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體力學
2012年陽生權所著的圖書
岩體力學(Rockmass Mechanics)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岩體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岩體在各種力場作用下變形與破壞規律的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的科學,是一門應用型基礎學科。國際上往往把岩體力學稱為岩石力學。它是研究岩體在各種力場作用下變形與破壞規律的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的科學,屬於應用型基礎學科。主要研究經過變形和破壞的岩體在地應力條件改變時產生再變形和再破壞的力學規律的學科。是力學、地質學與工程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
岩體力學 rock mass mechanics
岩體力學的相關書籍
岩體力學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土木工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高壩,深埋長隧道、大跨度高邊牆地下建築相繼出現,對岩體力學理論和技術的需求日益迫切,岩體力學工作逐步發展起來。
1951年,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組織了第一個地區性岩石力學協會。1962年,在該協會倡議下成立了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並於1966~1983年間召開了五次國際岩石力學討論會,對岩體力學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中國在1949年以後,在水利水電建設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岩體力學勘測試驗隊伍,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岩體土力學研究所、長江水利水電科學院岩基研究室等研究機構,促進了中國岩體力學的發展。
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建立了岩體力學教研室,開設了岩體力學課;在一些工程勘察設計院中建立了岩體力學試驗研究隊伍。開始了對高壩壩基,大跨度高邊牆地下洞室圍岩穩定性,及高達300米以上的岩質邊坡穩定性問題,以及對岩石流變、岩石斷裂及岩體結構力學效應等理論開展了研究。
其他建築學分支學科
建築學概述、建築物理學、建築光學、建築熱工學、建築聲學、建築經濟學、建築構造學、建築設計學、室內聲學、室內設計學、園林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工程力學、水力學、土力學、岩體力學、濱海水文學、道路工程學、交通工程學、橋樑工程學、水利工程學
岩體力學的工作程序
1950~1960年,岩體力學擴大了應用範圍,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這一時期除了地下洞室圍岩穩定性研究以外,還有岩質邊坡和地基岩體穩定性研究等;開始利用深孔應力解除法,實測岩體中的天然應力;岩體的空隙性,特別是岩體的裂隙空隙性、岩體中的不連續面,以及岩體力學性質的各向異性和不連續性的研究,被提到重要地位;逐漸發展了原位岩體性質的各項測試技術和試驗研究;在預測和評價岩體穩定性方面,發展了圖解分析法,以及塊體極限平衡理論分析法;在加固和穩定岩體措施方面,提出了效果良好的錨噴法。這一時期形成了著名的奧地利學派,他們認為岩體力學屬不連續介質力學,岩體的強度和變形特性,主要受岩體結構內部單元岩塊之間的聯結力以及岩塊之間的相對位移所控制。他們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岩體力學的發展。
1957年,法國的J.塔洛布爾(曾譯J.塔羅勃)著《岩石力學》,從岩體概念出發,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岩體力學的理論和試驗研究方法及其在水電工程上的應用。至50年代末期,岩體力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60年代以來,岩體力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研究內容和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對不連續面力學效應和岩體性能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成果和發展;有限元法、邊界元法、離散元法先後被引入,岩體中天然應力量測的加強與其分佈規律不斷被揭示。
在中國,系統地研究岩體力學始於50年代初期。1952年出版了《礦內地壓與頂板管理論文專集》。1956年開始開展了原位岩體力學性質的試驗研究。1965年明確提出了岩體結構概念,並逐漸形成了岩體力學性質和岩體穩定性主要受岩體結構控制的“岩體結構控制論”,為岩體力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形成歷史 | 發展前沿 |
1951年,在奧地利創建了地質力學研究組,並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奧地利學派。 ¬同年,國際大壩會議設立了岩石力學分會。 ¬1956年,美國召開了第一次岩石力學討論會。 ¬1957年,第一本《岩石力學》專著出版。 ¬1959年,法國馬爾帕塞壩潰決,引起岩體力學工作者的關注和研究。 ¬1962年,成立國際岩石力學學會(ISRM)。 ¬1966年,第一屆國際岩石力學大會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召開。 | 岩體結構與結構面的模擬模擬、力學表述及其力學機理問題 裂隙化岩體的強度、破壞機理及破壞判據問題 岩體與工程結構的相互作用與穩定性評價問題 軟岩的力學特性及其岩體力學問題 水-岩-應力耦合作用及岩體工程穩定性問題 高地應力岩體力學問題 岩體結構整體綜合模擬反饋系統與優化技術 岩體動力學、水力學與熱力學問題 岩體流變與長期強度問題 岩體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像自動生成處理。 |
連續介質力學階段
岩體力學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連續介質力學階段。把岩體視為一種完整的連續介質材料,將連續介質力學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把土力學理論移植過來,用於解決在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岩體力學問題。這是岩體力學發展的早期階段;
碎裂岩體力學階段
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國際上發生了幾次大型水壩工程事故。在對這些重大事故研究過程中,逐漸注意到岩體並不是完整一塊,而是由節理、斷裂等切割成的碎裂岩體。在岩體力學研究中重視了節理、斷裂面等力學作用,提出了不連續性、不均勻性、各向異性是岩體的重要特徵;注意到尺寸效應等現象。在力學分析上出現了塊體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岩體的結構型式
岩體力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岩體地質研究、岩體力學試驗和實驗、岩體的力學分析和;岩體改造方案及技術措施研究。這四部分研究工作與岩體工程研究的階段相對應,逐步地開展和應用。
岩體力學的應用主要是與岩體工程階段結合分為三類:岩體力學特性普查、專門岩體力學問題研究和岩體變形觀測監測及反分析。
岩體力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定量預測和評價岩體的穩定性,岩體的改造和加固措施。它除了要研究岩體結構、岩體的基本特性、岩體所處的地質環境等因素以外,還要充分考慮工程因素,如工程規模、爆破、開挖程序和加固措施等的影響。岩體力學研究可大致歸納為9個方面:
岩體的結構型式岩體的地質特徵,包括岩體的物質組成、岩體結構、岩體中的天然應力、岩體中水的狀態以及岩體溫度的研究;岩體的物理與水理性質,包括空隙性、滲透性、膨脹性、崩解性以及溶蝕性的研究;岩體的力學性質,包括岩體的變形和強度特性與測試方法,特別是不連續面力學效應和岩體結構力學效應的研究;岩體的動力特性與測試方法的研究;岩體的變形、破壞機制、本構關係與破壞判據的研究;岩體的穩定性,包括地基、邊坡與地下工程圍岩變形、失穩的預測、評價的理論和技術途徑的研究;岩體性質改造和加固的研究;模型模擬試驗,包括室內模型模擬試驗和原位岩體工程模擬試驗技術、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原型觀測、施工監測、反分析,以及工程事故的分析與應用研究。
岩體力學研究採用下列方法:
岩體工程快速監測
包括岩塊工程性質的室內試驗、岩體工程性質的原位試驗、岩體中天然應力的量測、模型模擬試驗、原型觀測以及施工監測等方法(見岩土試驗、工程地質力學模擬)。試驗法不僅可以獲得岩體變形和穩定性分析中所必需的計算參數,而且有助於確定力學模型,研究岩體力學的理論問題。
在研究岩體地質特徵和地質環境的基礎上,根據岩體力學介質類型,分別採用不同的力學理論和不同的分析方法,對岩體的變形和穩定性進行力學分析。綜合分析法。利用不同的力學理論和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岩體的變形和穩定性,最後通過分析對比和綜合判斷,獲得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
岩體力學的相關書籍
廣義地講,岩體力學包括如下分支: (1)工程岩體力學——為各類建築工程及採礦工程等服務的岩體力學,重點是研究工程活動引起的岩體重分佈應力以及在這種應力場作用下工程岩體(如邊坡岩體、地基岩體和地下洞室圍岩等)的變形和穩定性。通常所講的《岩體力學》就是指的《工程岩體力學》。 (2)構造岩體力學——為構造地質學、找礦及地震預報等服務的岩體力學,重點是探索地殼深部岩體的變形與斷裂機理,為此需研究高溫高壓下岩石的變形與破壞規律以及與時間效應有關的流變特徵。 (3)破碎岩石力學——為掘進、鑽井及爆破工程服務的岩體力學,主要是研究岩石的切割和破碎理論以及岩體動力學特性。
【書名】 《岩體力學》
【作者】劉佑榮等
【ISBN】 978-7-5625-1429-9
【印次】 1版9次
【開本】 16K 【編輯】張曉紅
【字數】 360千字
【日期】 2010-08-01
【定價】 20.00元【專業】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地質工程、水利工程
【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類型】地學、資源類教材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在總結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基礎上,博採近年來國內外同類教材之所長,同時反映了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較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岩體力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其在工程上的應用。全書體系合理,內容充實、新穎,實用性強,敘述清楚,深入淺出。
本書可作為岩土工程、地質工程、工業民用建築、地下建築及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教材,亦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及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