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
中藥藥品
方名。出自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3。又名子龍丸、妙應丸。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為細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臨卧薑湯送下。功能祛痰逐飲。
治痰飲伏在膈上下,忽然頸項、胸背、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頭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又有《丹溪心法》、《丹台玉案》同名異方。
【別名】子龍丸(《外科壘生集》卷四)。
【處方】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製法】上為細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
【功能主治】攻逐痰飲。治痰涎內伏,胸背、手腳、頸項、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內連筋骨,牽引釣痛,坐卧不寧,走易不定,或頭痛不可舉,昏倦多睡,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多有鋸聲,及手腳沉重,腿冷痹麻,氣脈不通等。
【用法用量】食后及臨卧時用薑湯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氣實,酌加用量。
【備註】本方是從《聖濟總錄》卷十“趁痛丸”演化而來。參見該條。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陽太陰葯也。十棗湯加減,行水例葯亦厲劑。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溼也,得氣與火,則結為痰,大戟能泄臟腑水溼,甘遂能行經隧水溼,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白芥子能散皮裏膜外痰氣,唯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處方】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製法】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漸加至10丸,臨卧薑湯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卷四
【製法】上為末,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痰飲症,或漉漉有聲,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六七丸漸加至十丸,臨卧薑湯送下。
【摘錄】《丹台玉案》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