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聊城路的結果 展開
- 日照市聊城路
- 青島的老馬路之一
聊城路
青島的老馬路之一
位於青島市市北區。是青島的老馬路之一,它也是舊時青島有名的“日本街”。這條路南起禹城路,穿過膠州路后,向北延伸至吳淞路口與陵縣路相接,全長584米,行車道寬8米,人行道寬6米,瀝青路面。與這條路交匯的有福建路、膠州路、李村路、茌平路、博興路、市場三路、高唐路、市場二路、夏津路、市場一路、武城路和吳淞路,是一條輻射面廣、人口集中的馬路。
目錄
歷史
明清兩代,在聊城路、市場三路一帶有一個小漁村,名為“孟家溝”。德國侵佔青島后,於1901年6月將孟家溝之居民遷走,房屋拆除,擬規劃為市區,並在山坡的平坦處修了一條南北走向的沙土路,德文路名為LAZARETTWEG(曾被譯為維禮街,乃誤譯),屬德人在青島修築的75條馬路之一。
1914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取代德國而侵佔青島。自此,日本僑民大量湧入,數量驟增,最高達24500人,相當於當時青島市區人口的27%。日本人既不願在台東、台西、鮑島等市區與中國人同住,又在今市南區一帶無插足之地,於是便在聊城路一帶開闢新的日本居民區,聊城路一帶許多馬路的修築和大批房屋的建造,皆緣於此由。日本人把這個新建的居民區,稱之為“新町”,“町”是日本詞語,相當於“街區”之意。除將聊城路更名為“中野町”外,對其周圍的馬路皆冠以“新町”二字。如茌平路為新町一丁目,博平路為新町二丁目,高唐路為新町三丁目,夏津路為新町四丁目,武城路為新町五丁目,清平路為新町東道,臨清路為新町西道。“丁目”為漢語中“支路”之意。甚至日本人將第三公園也名之為“新町公園”。
從1914年到1945年,聊城路一直是青島的一條“日本街”,因為這裡的建築是日本式的,居民是日本人,遊客和行人也大多是日本人,商店的廣告也是日文的,頗具異國風情。馬路上店鋪林立,霓虹燈五光十色,是當時青島市區僅次於中山路的繁華街道。聊城路既然稱得上“日本街”,它除了有形形色色的日本商店外,還有最能突出日本特色的“日本料理”。“料理”在日文中即“飯館”之意,其飯菜按日本烹調方法,口味也與中國飯菜迥然不同,其服務也是日本的接待方式。高檔次的料理,有藝妓侍奉,房內擺設高雅,飯菜精美可口。低檔次的料理,僅供飯菜而已。另外還有專賣料理,如壽司料理、河豚料理、鰻魚料理、雞素燒料理等。日本的料理館雖不分顧客的國籍,但中國人很少問津。
名噪一時的青島最大的高檔和式飯店———“第一樓”,曾坐落在聊城路、膠州路路口。1925年,日本財團為平息青島日本紗廠工人大罷工,在“第一樓”宴請前來處理此事件的大軍閥張宗昌。4月29日,張宗昌下令向罷工工人開槍,導致了“青島慘案”。
1945年抗戰勝利后,這條路陡然變成了“報業街”,聊城路曾被稱為青島的望平街(上海報業集中的一條街)。《青報》、《青報晚刊》、《民報》、《公言報》都從這裡向外發行。另外《軍民日報》、《青島晚報》、《民言報》也在這附近。
解放后,這些報全部停刊,聊城路大部分樓房成了民居。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樓”被拆除建起了聊城路上第一座新樓———交通局大樓。
20世紀90年代,政府開始實施“901工程”———建商業一條街,對聊城路一帶進行大規模改造,從吳淞路至膠州路、聊城路兩面的部分老日式樓房被拆除,蓋起了高層樓房。1997年開始,馬路市場退路進室,將有近17年歷史,且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遷移到聊城路的人防工程內,並分為A座和B座,A座以經營服裝、鞋帽為主,B座以經營皮具、箱包為主,但保留了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這塊金字招牌。如今,即墨路小商品市場仍是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在聊城路上,小吃店、酒店、金銀店、鞋帽精品屋、洗浴美髮中心等等鱗次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