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蘇鐵

攀枝花蘇鐵

攀枝花蘇鐵是分佈在四川的一種蘇鐵科瀕危物種,早在1951年植物學家就已經採到攀枝花蘇鐵的標本,當時誤認作篦齒蘇鐵,以後又誤作雲南蘇鐵。徠直到1981年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類學家正式確認。本種生長在金沙江乾熱河谷的特殊環境中,它的發現把蘇鐵植物自然分佈的北界上推到北緯27°11′,對植物地理區系和古氣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價值。隨著西南地區的開發,應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免遭破壞。現已定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基本概述


拉丁名 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et S. Y. Yang
中文名 攀枝花蘇鐵
拉丁科名 Cycadaceae
中文科名 蘇鐵科
保護級別 2
分佈 四川(渡口、寧南、德昌、鹽源)、雲南(元謀)
攀枝花蘇鐵株高1-2.5米,干經45厘米。葉集生於莖頂,葉柄有短刺,葉長70-120厘米,羽狀全裂,羽片70-105對,條形,長8-23厘米,寬4-7厘米。雄球花序紡錘狀圓柱形。雌球花序球形或半球形,直徑40-50厘米,大孢子葉上部寬菱狀卵形,密被黃褐色絨毛,篦齒狀分裂。
本種適應於乾旱河谷的特殊生境,能在河谷岩壁的石縫中紮根生長。隨著河谷地區經濟開發,應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此外應大量遷地移植。在攀枝花公園已大量栽培。在昆明植物園深圳仙湖植物園徠等地都已引植成功。

保護現狀


瀕危種。攀枝花蘇鐵是近來在四川南部金沙江乾熱河谷首次發現的古老而殘遺的蘇鐵屬植物,最初發現於渡口市附近的把關河西坡,後來在毗鄰的格里平後山及寧南、德昌、鹽源和雲南華坪等縣的局部地區相繼發現,分佈面積約300公頃,植株約10萬餘數,並有比較穩定的群落。但受火災、放牧、樵採等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破壞。特別是自攀枝花蘇鐵報道后,挖掘植株極為頻繁。近年來,產地有關部門雖已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破壞現象仍未杜絕。
攀枝花蘇鐵莖幹通常單一,葉螺旋狀排列,簇生於莖幹的頂部,羽狀全裂,小孢子葉球單生莖頂,常偏斜,紡錘狀圓柱形或橢圓狀圓柱形,大孢子呈球形或半球形,密被黃褐色至銹褐色絨毛。常綠植物,高1~2.5米,莖幹通常單一,覆被著宿存的葉柄基部。葉螺旋狀排列,簇生於莖幹的頂部,羽狀全裂,長70~120厘米,葉柄上部兩側有平展的短刺;羽片70~105對,線形,直或微曲,厚革質,長12~23厘米,寬6~7毫米,梗彎曲,長4~6厘米,密被銹褐色絨毛;小孢子葉楔形,長3~6厘米,先端寬三角形,中央有突起的尖刺,上面無毛,黃色或淡黃褐色,有光澤,下面具多數2~5個(通常3~4)聚生的小孢子囊,最上部密被淡黃褐色絨毛;大孢子葉多數,簇生莖頂,呈球形或半球形,長14~18厘米,密被黃褐色至銹褐色絨毛;上部扁平,寬菱形或菱狀卵形,長8~10厘米,寬4.5~6厘米,羽狀半裂,裂片30~40,鑽形,長1~4厘米;下部柄狀,中上部兩側著生1~5(通常3~4)個胚珠
海拔下限(米) 1100
海拔上限(米) 2000

形態特徵


棕澗狀常綠植物,高1-2.5米,莖幹通常單一,覆被著宿存的葉柄基部。葉螺旋狀排列,簇生於莖幹的頂部,羽狀全裂,長70-120厘米,葉柄上部兩側有平展的短刺;羽片70一105對,線形,直或微曲,厚革質,長12一23厘米,寬6一7毫米,上面中脈隆起,下面,無毛,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偏斜,邊緣平或微反卷。雌雄異株;小孢子葉球單生莖頂,常偏斜,紡錘狀圓柱形或橢圓狀圓柱形,通常微彎曲,梗彎曲,長4-6厘米,密被銹褐色絨毛;小孢子葉楔形,長3-6厘米,先端寬三角形,中央有突起的尖刺,上面無毛,黃色或淡黃褐色,有光澤,下面具多數2一5(通常3-4)聚生的小孢子囊,最上部密被淡黃褐色絨毛;大孢子葉多數,簇生莖頂,呈球形或半球形,長14一18厘米,密被黃褐色至銹褐色絨毛;上部扁平,寬菱形或菱狀卵形,長8一10厘米,寬4.5一6厘米,羽狀半裂,裂片30-40,鑽形,長1-4厘米;下部柄狀,中上部兩側著生1一5(通常3-4)個胚珠;胚珠近四方形,無毛,金黃色,頂部紅褐色,中央有小凸尖。種子近球形或微扁,直徑約2.5厘米,假種皮桔紅色,具薄紙質、分離而易碎的外層,種子倒圓錐狀球形或倒卵狀圓球形,種皮骨質,平滑。

生態學特性


攀枝花蘇鐵分佈區地處金沙江中段,地勢陡峭,河谷深切,山體相對高度大,地形封閉,受乾熱河谷氣候效應的影響,其氣候冬季溫和,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屬南亞熱帶半乾旱河谷氣候類型。年平均溫約20℃,最低溫-1---2℃,極端最高溫達40.7℃;年降水量約760毫米,乾濕季明顯,6--10月為濕潤季,佔全年降水量的89%,11--5月為旱季;年平均相對濕度61%,2--5月則低於50%;無霜期294天。土壤為石灰岩、砂頁岩母岩發育而成的山地碳酸岩紅褐土和山地黃褐土,呈微酸性至中性(偶有鹼性)反應。攀枝花蘇鐵成叢生長,群落中喬木植物稀疏低矮,外貌呈稀樹灌叢,其組成種類因海拔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常見的種類為錐連櫟Quercus franchetii Skan、毛葉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 Gagnep.、野漆Toxicoden dron succedaneum ( L.) O.Kuntze.、東桑子Dodonaeaviscosa (L.)jacq.、金沙羊蹄甲Bauhinia delavayi Franch.、毛葉柿Diospyros mollifolia Rehd.et Wils.、雅緻霧水葛Pouzolzia elegans Wedd.、毛禿銀葉線鐵蓮Clematis delavayi var.calvescentsSchneid.、小菅草Theneda hookeri (Griseb.)A.Camus小葉藎草Arthraxon microphyllus Hochst.、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 Hack.)A.camus、芸香草Cymbopogen distans(Nees)W.Wats、龍鬚草Eulaliopsis binata(Retz.)C.E.Hubb.、扭黃茅Heteropogon contortus(L.)Beaur.ex Roem.et Schult.等。攀枝花蘇鐵根肉質,無主根、根部具有大量的珊瑚狀菌根,常生於岩壁石縫,具有抗旱,抗火,耐貧瘠的特性。在產地幾乎每年都有部分植株開花結實,花期始於3月,9月種子成熟。開花的雌雄植株,當年一般不再生新葉。

保護價值


攀枝花蘇鐵為中國特有的古老殘遺種。它的發現,不僅表明橫斷山區目前仍存在有天然蘇鐵群落,而且把蘇鐵屬植物分佈的北界推移到北緯27°11′,對研究植物區系、植物地理、古氣候、古地理及冰川都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攀枝花蘇鐵發現之後,渡口市科委非常重視,園林部門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破壞現象仍未完全杜絕。建議儘快在其分佈集中之地--把關河及格里坪,建立攀枝花蘇鐵專項自然保護區。其它產地亦應採取保護措施,嚴禁挖掘植株。有關單位應積極繁殖,以滿足城市綠化的需要。

栽培要點


參考叉葉蘇鐵與篦齒蘇鐵。
樹榦圓柱形,上端略粗,高達2.5-4米,徑30厘米。羽狀葉通常長70-120厘米,葉柄兩側有短刺;羽狀裂片80-105對,條形,直或微彎,厚革質,長6-22厘米,寬4-7毫米,先端漸尖,上面中脈微凸,下面光滑無毛,中脈顯著隆起。雄球花在莖端偏斜或直立,長橢圓狀圓柱形或圓柱形,通常微彎,兩端漸窄,長25-45厘米,徑6-10厘米。大孢子葉密被黃褐色或銹褐色絨毛;上部的頂片寬卵形或斜方狀卵形,寬5-7厘米;下部柄狀,長8-14厘米,中上部通常著生4粒胚珠;胚珠四方狀圓形,微扁,光滑無毛,金黃色,頂端紅褐色。種子成熟時大孢子葉的下部和近先端之上面的絨毛脫落或部分脫落,種子近圓形,桔紅色,徑約2.5厘米,外種皮具薄紙質、分離而易碎的外層。產於四川南部渡口市,生於金沙江乾熱河谷區的把關河沿岸海拔1100-1500米的石灰岩山地。成都等地有栽培,作庭園觀賞樹。在產地10年以上的植株幾乎每年開花結籽。

蘇鐵林


蘇鐵亦稱鐵樹,最早出現在在距今約2億8千萬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紀。它歷經滄桑,幾度盛衰。現存的蘇鐵類植物,僅一科10屬約110種,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1971年,四川省農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飛播林場進行植被調查時,發現了這一片佔地300餘公頃,共10多萬株的蘇鐵林。
它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高,面積最大,植株最多,分佈最集中的原始蘇鐵林。經鑒定,確認這是罕見的蘇鐵新種,定名為“攀枝花蘇鐵”。國際蘇鐵專家特納來此考察后驚嘆:“這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蘇鐵是著名的庭園觀賞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攀枝花蘇鐵奇,還奇在它歲歲含苞,年年開花。俗話說;“鐵樹開花馬生角”,“千年鐵樹開了花”,可見蘇鐵開花之不易。而攀枝花蘇鐵生長良好的雄株可年年開花,雌株亦可兩年開花一次.這不能說不是世間一奇。每年3—6月,只見蘇鐵林成幹上萬個黃色的花蕾爭奇鬥豔,單株如佛手捧珠,成林似彩毯鋪地。萬綠叢中黃花點點,形成一種奇異景觀。1990年以來,攀枝花市以蘇鐵命名,舉辦一年一度的蘇鐵觀賞暨物資交易會,攀枝花蘇鐵的名字已不脛而走,名揚中外.攀枝花蘇鐵與自貢恐龍、平武大熊貓被人們譽為“巴蜀三絕”。

篦齒蘇鐵


形態特徵
棕櫚狀常綠植物,高達3米,樹榦圓柱形、覆被著宿存的葉柄。葉羽狀全裂,長1-1.5米,葉柄長15-30厘米,兩側有長約2毫米的疏刺;羽片80-120對,硬革質,披針狀線形,長15-20厘米,寬6-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不對稱,中脈在兩面均隆起。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莖頂,長圓錐狀,具多數螺旋狀排列的小孢小葉,直徑10-15厘米,小孢子葉楔形,長3.5-4.5厘米,密被褐黃色絨毛,下面有多數3-5個聚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多數,簇生莖頂,密被褐黃色絨毛,上部斜方狀寬圓形、寬6-8厘米,有30餘個鑽形裂片,裂片長3-3.5厘米,先端尾狀刺尖,大孢子葉下部窄成粗的柄狀,長3-7厘,胚珠2-4,生於大孢子葉中部兩側。種子卵狀球形,長4.5-5厘米,直徑4-4.7厘米,熟時紅褐色。
地理分佈
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南部的景洪、紅河、思茅市翠雲區和西雙版納地區的常綠闊葉疏林下或次生灌叢間(海拔1500米以下)。此外,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越南、寮國、泰國均有分佈。
生長習性
分佈區地處雲南高原亞熱帶南部季風常綠闊葉林區域。年平均溫度16 -20℃,年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集中於雨季降落,乾季較長。土壤為磚紅壤,pH值4.5- 6。常生於以厚緣青岡Cyclobalanopsis thorelii (Hick.et A Camus)Hu、毛葉青岡 C.KERI I(Craib)Hu、峨眉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為優勢的常綠闊葉林中;或在余甘子phyll anthus emblica L.、毛果箕盤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為標誌的次生灌叢中也可 見到。常1-3年開花一次,花期在6-7月,種子在翌年2-3月成熟。通常4-5月自莖頂萌發新葉,常宿存3-4年,而葉柄基則常宿存於莖幹。
瀕危等級
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一級
1992年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錄(第一批)一級
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一級
1996年
保護價值
其大孢子葉的形狀與二迭紀的化石蘇鐵相似,對研究蘇鐵類植物的演化、分佈及 古地理、古氣候等都有價值。樹姿優美奇特,供觀賞。
現狀與保護
漸危種,近年來由於挖采作園林觀賞者日益俱增,同時雲南南部開發種植經濟作物,天然林被毀,在雌雄異株,不常花結子,致使植株急劇減少,有變為瀕危種類的危險。應在思茅或西雙版納選擇適宜地區劃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並應研究結實生物 學特性,作為生產多量實生苗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