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康復醫學

預防康復醫學

丁輝介紹,第一是亞健康狀態的生理表現。第二是亞健康狀態的心理表現。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只是身體無病。

基本介紹


心身疾病的預防及康復即根據以上環節採用個體預防、社會防禦、心理諮詢、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交叉學科的湧出,是自然理性的一種歷史性顯現,是一種“更上一層樓”的顯現。康復醫學概括為“功能醫學”或“障礙醫學”時,如何預防功能障礙自然不會被提到日程上來。但隨著預防醫學流行病學做為醫學方法學的廣泛應用,流行病學得到空前的發展:血清流行病學、遺傳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同時也出現了殘疾流行病學,進而,探討了原發性殘疾及繼發性殘疾的預防,更進而,誕生了預防性康復醫學,雖然它還處於』總論的階段。由於各種事物進程的階段性,預防醫學和預防性康復醫學在各自的發展中都提出了“三級預防”的概念。
正如美國護理專家漢尼格指出:“康復的哲學和觀點應從發病或受傷一開始就貫徹……這將大大提高治療和康復的遠期療效。實際上如果把康復看作為急性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往往沒有必要進行長期治療了。”可見康復預防的側重點應當放在一級康復預防上。如果認為康復醫學只是疾病後期或殘疾已經形成后才進行的工作,則是一種誤解。
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周圍,一個人各項化驗都正常,但總感到渾身無力,頭暈眼澀,沒有食慾,如果在舊的醫療模式下,我們就會把他當作一個看似健康的人而不去重視。而從事現代健康醫學的醫生在詢問了“病人”的生活方式、工作習慣、飲食情況等問題后,則指出:“這是疾病的信號,您處於亞健康狀態。”有些人由於對“疾病”認識的片面性,而錯過及時治療的機會,以至於長期遭受亞健康的折磨。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要實行“預防性健康策略”,這就是重點防治亞健康狀態 資料來源 :醫 學 教 育網。這一提法目前已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和普遍接受,而這種觀念在我國需要進一步普及和引起人們的重視。
北京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副院長丁輝主任醫師:
長期壓力可致亞健康
丁輝認為,隨著工業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空氣的污染、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和人際關係的複雜,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髮生了很大變化,醫學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
亞健康的成因主要是壓力。丁輝解釋說,在引發亞健康狀態的因素中,得到學術界較為認可的是應激。應激是形成亞健康狀態的關鍵機制。應激至少有三種含義:第一種,指那些使人感到緊張的事件或環境刺激。第二種,是一種主觀反饋,是緊張或喚醒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第三種,是人體對需要或傷害侵入的一種心理反應。而造成這種應激的原因既有社會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既有生活狀態改變的因素也有生活方式或生活行為不健康的因素等。
亞健康有哪些表現
丁輝介紹,第一是亞健康狀態的生理表現。資料來源 :醫學教育網
神經系統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振;
循環系統表現為心悸、胸悶、胸部隱痛、臨界高血壓高血脂
消化系統表現為食欲不振、胃納欠佳、胃部隱痛、消化不良、便秘;
呼吸系統表現為憋氣、氣短、喉部乾澀;
感官系統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眼乾澀;
代謝系統表現為體重超標、肥胖或偏瘦、無汗或自汗
免疫系統表現為抵抗力下降、易感冒;
運動系統表現為動作遲緩、肌肉酸痛、關節運動欠靈活;
內分泌系統表現為臨界甲狀腺功能亢進、血糖不穩定;
綜合體能表現為工作效率低、易疲勞、體力透支、手足冰涼、體質虛弱
第二是亞健康狀態的心理表現。
疲勞感:“活得累”、“特別煩”、心理和社交性疲倦;
焦慮感:競爭、忙碌、擔心失業、失敗、失戀;
無聊感:空虛、幻想、無所事事、無助感、不滿足;
不快感:沮喪、乏力、失眠、生活沒興趣;
憂鬱感:無精打采、自責、心悸、食欲不振;
壓力感:家庭、事業、社交、心理、身體壓力;
孤獨感:麻木冷漠、失去目的、空虛感;
失落感:“英雄無用武之地”、“有勁無處使”體驗;
恐懼感:對疾病、死亡有恐懼感或犯罪感。
作為一種非疾病狀態,醫院臨床檢測的各種表面似乎正常的數據掩蓋了它的存在,對於患者提出的種種疑問,傳統的醫生也往往束手無策。
從正確預防到合理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只是身體無病。根據這一定義,經過嚴格的統計學統計,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度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常常稱之為“亞健康”狀態。丁輝強調,亞健康是指人體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無器質性病變,但可能有功能性改變。“第三狀態”處理得當,則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因此,對“第三狀態”的研究,也是本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介紹,在我國眾多的人群中,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大的白領階層,以及從事高強度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階層是亞健康最主要的威脅目標。近幾年中國科學院所屬的7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共134人謝世,平均年齡僅53.3歲。在一組百餘名40歲以上記者和編輯的調查中,70%的人有高血脂症,75%的人屬於亞健康人群。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呈上升趨勢。對於慢性病的對策,西方國家投入巨額經費研究治療,對降低發病率未取得進展,從而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從患病前期即“亞健康狀態期”開始的全程預防戰略才能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推遲衰老,延長壽命,減輕社會負擔。
預防醫學的研究已不僅局限於疾病的預防,而是更加重視促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和延長健康壽命。注重亞健康的篩查、開展健康促進、在疾病的早期給予治療,則是一項低投入、高效益的措施,它既能減少許多疾病給個人、社會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又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增強家庭、社會的穩定性。隨著生物技術的提高,許多快速、無創、低成本、診斷確切的亞健康篩查技術應運而生,許多改善亞健康狀況的行為指導方案也行之有效,這都使亞健康診療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