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

省屬重點本科高校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前身為西北師範大學電化教育系,電化教育繫於1984年在全國率先招收兩年制電化教育專業專科生,1985年經教育部審批,增設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本科專業。

學院概況


西北師範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教育技術學碩士點,1995年開始招收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98年,教育技術學學科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2000年,經學校批准,在原電化教育系的基礎上組建了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2003年9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是西部地區設立的第一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2007年學院與中教科技合作建立學校第一個教育技術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8年經教育部備案,增設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同年開始招生。2012年,學校機構改革,成立教育技術學院。
學院現有教育信息技術系、數字媒體系、現代教育技術實驗中心、教師教學能力發展與研究中心(承擔全校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及社會服務任務)、數字資源研發中心、《電化教育研究》雜誌社、教育信息化研究所、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數字媒體及應用研究所、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圖書資料中心、辦公室等內設機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中心下設攝影與攝像、音頻製作、電視編輯、多媒體素材製作、多媒體軟體設計、衛星資源接收與應用、網路技術及應用、CG創意與設計、音頻製作等實驗室。學院教學設施先進、實驗設備精良,配備了先進的非線性編輯系統虛擬演播室系統、數字視音頻工作站等專用的實驗教學設備。現代教育技術實驗中心為甘肅省首批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院被評為全國教育技術學先進單位。

歷史沿革


辦學:
1978年4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制訂加速發展電視、廣播等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這是多快好省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途徑,必須引起充分重視。”此後,電化教育工作在全國陸續開展。學校先在教務處設立電教組,隨即又升格為電化教育館,學校電化教育工作迅速開展起來。1979年4月,電化教育館舉辦“電化教育培訓班”,為校內外培訓電化教育工作人員。1979年6月—7月受教育部委託,在西北師範大學(原甘肅師範大學)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全國電化教育研討班。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37所學校43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學習。
1982年6月29日教育部向全國高校發出通知,委託西北師範學院承辦為期半年的高等師範院校《電化教育》課師資進修班。1982年9月開學,1983年1月結業。
1982年9月—1983年1月教育部委託西北師範大學(原西北師院)舉辦的全國高等師範院校電化教育課教師進修班結業時的合影。前排右5起為西北師範大學校長李秉德、中央電教館副館長武克、甘肅省委副書記劉冰、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裴江陵、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汪都、西北師大黨委書記侯亢
1983年10月7日,西北師範學院向甘肅省教育廳遞交招收二年制電化教育專業(專科)的報告。1984年2月29日甘肅省教育廳批複了“關於西北師範學院增設電化教育專業(專科)的請示報告”。1984年6月1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關於西北師範學院增設電化教育專業(專科)報告”的批複,同意當年招生。1984年秋,電化教育中心開辦電化教育專修科,學制兩年,當年招收學生45人。
1984年9月28日,西北師範學院向甘肅省教育廳遞交“關於我院電化教育專業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報告”。1985年5月11日,甘肅省高等教育局下發“關於在西北師範學院增設電化教育、計算機科學專業的通知”,轉發了教育部《關於北京經濟學院等校要求增設專業問題的批複》。1986年開始招收電化教育本科生,1990年畢業。截止2012年已畢業22屆本科生。
1993年10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西北師範大學正式設置電化教育專業碩士點。張雪莉同學作為首屆電化教育碩士生於1996年6月通過了碩士論文答辯。截止2011年已畢業16屆教育技術碩士研究生。
2000年,經學校批准,在原電化教育系的基礎上組建了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同年經教育部批准,增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招收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生。2003年9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在學院設立了教育技術學博士點,該博士點是西部地區設立的第一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截止2010年,在我國共有八個教育技術學專業博士點。200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點。2008年經教育部備案,增設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同年開始招生。2007年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增設方向招收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2010年經教育部備案,增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2003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九批博士授予權審核通過正式批准西北師範大學設置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點。南國農教授、楊改學教授為第一批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第二批增加郭紹青教授、楊曉宏教授為博士生導師。現有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4人。2004年第一屆教育技術學博士生2人(俞樹煜、汪基德)到2012年共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生9屆25人。
2012年,學校機構改革,成立教育技術學院。
2021年12月13日,西北師大教育技術學院與中國甘肅網達成協議共促人才培養。
內設機構:
2004年,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下設電化教育系、廣播電視系、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實驗中心、《電化教育研究雜》雜誌社、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實驗中心。
2007年,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新增內設機構:成立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數字媒體教育應用研究所、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經過多年的努力,截止2011年,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有如下內設機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系、廣播電視系、現代教育技術公共教學中心、現代教育技術實驗中心(校級)、數字傳媒實驗教學中心、圖書資料中心、教育信息化研究所、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數字媒體教育應用研究所、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影視文化與傳播研究所、《電化教育研究》雜誌社、甘肅西北師範大學影像信息技術培訓學校、香港科訊網世界交流有限公司蘭州人才與信息基地等教學、科研和服務機構。
機構變遷:
1978年4月,學校為了開展電化教育工作,先在教務處設立電教組,南國農任組長,肖樹滋任副組長。同年12月在電教組的基礎上成立了甘肅師範大學電化教育館,南國農任館長,肖樹滋任副館長。電化教育館剛成立后,肖樹滋教授為教育系開設電化教育課。
1980年,《電化教育研究》創刊,並在全國發行。該刊物由學校和中國電化教育協會共同主辦,南國農教授擔任主編。1981年上半年,電教館改設為電化教育中心,隸屬於教育科學研究所。
1985年5月,經國家教育部審批同意,在原電化教育中心的基礎上正式成立電化教育系。1997年6月24日,在西北師範大學成立了教育科學研究院,電化教育系隸屬於教育科學研究院。2000年經學校批准,在原電化教育系的基礎上組建了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2012年學校機構改革,成立教育技術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專業設置
教育技術學師範類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系統掌握信息化教育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適應21世紀社會和教育發展需要的應用型、複合型教育技術學科高級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有:教育技術學、學習與教學理論、教育傳播學教學系統設計、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遠程教育基礎、電視節目製作系統、視頻教材設計與製作、多媒體素材製作、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與製作、計算機網路、程序設計(C/C++)、計算機與網路教育應用等。畢業生適合到各級各類學校、各級電教館、企事業單位、教育電視台、遠程教育機構和科研部門從事教學、開發和管理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教育學學士
數字媒體藝術非師範類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紮實的數字技術應用基礎和藝術理論基礎,掌握數字技術在影視藝術領域、網路多媒體藝術領域中的應用原理、基本知識和技能,並獲得系統的數字藝術創作訓練,能在影視藝術以及網路多媒體藝術領域中進行創作實踐、科學研究和教學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藝術設計概論、多媒體技術基礎、繪畫基礎訓練、平面立體色彩構成、網路基礎及應用、數字電視技術、數字攝影與攝像、數字音視頻製作、平面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動畫基礎、視頻特技與非線性編輯、平面版式設計、數字廣告設計等。畢業生適合到影視傳媒、網路傳媒等機構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3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講師4人,助教2人;研究員1人,高級實驗師3人,實驗師3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2人,研究實習員1人。在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具有碩士學位者16人。
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1人。教育技術學專業博士點有現代教育技術原理、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應用、教育信息化理論與實踐4個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點有教育技術學理論、現代遠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理論與實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系統設計5個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在校普通本科生410人,博士研究生16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16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98人。截止2012年,我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已為社會培養畢業生24屆,2300餘人。

科學研究


學術交流

近年來,學院先後有7人次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考察、訪問和進行學術交流,同時邀請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來院講學及開展合作研究。在省內外建立有長期穩定的專業實習實踐基地,與國內各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建立有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
近年來,我院教師在國家和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40餘部;主持承擔包括國家和省部級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70餘項;獲各類科研獎勵50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