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匯率

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

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匯率是指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價 格。如果把外匯也看成是一種商品,那麼匯率既是在外匯市場上用一種貨幣購買另一種貨幣的價格。例如,1美元 = 110日元,表示1美元可以換110 日元。匯率的表示方法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

標價方法


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基準,將其摺合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的標價方法,目前大多數國家採用這種標價法。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港幣、新加坡元均採用直接標價法,如1美元= 115.25日元;1美元= 1.47加拿大元等。

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是指以一定單位的貨幣為基準,將其摺合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的標價方法。歐元、英鎊、澳大利亞元採用間接標價法,如1英鎊 = 1.6025美元;1歐元 = 1.5680加拿大元;1歐元 = 1.0562美元;1澳大利亞元 = 0.5922美元等。例如:1美元=105日元,即1美元可以兌換105日元。

種類劃分


匯率就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其種類有: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港幣、新加坡元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
有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
貨幣匯率
貨幣匯率
①固定匯率。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公布,並只能在一定幅 度內波動的匯率。
②浮動匯率。是指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匯率。其漲落基本自由,一國貨幣市場原則上沒有維持匯率水平的義務,但必要時可進行干預。
按制定匯率的方法
有基本匯率和套算匯率
①基本匯率。各國在制定匯率時必須選擇某一國貨幣作為主要對比對象,這種貨幣稱之為關鍵貨幣。根據本國貨幣與關鍵貨幣實際價值的對比,制定出對它的匯率,這個匯率就是基本匯率。一般美元是國際支付中使用較多的貨幣,各國都把美元當作制定匯率的主要貨幣,常把對美元的匯率作為基本匯率。
②套算匯率。是指各國按照對美元的基本匯率套算出的直接反映其他貨幣之間價值比率的匯率。
按銀行買賣外匯的角度
有買入匯率、賣出匯率、中間匯率和現鈔匯率
①買入匯率。也稱買入價,即銀行向同業或客戶買入外匯時所使用的匯率。採用直接標價法時,外幣摺合本幣數較少的那個匯率是買入價,採用間接標價法時則相反。
②賣出匯率。也稱賣出價,即銀行向同業或客戶賣出外匯時所使用的匯率。採用直接標價法時,外幣摺合本幣數較多的那個匯率是賣出價,採用間接標價法時間則相反。
買入賣出之間有個差價,這個差價是銀行買賣外匯的收益,一般為1%一5%。銀行同業之間買賣外匯時使用的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也稱同業買賣匯率,實際上就是外匯市場買賣價。
③中間匯率。是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平均數。西方明刊報導匯率消息時常用中間匯率,套算匯率也用有關貨幣的中間匯率套算得出。
④現鈔匯率。一般國家都規定,不允許外國貨幣在本國流通,只有將外幣兌換成本國貨幣,才能夠購買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因此產生了買賣外匯現鈔的兌換率,即現鈔匯率。按理現鈔匯率應與外匯匯率相同,但因需要把外幣現鈔運到各發行國去,由於運送外幣現鈔要花費一定的運費和保險費,因此,銀行在收兌外幣現鈔時的匯率通常要低於外匯買入匯率。
按銀行外匯付匯方式
有電匯匯率、信匯匯率和票匯匯率
貨幣匯率
貨幣匯率
①電匯匯率。電匯匯率是經營外匯業務的本國銀行在賣出外匯后,即以電報委託其國 外分支機構或代理行付款給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種匯率。由於電匯付款快,銀行無法佔用客戶資金頭寸,同時,國際間的電報費用較高,所以電匯匯率較一般匯率高。但是電匯調撥資金速度快,有利於加速國際資金周轉,因此電匯在外匯交易中佔有絕大的比重。
信匯匯率。信匯匯率是銀行開具付款委託書,用信函方式通過郵局寄給付款地銀行轉付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種匯率。由於付款委託書的郵遞需要一定的時間,銀行在這段時間內可以佔用客戶的資金,因此,信匯匯率比電匯匯率低。
③票匯匯率。票匯匯率是指銀行在賣出外匯時,開立一張由其國外分支機構或代理行付款的匯票交給匯款人,由其自帶或寄往國外取款所使用的匯率。由於票匯從賣出外匯到支付外匯有一段間隔時間,銀行可以在這段時間內佔用客戶的頭寸,所以票匯匯率一般比電匯匯率低。票匯有短期票匯和長期票匯之分,其匯率也不同。由於銀行能更長時間運用客戶資金,所以長期票匯匯率較短期票匯匯率低。
按外匯交易交割期限
①即期匯率。也叫現匯匯率,是指買賣外匯雙方成交當天或兩天以內進行交割的匯率。
②遠期匯率。遠期匯率是在未來一定時期進行交割,而事先由買賣雙方簽訂合同、達成協議的匯率。到了交割日期,由協議雙方按預訂的匯率、金額進行錢匯兩清。遠期外匯買賣是一種預約性交易,是由於外匯購買者對外匯資金需要的時間不同,以及為了避免外匯匯率變動風險而引起的。遠期外匯的匯率與即期匯率相比是有差額的。這種差額叫遠期差價,有升水、貼水、平價三種情況,升水是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貴,貼水則表示遠期匯率比即期匯率便宜,平價表示兩者相等。
按對外匯管理的寬嚴
有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
貨幣匯率 2張
貨幣匯率
①官方匯率。是指國家機構(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匯率。官方匯率又可分為單一匯率和多重匯率。多重匯率是一國政府對本國貨幣規定的一種以上的對外匯率,是外 匯管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目的在於獎勵出口限制進口,限制資本的流入或流出,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②市場匯率。是指在自由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的實際匯率。在外匯管理較松的國家,官方宣布的匯率往往只起中心匯率作用,實際外匯交易則按市場匯率進行。
按銀行營業時間
有開盤匯率和收盤匯率
①開盤匯率。又叫開盤價,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剛開始營業時進行外匯買賣使用的匯率。
②收盤匯率。又稱收盤價,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的外匯交易終了時使用的匯率。

貨幣理論


有兩種理論用來解釋匯率的決定問題
購買力平價理論
貨幣匯率
貨幣匯率
購買力平價理論(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指出,貨幣匯率應該按照每個國家之間的相對物價為標準,也就是說,兩個貨幣的匯率應該等於這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以一固定攬子的貨物 和服務來計算)的比例。因此,如果物價上升或出現通脹,貨幣就應該貶值,得到相應的補償。
匯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Interest Rate Parity)指出,在匯率和利率之間應該有套戥的機會。它的意思是,一個貨幣的升值或貶值,都應該會隨著利率的改變而被抵消。比方說,如果美元利率比日元利率高的話,那麼根據利率平價理論,美元兌日圓應該會下跌。它的理據是,由於持有日圓要付出利息,所以投資者便需要通過匯率下跌來得到相應的補償。

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
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
貨幣匯率
貨幣匯率
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範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
這就意味著他國家貨幣都盯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后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浮降意義


如果是國際流通貨幣,那關係到該國的經濟情況,利率等因素,如果不是國際流通貨幣,那屬於政策性調整。比如以人民幣為例子。人民幣不是國際通貨,所以它的利率其實是人為設定的.(不涉及買賣影響其匯率的問題)。通常一國的貨幣對外匯率其實就是內物與國外實物的對摺。
貨幣匯率
貨幣匯率
舉個例子,假如1美元在美國能買一瓶瓶裝水,而在中國可以買4瓶,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相似的物品其價值有比較大的偏差,當然這裡面涉及了所在國的人力成本和消費能力等等綜合問題,但作為國家實體,它就會就這樣的價值差異提出調整要求,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經濟量和進出口量比較大的國家。因為同樣是在國際上銷售一瓶水,中國的水有明顯的價格優勢。這就是匯率偏差的實際反應。其實如果經濟量不大的國家,使用的又是非國際通貨的話,其他國家也不是特別關心你,但作為出口大國,人家就要干涉你了,特別是在與你的貿易呈現逆差時。短期影響的話,首先是會實質減少該國以他國貨幣核算的債務價值,增加以該國貨幣結算的債務價值,然後會使該國的出口貨物競爭力下降(因為貴了),抑制該國出口,最後就是該國在外消費的/進口的時候實際購買量上升了. 所以刺激進口,抑制出口的結果就是減少貿易順差.

影響因素


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例如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元在國際經濟市場上長期處於下降的狀況,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斷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僅以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貿易部分來看,當一國進口增加而產生逆差時,該國對外國貨幣產生額外的需求,這時,在外匯市場就會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反之,當一國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時,就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與外匯供給的增長,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係來決定的。因此,在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其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膨脹,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它的影響往往要通過一些經濟機制體現出來:
(1)商品勞務貿易機制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該國出口商品勞務的國內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勞務的國際價格,從而削弱了該國商品,勞務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影響出口和外匯收入。相反,在進口方面,假設匯 率不發生變化,通貨膨脹會使進口商品的利潤增加,刺激進口和外匯支出的增加,從而不利於該國經常項目狀況.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必然使該國實際利息率(即名義利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降低,這樣,用該國貨幣所表示的各種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下降,導致各國投資者把資本移向國外,不利於該國的資本項目狀況.
(3)心理預期渠道
一國持續發生通貨膨脹,會影響市場上對匯率走勢的預期心理,繼而有可能產生外匯市場參加者有匯惜售,待價而沽,無匯搶購的現象,進而對外匯匯率產生影響。據估計,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往往需要經歷半年以上的時間才顯現出來,然而其延續時間卻較長,一般在幾年以上.
經濟增長率的差異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相對別國來說上升較快,會使該國增加對外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結果會使該國對外匯的需求相對於其可得到的外匯供給來說趨於增加,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不過在這裡注意兩種特殊情形:一是對於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是由於出口增加而推動的,那麼經濟較快增長伴隨著出口的高速增長,此時出口增加往往超過進口增加,其匯率不跌反而上升;二是如果國內外投資者把該國經濟增長率較高看成是經濟前景看好,資本收益率提高的反映,那麼就可能擴大對該國的投資,以至抵消經常項目的赤字,這時,該國匯率亦可能不是下跌而是上升。我國就同時存在著這兩種情況,近年來尤其是2003年中國一直面臨著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
利率差異
利率高低,會影響一國金融資產的吸引力。一國利率的上升,會使該國的金融資產對本國和外國的投資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內流,匯率升值。當然這裡也要考慮一國利率與別國利率的相對差異,如果一國利率上升,但別國也同幅度上升,則匯率一般不會受到影響;如果一國利率雖有上升,但別國利率上升更快,則該國利率相對來說反而下降了,其匯率也會趨於下跌。另外,利率的變化對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匯率預期變動的因素,只有當外國利率加匯率的預期變動率之和大於本國利率時,把資金移往外國才會有利可圖,這便是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十分著名的國際資金套買活動的"利率平價理論"。
最後,一國利率變化對匯率的影響還可通過貿易項目發生作用。當該國利率提高時,意味著國內居民消費的機會成本提高,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同時也意味資金利用成本上升,國內投資需求也下降,這樣,國內有效需求總水平下降會使出口擴大,進口縮減,從而增加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其外匯需求,使其貨幣匯率升值。不過在這裡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利率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是短期的,一國僅靠高利率來維持匯率堅挺,其效果是有限的,因為這很容易引起匯率的高估,而匯率高估一旦被市場投資者(投機者)所認識,很可能產生更嚴重的本國貨幣貶值風潮。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期,里根入主白宮以後,為了緩和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復甦,採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大幅度提高利率,其結果使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持續上揚,但是1985年,伴隨美國經濟的不景氣,美元高估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從而引發了1985年秋天美元開始大幅度貶值的風潮.
財政收支狀況
貨幣匯率
貨幣匯率
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常常也被作為該國貨幣匯率預測的主要指標,當一國出現財政赤字,其貨幣匯率是升還是降主要取決於該國政府所選擇的彌補財政赤字的措施。一般來說,為彌補財政赤字一國政府可採取4種措施:一是通過提高稅率來增加財政收入,如果這樣,會降低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從而個人消費需求減少,同時稅率提高會降低企業投資利潤率而導致投資積極性下降,投資需求減少,導致資本品,消費品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進而導致匯率升值;二是減少政府公共支出,這樣會通過乘數效應使該國國民收入減少,減少進口需求,促使匯率升值;三是增發貨幣,這樣將引發通貨膨脹,由前所述,將導致該國貨幣匯率貶值;四是發行國債,從長期看這將導致更大幅度的物價上漲,也會引起該國貨幣匯率下降。在這4種措施中,各國政府比較有可能選擇的是后兩種,尤其是最後一種,因為發行國債最不容易在本國居民中帶來對抗情緒,相反由於國債素有"金邊債券"之稱,收益高,風險低,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較好的投資機會,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因此在各國財政出現赤字時,其貨幣匯率往往是看貶的.
外匯儲備的高低
一國中央銀行所持有外匯儲備充足與否反映了該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穩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匯儲備的高低對該國貨幣穩定起主要作用。外匯儲備太少,往往會影響外匯市場對該國貨幣穩定的信心,從而引發貶值;相反外匯儲備充足,往往該國貨幣匯率也較堅挺。
例如:1995年3月到4月中旬國際外匯市場爆發美元危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柯林頓政府為緩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動用了200億美元的總統外匯平準基金,動搖了外匯市場對美國政府干預外匯市場能力的信心.
心理預期因素
在外匯市場上,人們買進還是賣出某種貨幣,同交易者對今後情況的看法有很大關係。當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的匯率在今後可能下跌時,他們為了避免損失或獲取額外的好處,便會大量地拋出這種貨幣,而當他們預料某種貨幣今後可能上漲時,則會大量地買進這種貨幣。國際間一些外匯專家甚至認為,外匯交易者對某種貨幣的預期心理現在已是決定這種貨幣市場匯率變動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在這種預期心理的支配下,轉瞬之間就會誘發資金的大規模運動。由於外匯交易者預期心理的形成大體上取決於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貨幣供應量,利率,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的狀況,政府經濟改革,國際政治形勢及一些突發事件等很複雜的因素。因此,預期心理不但對匯率的變動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帶有捉摸不定,十分易變的特點.
信息因素
現代外匯市場由於通訊設施高度發達,各國金融市場的緊密聯接和交易技術的日益完善,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因此,市場上出現的任何微小的盈利機會,都會立刻引起資金大規模的國際移動,因而會迅速使這種盈利機會歸於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誰最先獲得有關能影響外匯市場供求關係和預期心理的"新聞"或信息,誰就有可能趁其他市場參加者尚未了解實情之前立即做出反應從而獲得盈利。同時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預期心理對匯率具有很大影響的情況下,外匯市場對政府所公布的"新聞"的反應,也不僅取決於這些"新聞"本身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更主要取決於它是否在預料之中,或者是"好於"還是"壞於"所預料的情況。總之,信息因素在外匯市場日趨發達的情況下,對匯率變動已具有相當微妙而強烈的影響.
政府干預因素
匯率波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各國政府(央行)為穩定外匯市場,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經常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干預的途徑主要有四種:
①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
②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③在國際範圍內發表表態性言論以影響市場心理;
④與其他國家聯合,進行直接干預或通過政策協調進行間接干預等。這種干預有時規模和聲勢很大,往往幾天內就有可能向市場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當然相比較目前交易規模超過1.2萬億的外匯市場來說,這還僅僅是杯水車薪,但在某種程度上,政府干預尤其是國際聯合干預可影響整個市場的心理預期,進而使匯率走勢發生逆轉。因此,它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匯率的長期趨勢,但在不少情況下,它對匯率的短期波動有很大影響.

貨幣新聞


美國財政部遞交國會的《國際經濟和外匯政策報告》終於在當地時間周一出爐。這份半年度報告未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但卻表示希望明年四五月間下期報告發布時看到中國在匯率改革方面有更大作為。中國央行昨日未對此置評,但其借《中國證券報》指出,人民幣何時實現完全可兌換,目前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美國財政部的報告指出,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都未達到匯率操縱所定義的技術要求,但報告對上述國家的匯率政策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建議部分長達12頁,而用於中國的則有3頁半。
報告肯定了中國今年7月“解凍”人民幣匯率一舉,但指出中國新匯率機制的作用仍相當有限。報告認為,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不足以滿足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需求,進一步放開匯率將有助於中國施行自主和有效的貨幣政策,保持經濟增長並控制通貨膨脹。
報告還提到了中美兩國在今年10月的中美聯合經濟委員會上的共同聲明,稱中國“應該”在匯率問題上恪守承諾。報告還稱,期待在下期報告出爐時看到中國進一步提高匯率靈活性,並表示將對此密切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在報告中還表示,將同馬來西亞政府就匯率政策展開雙邊磋商。馬來西亞曾於今年7月宣布結束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至今其貨幣僅升值0.8%。
美國財政部的報告還指出,由於匯率上的風險和扭曲持續存在,因此將求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加強其在推動中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匯改上應發揮的作用。
在收到美國的報告后,IMF未過多置評,僅表示可能會應美國要求,進一步加強IMF在一些國家匯改上的監督作用。
美國財長約翰-斯諾周一發表聲明,指出中國7月“解凍”人民幣匯率的行動在美國政府確認中國沒有操縱匯率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此後中國在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和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方面的進展有限。斯諾表示,美國財政部的下份半年度報告將密切關注中國匯改的進展。
中國央行昨天未就美國的報告發表評論。但央行當天曾在《中國證券報》的“人民幣匯改問答”欄目中明確表示,人民幣何時實現完全可兌換,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