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鎮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下轄鎮

周禮鎮為地名,隸屬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安岳縣下轄鎮。位於安岳縣境西南部,距安岳縣、內江市東興區、內江市資中縣城區均為40公里,距三區縣交界處。幅員面積51.07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181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10個居民小組。全鎮常住人口38591人(2020年)。鎮人民政府駐內橋頭北巷。全鎮現有耕地面積1825.27公頃,其中水田810.2公頃。農業以水稻、小麥、油菜為徠主,紅苕加工產業是鎮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建有西南最大粉條澱粉銷售市場,號稱“中國粉條之都”,周禮“傷心涼粉”更是名滿縣內外。

歷史沿革


周禮場始建於明朝,歷代均屬永康鄉。
清道光時(公元1821-1850年),安岳縣設永康鄉等10鄉,周禮場等36個場。
清末,安岳縣設置城廂五路(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城中),新置坳店場(治今南薰鎮),屬同化鄉;新置橫廟場(治今橫廟鄉),屬喜井鄉。全縣設永康鄉等10鄉38個場。永康鄉轄馴龍場、華嚴場、毛店子場、千佛場、周禮場、寶華場、鎮子場共7個場,治為馴龍場,今安岳縣馴龍鎮場鎮街村。
民國初,周禮場屬永康鄉。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安岳縣廢永康鄉等原10鄉名,全縣設43鄉、場、鎮。改周禮場為周禮鄉,並轄今龍橋鄉地域。
1942年,從周禮鄉析分龍橋鄉,鄉公所駐龍鳳橋。
周禮鎮建設
周禮鎮建設
1944年,安岳縣又將龍橋鄉併入周禮鄉,歸屬安岳縣第十二區。
1949年12月,安岳縣全境解放。
1950年,安岳縣設周禮鄉人民政府。
1951年,安岳縣人民政府由周禮鄉析置分設龍橋鄉,歸屬安岳縣第十二區,區公所駐周禮場鎮周氏祠堂。
1953年,從周禮鄉劃出分設建國鄉,鄉公所駐今建國村郭氏祠堂。
1955年,安岳縣撤消第十二區,改稱周禮區。
1956年,安岳縣撤銷建國鄉併入周禮鄉。
1955-1957年,安岳縣先後調整為10區1鎮78鄉,並以區公所駐地定命區名。周禮鄉屬周禮區。
1958年,安岳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個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同年,撤銷周禮區建立周禮中心人民公社;周禮鄉、龍橋鄉合併成立周禮人民公社,屬周禮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公社。周禮中心人民公社復設周禮區;周禮公社分設龍橋人民公社。龍橋公社、周禮公社屬周禮區。
1984年,安岳縣撤銷周禮公社復置周禮鄉,屬周禮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周禮區代管由公社復鄉的有周禮鄉、龍橋鄉、寶華鄉、文峰鄉、南薰鄉、千佛鄉、拱橋鄉共7個徠鄉。
1986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岳縣撤消周禮鄉建立周禮鎮,屬周禮區。
1992年,安岳縣撤區並鎮。撤銷周禮區公所等全縣10個區、67個鄉鎮的建制。新建12個鎮,擴建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6個鄉的建制,全縣共有38個鄉鎮改為縣直轄。周禮區代管的鄉鎮全部析出自建、合併或撤銷。原周禮鎮、龍橋鄉、寶華鄉行政區域合併置周禮鎮,縣直轄。
199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岳縣新建20個鄉鎮的建制。安岳縣在原周禮區設工作委員會(簡稱周禮工委),周禮鎮屬之。同年,將寶華鄉劃出單設。
2001年,安岳縣撤消周禮工委,建立周禮管理委員會(簡稱周禮管委),駐周禮場鎮周氏祠堂,周禮鎮屬之。同年,將龍橋鄉分出單設。
2003年,安岳縣設10個片區管理委員會22個鎮47個鄉,其中周禮管委片區轄周禮鎮、南薰鄉(含原永峰鄉)、千佛鄉、拱橋鄉、龍橋鄉、寶華鄉共6個鄉鎮。
2019年1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資陽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19號):撤銷龍橋鄉和寶華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周禮鎮管轄,周禮鎮人民政府駐橋頭北巷3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周禮鎮地處安岳縣西南。東與寶華鄉接壤,南與龍橋鄉毗鄰,西與拱橋鄉和資中縣龍江鎮相鄰,北與千佛鄉、鎮子鎮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3千米,南北最長距離8.7千米,總面積51.07平方千米。周禮鎮位於安岳縣西南部,距安岳縣城區40公里。東與寶華鄉為鄰,南與龍橋鄉接壤,西與拱橋鄉、內江市資中縣龍江鎮相連,北與千佛鄉、鎮子鎮為界。幅員面積51.0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川中丘陵地帶淺丘地貌,海拔330-400米。內陸溫帶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無霜期300天,年平均氣溫17.5℃。年總降雨量859.2毫米,夏季雨熱同期。全鎮實施退耕還林133.3公頃,荒山造林33公頃,有森林覆蓋率35%。植被資源主要是柏樹、榿木樹及其他雜樹的混交林。小濛溪河及其支流從鎮子鎮、千佛鄉、拱橋鄉、寶華鄉、南薰鎮等鄉鎮流出,在周禮鎮龍興村匯合以後流向資中縣境內,注入沱江水系,多為季節性溪河。礦產資源有深層煤、鹽等。

地形地貌

周禮鎮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最高點鳳凰寨位於境內荷花村,海拔513.6米;最低點謝家灣位於龍興村6組,海拔358米。

氣候特徵

周禮鎮屬於內陸溫帶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無霜期300天,年平均氣溫17.5℃。年總降雨量859.2毫米。

水系水文

周禮鎮境內河道屬於沱江水系小蒙溪河流域。

自然災害

周禮鎮主要自然災害為旱災、洪災、低溫、陰雨。2002年6月27日降暴雨135毫米,淹沒場鎮祠牌街居民258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88.7萬元。

自然資源


周禮鎮境內礦產資源有深層煤、鹽等。農業耕地面積27235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轄橫壩、海棠、玉頂、大井、柳塘、桂湖、荷花、五君、吉德、救星、斑竹、建國、田壩、龍興、東林、響灘、蘆堰17個行政村,蒙溪1個社區;下設180個村民小組,9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周禮鎮下轄4個社區、17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橋頭北巷3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12021119001121蒙溪社區
512021119002220薯都社區
512021119003220寶華社區
512021119004220龍橋社區
512021119200122柳塘村
512021119202220海棠村
512021119203220玉頂村
512021119204220大井村
512021119205220桂湖村
512021119207220五君村
512021119210220斑竹村
512021119211220建國村
512021119212220田壩村
512021119213220龍興村
512021119214220東林村
512021119217220水月村
512021119218220玉皇村
512021119219220安樂村
512021119220220金山村
512021119221220高棕村
512021119222220大沖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轄區總人口3727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436人,城鎮化率11.9%。另有流動人口4368人。總人口中,男性19092人,佔51%;女性18181人,佔4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27人。
截至2018年末,周禮鎮戶籍人口37929人。
2021年6月25日,安岳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截至2020年周禮鎮常住人口38591人。

經濟


綜述

20世紀80年代,鎮域經濟主要為傳統農業。種植業主產水稻、玉米、紅薯、小麥等糧食作物,油菜籽、花生、棉花、辣椒等經濟作物;養殖業以生豬為主,小家禽畜、蠶繭為輔。90年代以後,鎮域經濟逐步轉向二、三產業,大批農民外出務工經商。2001年實施退耕還林133.3公頃,現有森林覆蓋率31.5%。2005年工業總產值7335萬元,農業總產值87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6035萬元,地區生產總值29210萬元。財政收入35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72元。
境內土特產品為周禮粉條。起源於明末清初。採用100%紅薯澱粉原料和“先成型,后熟化”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經過冷凍,製成真空產品,有口味特別好,柔軟,不斷條,不渾湯的特點,經國家質監總局鑒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紅薯加工產業是周禮鎮域經濟的支柱。全鎮有90%的農戶從事紅薯澱粉加工,年產澱粉3000噸;有10個村150個社4260戶農民從事紅薯粉條加工,年產粉條20000噸,產值6000萬元;35戶農民常年從事紅薯澱粉、粉條長途運輸銷售;建成、瑞發、何健三家粉條企業,一個佔地10畝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西南粉條專業市場,一個擁有4個企業團體會員120多名農民會員的紅薯產業協會,一個紅薯合作社。產品暢銷成都、重慶、武漢、哈爾濱、深圳、哈爾濱等20多個大中城市。從1996年開始,周禮鎮先後成為省市縣“重點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86年建成肥料轉運侖庫;
1991年開通有線電視,現有用戶4304戶,入戶率40.3%;1991年,文昌寺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禮鎮風景
周禮鎮風景
1992年開通程式控制光纖電話,現有座機2580門;
1994年再建場鎮第二自來水廠;
1997年建成3.5萬伏變電站和木材專用市場;
1998年建成西南粉條專業市場;
1999年開通行動電話;
2003年建成民用天然氣供應站;
2005年開通寬頻網路。隨著小城鎮建設的發展,二、三產業蓬勃發展。
1987年後,開始興辦鄉鎮集體企業,1996年以後集中精力發展民營企業。
2005年,全鎮有各類民營企業23家,中規模以上企業6家。主要產品有粉條、精米、冷肉、蒙溪醋、人造木板、機制磚、汽車發動機配件、電子原件等。2005年鄉鎮企業產值14100萬元,是1986年的972.4%。從80年代後期開始,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商服務業逐步發展起來。2005年,全鎮工商業戶達到897家。主要從業範圍是:糧食、百貨、家電、服裝、機械、餐、茶旅、農資、修理、通訊、列印、裝飾、圖書、像製品、保險、美髮美容等。
201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519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20390萬元;第二產業實現18254萬元,第三產業實現16550萬元,人均生產總值14476元。
紅苕加工產業是鎮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建有西南最大粉條澱粉銷售市場。全年推廣商薯19等優良紅薯品種333.33公頃,增產8000餘噸,全鎮有80%農戶從事紅薯澱粉加工,年加工紅薯2萬噸,生產紅薯澱粉0.4萬噸;有10個村,100個社,3860戶農民,7家企業,50個專業大戶從事紅薯粉條加工;有54戶農民常年從事紅薯澱粉、紅薯粉條長途運輸和銷售。全鎮年加工紅薯粉條1.3萬噸,紅薯澱粉、紅薯粉條暢銷成都、重慶、武漢、哈爾濱、深圳等全國大中城市。 全鎮養殖大戶156戶,建有二級能繁母豬養殖場5個,凍肉加工廠1個。發展標準化商品兔養殖小區25個,其中,晨陽兔場存欄商品兔2萬隻以上,年出欄12萬隻以上;全鎮生豬存欄達到2.3萬頭,出欄達4.6萬頭,小家禽畜存欄達到18.4萬羽,畜牧業實現產值1.07億元。 全鎮成功創建家庭農場4個,涉及到紅薯種植、加工、葡萄種植、銷售、良種兔養殖,流轉土地47.87公頃,實現產值2500餘萬元,帶動附近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全鎮有四川薯霸食品有限公司、瑞發食品有限公司、薯一薯二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規模企業,小企業、紅薯粉條加工作坊73家,全鎮實現工業產值4.61億元。
2011年,周禮鎮財政總收入1845.9萬元,比上年增長17%。
2011年,周禮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772元。
2018年,周禮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上企業5個。
2018年,周禮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2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周禮鎮農業總產值2.18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1%。
周禮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紅薯、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周禮鎮生產糧食13501噸,其中小麥1935噸,玉米3474噸,水稻4048噸,紅薯3206噸;油料作物產量1472噸,蔬菜產量7707噸。
周禮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周禮鎮生豬飼養量45282頭,家禽飼養量163.8萬羽。2011年,周禮鎮生產肉類4829噸,其中豬肉4528噸,禽肉301噸;禽蛋217噸。

第二產業

2011年,周禮鎮有工業企業213家,職工2732人,工業總產值6.18億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854億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9.9%。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有商業網點867個,職工1884人。
2011年,周禮鎮有郵政網點1個,全年投遞國內函件6897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25559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6.8萬件,征訂報紙3649份、期刊317冊。
2011年,周禮鎮有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7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500門,固定電話用戶8788戶,比上年增加161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91.4%;光纖線路總長8千米,主幹電纜300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3500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2100個,寬頻接入用戶1289戶。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2.665億元,比上年增長8.7%;各項貸款餘額7886萬元,比上年增長14%。

文化


特色小吃

傷心涼粉是周禮鎮的一道風味名小吃。它起源於清朝,二十世紀初期,由周禮廚師文江源在保持其原有黃涼粉傳統風味的基礎上,著重研製出其獨門調料配方,進一步突出了川菜的“麻、辣、香、脆”特色,使其更加香辣可口,從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傷心涼粉”。
“傷心涼粉”主料為豌豆,經手工加工精製而成。它營養豐富,味道純正,質地柔軟而脆,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其所以被稱為“傷心涼粉”,原因有三:一是做工精細,製作過程複雜艱辛;二是調料配方偏重“麻、辣、辛、香”,往往令食者流涕而食慾不止;三是由於手工加工,產量不大,外地專程前來周禮購買者,往往空手而歸,未免傷感不已。
百年以來,“傷心涼粉”以其獨特的風味,不但成為了周禮及其附近人民喜愛的席上佳肴,而且成為當地人們走親串友必備的美味小吃,每逢佳節,必有從飛機上帶往國內外各地的事例。“傷心涼粉”已經被評為“安岳縣名菜”、“資陽市名小吃”,申報了國家專利和註冊了商標,成為“中華老字號”提名品牌。

名字由來

安岳縣誌
安岳縣誌
周禮鎮在明朝為周禮場,清沿舊制,屬永康鄉。在《安岳縣誌》中介紹安岳周姓族人的來歷道:“清康年間,一支由湖北遷入安岳周禮場。”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就已經有了周禮場,而周姓族人是清朝第二次“湖廣填川”時代才進入周禮場的。在元末明初的首次“湖廣填川”過程中,由於周禮地處內江、資中、安岳三縣交界要塞而設場,並根據歷史上“周公制《周禮》以治天下”的歷史典故而命名。

短辨子造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資陽紅燈教首領劉精忠率部佔據周禮場鳳凰寨,並在周禮發起反清滅洋的“短辨子造反”運動,焚毀祖佛街。不久移至石羊毗盧洞,與當地教首陳聯三會合以後與官軍激戰,后在元壩李家坪天成寨失敗。
民國初年川滇軍閥混戰。1920年5月,滇軍第二軍獨立團長楊森在安岳縣城投歸川軍。7月4日,滇軍第二軍軍長趙又新率部向安岳進攻。5日,滇軍朱玉階、金漢鼎兩旅與川軍劉湘鄧錫侯、楊森等部在鎮內馬鬃嶺、鳳凰寨、長坡嶺一帶激戰。7日,滇軍稍有失利。嗣後,滇軍五、六兩團急赴增援。川軍屢得屢失。8日,趙又新嚴令朱、金於次日拂曉強攻,驅逐川軍30里。午後,川軍退守鎮子鴨婆山。在那裡相持三個晝夜。雙方死傷3000餘人,其中滇軍500餘人。當時屍橫遍地,哀聲四起,田中穀物無人收穫割。

交通


2011年,周禮鎮206省道、縣道資安公路過境,境內總長22千米。日客車發車量15次,客運量308人次。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鎮區道路總長度5.8千米;橋樑5座。周禮鄉交通便利,縣道X206線內遂公路(遂寧市-安岳縣-周禮鎮-內江市)、資周公路(資中縣-馬鞍鎮-龍江鎮-周禮鎮)、周李公路(周禮鎮-天林鎮-護建鎮-李家鎮)過境。全鎮有村級公路總里程80.1公里,村級公路214.77公里。其中橫壩、海棠、大井、柳塘、桂湖、荷花、五君、吉德、救星、建國、田壩、龍興、東林、響灘、蘆堰等15個村建成村組水泥道路74.4公里。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有文化站1個,民間藝術協會1個,農家書屋17個,學校圖書室2個,藏書26288冊。
1969年,境內開通有線廣播站。1992年10月,開通有線電視。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有線電視用戶10845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有幼兒園15所,在園幼兒1350人,專任教師35人。小學7所,在校學生2408人,專任教師9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學生1688人,專任教師5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2086人,專任教師87人。2011年使用教育經費小學1761萬元,比上年增長20%。
2014年,全鎮有高完中1所,高中教學班13個,學生703人,教師83人。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2所,其中初中教學班30個,學生1853人,教師104人;小學教學班43個,學生2575人,教師87人,私立民辦學校1所,教學班6個,學生180人,教師8人。私立幼兒園20所,幼兒學生580人,教師3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在園幼兒1350人;小學在校生2408人,專任教師125人;中學在校生3037人,專任教師171人。
2011年,周禮鎮教育經費達1761萬元,比上年增長2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有衛生院1個;病床100張,固定資產總值43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8人。2011年,周禮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0.1萬人次,住院手術408台次,出院病人3808人次。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機構1個,門診部1個,農村17個村實行合作醫療,床位10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30張,固定資產總值43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68名。其中:執業醫師38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職業(助理)醫師1.3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1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0.1萬人次,住院手術408台次,出院病人3808人次。
2014年,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建築面積3294平方米,年門診11.28萬人次,年住院4500人次,村級醫務站38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3.31萬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周禮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84戶,人數668人,支出108.2萬元,比上年增長15%,月人均135元,比上年增長15%;城市醫療救助15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2人次,共支出21.3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24戶,人數1222人,支出97.7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7人,支出26.8萬元,比上年增長2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35人,支出24.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48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793人次,共支出56.4萬元,比上年增長24.6%;農村臨時救濟136人次,支出15.5萬元,比上年增長30%。救災支出17.8萬元,比上年增長1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5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福利費16.7萬元,比上年增長30%。年末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32837人,參保率100%。
2014年,全鎮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參保、續保5533人,參加小額人身意外保險4053戶。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3.1千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78.8%;排水管道5.63千米。
截至2011年末,周禮鎮鎮區天然氣管線12.6千米,供氣站1個,天然氣用戶2506戶,燃氣普及率78.6%,月天然氣平均用量38960立方米。
周禮鎮全年維修堰塘15口,整治河堤2處,整治病險水庫2座、維修維護水庫1座;在東林村建設高產、穩產示範農田14.33公頃,新修囤水田5個。 修訂場鎮總規,場鎮規劃面積由3.3平方公里增至6平方公里。場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場鎮主幹道交通南北路改造項目完成立項工作;年投入3萬餘元維護維修場鎮路燈,確保亮燈率100%。
龍興村建成大小街道10餘條,近2公里,街道建房約350戶,約640個門面,街道兩旁栽綠化樹200餘株,場鎮土地面積近10.67公頃,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全村修建村級水泥公路17公里,其中4.5米寬公路4.5公里,6米寬公路2公里,3.5米寬公路10.5公里,實現社社通水泥路,全村90%實現水泥路到戶,院壩硬化率達到65%,1-2米小板路硬化5公里,公路橋6座。全鎮規劃玉頂村、桂湖村、響灘村和橫壩村交界處3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全鎮有綜合農貿市場1個、在建農貿市場1個,餐館37家,旅館19家。境內有鳳凰寨、文昌寺等旅遊景點,傷心涼粉、盤龍黃鱔等知名小吃。
2016年周禮鎮商貿中心(小城鎮建設、棚戶區改造及附屬設施)項目正式開工,佔地80畝,建設周期3年。工程投資4.6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品質。

科技

2011年末擁有農技、畜牧、林業、水產、農業機械等農業科技推廣機構6個,中級職稱人員15人,初級職稱人員46人。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經營實體10家,年營業額675萬元。農村各類科技人才34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79人,經營管理人才21人。鎮紅薯澱粉、粉條加工技術在西南地區處於領先地位。

旅遊


風景名勝

文昌寺
始建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竣工。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二進三殿,殿院相間,錯落有致,為安岳縣南部佛教修弘中心。
鳳凰寨
位於周禮鎮、寶華鄉交界之處。始建於宋末,作為抗元之用,為周禮鎮古代山寨之一。毀於民國九年(1920年)7月滇軍與川軍周禮、鎮子戰役。如今山上山下森林茂密,山寨牆垣依稀可見,崖間石刻題字:“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據說是朱熹的題字。
唐家崖
位於周禮鎮荷花村,為鎮內又一佛教活動場所、石刻景點,以清幽林茂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