素
主要是操作管理不當,如加溫時控制不當,翻池時損傷苗,或選擇的網箱的網目不恰當,苗嵌入網目而損傷;投餌不足,苗飢餓;或投藥不恰當等因素均影響泥蚶育苗的成功。
二、泥蚶育苗常見病害
弧菌是海水中正常存在的條件致病菌,當外界條件不良或生物本身抵抗力下降時,往往能引發弧菌病流行,造成養殖動物大批死亡。筆者曾在瀕死泥蚶幼體內分離到弧菌,說明弧茵的流行也是引起泥蚶幼體死亡的原因。
2.原生動物病
泥蚶育苗過程中輪蟲的大量繁殖,會與泥蚶爭餌爭氧氣爭空間,影響泥蚶苗生長。而變形蟲、小白蟲則主要危害藻類,間接危害泥蚶育苗。
3.寄生蟲病
寄生蟲寄生在幼苗身上,吸取泥蚶苗體營養,影響泥蚶幼苗攝食與活動,造成浮遊幼苗沉底死亡,常見的寄生蟲有聚縮蟲、鐘形蟲、線蟲等。
4.飢餓、營養不良
育苗過程中,藻類投喂量不足,幼苗飢餓或投喂藻類種類不好、單一,造成營養不良,蚶苗抵抗力下降,易得病死亡。
5.機械損傷
翻池時損傷苗,或選擇的網箱的網目不恰當,苗嵌入網目而損傷;或翻池時,由於水壓過大,幼苗受強衝擊受傷,或洗苗時擠壓、用力過大,蚶苗殼破而死。
6.缺氧
由於生產操作不當,發生停電、停氣、造成缺氧;或泥蚶翻池時,洗苗過程時間太長,造成蚶苗缺氧死亡。
7.氨氮中毒
泥蚶育苗過程中,泥蚶苗密度過高,換水量不足,或由於生產設施的原因,無法換水,造成蚶苗氨氮中毒死亡。
8.用藥過量
有些單位在泥蚶育苗過程中,抗菌素等藥物用量過高,有些葯本身對泥蚶幼苗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長期使用藥物,使得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使得藥物起不到應有的殺菌、防病、治病效果。
9.溫差太大
泥蚶育苗一般適宜的水溫為26~31℃,溫差不超過±2℃。有些單位在育早苗時,採用加溫育苗,如果水溫控制不好,升溫、降溫太快,就會造成死苗;另外,酶池時,溫差大,蚶苗不能適應,也會造成蚶苗大批下沉、死亡。
10.酸鹼度變化太大
生產上藻類投餵過多,池中藻類過量繁殖,或其它原因,使池水中pH值升得太高,蚶苗纖毛脫落,下沉死亡。
三、泥蚶育苗常見病害的防治
1.保證水質
海水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比重1.010~1.023,pH值7.5~8.5;取水區灘塗面積小,海水交換量大,無污染。育苗期間用水,需用沙濾水,幼苗翻池時,一定要注意兩個池水的溫差不超過2℃。
2.親蚶質量
選擇健康無病,蚶體飽滿,性腺成熟度好的泥蚶作為親蚶,規格80~180個/kg。解剖觀察,優質親蚶,性腺飽滿,精巢乳白色,卵巢明顯桔紅色,顯微鏡下觀察卵子已遊離。親蚶直接從泥蚶養殖場購得,干露時間不能太長,洗凈、消毒后入池催產。
3.病害預防
育苗開始時,育苗池、進水管道、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徹底消毒,嚴防育苗過程中工具交叉使用而受污染。在催產、幼苗翻池時,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用藥量要恰當,保證育苗順利進行。
4.投喂餌料營養要全面
選擇優質、耐高溫藻種,如: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s mulleri、綠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青島大扁藻Platymonas hegolandica、亞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等。藻種要純、無污染,宜從專門從事藻類研究的單位引種購得。育苗時,投喂藻類以少量多次為好,日投藻2~5次,白天投藻量不能一次太多,否則蚶苗吃不掉,藻類大量繁殖,PH值升高,易造成蚶苗下沉、死亡。投喂前,先用顯微鏡檢查藻類,無污染,才能投喂。不能只投喂一種藻類,如以金藻為主,要適當混合投喂硅藻、扁藻等,投喂餌料營養全面,蚶苗生長快。
5.預防原生動物、寄生蟲病
進入育苗池的海水,需用濾水袋過濾,濾去個體較大的水生動物;個體較小的原生動物、輪蟲等,可以在泥蚶育苗過程中,通過選擇適當網目大小的換水網箱,勤換水或翻池等方法來解決;寄生蟲等可通過翻池時的洗苗操作除去,少數頑固的寄生蟲,可採用在洗苗時,水中加入少量甲醛,清洗除去。
6.防止不必要的機械損傷
翻池時動作要輕,不損傷苗,選擇網箱的網目要恰當,使幼苗不被嵌入網目而損傷。翻池時控制好水位,以免水壓過大,幼苗受強衝擊受傷。撈苗、洗苗操作小心輕作。
7.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水質管理
育苗池使用潔凈無污染的沙濾水,並經濾水袋過濾后入池,每天換水量30%~100%。
(2)投喂藻類
附著前以投喂金藻為佳,要求達到池水中藻類密度5~20萬個/ml,附著后投喂扁藻為主,保持池中密度2~10萬個/ml,或金藻與扁藻混合投喂,密度為金藻1~10萬個/ml+扁藻1~10萬個/ml;也可在投喂金藻、扁藻時,加投硅藻。
(3)光照強度和水溫
育苗室需用遮光布,晴天時透光率20%~30%,光照強度控制在300~800Lux。水溫控制在26~31℃為佳,防止水溫變化太大。
(4)檢查幼蟲吃食生長情況
每日取樣檢查幼蟲吃食情況;在顯微鏡下測量幼苗生長情況,正常情況下,浮遊幼蟲殼長每日增長10μm左右;取樣計數檢查幼蟲密度情況,如發現密度驟減、死苗等情況,應及時查明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5)做好日常防病工作
育苗期間,育苗池、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錳酸鉀等藥物徹底消毒。翻池時,做好藥物的預防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育苗順利進行。
(6)做好日常檢查記錄工作
每日早中晚記錄水溫、水位,記錄幼苗吃食、生長,用藥等情況,以備日後查用。總之,泥蚶育苗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要搞好泥蚶育苗,必須做好各個環節,必須注意防病,做到預防為主,才能獲得泥蚶育苗的成功。

收成


泥蚶殼長達2.5厘米以上、每千克含50粒以內時即達食用規格。為此南方需養殖2~3年,北方則需3~4年。收成時間,南方自11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山東多在11~12月。收成的操作各地不一,廣東使用竹箕(榨靴)帶水作業。福建、浙江則在退潮時下塗用蚶耙將大的蚶收集成堆,洗凈后出售。

美食烹飪


泥蚶
泥蚶
奉化搖蚶
主料:泥蚶750克
調料:小蔥10克、姜15克、胡椒粉1克、黃酒10克、醬油15克、香油10克
烹飪方法:
1.將蚶子放在沖洗池中,用竹帚邊刷邊沖,連續洗刷至蚶殼發白為止;
2.將炒鍋置旺火上,舀入清水燒沸,放入蚶子略燙,並翻動幾下,在蚶殼欲開時撈出,剝去半邊殼,探放在盤中;
3.擺好的蚶子撒上蔥末、薑末、胡椒粉,淋入醬油、香油、料酒即成。
製作提示:
1.蚶要選用肉質鮮嫩,水份極多的為佳;
2.下沸水燙時要注意,不要燙得太過,以免肉色發紫過老失去鮮味。
歷史文化:
“奉化搖蚶”具有個大、殼薄、肉厚的特點。(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蚶出奉化縣,品在蟀鰲,蛤蜊之上”,是我國著名食用貝類之一。蚶的肉質極為鮮嫩,含水分較多,宜沸水速燙成熟。其成品肉嫩潤滑,清鮮味美,是春季前後時令佳肴。
紅燒義河蚶
主料:泥蚶1500克、胡蘿蔔200克
輔料:香菇(鮮)30克、青蒜40克、玉蘭片50克、肥膘肉100克、火腿100克、荸薺50克
調料:豬油(煉製)50克、鹽5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
烹飪方法:
1.將義河蚶(泥蚶)剖殼剔肉洗凈,刀拍其斧足,逐個將其一面拖剞平行花紋;
2.再將其轉90°,斜刀依次將蚶肉剞2/3的片口;
3.胡蘿蔔刮洗乾淨,切成片;
4.荸薺削皮,切成片;
5.豬肥膘肉、火腿分別切成片;
6.玉蘭片用水泡發,備用;
7.青蒜擇洗乾淨,取其蒜白,切段,蒜葉另作他用;
8.鍋置旺火上放適量清水燒沸,將胡蘿蔔、火腿、冬筍片放入沸水煮3分鐘撈起瀝干,倒去殘水;
9.鍋仍置旺火上,倒入雞湯,加蚶肉烹煮撇去浮沫、再加入肥肉片煮至湯汁呈奶白色調入精鹽起鍋,揀去肥膘肉;
10.取碗一隻,中央置香菇一個,再將蚶肉、胡蘿蔔、香菇、火腿片依次碼入碗內;
11.將冬筍片、荸薺片、肥肉片放最上層,再加入奶白蚶湯,入籠旺火沸水蒸1小時;
12.出籠揀去肥膘肉將蒸好的義河蚶扣入盤內;
13.鍋置旺火上,潷出熟品原湯,加蒜白、豬油,待汁煮沸勾芡淋入盤中,撒上胡椒粉即成。
製作提示:
1.活義河蚶入烹,方為正宗風味;
2.蚶肉要煮至軟爛,湯汁呈奶白色;
3.蚶肉、胡蘿蔔、香菇、火腿依次碼入碗內,要整齊美觀。
歷史文化:
義河蚶是湖北天門水產名品,本名車鰲、亦作硨螯。唐詩人皮日休《送從第崇歸復州競陵》詩句“車螯近岸無妨取”,即詠此物。蚶為淡水蛤屬,具金黃色狹長貝殼兩枚,肉味極其鮮美,紅燒、氽湯均可。
義河蚶之名始於宋代,《天門縣誌》載,宋太祖趙匡胤微服逃脫郭延成的追逼,過竟陵縣河,舟子不收渡費。他登基后,詔封天門縣河小板至截河河段為“義河”,並免除漁課,該河段所產蚶蠣,特冠以“義河”二字。義河亦即唐茶聖陸羽所讚譽的“西江”河段,水質明凈,流速悠緩,兩岸林木蔥鬱,河床為粘土礫石結構,天然餌料豐富,最適於蚶子穴居繁衍,故義河所產蚶子最佳,冬季與孟春,是食蚶季節,在當地視為席上珍品。

研究


海洋泥蚶多肽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目的探討由泥蚶製得的一組水溶性多肽(簡稱泥蚶多肽)的抗腫瘤作用。方法以0.25,0.5和1.0 g.L-1的泥蚶多肽處理體外培養的腫瘤細胞株A549和Ketr-3,測定細胞的增殖活性、蛋白質含量和細胞周期的變化。用100,200和400 mg.kg-1劑量的泥蚶多肽靜脈注射荷瘤小鼠,計算對S180和H22腫瘤的抑瘤率以及艾氏腹水瘤(EAC)小鼠的生存時間。結果泥蚶多肽在0.25~1.0 g.L-1內,對A549和Ketr-3細胞的增殖和細胞蛋白質合成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A549和Ketr-3的周期阻滯分別為G2~M期和G0~G1期。泥蚶多肽在100~400 mg.kg-1內,對小鼠S180和H22的抑瘤率分別達到29.35%~55.43%和26.87%~44.12%,明顯延長EAC小鼠的生存時間。結論泥蚶多肽體外對不同腫瘤細胞的抑制作用機制不同,體內對小鼠移植性腫瘤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泥蚶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71 千卡
蛋白質10 g
脂肪0.8 g
膽固醇124 mg
碳水化合物6 g
355 mg
84 mg
103 mg
207 mg
59 mg
1.25 mg
11.4 mg
0.11 mg
11.59 mg
41.4 μg
維生素A6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0.07 mg
煙酸(煙醯胺)1.1 mg
維生素E13.23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