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門內大街

北京市西城區的街道名

西直門內大街位於西城區北部。東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西直門立交橋。因位於西直門裡得名。

西直門簡介


西直門原城樓(現立交橋主路東側偏南位置)向東走約一公里至新街口丁字路口處,
正對著原來西直門樓內側的這條筆直的大街,即為西直門內大街。西直門內大街在明清、民國及解放初期都為東西兩部分,以街北的崇元觀衚衕(現東新開衚衕)和街南的北溝沿(現趙登禹路)為分界限,街西部稱西直門大街,街東部稱新街口西大街(明清時曾稱新開路、新街口西街)。1965年左右,市政府才將兩條大街合併為‘西直門內大街’。
現在僅十米左右寬西直門內大街是一條狹窄擁堵的小街,可在解放前卻是北京城比較寬闊的主要道路之一。1924年北京第一路有軌電車就是從這條大街路北的電車北場(現馬相衚衕西側華電大廈位置)首發並開始運行的。

歷史沿革


西直門元時稱和義門,明初在和義門舊址重建,是明、清時北京通往西部山區的門戶,由城樓、箭樓、瓮城組成。城樓與箭樓均三檐兩層。六十年代末修北京地鐵,將城樓、箭樓拆除。拆除箭樓之時,發現元代箭樓被包於明代箭樓之內,甚為轟動,為當時新中國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西直門內大街,明稱西直門街,亦稱西直門大街。民國后,以趙登禹為界,東段因位於新街口之西,稱新街口西大街;西段,因在西直門內,仍以西直門為稱。1965年合併,稱今名。
西直門內大街東段為新街口商業區,多商業店鋪。西段略少。其一百三十號為天主教堂,是舊時北京四大堂(東、西、南、北)之西堂。建成最晚。現存建築,復建於民元(1912)。有尖頂鐘樓,1976年地震后拆掉。曾改為同仁堂中藥提練廠。
1994年,西堂重新開放,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2008—2009年重修了鐘樓與庭院,恢復民國時期原貌。

原有建築


崇元觀
崇元觀位於西內大街中部,在橫橋的北部,此觀佔地面積很大,是西內大街上最大的宗教建築。崇元觀建於明代,為崇禎時大太監曹化淳所建。俗稱"曹老公觀"崇元觀每逢正月便有廟會,廟會時間長達半個月之久。相傳崇元觀內藏有大量珍寶,以備觀毀后,後人用此錢重修。故有"觀倒觀修"的諺語。崇元觀在清末被毀后,很多人來此挖寶。此舉加速了崇元觀的破壞,到民國后,崇元觀改建為陸軍大學,今為西城區教育學院。崇元觀尚存一通石碑,現保存在五塔寺石刻博物館。(我一直到現在才知道這個地方叫崇元觀,我一直叫重陽觀,估計大小就沒聽明白,丟人呀,主要坐車這站叫新開衚衕,只有住那附近的人才叫崇元觀)
永泰寺
永泰寺位於西直門內大街西部路北,寺始建於元代,當時的寺名現已無從考證,后元末明初寺廟被毀。明正統八年(1443)修武伯、沈清等大臣出資重建,歷時十四年之久,直到天順元年(1457)才將寺廟修好。明英宗朱祁鎮賜名為"永泰"從此寺名再無改變。永泰寺當年規模十分龐大,整個寺廟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講法堂等主要建築。四周還配有許多僧房,隨著歲月的流失,永泰寺已淪為居民大雜院,以前的寺廟佛像和石碑均已無存。只留下永泰衚衕這個地名。
北廣濟寺
北廣濟寺原位於新街口十九號,明正德年間募建而成,此寺與西四西邊的弘慈廣濟寺同名,但此寺無論是其規模還是知名度都明顯小於弘慈廣濟寺。北廣濟寺面積約四畝,殿堂,配房共五十八間,有各種佛像幾十尊,其中所供釋迦佛及十八羅漢為泥木質,均為脫沙鏤金。雕刻十分精美。民國后,北廣濟寺逐漸荒廢,寺中有一名僧人將廟宇借予普濟佛學會辦理普仁小學,解放后仍為私立普仁小學。五十年代中期先後拆除房舍。重建學校教室,后小學遷出,北廣濟寺因破舊而被徹底拆除,現在新街口新華書店即是原北廣濟寺原址。
橫橋
在西直門內大街中部偏東些原來有一座橋叫橫橋,老人們稱為紅橋。此橋在元代時就已經有了,橋下有河,元代叫河槽,民國后改叫大明濠。民國政府將大明濠蓋上石板,將橫橋埋入地下。為紀念抗日英雄趙登禹起名叫“趙登禹路”此名至今仍用。
西直門教堂(西堂)
西直門教堂位於西直門內大街中段路南。與宣武門南堂、西什庫北堂、王府井東堂並稱北京四大教堂。西直門教堂又是四大教堂中建造時間最晚的,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鐸羅主教來華,隨員中有位德里格神甫。德里格神甫在宮內教授皇子西學。雍正元年(1723)德里格在西直門內購地建天主教堂。后嘉慶十六年被毀,同治六年(1867)重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再次被毀,一九一二年又重建。原教堂屋頂有鐘樓一座。鐘樓後來在文革期間被拆毀,現存有教堂主樓,教堂已經重修開始宗教活動,每天都在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教徒前來做彌撒。以上是西直門內大街的主要歷史遺跡,隨著奧運會即將於2008年在北京召開,西直門內大街正在進行大規模改造,以上建築已經大部分永遠的消失了。
恂郡王府
恂郡王府在西直門內大街後半壁街。恂郡王康熙十四子雍正同母弟允禵乾隆二年(1737)被封為恂郡王,二十三年薨。後到道光時,此府又為宣宗第九女壽庄公主府,光緒十四年(1888)此府又為成親王後裔貝子毓橚之府,直到清王朝滅亡,此府一直叫做橚貝子府。現在府的西南角尚保存一段府牆及幾個松柏樹,其餘建築均以無存。
惠郡王府
惠郡王府在西直門內大街東口路北。惠郡王始王為博翁果洛,是承澤裕親王碩塞二子,康熙四十年(1665)封為郡王,二十三年被革爵。雍正即位后,封其孫球琳為貝勒,雍正六年封惠郡王,乾隆年間因事又被降為貝勒。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明清北京城圖》及《北京歷史地圖集》上都繪有此王府,但都標名為"貝勒球琳府"筆者認為二圖均以《乾隆京城全圖》為藍本(乾隆京城全圖也標名為貝勒球琳府)乾隆時,惠郡王已經降為貝勒,故標為貝勒球琳府,另外陳宗蕃編寫的《燕都叢考》中對此王府的記述有明顯的錯誤,書中把惠郡王與道光五子惠端親王綿愉的王府搞混了。惠端郡王府在燈市口西街路北(即明代奶子府舊址)要論年代,後者比此王府晚出現將近二百年,惠郡王府大概是今天新街口電影院附近,原王府建築已蕩然無存。
貝勒永璂府
貝勒永璂府在西直門內大街路北,西章衚衕與高井衚衕之間。永璂為乾隆十二子,生前未被封爵。永璂死後其弟嘉慶皇帝追封為貝勒,以成哲親王永瑆四子綿偲為嗣子,襲封鎮國將軍,此府雖稱為貝子府,但就其建築規格而言,此府是按照鎮國公級別修建的,此府僅有幾個四合院組成,此府大門尚在,但由於已被列入附近拆遷範圍,不久將被徹底拆除。
貝勒弘明府
貝勒弘明府在西直門內大街北大安衚衕,多羅貝勒弘明恂郡王允禵二子,乾隆元年封為貝勒,《乾隆京城全圖》繪有此府。從圖上看貝勒弘明府規模不大,府中沒有花園,府距其父的恂郡王府很近,其府現已當然無存,大概位置是今天消防指揮中心大樓的位置。

臨街衚衕


西直門內大街曾是皇家出行的要道,享受清水潑灑、黃土鋪墊待遇(街北側曾有間距相等的七口水井為潑灑道路專用井,平時鐵蓋封死,百姓不得動用,墊路用黃土取自土質較好的西外大柳樹村)。道路兩側有十七條臨街老衚衕,雖然這些衚衕內老平房不斷的被拆除並相繼建成玉桃園、新街口西里、國英園、冠英園等小區,但由於自明、清以來整體格局一直沒有大的改變,所以這十七條衚衕還能尋找得到。
街北十三條衚衕有北順城街、闊帶衚衕(由清時的口袋衚衕與衚衕內的褲腰帶衚衕合併起名)、蔡家大門、火藥局、樺皮廠、醬房大院、穿堂門、馬相(明時稱御馬監)、北草廠、高井、三官廟、柳家大門、崇元觀(因原有一座建於元代的石橋,此處曾稱為紅橋、橫橋)。路南四條衚衕是南順成街(現西直門南大街北段路東位置)、南小街、南草廠和北溝沿(今趙登禹路)。1965年在變更西直門大街名稱時,街兩側的多條衚衕也相繼更名:將闊帶衚衕的一部分和蔡家大門併入衚衕內的玉佛寺,改名為玉芙衚衕;將火藥局併入衚衕內的鐵獅子廟衚衕,改名鐵獅子衚衕;將三官廟稱西章衚衕;將柳家大門稱青柳巷;將崇元觀與衚衕內的東新開合併稱東新開衚衕等等。總之,這次地名變更將西直門周邊大大小小百餘條衚衕中凡帶有寺、廟、王爺等“封建色彩”及不文雅的名稱全都改了,路南臨街衚衕只有趙登禹路,在文革期間曾一時改稱為中華路。

王府


據說西直門在滿清時曾一度是滿人居住的貴族區,大街路北是正黃旗部落,路南為正紅旗部落。所以,西直門內大街兩側和臨街衚衕內僅有名的王爺府就有六、七座之多。街北側有惠郡王府、貝勒永璂府;街南側有泰郡王府、恂郡王府;路南南小街,南草廠衚衕內還分別有誠郡王府和果慶王府;在南小街東側現前半壁街口位置還曾有一座和王府建築規模相當的“正黃旗漢軍衙門”。
[2]豆瓣網

住宅區域介紹


物業類型:普通住宅建築年代:1998年總戶數:320戶容積率:2.8綠化率:30%
開發商:中房集團華北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物業公司:小區物業物業費:1.6元/平米/月
小區地址:西直門內大街軌道交通:2號線,4號線,6號線,13號線

周邊配套設施


幼兒園:育紅幼兒園
中小學:玉桃園小學
大學:北京中華會計函授大學、北京市立信會計職工大學
綜合商場:時尚殿堂、天順超市、便利超市、山盛達超市
醫院:人民醫院
郵局:中國郵政
銀行:工商銀行
其他:麻辣誘惑(西直門店)、馬老四拉麵
公交線路
公交:111路、105路、7路、80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