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圖纂

便民圖纂

中國明代反映蘇南太湖地區農業生產的著作。編者(一說是刻印者)鄺璠(1465~1505),字廷瑞,山東任丘人(今河北任丘),明弘治七年(1493)進士,翌年任蘇州府吳縣(今江蘇吳縣)知縣,歷官瑞州(今江西高安縣)知府、河南右參政。

概括


便民圖纂
便民圖纂
全書共16卷。前兩卷為圖畫部分:卷一“農務之圖”,繪水稻從種至收15幅;卷二“女紅之圖”,繪下蠶、紡織、制衣16幅。這兩捲圖系以南宋樓?《耕織圖》為藍本,由傅文光、李楨等人所刻。書中將原配古體詩換成江、浙民間通俗易懂的吳歌,有利於推廣。后14卷為文字部分。卷三“耕穫類”,包括以水稻為主的糧食、油料、纖維作物的栽培、加工和收藏技術。卷四“桑蠶類”介紹栽桑和養蠶的技術。卷五、六為“樹藝類”,記載了不少有關果樹、花卉、蔬菜的實踐經驗,常為此後的農書所引述。卷七為“雜占類”,屬於氣象預測的農諺,部分錄自《田家五行》。卷十四“牧養類”,敘述家畜家禽的鑒別、飼養和疾病防治。卷十五、十六為“製造類”,錄自《多能鄙事》。至於卷十二、十三,講醫藥衛生,所載藥方大部摘自宋、元、明的醫書;而卷八“月占類”、卷九“祈禳類”和卷十“涓吉類”則多屬迷信無稽的內容。
關於《便民圖擠》作者有人認為是明代吳縣知縣鄺璠所輯,因此有著錄為輯,但對此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著佚名。清錢曾《讀書敏求記》中雲:“《便民圖纂》不知何人所輯,鏤板於弘治壬戌(1502年)之夏,首列《農務》、《女紅》圖二卷。凡有便民者,莫不具列。為人上者,與《幽風圖》等觀可也。”而章鈕則雲:“明史藝文志:農家類鄺璠便民圈擠,十六卷,是書為蹯撰無疑,章鈺如此肯定,依據什麼並未說明,估計可能據鄺璠的瓜雲:“宋樓壽舊制耕織圖,大抵與吳俗少異,其為詩又非愚夫愚婦之所易曉,因更易數事,系以吳歌。其事既易知,其言亦易入。用勸於民,則從厥放好,容有所感發而起焉者.”近人鄭振鐸認為該書是在《便民擠》的墓礎上,融宋·樓琦的《耕織圖》而成。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在所輯該書“後記”中稱:弘治七年擔任江蘇吳縣的鄺琳,看到《便民擠》沒有擂圈,便借用南宋樓璐的《耕織圖》載於卷首,樓氏所寫之詩不通俗,因改寫為吳語的竹枝詞,又將《便民篆》中有關農業部分移到前面,省去了民間不太必要的部分,經縮減后編輯成書。對於該書作者的問題,近人王毓瑚另有看法:“像這一類的通書,大約都不是成於一時一人之手,撰人只好題`無名氏’或者假託某個人,《居家必用》、《多能那事》以及後來的《致富奇書》都是如此,本書也許是因為第一次由鄺居付刻,所以後來習慣用了說是他編寫的”。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助作了進一步的考證,他認為第一次付刻也不是鄺璠。因為在弘治十五年他已不在吳縣任職,那時已是安徽徽州府同知。依據是拱禎《吳縣誌》吳縣誌“弘治”一節中說:`鄺璠廷瑞任邱人,進士,[弘治]七年任,十二年升徽州同知。·”天野元之助據此認為:“如果把他作為《便民圖纂》的刊刻者是難於馬上首肯的”。經考證他認為曾政是初刊者,不過天野氏也認為有些問題尚待深入研究。總之《便民圖纂》的真正作者或者說初刊者,仍有待考證,但約定俗成人們一般還是認可鄺璠。

內容簡介


便民圖纂
便民圖纂
《便民圖纂》由墉墦撰。墦宇廷瑞,任丘(今河北任丘市》人。明弘治七年(一四九三》進士,翌年任蘇州府口天縣(今江蘇蘇州》知縣,官至瑞州(今江西高安市》太守。此書是酈墦在吳縣任內所編寫,弘治十五年(一五。二》刊於蘇州,此後多次翻刻,據現存版本與著錄看,在弘治至萬曆中期的百餘年間,至少已在蘇州、雲南、貴州等地雕版六次。《便民圖纂》是我國明代“通書”類型的農書。“所謂‘通書’是指按一定分類排列的簡明百科全書。它提供給一般人以日常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技術。這樣的書,內容貫通一切,無所不包,有都用頗為通俗的文字寫作,所以稱為‘通書’。明代以來,陸續出現了許多這類‘通書’《便民圖纂》雖比較晚但卻頗有特色”。《便民圖纂》內容龐雜,載有農藝、園藝、養畜等農業技術知識和醫藥上的民間處方,還記載飲食器用方面的知識和陰陽占卜等內容。《四庫全書》農家類未將其收入,而只是將其收入雜家類的存目中。這種入法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與《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相較之,更似“農家寶典”類的書。
《便民圖共》除了自身的價值外,它還保存了已亡佚的南宋梭璐《耕織圖》的部分圖貌,這是現今所能見到該《耕織圖》大概的最早資料。《便民圖纂》中的“調攝類”中有治“鼓脹”方三,這是治療血吸蟲病較早的方葯,很有意義。不過《便民圖篆》在清代未見刊行,其原因不言而諭,“御制耕織圖”巨大的影子將其淹沒,但它的命運比起《天工開物》來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