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縣鎮

北京市延慶區下轄鎮

舊縣鎮,北京市延慶區下轄鎮,地處延慶區中部,介於東經115°56′13"~116°07′19″,北緯40°30′07"~40°37′45″之間。東與香營鄉接界,南與沈家營鎮相連,西和張山營鎮為鄰,北與河北省赤城縣接壤。鎮域面積107.58平方千米。 

西漢時期,舊縣地區置夷輿縣,屬上谷郡,縣治今古城村。三國曹魏置上谷郡,轄居庸縣,將居庸縣遷至今舊縣處。唐中葉以後屬媯州。10世紀初,設縉山縣,屬儒州治。元延祐三年(1316年),縉山縣升為龍慶州。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建隆慶州和永寧縣。1958年,屬永寧公社。1961年,改設舊縣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1995年,鄉改鎮。 截至2018年末,舊縣鎮有戶籍人口22327人。截至2020年6月,舊縣鎮下轄1個社區和22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舊縣村

2011年,舊縣鎮工業總產值達6432萬元,比上年增長40%。財政總收入93.1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3萬元,增值稅10.4萬元,企業所得稅9.7萬元。

歷史沿革


西漢時期,舊縣地區置夷輿縣,屬上谷郡,縣治今古城村。
三國時期,曹魏在舊縣地區置上谷郡,轄居庸縣,將居庸縣遷至今舊縣處。
唐中葉以後,舊縣地區屬媯州。
10世紀初,舊縣地區設縉山縣,屬儒州治。
元延祐三年(1316年),縉山縣升為龍慶州。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建隆慶州和永寧縣。
1958年,舊縣地區屬永寧公社。
1961年,永寧公社改設舊縣公社。
1983年,舊縣公社改鄉。
1995年,舊縣鄉改鎮。

地名由來

公元10世紀,舊縣地區設儒州,並以縉陽山為名設縉山縣,為儒州治。縉山縣存在了400多年,“舊縣”之名即由此而來。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舊縣鎮地處延慶區中部,介於東經115°56′13"~116°07′19″,北緯40°30′07"~40°37′45″之間。東與香營鄉接界,南與沈家營鎮相連,西和張山營鎮為鄰,北與河北省赤城縣接壤。鎮域面積107.5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舊縣鎮地處斷陷盆地,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位於富貴山,海拔1136.6米,最低點位於金牛湖,海拔500米。 

氣候

舊縣鎮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屬於較暖區,晝夜溫差大。1月平均氣溫-1℃,極端最低氣溫-17℃。7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32℃。生長期年平均210天。極端年最大雨量694毫米(1986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30毫米(1993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月至9月,8月最多。 

水文

舊縣鎮境內河道屬媯水河流域。主要河道有南部龍灣河、西部古城河,向東南流入金牛湖,匯入媯水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龍灣河,從盆窯至東龍灣,長4千米。 

自然災害

舊縣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風災、雹災等。冰雹災害年均發生1次,主要發生在6月至9月。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舊縣鎮1個居民委員會,北張庄、白羊峪、黃峪口、燒窯峪、白草窪、三里庄、耿家營、盆窯、常家營、大柏老、團山、小柏老、東龍灣、西龍灣、白河堡、舊縣、米糧屯、古城、常里營、車坊、東羊坊、閻家莊2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3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舊縣鎮下轄1個社區和22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舊縣村。
社區舊縣鎮社區
行政村白草窪村三里庄村燒窯峪村北張庄村白羊峪村黃峪口村
白河堡村閆家莊村耿家營村車坊村舊縣村東羊坊村
米糧屯村古城村常家營村常里營村盆窯村團山村
大柏老村小柏老村西龍灣村東龍灣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舊縣鎮轄區總人口22122人,城鎮化率23.5%。另有流動人口2486人。總人口中,男性11315人,佔51.1%。女性10807人,佔48.9%。 
截至2018年末,舊縣鎮有戶籍人口19193人(2017年) 。
截至2018年末,舊縣鎮有戶籍人口22327人。
截至2020年末,舊縣鎮常住人口總數為17676人。

經濟


農業

舊縣鎮共有耕地面積5.3萬畝,人均2.4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億元,比上年增長75.9%,農業增加值0.2億元。
舊縣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7685.9噸,人均312.3千克。
舊縣鎮蔬菜種植面積6600畝,產量3.3萬噸。
舊縣鎮畜牧業以豬、羊、牛、雞飼養為主。2011年末,牛存欄7480頭,生豬存欄12325頭,蛋雞存欄14.3萬羽,肉雞存欄6.8萬羽,羊存欄4920隻。2011年,出售商品牛6670頭、商品豬3468頭、商品奶2.6萬噸、肉雞60萬羽、商品蛋750噸、商品羊1200隻。畜牧業總產值1.4億元。
舊縣鎮
舊縣鎮
截至2011年末,舊縣鎮累計造林9.9萬畝,其中防護林8.7畝,經濟林1.2畝,林木覆蓋率51%,林木綠化率53.5%。
2011年,舊縣鎮果品種植面積0.6萬畝,果品基地年產乾鮮果品2410噸。 

工業

2011年,舊縣鎮工業總產值達6432萬元,比上年增長4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實現工業增加值843萬元,比上年增長4.1%。 

商業

2011年末,舊縣鎮商業網點共有248個,職工280人。
2011年,舊徠縣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541萬元,比上年增長42%。 

財政金融

2011年,舊縣鎮財政總收入93.1萬元,比上年增長1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3萬元,增值稅10.4萬元,企業所得稅9.7萬元。年末有北京農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2家銀行開設了分行。各類存款餘額1.1億元,比上年增長23.4%。人均儲蓄51126元。 

交通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縣鄉級公路82條,總長116千米。
2011年末,舊縣鎮道路總長度4千米。道路鋪裝面積40萬平方米。橋樑4座,總長度160米。
2011年末,舊縣鎮開通公交汽車線路4條。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193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2所,在校生699人,專任教師11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82人,專任教師7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演職人員70人,年演出50場次,觀眾達2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100場次,觀眾達2萬人次。文化館1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室)23個,藏書7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2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縉陽秀藝術團、百合藝術團、夕陽紅藝術團等。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體育場地23處。22個行政村全部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廣播喇叭500隻,入戶率100%,通響率100%。中央、北京等電視台的54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54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3張,專業衛生人員5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7人。
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1萬人次,岀院病人134人次。2011年末,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舊縣鎮共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46戶,人數566人,支岀215萬元。城市醫療救助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55人次。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537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46戶,人數556人,支出206.8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6人,支出26.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7人次,支出2.3萬元。社會服務單位2個,床位16張。社區服務設施23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22個。
2011年,舊縣鎮共有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1個。新增就業人員17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8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9人。
2011年,舊縣鎮共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0.2萬人,參保率100%。 

基礎設施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6千米,投遞點32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47.2萬份、雜誌13萬冊。
2011年末,舊縣鎮售電量累計完成0.4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自來水廠1座,年生活用水121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污水治理工程1項,污水處理廠1座。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器2台,高壓輸電線路5條,總長度92千米。年售電量累計完成20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2011年末,舊縣鎮共有公園1個,園林綠地面積85公頃。 

旅遊


景點

龍慶峽
龍慶峽位於舊縣鎮古城村西北的古城河口,距北京城區85公里。龍慶峽古稱“古城九曲”,被人們譽為北京的“小灕江”,是北京十六景之一。其水源於海坨山東麓,經玉渡山匯入古城水庫。其峽谷峰巒峭立,山清水秀,7公里長的峽谷既有南方的秀麗,又有北方的雄奇,開闊與幽深間或,險峻與淺灘並存,景區有神仙院、金剛寺、玉泉閣、神筆峰等景點,到了冬天又成為冰雕和冰燈的世界。每年的冰燈節吸引了眾多的八方賓客。

獲得榮譽


2021年2月5日,舊縣鎮被表揚為北京市2019-2020年度“接訴即辦”改革工作“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