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生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

王躍生,男,1960年出生,北京人。1979年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讀書,1985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北京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

教育背景


1979年9月—1983年7月,北京大學經濟繫世界經濟專業學習;
1983年9月—1985年12月,北京大學經濟繫世界經濟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1985年12月留校任教。
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991)、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經濟系(1993)、德國柏林自由大學(1995)及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2006)等校進修或從事訪問研究。

工作經歷


1985年12月研究生畢業后留北大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任教。
歷任助教(1985-1987);
講師(1987-1992);
副教授(1992-2000);
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
現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社會兼職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常務理事;
美國俄亥俄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兼職/客座教授;
擔任商務部投資促進局、江蘇蘇州市、黑龍江雞西市等政府機構顧問;
擔任華電國際等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研究方向


1、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
2、國際企業制度與跨國公司
3、新制度經濟學與轉軌經濟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1、王躍生:《跨國公司金融:原理與案例》,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
2、王躍生、陶濤等:《國際資本流動:機制、趨勢與對策》(合著),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
3、王躍生、王蘊等著:《國際企業制度創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王躍生:《經濟學與社會關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5、王躍生等主編:《市場經濟發展:國際視角與中國經驗》,社會科學文獻出社,2006
6、王躍生:《制度、文化與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王躍生等主編:《CEPA與新世紀的內地香港經濟關係》,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8、王躍生:《經濟學:愉快的通行證》,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9、王躍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新制度經濟學漫話》,三聯書店,2001
10、王躍生:《立足與現實的思考》,三聯書店,2000
11、張德修、王躍生主編:《大波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衝擊》,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12、王躍生等著:《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改革成本問題研究與國際比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14、張德修、王躍生、巫寧耕主編《金融監管與風險防範》,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
15、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灣揚智文化出版公司,1997
16、王躍生:《變化世界中的經濟體制——90年代的比較經濟體制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17、王躍生、韓實譯:《社會主義經濟最優運行理論》(譯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8、王躍生:《蘇聯經濟》,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19、王躍生、韓實著:《經濟改革:蘇聯、東歐和我們》,中國經濟出版社,1987

主要論文

王躍生、楊麗花:“中國與南非貿易模式及理論解釋”,《新視野》2012/6
王躍生、官皓:“FDI的后發大國模式: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新視野》,2012/2
王躍生、夏慶傑、江詩倫:“中非貿易投資關係的歷史與現狀”,載於《可持續的中國對外投資》,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5
王躍生:“非正式制度與俄羅斯經濟轉軌”,《俄羅斯學刊》,2012/5
王躍生、陶濤:“再論FDI的后發大國模式:基礎、優勢與條件”,《國際經濟評論》,2010/6;
馬向東、王躍生:“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問題、原因與對策”,《宏觀經濟研究》,2010/12;
王躍生、楊力: “歐盟國家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問題”,《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0/12;
王躍生、焦芳:“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6;
王躍生:“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新特徵與新思考”,《中國市場》,2010/9;
陶濤、王躍生: “日本對華投資新趨勢與中日行業內貿易結構”,《國際貿易問題》,2010/2;
王躍生、楊力:“中俄投資合作:現狀、問題與發展前景”,《俄羅斯友誼大學學報。國際關係版》(俄文), 2010/2;
Yuesheng Wang, Xiangdong Ma and Lihua Yang “Heterogeneity of Firms and the Export Imbalance among China’s Provin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Li, Jieli and Liren Zheng (eds), China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issues and prospect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王躍生:“企業走出去的‘后發展大國’邏輯“,《中國經濟》, 2010/3;
王躍生、馬相東、楊麗花:“中美、日美貿易摩擦的比較分析”,《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5;
王躍生、王蘊:“轉軌國家政府行為市場化的比較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
王躍生:“FDI理論的發展與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基礎”,《南方金融》2007/8;
王躍生、潘素昆:“FDI對國際收支和金融穩定的影響:理論與經驗分析”,《經濟科學》, 2006/2;
王躍生、王蘊:“人力資本與與企業組織結構:一個初步模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3;
王躍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文景》雜誌,2005/1;
王躍生:“論當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融合的趨勢”,《北京大學學報》,2004/1;
王躍生:“正確認識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問題”,《求是》,2003/24;
王躍生:“西部開發中的環境生態問題:制度經濟學的分析”,《經濟縱橫》,2002/4;
王躍生:“國際企業制度創新與企業理論的發展”,《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6;
王躍生:“計劃經濟國家轉軌的社會成本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0/2;
Wang Yuesheng, “Househol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Behaviors of the Farm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s Agricultur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uyo Shobo Publishing, Co. Ltd, 2000;
王躍生:“亞洲的企業融資制度:歷史演進與未來選擇”,載於《全球化與中國、日本》,新華出版社,2000;
王躍生:“當前經濟政策中幾個有爭議問題的探討”,《經濟縱橫》,1999/6;
王躍生:“企業治理結構與企業的所有權《經濟科學》”1999/4;
王躍生:“公司治理模式之爭及我國的企業制度重建的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9/4;
王躍生:“金融壓抑與金融自由化條件下的企業融資制度”,《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9/1;
王躍生:“公司治理模式之爭與我國的企業改革”,《經濟縱橫》,1998/10;
王躍生、黃少卿:“探詢平穩過渡之路”,《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8/3;
王躍生:“制度因素與中國農業的環境生態問題”,《經濟學家》,1998/2;
王躍生:“亞洲金融危機與亞洲企業的融資制度”,《經濟科學》1998/2;
王躍生:“解析亞洲金融危機”,《中外管理導報》,1998/1;
王躍生:“國有企業的效率、競爭與民營化”,《經濟科學》1997/4;
王躍生:“非正式約束、經濟市場化、制度變遷”,《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7/3;
王躍生:“文化、傳統與經濟制度變遷”,《北京大學學報》1997/2;
王躍生:“不同改革方式下改革成本與收益的再討論”,《經濟研究》1997/3;
王躍生:“關於歐洲型經濟體制及問題的思考”《北京大學學報》1996/6;
王躍生:“比較經濟體制理論的產生、發展和演變”,載于于光遠主編《中國理論經濟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李新春、王躍生:“聯邦德國的公共企業及其管理”,《經濟科學》,1996/1;
王躍生:“1997年後內地與香港貿易關係的制度基礎與制約因素”,《經濟科學》1994/5;
王躍生:“1997年後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關係”,《經濟研究參考資料》1991/7(課題組主要執筆人);
Wang Yuesheng, “The Economy at the Crossroad: Growth Rate vs. Deepening Reform,”in China Review 1992,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3;
王躍生:“試析俄羅斯經濟改革方針的調整”,《世界經濟》1993/8;
王躍生:“強創價格關,路途多兇險——俄羅斯放開物價初析”,《價格理論與實踐》1992/3;王躍生:王躍生:“俄羅斯放開物價與價格改革的模式問題”,《世界經濟》1992/4;
王躍生:“在改革中建立新的運行機制”,載於厲以寧主編《中國商品經濟運行機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
王躍生:“1991年經濟增長形勢的分析與增長政策的選擇”,《經濟科學》1992/4;
王躍生:“應當怎樣選擇對外貿易結構”,《國際產業經濟技術》1992/4;
You Ji and Wang Yuesheng,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1990”, in China Review, Chines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1;
王躍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問題”,(香港)《二十一世紀》,1991/8;
王躍生:“立足於現實的思考”,《經濟研究》1991/1
王躍生:“香港的經濟體制:現在與未來”,《經濟科學》1991/5;
王躍生:“自由貿易還是保護貿易——談對外貿易政策及其選擇”(上)(下),《國際產業經濟技術》,1991/5、6;
王躍生:“對外貿易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外貿乘數原理及其在我國應用的可性”,《國際產業經濟技術》1991/4;
王躍生:“國際經濟活動中的跨國公司”(上)(下),《國際產業經濟技術》1991/2、3;
王躍生:“匯率調整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產業經濟技術》,1991/1;
王躍生:“試論南、波、匈三國的經濟滯脹”,《世界經濟》1989/10;
王躍生:“蘇聯東歐國家經濟改革理論的新進展”,《經濟學動態》,1989/9;
王躍生:“國民收入增長中科學技術進步因素的分析”,載於張康琴、曹梅頤著《外國經濟統計分析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王躍生:“蘇聯東歐國家經濟改革理論的新進展”《經濟學動態》1989/9;
王躍生:“蘇匈南企業體制與企業行為比較”,《北京大學學報》1988/6;
王躍生:“矛盾與兩難:蘇聯對國家與企業關係的調整”,《蘇聯問題研究資料》1987/6;
王躍生:“雙重模式轉換與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縱橫》1986/9;
王躍生:“蘇聯經濟增長速度與效率的動態分析”,《經濟科學》1986/5;
王躍生:“資源配置與計劃、市場機制的結合”,《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6,創刊號;
王躍生:“南斯拉夫的銀行制度”,《廣西金融研究》1984/7;
王躍生:“蘇聯、東歐國家的銀行制度”,《廣西金融研究》1984/5

學術評論

央企的困惑,《經濟學家茶座》2012/4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到來了么?《人民日報》2012、10、18
2012年的全球經濟:年中回眸與展望,《香港出口信用保險信息季刊》,2012夏季號
佔領華爾街基尼係數,《人民日報》,2011/12/5;
從“劉易斯拐點”看“騰龍換鳥"之爭,《人民日報》2011/2/11;
“后發大國模式”將在未來得到檢驗, 《中國經濟》, 2011/1;
經濟學、管理學與文化,《經濟學家茶座》2011/1
應對通漲:重要的是釜底抽薪,《人民日報》2010/12/15;
危中之機:世界經濟學科五十年,《讀書》,2010/4;
全球化時代的“山寨”現象,《讀書》2009/11;
“羅鍋求醫”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啟示,《人民日報》,2009/11/2
謹防金融危機扭曲中國長期發展戰略,《投資者報》2008、11、17
經濟關鍵詞與地震影響,《投資者報》2008/6/9
“德國特色”或有存焉?,《中國圖書商報》,2008/3
經濟隨筆的境界,《經濟學家茶座》,2008/2卷首語
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背景、影響與選擇,《香港出口信用保險據信息季刊》,2007,秋季號;
政府調物價:該不該,怎麼調?《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9/27
有感於“經濟學數學化”的爭論,《經濟學家茶座》,2008/2
訪瑞典隨感二則,《經濟學家茶座》,2008/11
經濟學家為什麼眾說紛紜,《經濟學家茶座》,2007/5
為什麼經濟學家總是眾說紛紜,《人民日報》2007//5
外匯兌換一小步,貨幣制度改革一大步,《21世紀經濟報導》,2006、5、22
FDI的火線出賣,《21世紀經濟報導》,2006、4、3
民工荒是對低成本模式的自我矯正,《21世紀經濟報導》,2006、3、13
經濟轉軌與經濟學家,《讀書》,2006/2
超越低成本模式,《人民日報》,2005、12、5
經濟思維與“經濟學價值”,《經濟學家茶座》,2005/4
從一張車票看信用缺失,《人民日報》,2005、6、6
有用的“經濟直覺”,《人民日報》,2005、3、25
如何走出拆遷的兩難,《人民日報》,2005、2、18
“文學的觀光客”與“道德的十字架”, 《經濟學家茶座》,2005/2
經濟學家:修橋鋪路是為善舉,《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4、11、26
“刷卡風波”的市場解決,《人民日報》,2004、7、26
閑話“主流經濟學家”,《經濟學家茶座》,2004/4
汽車業的“繁榮”與“虛火”, 《人民日報》,2004、5、13
在理論與現實之間,《讀書》,2003/12
壟斷收費與政府責任,《解放日報》,2003、9、29
美元貶值:非典陰影下的亮色?《證券市場周刊》2003/20
股市信心為何不足,《證券市場周刊》2003/17
讓財富體現價值,《上海證券報》2003、5、17
回收廢電池的經濟思維,《經濟世界》2003/5
打破MBO神話,《證券市場周刊》2003/9
“晴雨表是”假問題,《證券市場周刊》2003/5
入世是中國的第二次改革開放,載於《經濟學:愉快的通行證》,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2這一代經濟學人的歷史責任,《文景》2002/4
從兩樁公案看理論的創新,《讀書》2001/11
人力資本應是企業的唯一所有者嗎,《中國改革》2001/9
應當重視西方跨國公司的制度創新,載於《經濟學:愉快的通行證》,廣東經濟出版社
社會價值、文明交往、民族主義,載於《立足於現實的思考》,三聯書店,2000
誰來吃午餐?《讀書》2000/5
冷靜看待中國加入WTO,《江蘇統戰》2000/1
關於職業道德的經濟學觀點,載於劉智峰主編《道德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世紀之交會發生全球經濟大危機嗎,《北京日報》1999、5、19
我看知識經濟從天而降,《大學生》1999/3
調整權力結構,為經濟發展開拓空間,載於劉智峰主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報告》,中國電影出版
社,1999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企業改革問題,《中國改革》1999/2
跳出消費看消費,《中國經濟時報》1998、11、18
價格自律與價格競爭,《中國經濟時報》1998、11、6
環境污染:經濟學的思考,《讀書》1998/10
中國企業集團發展戰略,(香港)《公司秘書》1998/8
隔岸觀火看微軟,《中國市場經濟報》1998、7、30
政府經濟基礎是何物,載於劉智峰主編《第七次革命》,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1997:我們將在怎樣的經濟環境中生活——關係國家和我們自身的6大經濟問題,《大學生》1997/3
東歐昭示我們什麼《讀書》1997/1
新制度經濟學何以受到中國學者的寵愛,《大學生》1997/1
也算一種聲音——關於改革與一位俄羅斯學者的對話,《東方》1996/4
域外看中國——再談市場經濟與文化,《讀書》,1996/2
俄羅斯需要多少藝術家,《讀書》,1994/11
俄羅斯放開物價為何收效甚微,《價格理論與實踐》,1993
日圓匯率為何降而復升,《國際產業經濟技術》1991/2
蘇聯東歐輿論談經濟的市場化轉變,《經濟文獻信息》1990/11
經濟學家在想什麼——蘇聯東歐國家經濟改革理論的新進展,《經濟文獻信息》1989創刊號
困惑的經濟學與經濟學的困惑,《讀書》1988/10
比較、借鑒、共存,《讀書》,1991/1

學術隨筆

1、國家與市場,《文景》2003/5—6
2、北京堵車與資源配置,《21世紀經濟報導》2003、4、7
3、陷阱密布的購房合同,《21世紀經濟報導》2003、2、17
4、“套牢問題”與合作競爭,《人民日報》2002、12、14
5、商業社會何以“齊家”,《21世紀經濟報導》,2002、12、30
6、學外語的成本收益,《21世紀經濟報導》2002、12、2
7、比較經濟學的復興?《讀書》2002/8
8、著裝的文化,《21世紀經濟報導》2002、9、23
9、制度分析與現實關懷《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8、22
10、誰為環保“埋單”,《江蘇建設》2002/11
11、透過“前沿”的門縫——評麥克米倫版《經濟學前沿問題叢書》,《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9/5
12、經濟學家的出世觀,《經濟學家茶座》2002/8
13、為什麼好人總是吃虧——漫談劣幣驅逐良幣原則,《經濟學家茶座》2002/7
14、對教育的謬誤,《21世紀經濟報導》2002、7、22
15、秀水街的變遷,《文匯報》2002、6、30
16、經濟學是一張愉快的通行證,《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6、20
17、取消公廁收費的經濟學思考,《北京青年報》2002、6、17
18、吉芬效應與八次降息,《21世紀經濟報導》2002、5、20
19、拉弗曲線與高速公路收費,《21世紀經濟報導》2002、4、15
20、經濟學家:出世的還是入世的,《中國經濟時報》2002、3、21
21、經濟學家的“另類”生存,《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1、24
22、讓投機經濟學家無處遁形,《21世紀經濟報導》2001、7、30
23、做個信差經濟學家,《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1、3、14
24、經濟學是一盤家常菜,《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1、2、8
25、自行車稅引出的話題——制度的實施機制,《經濟學家茶座》2000/1
26、污染的“善惡”,《中國經濟時報》1997、5、22
27、經濟改革中的產權、均衡和市場,《讀書》1991/3
28、立足於現實的思考《經濟研究》1991/1
29、“體”、“用”之爭與整體演進,《讀書》1989/6
30、一本書與一個時代,《讀書》1989/3
31、風從“東方”來,《讀書》,1989/1

所授課程


“國際企業專題研究”
“制度經濟學與經濟轉軌研究”
“跨國公司管理”
“跨國公司金融”
“世界經濟專題”
“比較經濟制度”
“蘇聯、東歐經濟”

主要課題


縱向課題:
國際資本流動新機制與發展中國家角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國際比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
國際企業制度創新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橫向課題:
“佛山市十二五期間區域經濟合作方案”,佛山市政府(2010)
“落實橫琴總體規劃金融創新研究”,中國進出口銀行課題(2009)
“沈北新區開發投融資規劃”,遼寧沈北新區課題(2009)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融資機制創新”,國家開發銀行課題(2008)
“產業重組與開發性金融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課題(2008)
“西部大開發中的金融創新研究”,國家發改委課題(2007)

榮譽獎勵


獲得第四屆“孫冶方經濟學獎”論文獎(作者之一);
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二等獎(1998、2008);
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獎勵;
入選北京市跨世紀社會科學百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