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新農鎮的結果 展開

新農鎮

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下轄鎮

新農鎮,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下轄鎮,地處東港市西北部,東至孤山鎮,南鄰菩薩廟鎮,西與大連市庄河市栗子房鎮為鄰,北與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洋河鎮相接,區域面積113.66平方千米。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隸屬庄河廳;1998年10月10日,設新農鎮。截至2018年末,新農鎮戶籍人口有15522人。截至2020年6月,新農鎮下轄10個行政村。

2011年,新農鎮財政總收入0.17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64萬元,比上年增長64%。農民人均純收入9402元。 2018年,新農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個。

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隸屬庄河廳。
民國時期和東北淪陷時期,隸屬庄河縣黃嶺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黃嶺區劃入孤山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孤山縣撤銷后又劃歸庄河縣
1958年,從庄河縣划入安東縣孤山公社。
1961年,從孤山公社劃出,成立新農鄉公社。
1983年9月,改為新農鄉。
1998年10月10日,設新農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新農鎮下轄10個行政村:下設101個村民小組。
序號名稱
1新農
2大連泡
3廣巨
4石固
5黃爐
6鹿圈
7四家
8馬圈
9地棗坡
10張甸
截至2020年6月,新農鎮下轄10個行政村:
序號名稱
1新農村
2大連泡村
3廣巨村
4石崮子村
5黃家爐村
6鹿圈溝村
7四家子村
8馬圈子村
9地棗坡村
10張家甸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農鎮地處東港市西北部,東至孤山鎮,南鄰菩薩廟鎮,西與大連市庄河市栗子房鎮為鄰,北與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洋河鎮相接,區域面積113.66平方千米。
新農鎮
新農鎮

地形地貌

新農鎮地處東港市西北部,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分為平原、丘陵、山地等。主要山脈有四條龍山。境內最高峰為望海台,海拔443.7米。

氣候

新農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受黃海影響,兼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多年平均氣溫8.4℃,無霜期年平均182天,結凍期年平均147天,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485小時。
自然災害
新農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暴雨、泥石流等。暴雨災害年均發生2次,主要發生在6—8月。
自然資源
新農鎮有耕地面積7.2萬畝;林地面積66500畝。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新農鎮總人口15834人。另有流動人口53人。總人口中,男性8053人,佔50.9%;女性7781人,佔49.1%。2011年,人口出生率5.5‰,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長率-0.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9人。
2017年末,新農鎮常住人口為14185人。
截至2018年末,新農鎮戶籍人口有15522人。
新農鎮
新農鎮

經濟


綜述

2004年,新農鎮實現社會總產值43946萬元,同比增長19.6%,全口徑財政收入262萬元,同比增長36%,一般預算收入143.5萬元,同比增長25.5%;農民人均純收入3345元,同比增長10%。
2011年,新農鎮財政總收入0.17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64萬元,比上年增長6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23萬元,增值稅150萬元,企業所得稅38萬元,個人所得稅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02元。
2018年,新農鎮有工業企業19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個。

農業

2004年,新農鎮農業總產值7329萬元,同比增長11.2%。
2011年,新農鎮農業總產值3.6億元。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2700噸,其中水稻4000噸,玉米8700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作物、蔬菜。2011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9800畝,產量5592噸,其中花生5130噸,大豆462噸;蔬菜種植面積7400畝,產量35500噸,主要品種有大白菜、蘿蔔、番茄,其中大白菜8300噸,蘿蔔6459噸,番茄13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7.2萬頭,年末存欄2萬頭;牛飼養量2400頭,年末存欄1400頭;家禽飼養量338.3萬羽,上市家禽250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9863噸,其中豬肉4016噸,牛肉245噸,禽肉5602噸;禽蛋2246噸。
截至2011年末,新農鎮累計造林1800畝,其中防護林600畝,經濟林12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90萬株,林木覆蓋率39.8%,活立木蓄積量59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10500畝,產量135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油桃,其中蘋果8575噸,梨4100噸,油桃520噸。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可用於養殖的淡水面積8平方千米。2011年,魚塘養殖面積72公頃,產量911噸,其中草魚178噸,鯉魚156噸,鯽魚120噸,舞魚457噸;漁業總產值1300萬元。

工業

新農鎮形成以加工、鑄造為主的工業體系。
2004年,新農鎮工業總產值32400萬元,同比增長28.2%。
2011年,新農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468人。

商業

2011年末,新農鎮有商業網點200個,職工420人。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新農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200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3所,在校生580人,專任教師5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81人,專任教師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59.26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新農鎮有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120場次,觀眾達20000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1個,建築面積450平方米,藏書1800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8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1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剪紙、東北大鼓等。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新農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6張。專業衛生人員14人,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9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1060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新農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戶,人數4人,支出0.8萬元,月人均166.7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2戶,人數411人,支出75萬元,月人均152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1人,支出10.4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1人,支出25.6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人次,支出1.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03人次,支出9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6萬人,緊急轉移安置9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9705畝,直接經濟損失1074萬元,救災支出6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8.8萬元。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0.12億元。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0.04萬人。

交通


2011年,新農鎮境內形成公路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有鄉級公路2條,總長15.38千米。
新農鎮
新農鎮

文化


● 地名由來
新農鎮因黨刊《新農村》得名。

旅遊


新農鎮
新農鎮
大孤山遊覽區分為三部分:古建築群遊覽區、小島遊覽區和大鹿島遊覽區。古建築群坐落在大孤山山腰,分山上、山下兩部分,共有殿宇樓閣104楹,佔地5000多平方米。大孤山建築始於唐代,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所建。其磚雕藝術遠近馳名。小島景區又稱小島子,距孤山鎮約15公里,是孤山的延伸部分。由大小14個島嶼和半島組成。其中六個較大的島嶼已由10條海堤聯成一體,並有公路相通。小島南側的前陽海灘是一處天然的海水浴場。小島周圍海域物產豐富,尤以對蝦養殖著名。大鹿島位於孤山鎮東南19公里的黃海中,長4公里,寬1.5公里,面積6平方公里。大鹿島附近是當年“中日甲午海戰”遺址。大鹿島與孤山鎮和小島間有水路相通,到大孤山遊覽可跨海登島一游。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為大孤山廟會。屆時可觀覽當地民風民俗。
大孤山山腰有一組寺廟建築,供奉著儒釋道的創始人和重要的神、佛、仙,如孔子、釋迎牟尼、玉皇大帝、地藏王、葯仙等,是一組典型的"三教合一"建築。整個建築佔地5000平方米,有104間房間,其中除極少數始建於唐,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外,其餘則全建於清中、晚期。這一組建築,皆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十分美觀,是遼東保存最完好的古寺廟建築之一。大孤山寺廟依山勢構築,層層遞升,錯落有致,十分宏偉。整個寺廟分下廟、上廟兩大部分,但上下貫通,連成一體。每個部分都由一個個小寺廟構成,每個小寺廟又都是一個四合院,有正殿和配殿。這種布局,是北方寺廟建築群的典型布局。下廟左右翼連。左翼中軸線上,由前至后建有前殿、天后聖母殿;右翼中軸線上,由前至后建有天王殿、地藏殿、釋迦牟尼殿、財神帝、關帝殿。在下廟的正殿之外,還有東、西十王殿和呂祖亭等。上廟布局較散,由前至後有佛塔、觀海亭、玉皇殿。玉皇殿之左有藥王殿,其右前方並列有龍王殿、羅漢殿、三霄娘娘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