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通鄉

黃通鄉

黃通鄉是撫州市金溪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金溪縣東部。

2008年,全鄉人口1.2萬(均為漢族江右民系)。

歷史沿革


清代,境域為白馬永和鄉42都、43都屬地。民國23年(1934)屬孔坊區。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第五區,1958年成立黃通人民公社,年底和溝樹墾殖場合併成黃通綜合墾殖場,1963年復稱黃通公社,1966年又改稱黃通綜合墾殖場,同年剡坑公社併入。1969年與暘 田人民公社合併成立何源人民公社,1972年重建黃通人民公社,1980年劃出高橋大隊歸高橋林場管轄。1984年改為鄉。2001年,高橋林場併入。

地理氣候


黃通鄉位於金溪縣東部,與何源鎮接壤,南與資溪縣高田鄉交界,西與秀谷鎮毗鄰,北與對橋鄉、陸坊鄉相鄰,總面積112平方公里。轄關王、曾家、河灣、黃通、墩厚、高橋6個村民委員會,54個自然村。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山巒連綿,有出雲峰、東崗山、西崗山、白馬嶺、草皮尖等山峰。平均海拔高程250米左右。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林業以營造毛竹、杉木為主。礦藏資源有花崗岩、重晶石、多金屬礦、石灰石、金、鐵、鉛、瓷土等。

區劃人口


鄉政府駐地黃通,距縣城公路里程50公里,每日有班車通至縣城和鷹潭。農曆每旬二五八當圩。關王村委會(駐朱家),轄門上、關王、朱家、楊樹排、山下5個自然村。
2010年,全鄉2808戶,108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2人,男5554人,女5342人,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6858人。轄關王、曾家、河灣、黃通、墩厚、高橋6個村民委員會,54個自然村,61個村小組。
曾家村委會(駐曾家),轄曾家、瑤里、中宅、周坊排、賽源嶺、楊坑、樓家7個自然村。
河灣村委會(駐河家灣),轄河家灣、墩下、霞坊、朝陽、向陽、(又名下官坊)、仙源庄、考坑、演坪8個自然村。
黃通村委會(駐黃通),轄黃通、前門、畲天、石坑、沙坊源、劉家(又名周上)6個自然村。
墩厚村委會(駐墩厚),轄墩厚、樂家嶺、熊家、上村、麥溪、白果、王家邊、上朱、梅家、下朱、下肖、接溪、縉家、雅湖(又名烏田)、楊家源15個自然村。
高橋村委會(駐蘇溪),轄蘇溪(又名蘇家碑)、萬良、楓源、上太坪、中太坪、下太坪、高橋張坊、石咀頭、上隆源(又名劉源)、下隆源(又名光明)、林場12個自然村。

經濟發展


2008年,全鄉完成財政收入813.5萬元,其中國稅完成370萬元,地稅完成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200元。
2011年,全鄉完成財政收入147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6060元。
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林業以營造毛竹、杉木為主。主要產品有竹涼席、衛生筷、傢具。

礦藏資源


礦藏資源有花崗岩、重晶石、多金屬礦、石灰石、金、鐵、鉛、瓷土等十幾種。土特產有香菇、木耳、筍乾、雲嶺茶。

社會事業


全鄉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6所,幼兒園1所,教師86人,學生1200人。有鄉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6所,醫務人員27人。村村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通了公路,設有商業網點。

旅遊景點


黃通鄉
黃通鄉
旅遊景點有出雲峰、白馬峰、留雲寺。
出雲峰坐落在金溪縣黃通鄉與資溪高田鄉交界處,該峰海拔高度1273米,是攀山愛好者的樂土。在神話故事中出雲峰都有記錄,該峰傳聞是南極仙翁種植仙果的地方。相傳八仙之一藍采和為彌補自身過錯而投胎下凡,為拯救黎民百姓,在仙人的指點下勇攀此峰,摘得仙果。后該仙果在金溪、南豐境內得以廣泛種植,這就是我們所喜愛的蜜桔。出雲峰山區林木茂盛,怪石林立,是戶外運動、攀岩、露營愛好者遊玩的好去處。
白馬峰位於金溪縣東部黃通鄉境內,海拔640米,距縣城秀谷鎮約15公里,交通便捷,東鄰龍虎山,南與資溪縣相鄰,西北有白馬湖相伴,山山相連,溪湖貫通,珍惜植被、動物隱約其中。白馬峰山勢險峻,有“山高云為峰,林密崖為屏”之美譽,山頂有一寺廟,名為白馬寺,始建於北宋初年。寺中大雄寶殿金碧輝煌,寺左右砌“古城”形象逼真。寺東數百步有懸崖石壁,高達數十米,俗稱“仙女照鏡”。寺後有一棋盤井,終年清泉潺潺,供寺廟燒香待客、僧侶沐浴之用。千變萬化的四時景色,以及諸多的美麗傳說,每年都要吸引上萬人次香客遊人前往朝拜觀光。白馬峰旅遊在撫州市內及周邊地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前來觀光旅遊的絡繹不絕。
留雲寺位於金溪縣黃通鄉白馬峰山腳下,金-黃線路旁,白馬湖源頭,三面環山坡。寺內修建有大雄寶殿一座,兩側兼有供奉神明廳堂幾許,大殿前方豎有燒香爐鼎,道路兩邊種有景觀排樹,廟門前方一條清澈河流經過。寺內苗木眾多,兼有水塘幾許,風景迷人,春可賞杜鵑,夏能納清涼,秋宜賞佳景,冬適覽銀裝,白日可於水塘旁觀魚,夜晚可卧聽蛙叫蟲鳴。

所獲榮譽


2008年年度的考評中,黃通鄉榮獲了全市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鄉鎮,全市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11年在市縣工作考評中,黃通鄉榮獲了社會綜合治理排名第一位,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稱號,在財政收入、信訪工作、社會發展排名中,名列第三名,同時獲得全縣發展提升年活動先進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