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1949年成立於香港的院系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歷史悠久。早於一九四九年,成員書院新亞書院創辦哲學教育系。兩年後,崇基學院成立,即開設人生哲學一課,並於一九六三年成立宗教知識及哲學學系,及后易名為哲學及宗教學系。二者皆為中大哲學系的前身。一九七七年,大學改制,兩書院之哲學系正式合併,成為中文大學哲學系。
該系早期由知譽於國際、稱重於杏檀的前輩學者唐君毅教授、牟宗三教授、勞思光教授等先生主持教務。在他們的辛勤耕耘下,該系得以秉承深厚的中國人文傳統,發展成國際公認的中國哲學重鎮,其中以新儒學研究的成績最為顯著。
從七十年代開始,該系邀得自北美歸來的劉述先教授、何秀煌教授等加入。這一代學者洞悉香港處於東亞的地緣優勢,抱著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感,於羅致人才方面採取相容並蓄的態度,於教學和研究方面,著力於推動中西哲學並重,締造多元和自由的教研環境。
![學系先賢](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c/mcc84c47f85c0dfdb2f2440e04865e59b.jpg)
學系先賢
該系致力於發展不同哲學領域研究的優勢,如分析哲學、中國哲學、現象學、社會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及應用倫理學。該系特彆強調中西哲學的比較作為教學與研究的核心課題,以配合中文大學促進中國文化現代化及研究的宗旨。
除了教學活動外,該系亦積極舉辦及參與各類型的學術活動,如學術會議、研討會、學術交流、公開講座及專業學術論著的出版等。該系一直秉承深厚的中國人文傳統,又為中西哲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中心。在維繫其獨有傳統之餘,該系將繼續發展比較哲學,希望能為中西哲學的未來開拓出更廣闊的視野和天地。
![學術期刊](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6/m165ffda06ce80b181db4083f4440bffe.jpg)
學術期刊
該系教員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北美,並分別在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洲、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學府完成高級學位。他們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社會及政治哲學、倫理學及應用倫理學、美學、知識論、形上學、邏輯、語言哲學、心靈哲學、法律哲學、歷史哲學、現象學、詮釋學、古希臘思想、德國哲學、當代法國哲學、現代性和後現代性問題以及比較哲學。
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現象學與當代哲學資料中心
人文電算研究中心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