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稻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稻(拼音:dào),本義為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稻子實稱“稻穀”,去殼后就是“大米”,供食用。出處為《周禮》。用法為稻子,水稻等。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水稻、旱稻兩類,通常多指水稻。rice
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谷宜稻。”
稻草;稻田
稻(植物)的籽實。rice稻穀
古地名。約在今山東省高密市西南。
(Dào)姓氏用字。
量詞古代以玉帶的寬為度的計量單位。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王荊公所賜玉帶,闊十四稻,號玉抱肚。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玉帶稻》:“《猗覺寮雜記》云:帶闊狹以道言,當用稻字。

文字源流


“稻”字的甲骨文字形有待考證。關於甲骨文中的“稻”字,有人將“圖1”釋作“稻”,甲骨卜辭中有“〔圖1〕年”多條,意為稻穀豐收。圖1上部是個“米”字,就像稻的顆粒;下部像壇罐一類的容器(“覃”),用罐中裝大米表示稻。古代沒有脫殼農具時,把稻穀放在臼里用碓(duì)舂成白米,才可食用。所以金文作圖2,像碓的扶手架,中間是米,下是臼,扶在架上用碓舂米表示稻。金文上還加了一個爪字,表示用手把臼里舂熟了的米舀起來。又加水字作圖3,義為水稻的意義更加明顯。 
可依據的“稻”的可靠的字形應該是金文中的“圖6”,這個字從“禾”,右上部為一隻手握住舂棒“杵”的樣子,下面部件是一個臼,表示舂米的器皿。而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形聲字,從“禾”表示這個字的意義類別,是表示同禾穀相關的一類植物,右邊的“舀”實際是標示字的讀音的符號,字右上部的“爪”實際是手。到小篆(圖7)和隸書(圖8-11)這種變化就更加明顯了。 
《說文解字》中收錄了“稻”這個字,解釋為:“稌(tú)也。從禾,舀聲。”而《說文解字》又解釋“稌”為“稻也”,即稻穀的意思。根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的說解,認為古人通常稱有黏性的稻穀為“稌”“稻”,而沒有黏性的稻穀稱為“秔(粳)”。稻去除糠之後就是大米。作為一個基本詞,“稻”的意義從古至今並沒有發生變化,而“稻”是中國人最早栽培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南方人的主要糧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稻

書寫提示

“禾”窄“舀”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禾”,橫筆從橫中線起筆。“舀”,上下寬窄相當;“爫”,首筆撇起筆高於左旁,第二筆點在豎中線;“臼”,左豎在豎中線,第13筆㇕(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
稻

書法欣賞

隸書書法。
稻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du
董同龢系統ôɡ
周法高系統dəw
李方桂系統dəgwx
西漢
東漢
au
au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ɑu
擬音/王力系統dɑu
擬音/董同龢系統ɑu
擬音/周法高系統dɑu
擬音/李方桂系統dâu
擬音/陳新雄系統ɑu

韻書集成

韻書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上聲三十二晧開口呼一等全濁徒晧切dʰɑu
集韻上聲三十二晧開口呼一等次清土晧切tʰɑu
上聲三十二晧開口呼一等全濁杜晧切dɑu
禮部韻略上聲杜皓切
增韻上聲杜皓切
中原音韻去聲蕭豪開口呼全清tɑu
中州音韻去聲蕭豪唐澇切
洪武正韻上聲十三巧全濁杜皓切d‘du/d‘au
分韻撮要陽去第十二孤古故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禾部】徒皓切(dào)
(稻)稌也。從禾舀聲。

說文解字注

【卷七】【禾部】
稌也。今俗㮣謂黏者不黏者,未去穅曰稻,稬稻、秈稻、秔稻皆未去穅之偁也。旣去穅則曰稬米、曰秈米、曰秔米,古謂黏者為稻,謂黏米為稻。《九穀考》曰:“《七月》詩:‘十月獲稻,為此春酒。’《月令》:‘乃命大酋,秫稻必齊。’《內則》《雜記》並有稻醴,《左傳》:‘進稻醴粱糗,是以為黏者之名,黏者以釀也。’《內則》:‘糝酏用稻米。’《籩人》職之餌餈,注亦以為用稻米,皆取其黏耳。而《食醫》之職牛宜稌,鄭司農說稌,稉也。是又以稉釋稻,稉其不黏者也。孔子曰:‘食夫稻’,亦不必專指黏者言。職方氏楊荊諸州亦但云其榖宜稻,吾是以知稌稻之為大名也。”玉裁謂:稻其渾言之偁,秔與稻對為析言之偁。稻宜水,故《周禮》:“稻人掌稼下地。”
從禾,舀聲。徒晧切。古音在三部。

廣韻

徒晧切,上晧定 ‖ 舀聲幽1部(dào)
稻,秔稻,《禮記》曰:“凡祭宗廟之禮,稻曰嘉蔬。”又姓,何氏《姓苑》云:“今晉陵人。”

康熙字典

稻【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0畫
(dào)《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杜皓切,並音道。《說文》:稌也。《韻會》:有芒谷,即今南方所食之米,水生而色白者。《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稻曰嘉蔬。《詩·豳風》:十月獲稻。《周禮·地官·稻人》:掌稼下地。疏:以下田種稻,故云稼下地。《史記·夏本紀》: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爾雅翼》: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今人以黏為稬,不黏為秔。又有一種曰秈,比於秔小,而尤不黏,其種甚早,今人號秈為早稻,秔為晚稻。《六書故》:稻性宜水,亦有同類而陸種者,謂之陸稻。記曰:煎醢加於陸稻上,今謂之旱稜。南方自六月至九月獲,北方地寒,十月乃獲。
又姓。《何氏姓苑》:今晉陵人。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稻縣。
(tǎo)又《集韻》土皓切,音討。秔也。關西語。又葉徒苟切。《詩·豳風》: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又葉徒故切,音度。《易林》:蝗齧我稻,驅不可去。實穗無有,但見空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