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七香蕉

芭蕉科芭蕉屬植物

大米七香蕉又作大麥克香蕉(Gros Michel,美國內常稱為Big Mike),是小果野蕉的三倍體品種,屬AAA種。由於其沒有果籽、外皮厚、外型誘人的特性,使它為美國的香蕉公司所歡迎,是1950年代前入口美國的主要香蕉栽培品種。

物種簡介


大米歇爾香蕉,通常被稱為“大麥克香蕉”,是一種出口香蕉直到20世紀50年代滅絕,是當時主流香蕉品種。大米歇爾香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為出色的出口產品;其厚厚的果皮使其在運輸過程中具有抗挫傷的能力,而密集的果皮則使其易於運輸。Gros Michel是野生香蕉Musa acuminata的三倍體品種,屬於AAA品種。
其正式名稱是Musa acuminata(AAA Group) 'Gros Michel'。
另有異名包括:
• Musa acuminata L. cv. 'Gros Michel'
• Musa × paradisiaca L. cv. 'Gros Michel'

植物文化


19世紀初,法國博物學家鮑定(Nicolas Baudin)在東南亞遊歷時,帶了些球莖到加勒比海上的馬提尼克的植物園種植。1835年,法國植物學家普亞(Jean François Pouyat)把大米七由馬提尼克帶到牙買加。這兩處地方因此成為大米七香蕉的起源地。
1870年,美國的電報號船長貝克(Lorenzo Dow Baker)由牙買加帶大米七到美國出售,並開始他進口香蕉的事業。1885年,貝克和普雷斯頓(Andrew Preston)成立波士頓果品公司(即現在的金吉達),大量進口大米七,使大米七成為入口到美國的主要香蕉。
20世紀初,黃葉病出現感染大米七香蕉,使產量下降。在1923年轟動一時的美國歌曲《是的!我們沒有香蕉》(Yes! We Have No Bananas),講述的據說就是香蕉因黃葉病而供應短缺的情況。1960年左右,大量農地被迫荒廢,種植大米七的公司都幾近破產,直到他們開始轉種香芽蕉。最後一批運抵美國的大米七在1965年售出。由於黃葉病擴散,大米七已在美洲非洲絕跡,但部分大米七仍存在於泰國。
栽培歷史
早期流行和衰落
布蘭德斯:香蕉枯萎病-哥斯大黎加大米歇爾(Gros Michel)品種的香蕉植物受到枯萎生物的攻擊。(1919)
法國自然學家尼古拉斯·鮑丁(Nicolas Baudin)從東南亞拿出了幾根這種香蕉的球莖,並將它們存放在加勒比海馬提尼克島的一個植物園中。1835年,法國植物學家讓·弗朗索瓦·普亞(JeanFrançoisPouyat)將波丁的水果從馬提尼克島運到了牙買加。大米歇爾(Gros Michel)香蕉種植在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中美洲其他地區的大規模種植園中。
該品種曾經是向歐洲北美洲出口的主要香蕉,在中美洲種植,但是在1950年代,巴拿馬病引起了枯萎病,該病是由枯萎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引起的。立方體,消滅了中美洲大米歇爾(Gros Michel)的大片種植園,儘管它仍在整個區域的未感染土地上生長。
到1960年代,大米歇爾(Gros Michel)香蕉的出口商已經無法繼續交易這種易感品種,並開始種植屬於卡文迪什亞組(另一種Musa acuminata AAA)的抗性品種。
人們正在努力利用基因改造來創造出對巴拿馬疾病具有抵抗力的大米歇爾(Gros Michel)版本。卡文迪什(Cavendish)和大米歇爾(Gros Michel)的成功雜交也顯示出對巴拿馬病的抵抗力。
2013年的一篇論文描述了創建抗黑色sigatoka的Gros Michel版本的實驗。
文化參考
“是的!我們沒有香蕉”,這是一部有關1922年百老匯劇集Make Snappy的雜貨店的新穎歌曲,據說是受到Gros Michel香蕉短缺的啟發,該香蕉的出現始於20世紀初期巴拿馬病的侵襲世紀。
與卡文迪什相比,大米歇爾(Gros Michel)具有更高濃度的乙酸異戊酯(通常用於“香蕉”食品調味的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