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

修行法門

般徠舟三昧,又稱“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般舟三昧是以一日一夜或更長時間經行不斷,不坐不卧,不停念阿彌陀佛的修行法門。能快速破除睡蓋。連續行走九十天能快速證得般舟三昧,十方諸佛皆在前立。

基本信息


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颰陀和菩薩與五百菩薩在世尊前發願,於當來后亂法時期自共護持教授是三昧。

經文講解


《徠佛說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

經文譯文

釋義騰法師/講
蘭若月月/文字整理
(師父說,轉載時,對他所翻譯的白話文、註解不能做任何改動。否則將隱沒如來的密義,因為沒經過實修的人是不可能發現諸佛密義的。)
錄音下載
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
佛叮囑跋陀和菩薩,如果我們修行的人真的發菩提心想要修行成就,就要嚴格按照佛陀的教誡,帶眾實修,精進不退地努力,從而深入禪定,到達三摩地
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要在善知識地指導下,樹立正確的信念,發大誓願,如理如法、持之以恆地行持正法,這樣就能深入禪定。
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夾雜和懷疑,哪怕頭髮絲那麼一點點都不留。防止一切散亂,全身心地收斂。這樣就能掌握到達三摩地的基本方法。這就是發菩提心者能超越六道輪迴,超過一般修行人、效果比較明顯的修行方法。
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
“立一念”強調的是樹立起一個正念,正念是正確的觀念;“宜一念”是保持一個清凈的念頭;而“立定信”是建立起堅定的信心,拿定主意的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相信般舟三昧行法是佛陀所說的,能夠究竟解脫的法門。“隨所聞”的“隨”是遵從佛陀所講的客觀規律,絕對不是隨波逐流,“聞”是要心裡明白,掌握佛陀的教法。“念其方”的“念”是應用的意思。即在根本不變的前提下,應用無量的方便法,保持住這一個凈念,斷除所有的執著、妄想、分別。要有信心,不要懷疑這個能夠讓我們一生解脫的法門。一定要既髮長遠心又發勇猛心,如車之兩輪,人之兩腿,同時並進,不可懈怠。心裡不要升起令我們退失大乘菩提心的任何雜念,不要考慮眼前能不能得到利益,亦不要考慮眼前會出現多大的困難和障礙。
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勿念遠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癢勿念飢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熱勿念苦勿念樂勿念生勿念老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勿念壽勿念貧勿念富勿念貴勿念賤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勿念大勿念長勿念短勿念好勿念丑勿念惡勿念善勿念嗔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勿念止勿念經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勿念舍勿念取勿念想勿念識勿念斷勿念著勿念空勿念實勿念輕勿念重勿念難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淺勿念廣勿念狹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勿念子勿念親勿念疏勿念憎勿念愛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勿念敗勿念清勿念濁斷諸念一期念意勿亂
現在所說的“勿念進、退、前、后、左、右、無、有、遠、近、痛、癢、飢、渴、寒、熱”,指的不僅是方位名詞以及所處的地方,不僅是外相上的有無,也說明了在行持中,所出現的“發動現象”,還說明了身體的各種感受,這些都屬於“八觸”的範圍,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這些虛妄的感覺,不要攀緣,不要去想。至於“勿念苦、樂、生、老、病、死、身、命、壽、貧、富、貴、賤、色、欲、小、大、長、短、好、丑、惡、善、嗔、喜、坐、起、行、止、經、法、是、非、舍、取、想、識、斷、著、空、實、輕、重、難、易、深、淺、廣、狹、父、母、妻、子、親、疏、憎、愛、得、失、成、敗、清、濁”等,所有上面這些,不僅有“八觸”的虛受,也說明了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要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至於“斷諸念”,是對所有勿念的總結,要求我們漸次斷掉妄想、分別、執著,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空妙有”,“見相離相,見空非空”,即立即破,這是否定之否定規律。“一期念意勿亂”是說,我們在行持中一定要保持清凈的正念,不能有夾雜間斷,也不能著到空相上而連佛號都丟掉了,不要現出寂寂無記的呆相,這就是從聞思修的方法。持戒不能虧缺,以戒的方便達到定的效果。
常精進勿懈怠勿歲計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獨處勿聚會避惡人近善友親明師視如佛執其志常柔弱觀平等於一切避鄉里遠親族棄愛欲履清凈行無為斷諸欲舍亂意習定行學文慧必如禪除三穢去六入絕淫色離眾受勿貪財多畜積食知足勿貪味眾生命慎勿食衣如法勿綺飾勿調戲勿憍慢勿自大勿貢高若說經當如法了身本猶如幻勿受陰勿入界陰如賊四如蛇為無常為恍惚無常主了本無因緣會因緣散悉了是知本無加慈哀於一切施貧窮濟不還是為定菩薩行至要慧起眾智
以上是說,我們在不斷精進的行持中,一定要保持長遠心,要通過各種方便,除掉“財、色、名、食、睡”五蓋,去除“貪、嗔、痴、慢、疑”五毒。所有三字訣的內容,說的是我們在行持中對外界一切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分別、執著,要達到“一相三昧”,在行住坐卧中(比如不要考慮我們是否走累了、該坐著休息了、要住好地方、該換個環境舒暢一下),沒有能修之心和所修之境,做到一如,達到“一行三昧”。讓六根與六塵斷開:讓眼根不攀緣色塵,眼不分別色相;讓耳根不攀緣聲塵,耳不分別聲相;讓鼻根不攀緣香塵,鼻不分別香氣;讓舌根不攀緣味塵,舌不分別味道;讓身根不攀緣觸塵,讓八觸的感受完全消失;讓意根不分別法塵,心念不分散,心不做計較。不著一切斷,即不空,不著一切常,即不有。不落斷常坑。漸次做到所有的這一切,就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全戒。至此,大乘菩薩行才會逐漸圓滿,清凈自性本具的智慧逐漸顯發,慢慢具足超世間的智慧。
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后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無所蔽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
佛陀總結前面的話對跋陀和菩薩說,堅持這樣的行法,就能到達三摩地。在較短的時期內見十方佛,知自性中本具的清凈法身佛與十方佛無二無別。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善男善女,完全按照佛陀的教誨去辦,不缺戒,身心清凈、專註一念,直到明白西方阿彌陀佛就在自性中。當下就能領解佛陀的真義。這樣就等於經歷了千萬億佛剎。有一個國土叫須摩提,只要不分晝夜,一心專念,經過七天七夜就能在自性中見到它。因為人的生命以七天為一個周期,踩般舟七晝夜色身會得到一定的轉化,七天七夜凈念相繼,雜念自然減少,智慧逐漸現前,極樂世界自然有。就像人在夢中所感受的境界。人在夢中並不分別白天或是夜晚,也不分別夢從哪來。我們不要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思想上設置障礙,導致不能見清凈佛國。佛陀開示跋陀和,菩薩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思維。當我們在修持中見到清凈佛國的時候,才能知道我們修行的障礙多如大山,重如須彌。不過有一條通往佛國的路,就在我們心中造作,自己掌握,心能清凈,心自作佛,不會再有障礙。這樣的菩薩不需用求天眼,自然能看透,不需得天耳,自然能聽到各種聲波的聲音。不用神足通,自然能到達十方佛國,在這一期的壽命未盡之前,活著到達凈土。就在這個世界,修般舟三昧念佛禪,便能生到實報莊嚴土。
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淫女字須門。
復有人聞淫女阿凡和利。
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淫女。
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淫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只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
比如有人聽到墮舍利國,有淫女名叫須門,另一個人聽到淫女阿凡和利,還有一人聽到淫女優婆洹。當時那些人並沒有見到這三個女人,聽到她們的名字便起了淫念。這三個人都在羅閱只國同時想念,於是分別在夢中與其想念的那個女人共宿。醒來后都感覺這個事情就跟真的一樣。
佛告跋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后得佛號曰善覺。
佛對跋陀和說,我拿這三個女人的故事作為比喻,你用這個例子給人講經,使人們了解如來真實義,通過實修顯出真智慧,到達不退轉七地以上菩薩的果位。那時佛就給你授記,號善覺如來。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說,發菩提心愿生極樂國土的,在娑婆世界,早早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就能生彼極樂,見自性佛。以前,在觀想念佛中,見佛后,要心裡起這樣的觀想:我用什麼方法生到極樂國土的?就能感得阿彌陀佛告訴你:“想生極樂,只要念我名號,逐漸做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莫間斷、莫夾雜,執持名號,就能生實報莊嚴土。”(比如高峰妙禪師發願三年不沾床凳,而得禪定。)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何以故。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
佛說,心念專註就能往生,觀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光明、清凈莊嚴,在大會中給諸上善人說法,佛的紫磨金身金剛不壞,這是因為佛對“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這些人道的感覺和天道的享受不做分別、妄想、執著。由於思想堅固,心業成就,清凈音聞而到達三摩地。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三昧誰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須真天子。及時知者。有行得者。是為證也。如是跋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族。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為知識說之如是。
佛對跋陀和說,哪位菩薩證得七地以上三昧的境界呢?就是我的弟子摩訶伽葉因坻達須真天子等人,作為代表,及時如法行持到一定的程度,就首先到達三摩地。就是這樣,跋陀和菩薩,想要及早見到十方諸佛的人,應當通過各種方便一心一意專念,不要有妄想雜念,這樣就能馬上見到。比如有人出遠門,到別的國家,非常思念家鄉的人,於是這人便會在夢中回到家鄉,看到親人,高興地和他們一起談心。醒來后把這個夢境說給懂得的人,就如修行成就后,把修行的方法傳給信深願切行精的人。
佛言。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觀之。有青時有白時。有赤時有黑時。其色無有持來者。是意所想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見其形。若以持鏡。若麻油、若凈水、水精。於中照自見之。云何寧有影從外入鏡麻油水水精中不也。
佛說,發菩提心的人,執持名號想要見佛,經常用方便法一心專念,就能見“真”佛。比如比丘做白骨觀時,專心用功,能見到青、白、赤、黑等色彩,這色彩不是誰拿來的,是意念專註的緣故才見到啊!修善法的人就這樣靠佛之威力,自由自在的長期定在三昧境界里,想見哪方佛,都能見到。為什麼呢?靠佛的力量、禪定的力量以及清凈自性的力量,靠這三種力,所以很快就能見到。比如少年人,相貌端正,穿好衣服,想看看自己的形象,如果拿鏡子或裝一碗麻油,或裝凈水,或水精,用這些東西照臉,自然會見到啊。難道說有影子從外面跑到鏡子里,或麻油、凈水、水精中去了嗎?
跋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鏡麻油水水精凈故。自見其影耳。影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跋陀和答道,不是啊,尊敬的佛陀!因為鏡子、麻油、水、水精清凈的緣故,自然而然現出影子,並不是影子從鏡子等處跑出來,也不是從外面跑進去。
佛言善哉。跋陀和。色清凈故。所有者清凈。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涅盤。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說,甚是,跋陀和!恢復自性清凈后,自覺周圍一切都是清凈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如果發現別人的錯誤,那我們自己早就錯了。若能清晰的顯現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那麼想見佛,自然就能立馬見到。見到佛的時候,心裡要自問:是誰在講經說法?要輕鬆愉快的馬上反應過來。做這樣的觀想:佛從哪裡來?我為什麼要到那裡去?自己要清楚:佛不是從外來,我也沒有地方可去啊!心裡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都是唯心所現,心業成就。我一想就見,心想佛,就自然見到佛,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佛即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果真正見到自性佛,清凈的自性不會有分別想,也不會去執著。如果有妄想執著,就是愚痴心。沒有分別妄想執著,就是寂靜涅盤。如果意根還在攀緣法塵,則不能解脫。假定能觀察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能作如是觀,就會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薩在三昧境界中所證的,就是這樣!
佛爾時說偈言:
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痴無心是涅盤
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佛那時又做了總結:真心不會做分別想,真心不會去執著,心有妄想,則是愚痴,去除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寂靜涅盤。一切法比如一切葯,是為治眾生一切病而設,病癒不用藥。能安住在三昧境界中,靠的就是一心不亂。萬法因緣生,緣起而有,畢竟性空,到岸后,就不能再執著所用的方便“舟船”了。這樣就斷除了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無想,終於完成了自度度人的大願。
【佛說法滅盡經: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

佛說法滅盡經

僧祐錄中失譯經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盤。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眾來詣佛所稽首於地。世尊寂靜默無所說光明不現。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前後說法威光獨顯。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如此。其必有故。願聞其意。佛默不應。如是至三佛告阿難。吾涅盤后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鞠育窮厄。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復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淫侄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咨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恆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計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盡故日月轉短人命轉促。四十頭白。男子淫侄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啖。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后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賢者阿難作禮白佛。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法滅盡。宣告一切宜令分別。功德無量不可稱計。四部弟子聞經悲慘惆悵。皆發無上聖真道意。悉為佛作禮而去。
【為什麼《佛說般舟三昧經》先滅】
通過行法后就會體會到為什麼《佛說般舟三昧經》先滅。
宣化上人講,《楞嚴經》講了50陰魔,把一切邪魔的面目的揭示得清清楚楚,所以它驚天動地,所以一切陰魔才想辦法讓它先滅。
同樣的道路,《佛說般舟三昧經》把修行的過程和方法說得太過於明明白白,太過於簡單,又是樂修、喜修,簡單得我們都不相信,而且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安樂,什麼都講究休息,處處以車代步,以為吃苦是受罪,吃不得暫時的苦,認為人不可能7天不用休息,更別說90天了。由認為自己不能做到、到認為別人也不可,最後懷疑非佛所說。
佛言。痴人自於前世不供養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貪財利故欲求名譽。但欲嘩說不信深經。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學。反誹謗是經。言非佛所說。

大德開示


什麼是般舟三昧?
寶峰寺般舟念佛堂釋演悅
晝夜經行念佛方法(也叫行般舟),不同於一般的散心念佛,它是凈土宗最早的修鍊方法,是以前祖師大德用來快速突破某些關口的閉關秘法,秉持常精進不休息,大勇猛,大精進,大行持的原則,在長時間經行中念佛,並結合呼吸身心俱念!能很快達到有些人長時間修行不能達到的效果,現生見佛,當生成就,得佛授記,得無生法忍,圓成佛道,這樣的目的。
般舟一語,本是梵語,漢譯佛立,故般舟三昧,也稱佛立三昧,此念佛法門,不坐,不卧,不眠,不休,常行,故又稱常行三昧。此法出自《般舟三昧經》,此經又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是支婁迦讖於東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譯出,全經三卷,共分十六品,內容是佛陀應賢護菩薩之請而所說法。此經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的經典,也是凈土經典的先驅,甚至古有大德認為此經是《佛說阿彌陀經》的最早文獻。
凈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念佛社首倡此法,並定為常課。其後天台宗智者大師亦常修此法,並對《般舟三昧經》加以註疏,編成《般舟三昧行法》,開演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行法,對般舟三昧予以發揚和光大。其後,凈宗二祖善導大師依凈土經典作《般舟贊》,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方法。三祖承遠大師居衡山常行般舟三昧,後來唐代宗賜其居名“般舟道場”。師承三祖的四祖法照大師和以“慈愍派”著稱的慧日大師等相繼發揚這一修定行法。唐道宣律師居長安白泉寺時,常修般舟三味,時感天人送供,此定意法遂普遍盛行於我國,並由我國東傳日本。
念佛三昧,亦名“般舟三昧”。以般舟之行,證入三昧故。念佛三昧含攝了般舟三昧在裡面,但也有不以般舟形式而得念佛三昧的。般舟的念佛三昧,與非般舟形式的念佛三昧並無區別。同理,般舟法門並不是念佛法門之外的另一個法門。如果離開念佛這個核心,還有何般舟可以存在呢?其實般舟行持時雖然一切諸佛悉立在前,但般舟念佛的核心還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表的是個體的佛,一方的佛,阿彌陀佛表的是超越十方整體的佛,佛佛道同,佛佛本同,表法重點不同,離言說相,其實皆是一佛;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歡喜,一切諸佛讚歎,而且比念一切諸佛還歡喜還讚歎;念南摩阿彌陀佛即含攝總持了念一切諸佛。
在《楞嚴經》里記載的五十陰魔,如果是習禪定,幾十年也不一定能夠遇到,但如果行般舟,一般3天就會感受到色陰,受陰,想陰等陰魔,7天就會對包括行陰,識陰等在內的五十陰魔有一定的感受(不是全部都會感受到,但一定會感受到各種陰魔的其中一二)。這就是所謂的境界相。如理如法地行一天的般舟,相當於散心念佛3年的功效!
當然,這樣的般舟行法,是不能夠沒有專業師父的,不能夠沒有護法。沒有專業的師父為我們講解並且護法的話,想憑自己的毅力蠻幹,是很難過三關(痛苦關,昏沉關和境界關)的。並且會有危險。而所謂的境界關,是我們每個人往生時,都可能會出現的,恰恰平常行般舟,就好比學生平常在練習考試(往生)的答卷,往生時這種境界相出現,理所當然就能過此關;如果平常不練習破昏沉,在昏沉中念佛,並且享受昏沉中念佛,往生時一覺睡過去,醒來時不知道跑到哪一道去了。
般舟三昧是動中求靜的一種修定方法,其實就是經行的一種特殊方式,也可以說是經行的一種密集修鍊,用現代的語言講,也就是強化訓練,如佛所曰“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不過真正意義上的般舟三昧,較之通常的經行,要求更高,條件更嚴,時間更長,強度更大。念佛就好比燒水,我們平時一會兒念佛,一會兒休息,就好比水沒燒開就停下來了,再燒時水溫已降很多了,就算把水燒到99度時,還不能算開水,其價值有限;般舟三昧就好比把水一次性燒開,使水沸騰,併產生大量水蒸氣可用來開動機器,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須知末法凡夫,非修念佛法門,很難了脫生死;但真欲了脫生死,又非修行般舟三昧,很難現前見佛,臨終蒙佛接引。
修這一法絕對要發大無畏、大勇猛心。什麼是大無畏、大勇猛心?把生死置之於度外,這一法才能修,沒那個忍耐、沒那個恆心、沒那個大願,這個大行是起不來的。
其實'般舟三昧’能否行,首先是觀念的問題,就看你能不能吃苦。能吃苦就能行,不能吃苦,怎麼修般舟三昧?先要立誓:將士死在戰場上,那我們念佛的人應該死在佛堂里。我們念佛人九十日之中,即使你體力不夠、願力不切,但能咬緊牙根:'我一定要死在佛堂里!’發這個大誓你就能行,而且行得很輕鬆。
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置生死於度外,有什麼法不能行?若不能行,佛陀還說這法做什麼?佛陀是大智慧之人啊!要知道,不行這一法,你無始以來的生死業報怎樣了?生死沒了,三塗決定有份;生死沒了,你應度的眾生、父母、師長、冤親債主,何時才能度脫?
只要你大心一發、至誠心一起,凡心就合乎了佛心,這功力就是不可思議的。到時不要說九十日,九百日你一樣可以做。難就難在什麼呢?因緣欠缺。佛法講:'諸法因緣生’,沒因緣協助確實行不起來,所以要藉助因緣。修行般舟念佛法門須三緣具足:人緣、地緣、法緣,無福不登三寶殿,無緣難入解脫門。如果有正法的道場和掌握般舟三昧要義,且有親自行持過般舟三昧的法師在旁邊指導,再加上自己對凈土法門有信心,那麼般舟三昧是很值得去行法的。
說到藉助因緣,佛法又講:'萬法唯心’,因緣是人創造的,大家要好好培養你的因緣。怎樣培養呢?自己不能修道,供養人家修道,這就培了修道的好因,將來你就可以修道了;助人家了生死,那你了生死的因已經種下去了。當然因果法、因緣法,這是有時間性,不能超越的,大家好好發心做就是了。
般舟經上講“不眠不休”,那是最終的目的。是精氣神充足,神旺而不思眠的自然過程,而不是一開始就那樣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不是一下就達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的。除了根基猛利的人,一般行者必須要共修,單獨一個人現在的環境沒法修,就像一滴水只有通過江河溶於大海才不會幹枯,否則一經風吹就會消失,信願行都會退失。但一個人在家短時間可以練習。

修行報告


35天行般舟彙報
摘錄
20天後,他又來了,專門為我護法,一看到他,我大吃一驚,他至少年輕了5歲。本來,他和我一樣大,36歲,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看起來他比我大,而此時,他看起來只有二十多歲,而且容光煥發,臉上有一種玉一樣的光澤。“云何行。得端正顏好美艷”,佛是真語者、實語者。行般舟確實可以年輕很多(5-10歲以上)。
很多行般舟的人行完下來,視力都有較大恢復、甚至全好,我的度數也有下降。
他入關時,身上正患皮膚病,而且前幾天一直折磨他,但他一直忍住,到出關時就基本好了。
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