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象
漢語詞語
無象,漢語詞語,拼音為wú xiàng,意思為失去常態、常道;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后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
目錄
⒈態、。“”。
《左傳·襄九》:“弱曰:‘……商閲禍敗釁,必始於火,。’曰:‘必乎?’曰:‘,亂,。’”
杜預 註:“言,則災亦殊,故必。”
孔穎達 疏:“若國家昏亂,無復常象,不可知也。”
《文選·王粲<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⒉ 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
《管子·幼官》:“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本。”
趙守正 註:“無象,指軍行隱蔽,使人們看不到形象。”
三國 魏 曹植《七啟》:“譬若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
唐 張九齡《請東北將吏刊石紀功德狀》:“觀變早於未萌,必取預於無象。”
明 謝榛《四溟詩話》卷四:“或兀坐冥搜,求聲於寂寥,寫真於無象。”
⒊ 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后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
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怳。”
南朝 梁 沉約《雅樂歌·諴雅之一》:“懷忽慌,瞻浩蕩……出杳冥,降無象。”
唐 李華《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道行無跡,妙極無象:謂體性空,而本源清凈;謂諸見滅,而覺照圓明。”
宋 蘇轍《郊祀慶成》詩:“治道初無象,神功竟莫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