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鱔

合鰓魚目合鰓魚科動物

血鱔,Monopterus albus(Zuiew,1793),合鰓魚科黃鱔屬的一種魚類。血鱔是陽江特產,在平岡等地海水與河水鹹淡水交匯處。因為野生動物繁殖,故而捕撈量不大,所以價格比其他鱔類高。

一條血鱔大致在1至左右的時候時候,肉質肥而嫩滑鮮美。血紅色,給人渾身上下都充滿“血性”的感覺。據說,血鱔是補血美食,而且脂肪含量少,被認為一種較適合女士食用的海鮮產品,也是男人生精強身的不二之選,用來炮製血鱔飯,對於體質虛弱者,確屬大補。

目錄

簡介


血鱔
血鱔
血鱔與鱔同類,當然就有鱔魚的特質:傳統醫學認為,鱔為溫補強壯劑,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適用內痔出血氣虛脫肛、產後瘦弱、婦女勞傷、子宮脫垂、腎虛腰痛、四肢無力、風濕麻痹、口眼歪斜等症。
《滇南本草》中載:蟮魚添精益髓,壯筋骨。
隨息居飲食譜》:鱔魚甘熱,補虛助力,善去風寒濕痹,通血脈,利筋骨。《本草綱目》中記載:“鱔魚味甘大溫無毒,主治補中益血、補虛損、婦女產後惡露淋瀝,血氣不調,贏瘦,止血,除腹中冷氣,腸鳴又濕痹氣。”
舊時把走江湖的人通稱為賣大力丸的,其實古醫書《本經逢原》上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葯就是鱔魚!
從營養分析可看出鱔魚的營養價值極高。鱔魚富含卵磷脂,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鱔魚特含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鱔魚素”,且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鱔魚含豐富的維生素A,能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
血鱔一是種特別的鰻類,無骨無刺,渾身是血,肉細湯濃,營養極豐富,可清蒸可油炸。在陽江有兩種特別的煮法,一是血鱔飯,二是豆豉焗血鱔。豆豉焗血鱔與往常的豆豉蒸魚不同,豆豉的用量非常大,把所有血鱔整條埋住,慢火蒸焗,出來的血鱔鮮美而沒有腥味,比血鱔飯還好吃。
要特別留意的是,鱔魚動風,有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有痼疾宿病者,如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症、紅斑性狼瘡等應謹慎食用;另凡病屬虛熱,或熱證初愈,痢疾,腹脹屬實者不宜食用。另外,鱔魚宜現殺現烹,鱔魚體內含組氨酸較多,味很鮮美,死後的鱔魚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故所加工的鱔魚必須是活的。
鱔魚,俗稱黃鱔,是一種淡水魚,漁民俗稱“血鱔”。魚綱合鰓科,體圓,細長,呈蛇形,頭圓,唇發達,上下頜有細齒。眼小,為皮膜覆蓋。左右鰓孔在腹面相聚,體無鱗,無鰭,鰭退化僅留下不明顯的皮褶。樣子像水蛇。鱔魚喜歡鑽入池底淤泥中,尤其是在氣溫降低后,會鑽入淤泥里越冬。
鱔魚在河道,湖泊、溝渠、塘堰及稻田中穴居。日間潛伏於洞穴中,夜間出穴覓食,為肉食性。能吞吸空氣,借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輔助呼吸,可適應缺氧的水體,且離水不易死亡。
黃鱔具有性逆轉的特性,性成熟前均為雌性,產卵后,卵巢逐漸變成精巢,雌鱔達性成熟最小個體長約340毫米,產卵在洞穴中,最大可達1.5公斤重。鱔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是一種蛋白質含量較高而脂肪和膽固醇較低的食品。俗話說:“三月田螺四月鱔”,黃鱔是美味佳肴,還是天然良藥,其皮、肉、血、骨、頭均可入葯,《名醫別錄》把黃鱔列為上品。
據營養學家測定,每100克鱔魚中,含蛋白質17.2克、脂肪1.2克、鈣40毫克、磷62毫克、胡蘿蔔素428毫克、尼克酸25毫克,堪稱營養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