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歌

紅旗歌

《紅旗歌》是由吳祖光導演的一部劇情電影,上映於1950年。

電影


紅旗歌(1950)故事梗概
本片根據劉滄浪、魯煤、陳懷皚、陳森、牟大明、劉木鐸原著改編。解放前某城市的一個紗廠,工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受到官僚資本的殘酷壓迫剝削,嘗盡了搜身、挨打、失業、飢餓的痛苦。工人們採取了蹲廁所、睡大覺、偷棉紗等各種方法進行反抗。為首的就是細紗車間的女工馬芬姐、金芳、張大梅、趙美姑等人。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官僚資本家知道末日即將來臨,便停發了工人的工資。工人們去找辦公室要,辦公室不予解決;到黃色工會去質問,遭到特務的鳴槍鎮壓。女共產黨員金芳在這次鬥爭中領導了群眾。特務們發現了地下黨員彭剛、張秀山,便派特務楊德林去抓,張秀山不幸被捕,彭剛聞訊出走,留下了金芳堅持工作。工人們鬥爭取得了勝利,但出頭講話的趙美姑卻被開除了。馬芬、張大梅找資本家質問,碰了釘子。特務楊德林假意關心,答應為趙美姑講情,趙美姑送了禮,才得以復工。楊德林一直在打馬芬的主意,想通過她來了解工人們的鬥爭情況。張大梅和馬父看透了他的鬼把戲。楊德林打倒病中的馬父,馬芬也被資方開除。解放軍逼近城郊,資本家攜款外逃,特務趁機放火,企圖燒毀工廠。工人們組織起來,撲滅大火,抓獲特務,保衛了工廠。解放了,彭剛當上了工廠管理員,工人們建立了自己的工會,金芳被選為工會委員,馬芬姐回到了紗廠上班,她又與助理員萬國英相遇。工廠開展了光榮的紅旗競賽,馬芬卻因萬國英的官僚主義、張大梅的過激言辭而情緒消沉,她拖著趙美姑對紅旗競賽十分冷淡。萬國英有工作能力,但他不相信民主管理,不相信工人的能力。馬芬、美姑與金芳、張大梅、郭仙妮分在一組,馬芬在競賽中消極怠工,又出了事故,張大梅、萬國英與馬芬爭吵起來,馬芬當場辭工而去。由於沒有了工作,馬芬去找街長為她向紗廠求情,遭到工會拒絕,她只得買禮物去求萬國英,好恢復工作。工會批評了萬國英的做法,決定了處罰馬芬的辦法。金芳趕到馬家,正遇馬母病倒,金芳救起馬母,找到馬芬。彭剛和張大梅也來做工作,馬芬在事實的教育下,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她開始全身心地投入了紅旗競賽中,萬國英也在這次事件中受到了教育。在紅旗競賽中,他們終於贏得了紅旗,馬芬和萬國英也在競賽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馬芬從心裡由衷地喊出了:“我們永遠跟著共產黨走!”飛轉的機器聲中,一片嘹亮的紅旗歌聲響了起來。

同名京劇


中國話劇作品。劉滄浪等集體創作,魯煤執筆,華北聯合大學第三文工團首演,天津新華書店1949年5月初版。
全劇4幕,以新解放的北方某城市為背景,通過對某紗廠細紗車間一次紅旗競賽的描寫,第一次把工人在生產競賽中所表現的高度勞動熱情及發生的問題搬到舞台上。劇中中心人物是一個被稱為“馬蜂窩”的女工馬芬姐,她有能力,有技術,但由於受過日寇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兩次被開除出廠的凌辱,與工廠記了“大仇”。解放后,她不理解“工人是工廠主人”的根本改變,依然採取曠工、怠工和打擊積極分子的態度,於是她和周圍一些人發生了激烈衝突,並憤而離廠。最後在說服和教育下轉變成突出的積極分子,小組也取得了紅旗競賽的勝利。
劇本通過正面寫“競賽”及落後人物的轉變,反映出在革命領導中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的歷史關頭,如何解決好依靠工人階級、恢復生產、學會工業管理等迫切而首要的問題。因此劇本有現實意義,有思想深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重慶等各大城市上演。此劇反映了作者在人物性格塑造與語言運用上的才能,是解放初期優秀劇本之一。

同名話劇


今天,人們仍能記得當年我們打著紅旗進北平之後,解放區文藝戰線也打著紅旗進北平,向新中國獻禮獻演魯煤等創作的話劇《紅旗歌》的情景。由魯煤、劉滄浪等集體討論,魯煤執筆的《紅旗歌》,成功表現了共產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人們的政治地位與思想覺悟;表現了成為工廠主人的工人們開展勞動競賽,支援和推動解放戰爭勝利前進的革命英雄主義豪情。周揚在《論〈紅旗歌〉》中說,“它是第一個描寫工人生產的劇本”。
1949年五一節《紅旗歌》在北平首演后,受到了文藝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讚揚。紅軍戲劇家李伯釗觀看后馬上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說:“《紅旗歌》應該得紅旗,這是群眾的呼聲!”茅盾在新中國成立后寫的第一篇文章——《從〈紅旗歌〉談起》中說,“這是個好劇本,看過的人沒有不稱讚的”。曹禺稱讚劇本運用鮮活的群眾語言,“台詞兒寫絕了”。
在同年7月的第一次文代會上演出后,《紅旗歌》受到了來自新解放的南京、上海等城市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好評,成為解放區話劇的代表作,為解放區文藝贏得了榮譽。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兩年間,全國各省市至少有30多個劇團排演過此劇,演遍了全國。在南京“突破了從來該地話劇賣座的紀錄”。上海戲劇、電影界組成以導演沈孚,演員藍馬黃宗英等豪華演出陣容,日夜兩場,連演3個多月。他們在演出總結報告中說,此劇的演出“將新中國的戲劇運動,推前一步”。《中國話劇通史》稱它對當年的話劇創作有開拓意義。
周恩來總理重視、喜愛《紅旗歌》,曾調首演此劇的華北聯大第三文工團到中南海演出,熱情鼓勵和慰問劇團的同志們。吳祖光同志受命將此劇改編拍攝成電影不成功,周總理曾請他到家談話,鼓勵他努力改好,可惜終未如願。
當時日本和民主德國很快將《紅旗歌》譯成日語和德語出版。一些戲曲工作者還將《紅旗歌》改編為戲曲,如上海有越劇愛好者將其改為越劇劇本,由勞動出版社出版。
由於極“左”思潮和宗派主義的原因,《紅旗歌》也曾遭到過不公正的批評。如今浮雲散去,馬芬姐這樣的人物是否真實,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要感謝這類批評,因為正是為了反駁這類批評,周揚寫出了他一生惟一的一篇劇評。
2007年,中國話劇誕生百年,《紅旗歌》被收入《中國百年話劇選》,這更突出了它“紅色經典”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