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江璐的結果 展開
- 學生模特
- 中山大學哲學系講師
- 乒乓球國家二級運動員
江璐
中山大學哲學系講師
江璐,徠中山大學哲學系講師,曾發表多篇學術專著
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和文學本科、碩士畢業,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工作和學術經歷:
1.2006年8月—2013年2月為德國雷根斯堡哲學系研究助理(Wissenschaftliche Hilfsarbeiterin/Research Assistant)。
2008年起為德國雷根斯堡跨學科研究平台“Forum Mittelalter”的成員。
2009年為德國DAAD項目“維特根斯坦與中世紀哲學”成員,2009年六月在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維特根斯坦檔案館學術交流,並在卑爾根大學哲學系作題為:“Wittgenstein and Occam on the Logical Form of Language”的學術報告。
4. 2013年起為德國Bernhard Welte研究協會成員。
5. 2013年6月起到中山大學任教,隸屬西哲。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歷史中的亞里士多德哲學,中世紀哲學(William of Occam, Bonaventure, Duns Scotus等),古代哲學與邏輯的互動,康德和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主要為黑格爾)。
Lu JIANG,Ockhams Theorie der Modalitäten: Metaphysische, natürliche und historische Notwendigkeit, Berlin: Logos, March 2016,860頁 中文譯名:《奧卡姆的模態理論:形而上、自然和歷史必然性》。
Lu JIANG,Das Schematismuskapitel in Kants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München: AVM Verlag,2013, ISBN: 9783869244273,中文譯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圖示論》。共211頁,大約6萬德文單詞。
江璐,“利瑪竇《天主實義》中‘人性善’一說的經院學背景”,載《現代哲學》2016年7月號,ISSN: 1000-7660,第81-87頁,10201字。
Lu JIANG, “Interpersonal Connectedness and Transcendence of Pers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Transcending Boundaries.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m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Walter Schweidler, St. Augustin: 2015, ISBN: 9783896656803, pp. 123-144. 共9437英文單詞。
Christian Erbacher, Lu JIANG, Wittgenstein and Occam. A Philosophical Conversation, inPhilosophy Now, 111 (Dec.2015/Jan.2016), ISSN: 0961-5970, pp. 30-33. 3328英文單詞,第一作者。
江璐:“奧卡姆的模態三段論——其對亞里士多德模態邏輯的發展與轉化”,載《世界哲學》2015年第6期,ISSN:1671-4318,第112-129頁(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3期摘錄:第149-150頁)。
江璐:“康德的自由意志概念的兩個方面:實踐理性和自由抉擇”,載《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第3期,ISSN:1001-6198,第5-12頁,14000字左右,(被《人大書報資料複印·外國哲學》2015年第8期全文轉載)。
江璐:“亞里士多德的矛盾律:邏輯原則還是形而上原則?”,載《世界哲學》2014年第4期,ISSN:1671-4318,第124-132頁。
江璐,“Methodische Überlegung zur Untersuchung der Modaltheorie Ockhams,”載《中西哲學論衡》第三輯,余治平、周明俊主編,中西書局,2014年,大約4100個德語單詞。
8. Lu JIANG, “Übersetzung als kreativer Prozess,” in Michael Neecke, Lu Jiang (ed.)Unübersetzbar? Zur Kritik der literarischen Übersetzung, Hamburg: Verlag Dr. Kovac, 2013, pp. 85-124. 大約1萬德語單詞。
9. Michael Neecke, Lu JIANG, „Einleitung,“ in: Michael Neecke, Lu Jiang (ed.)Unübersetzbar? Zur Kritik der literarischen Übersetzung, Hamburg: Verlag Dr. Kovac, 2013, pp. 9-33,與Michael Neecke共同撰寫。
1. Lu JIANG, Michael Neecke:Historisches Verstehen als Vision und Reminiszenz, Berlin: Parodos, 2015, ISBN: 9783938880692。共142頁,與Michael Neecke共同編輯。
2. Neecke, Michael / Jiang, Lu: Unübersetzbar? Kritik der literarischen Übersetzung. Hamburg: Dr. Kovac, 2013. (此書在著名出版社德古意出版的期刊“arcadia”2014年6月第49期第一冊中獲得海德堡大學翻譯學專業Albrecht教授撰寫的書評,網路鏈接: http://www.degruyter.com/view/j/arca.2014.49.issue-1/arcadia-2014-0011/arcadia-2014-0011.xml)。
3. 作為Schönberger領導的編輯團隊一員:Schönberger, Rolf / Quero-Sánchez, Andrés / Berges, Birgitte / Jiang, Lu:Repertorium edierter Texte des Mittelalters aus dem Bereich der Philosophie und angrenzender Gebiete. Berlin: Akademie Verlag, 2011。
1. Lu JIANG, “Rezension. Katerina Deligiorgi, The Scope of Autonomy: Kant and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in Lu Jiang, Michael Neecke (ed.):Historisches Verstehen als Vision und Reminiszenz, Berlin: Parodos, 2015, ISBN: 9783938880692, pp. 136-142,大約2500德文單詞。
1. Tim Murphy,Ralph Weber, “Konfuzianischer Sokrates_oder sokratischer Konfuzius” inHistorisches Verstehen als Vision und Reminiszenz, edited by Lu Jiang, Michael Neecke, Berlin: Parodos, 2015, pp. 55-81, translated by Lu Jiang(英譯德)。
2. 威廉·艾斯勒:《康德通往定言命令之路》,江璐譯,載《實踐哲學評論》第二輯,徐長福主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91-116頁,中山大學(德譯中)。
3. 托馬斯·羅賓森:《民主和後期柏拉圖》,江璐譯,載《實踐哲學評論》第二輯,徐長福主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09-220頁,中山大學(英譯中)。
Enrique Alarcón (ed.):Thomistica. A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Thomistic Bibliography (2006)(參與撰寫了數篇關於阿奎那研究論文的內容概要)。
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人格、自由與尊嚴:“Persona”概念在中世紀的發展,16YJC720009, 江璐(主持人、唯一參加人員)2016年7月12日(計劃完成時間2018年12月31日)。
2. 教育部留學歸國項目,中世紀唯名論在哲學探討中對邏輯的使用,11300-41050002,江璐(主持人、唯一參加人員),2015年6月30日(計劃完成時間:2016年12月31日)。
3. 中山大學青年培育項目,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邏輯以及其在中國的傳播,11300-31610123,江璐(主持人、唯一參加人員),2014年11月24日(計劃完成時間:2017年11月)。
4. 中山大學全英專業骨幹課程群重點項目,中山大學中西哲學(宗教)全英專業骨幹課程群建設項目,11300-31911104,2016年9月1日(計劃完成時間2018年9月),朱剛、曹堅、唐浩、鄭淑紅、江璐、潘大為、梅謙立(主持人:朱剛),本人承擔“西方哲學史”全英教程建設這一部分。
5.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與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理想,2016年9月6日(申請日期,計劃完成時間:2020年12月31日),徐長福,江璐,吳育林等人(主持人:徐長福),本人為子課題負責人。
1)西方哲學史(本科生必修課)2014年春季學期,2015年春季學期,2016年春季學期
2)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本科生選修課)2014年春季學期,2015年春季學期,2016年春季學期
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研究生選修課)2014年秋季學期,2016年秋季學期
4)黑格爾的《小邏輯》(研究生選修課)2015年秋季學期
1. 2013年3月參加漢語學界實踐哲學論壇會議,承擔翻譯工作,同時也以“康德的意志概念”為題做報告。
2. 2013年12月在Michael Gabel和Kelly教授參加現象學舍勒工作坊時做翻譯工作。
3. 2014年4月在浙江大學參加全國古希臘羅馬大會,並以“亞里士多德的矛盾律”為題做學術報告,且從同年起為全國古希臘羅馬哲學協會的聯絡員。
4. 2014年起承擔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與香港道風山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間學術合作的協調工作。
5. 2014年在德國Wilhelm Essler教授和加拿大Thomas Robinson教授來訪時做翻譯工作。
6. 2014年與2016年為歐洲科學史協會成員,且2014年與2016年分別在歐洲科學史大會上做學術報告(2016年因為時間安排原因為遠程報告),2014年報告題目“Transformation of a Logic Textbook-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Coimbra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Organon’”。
7. 2014年8月與朱一文一同組織會議“從跨文化哲學角度重審知識的教學與傳播”,並同時做學術報告。
8. 2014年11月參加湘潭大學舉辦的全國邏輯大學,以“奧卡姆的模態三段論”為題做學術報告。
9. 2014年12月參加中山大學主辦的人是什麼?——現象學與文化哲學的視角”哲學工作坊,並以“維爾特的人格觀:作為人格(Person)的人(Mensch)”為題做報告。
10. 2015年3月協助邀請德國艾希斯泰德大學Walter Schweidler到中大大學哲學系做題為“Person and Truth”的報告以及討論會。
11. 2015年4月參加“現象學與東亞思想工作坊”,做翻譯工作。
12. 2015年在肯特大學Sean Sayers教授來訪時做翻譯工作
13. 2015年4月組織“詮釋與對話”工作坊,並以“奧卡姆的對話形式著作”為題做報告。
14. 2015年7月31日到9月15日在比利時盧汶大學中世紀研究中心訪學。
15. 2015年11月在南開大學參加德國觀念論與形而上學的會議,並做題為“康德哲學中人格的形而上維度”的報告。
16. 2015年11月在深圳參加同濟歐洲哲學研究中心的會議,並做學術報告。
17. 2016年起為中山大學哲學系的心性現象學和西學東漸研究平台成員。
18. 2016年8月隨同梅謙立、朱一文、潘大為一起參加歐洲漢學大學,並以“The Epistemological Function of Aristotelian Logic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lavius’sElementorum Libri XV”為題做報告。
19. 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學參加全國古希臘羅馬哲學大會,並以“真理與本原——對《形而上學》第二卷中的“aletheia”之探討”為題做學術報告。
20. 2016年9月參加中山大學主辦的兩岸“中國邏輯史”學術研討會會議,並以“明末對亞里士多德邏輯的譯介:以《名理探》為例”做學術報告。
21. 2016年9月在山東大學參加“康德宗教哲學:新研究與批判省思”研討會,並以“康德哲學中‘希望’概念”為題做報告。
22. 2016年9月在布拉格歐洲科學史大會上做遠程報告,題目為“Establishing logic as a subjec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 Ferdinand Verbiest’s ambitious plan。”
23. 2016年起參與《希臘哲學概念史辭典》編寫工作,承擔詞條:axiōma (axiom), horismos, horos (boundary; definition),syllogismos,akra, akron. (extremity),apagōgē (reduction to absurdity), diairesis (distinction), enantia (opposites)和epagoge (induction)。
24. 2016年9月邀請德國海德堡大學蔣運鵬助理教授到中山大學做題為“我們眼中的客觀世界”的講座並舉辦哲學史與分析哲學之互動的討論會。
25. 2016年9月在心性現象學講座兩場上協助做翻譯工作。
26. 2016年10月參加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阿姆斯特丹大學合辦的人學學科史會議且作題為“The Historiography of Philosophy as Science in the Coimbra-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Logic and in Its Chinese Translation”的報告。
27. 2016年10月參加台灣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協會的會議,並做題為的“Friendship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Life and Death: A Study of Aelred of Rievaulx’sDe Anima andDe Spirituali Amicitia”的報告。
28. 2016年加入倪梁康教授組織的耿寧自傳翻譯團隊,負責的那一部分正在最後完成階段。
29. 2016年年底完成Copleston的“A History of Philosophy”第二卷的翻譯工作,將在後浪出版社。
30. 2016年參加中山大學哲學系西學東漸研究中心主辦的西方靈魂論國際會議,就“里沃的艾爾累德的《論靈魂》”為題做報告。
31. 2016年12月組織學術沙龍“哲學史視角中的人類未來——康德、奧古斯丁、庫薩、亞里士多德眼中的和平。”特邀嘉賓:山東大學傅永軍教授,田潔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