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
古城保定的象徵
大慈閣始建於金朝(公元1227年)。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名列“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是一組寺廟建築群體,因其主體建築稱大慈閣而得名。
大慈閣
大慈閣是一組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體,坐北向南。大慈閣重檐三層,歇山布瓦頂,底岐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登上三層閣樓,可以鳥瞰保定全市景緻。
大慈閣佔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慈閣和關帝廟。
天王殿門前置石獅一對,門楣上嵌“真覺禪寺”橫額。天王殿內梁架上遺存有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繪製的龍棉枋心墨線小點金彩畫痕迹。穿過天王殿,東西有鐘鼓二樓對稱而立,迎面是主體建築---大慈閣。
鐘鼓二樓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兩層。
大慈閣
前人讚美大慈閣的詩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名句。
大慈閣背後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關帝廟,原名“漢壽亭侯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為歇山式建築,前置卷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稱倒座關帝廟,在全國罕見。
大慈閣內尚存石碑四通,分別記載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五年(公元1648年)、道光廿六年(公元1846年),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修繕大慈閣的經過,是研究大慈閣的寶貴資料。
大慈閣
保護範圍以圍牆外緣為基線,向東、向北各25米;向南28米;向西3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邊線為基線,東91、擴85米至扁豆衚衕、貴顯衚衕及幸福街一線;南外擴142米至裕華路南側;西外擴160米至新北街西側;北外擴1 84米至梁家衚衕、公德衚衕一線止。
大慈閣
真廣法師
真廣法師
2004年6至今任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2004年6月至今任保定市佛教協會會長。
2006年10月任保定市真覺禪寺(大慈閣)住持。
2010年1月當選中國佛教協會理事。
2010年3月任河北省佛學院副院長。
在很久以前,保定府有個大官員,他的獨生女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可把這位大官員夫婦愁壞了,飯都不想吃,茶也不想喝,連睡覺也不香甜。想派人到外地請名醫診治吧?可是女兒的病又危在旦夕,已經來不及了。正好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大門外來了個和尚,自稱是真覺禪師,奉觀音菩薩法旨,為世人解脫苦難而來。大官員夫婦趕緊把和尚請進府來,乞求禪師救女兒一命。只見禪師雙手合十,后念:“阿彌陀佛!念你平日為官清正,我想:菩薩是會大發慈悲的!”說罷,來到女兒的病房,看了看病人的眼,信手從布袋裡掏出兩顆藥丸,拿給小姐吃了。吃后立見成效,病很快就好了。
雪后的大慈閣
像塑好了,廟怎麼建呢?在哪兒建呢?這個大官員經過深思熟慮后,立即派人招募了很多工匠,選在城內中心的最高地帶修座九丈九尺的大慈閣。為什麼非要九丈九尺高呢?據說天上的玉皇大帝宮殿是十丈高,怎麼也不能超過玉皇大帝吧!
建廟之前先要做個模型兒,大官員責令工匠們馬上趕製煬樣(即模型)。煬樣兒制好了,大官員過來左右上下一端詳,很不協調,很像孔雀身子,麻雀腦袋,帽小不遮體,門窗、像佛還會遭受雨淋日晒。大官員一不滿意,工匠們可發了大愁啦!晝夜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個好法子來,真是愁人啊!
有一天,工匠們正準備吃晚飯,飯菜都已擺在了桌子上,但是無人動筷子,可說是都愁呆啦。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真覺禪師走進屋裡,工匠們一見,趕緊起來讓坐,禪師微微一笑,說:“別客氣,平起平坐,加個坐兒不就行啦!”一句話,提醒了工匠領班的(工匠頭),飯後,緊忙在大慈閣的半截腰兒上加個平座兒,座下加了屋檐兒,再一看就勻稱了。大官員看了也很滿意。煬樣兒定好了,就按照這個模型兒把大慈閣修了起來。相傳,從那個時候起,二層以上的樓閣都有了平座兒,上施欄桿,既好看勻稱,又便於向外瞭望。這還是保定府工匠們的一大發現呢!
廟修好了以後,人們都非常高興,唯獨大官員的千金小姐還有點悶悶不樂,後來人們忽然想到:還沒請真覺禪師呢!大官員又派人四下尋找真覺禪師。禪師請來后,讓進了閣樓後面的小院里居住,一面給百姓們治病,還舍藥行善。這一下,百姓們高興了,千金小姐樂了,大官員的全家也都認為做了件大好事,因此人們都稱這位和尚是慈善禪師。
真覺禪師圓寂以後,人們為了懷念他,又將他的住處取名叫真覺禪寺。現在的山門正面上額就有“真覺禪寺”四個大字。
大慈閣香油歷史久遠,源遠流長。
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的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傳統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大慈閣香油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內在品質飽經歲月洗禮並傳承至今,成為古城保定傳統素食文化之瑰寶。
大慈閣素麵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的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
大慈閣素麵屬於佛素範疇,即寺廟裡的素齋,注重清淡、善巧。
大慈閣素麵
養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閣素麵首個標準,大慈閣素麵強調外觀擺型、顏色搭配。面白、湯棕,配上綠菜、番茄、香菇,增進食慾。
開胃之面:主要在湯料的熬制,俗話說:面在味,味在湯,湯顯功。味道即王道,麵湯要熬,輔以養生的枸杞、大棗、當歸、薑絲等味料,經過文武火數小時的交融煮制,輔料完全釋放湯中,濃醇深厚,形成大慈閣素麵獨具匠心之味!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閣素麵之麵粉取自麥心而成,根根勁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閣自產的的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麻醬做調味品其回味無窮!
大慈閣醬菜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閣醬菜被乾隆皇帝品嘗后大加讚賞,遂欽點大慈閣醬菜為御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一倍。這樣的原料製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大慈閣醬菜營養豐富、品種眾多,有大慈閣醬包瓜、大慈閣醬八寶菜、大慈閣醬黃瓜、大慈閣醬子蘿、大慈閣醬地露、大慈閣醬五香疙瘩頭、大慈閣醬花生仁等三十個品種。
數百年來大慈閣醬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又逐步吸收南方醬菜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始終保持著甜、咸、嫩、脆,醬香濃郁的老輩子口味。
大慈閣糕點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閣糕點雖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獨具風味,但在歷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閣僧眾等少數人才能享用。
大慈閣糕點
外用糕點主要用於進貢、饋贈、恩賞等。
內用糕點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五類,各類皆獨具特色。應時糕點是根據花卉開放季節而製作,有春季的藤花餅、百合餅;夏季的薄荷餅、綠豆餅;秋季的菊花餅、桂花餅;冬季的蘿蔔餅、豆沙餅等。常年糕點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門糕點是專作賓客上門款待用,如一口盅、棉花糖。宴席糕點是根據宴席的性質而做,如壽宴用“壽”字餅、“如意”餅等。節日糕點有元宵、月餅等。
現今,隨著世人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為使更多人能品嘗到大慈閣糕點,大慈閣糕點的傳人親自主理秘方、傳授技藝、培養人才,使這一歷史久遠的傳統風味糕點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大慈閣糕點是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古城保定飲食文化中的奇葩!
外縣:腰山王氏莊園;白洋淀;清西陵;滿城漢墓;淶源風光;開元寺塔;狼牙山;野三坡;冉庄地道站遺址;聚龍洞;定州貢院;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涿州雙塔;漢中山王墓;龍潭景區;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石佛國家森林公園;戰國城;天生橋;紫荊關;抱陽山;大龍門城堡;開善寺;燕下都古城;三義宮;昌利農業旅遊示範園;曲陽橋鄉;永福寺;龍潭湖自然風景區;天橋瀑布群;白石山仙人峪;龍門天關;藥王廟;義慈惠石柱;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倒馬關。
火車
在保定火車站乘1、12路;市區6、7、8、20、26、28、35、61路公交車在鐘樓商廈下車,北行200米即到大慈閣。
自駕
自駕車可由京港澳高速保定出口下道,沿七一路向西直行2公里向南拐107國道到裕華路西行500米路北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