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蓋湖

夏蓋湖

翻開浙江上虞的歷史,位於虞北平原中心曾有一個好大的湖泊,周長105里,灌溉面積達1300頃,因為它北靠夏蓋山,所以稱之為夏蓋湖。

夏蓋湖來由


夏蓋湖現在早已蕩然無存,不見蹤影,只知道那個區域範圍統稱湖田裡,在1950年5月上虞行政區劃中,崧廈區有上湖鄉、下湖鄉,百官區有湖東鄉、湖西鄉,以及原來百官區的南湖鄉,禹峰鄉的北湖村和現在百官街道的南湖村,全都與夏蓋湖地域有關。目前尚存的還有那幅清嘉慶年間縣誌中的夏蓋湖圖,留給人們的只是沉重的反思

史料記載


據舊上虞縣誌記載:夏蓋湖在縣(老縣城豐惠)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海岸有夏蓋山,湖亘其南環三、四、五、六、九、十等都,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始建,由永豐、上虞、寧遠、新興、孝義五鄉之民獻私田,用人工在平地上築堤、開掘、引水而成。水源主要來自山地丘陵,經白馬湖、上妃湖匯入,以防旱。地勢東低而西高,中有一潭九墩十三山,旁列36溝,其溝在湖東18所,湖西18所,由諸溝引灌五鄉田13萬餘畝,湖計7153丈,其中東2570丈,西4583丈。凡堤防之制趾廣2丈5尺,上廣1丈,高如上廣之數,每塘1丈間植榆柳1株。灌溉用水通過36溝輸送,先後向湖西、湖東各放水28小時。若東西兩邊農田水量得到滿足,則再通過陳倉堰閘向餘姚蘭風鄉茹謙溝放水8小時。如果雨水泛濫,則打開夏蓋山閘和小越閘向外排水。
當時,上虞全縣農田為33萬畝,虞北平原有13萬畝,佔全縣1/3強,而糧食產量佔全縣1/2強。夏蓋湖不僅給廣大農田提供灌溉抗旱用水,而且對防澇、治鹼、水產也大有益處。在湖邊刻石明文:“占湖一畝,妨害水利十六畝”。真可謂“引灌五鄉兼有菱芡芙蕖魚蝦之利,俗稱日產黃金方寸”。曾是昔日虞北大地一顆璀璨明珠。宋代詩人王商翁這樣寫夏蓋湖:“萬頃平湖翠嶂連,欄桿閑倚書畫邊。風煙收盡寒波靜,一片光浮上下天”。詩人沈明臣也曾描寫夏蓋湖:“一日孤帆風正長,萬里晴色滿湖蒼。天青鷗鷺都如雪,秋盡蒹葭未及霜。漁戶半依艄作舍,人家多借水為鄉。故園物候應相似,蟹稻田田橘柚黃”。好一派壯美的江南魚米之鄉景象。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11世紀初,宋金戰爭爆發,中央政權南遷,北方移民大量湧入,湖泊遭到圍墾,水地關係破壞。自宋熙寧六年(1073年)至宋元佑二年(1097年)計15年,所收租課除檢放及見欠外,實得租課米7130餘石,卻廢湖為田。后水旱為害,檢放過省稅比未廢湖以前15年所收租課計虧省稅48000餘石,特奏請復正為湖蓄水灌溉民田。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又廢為田。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11月,上虞五夫人、我的先祖李光被高宗皇帝委任為領導臨安(南宋首都準備從南京遷移臨安)內外駐軍和遷都建築的事務,併兼代理侍讀。12月,李光請高宗皇帝把東南地方的幾個州郡的湖田,還田為湖。皇帝命戶部、工部合議辦理,才把上虞的夏蓋湖,包括上妃湖、白馬湖的湖田,還田為湖。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2月,李光奏章說:自從臣入朝,首先提出寧波、紹興兩地廢湖造田的害處,后蒙皇上恩准,獨把餘姚、上虞兩縣的湖田還田為湖,其餘如紹興的鑒湖、寧波的廣德湖、肖山的湘湖等處,都類似這種情況,那裡的州縣,往往把這些湖田作“祭田”,個別頑滑之民因而獻計侵盜耕種,上下相蒙,不肯還田為湖。臣以為浙東浙西每年秋季租稅不少於一百五十萬斛,寧波、紹興等地佔大半,朝廷的經費要從那裡徵收,希望皇上命令管理水利的官員去那些州縣巡視一番,把寧波、紹興兩地的湖田全部還田為湖。鄉賢李光為家鄉還田為湖,造福為民所作出的功績,後人永遠不會忘記他。
不幸的是,自宋熙寧六年(1073年)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夏蓋湖共廢復9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姚民諸昌三等統眾掘壞湖塘划毀古堰,湖水立涸。清光緒前後,夏蓋湖在經歷約一千年後消亡。由於廢湖為田,水地關係遭到嚴重破壞,上虞的老百姓尤其是虞北地區深受其害,十年九旱,遇到大旱,年齡稍長一些的人都還記憶猶新,如1967年夏虞北河床乾涸,河底走路,連生活用水要在河底挖深深的土井潭取點滴之水,哪還有水灌溉農田。而遇到洪澇,村莊田地受淹,無處向外排水。

夏蓋湖詩詞


夏蓋湖
夏 曄
大禹峰前蓋湖水,三十六宮春正深。
桃花逐浪漲晴碧,楊柳拂堤生晝陰。
臨流飲馬壯士志,坐石觀魚幽客心。
不堪歸棹入城府,回首暮雲凝碧岑。
——錄自《上虞松夏志》卷十二
晚過夏蓋湖
潘(火甫)
窮鄉獨客偶經過,滿目清愁奈若何。
海外角聲秋晚急,江邊漁火夜深多。
殘煙漠漠橫孤嶼,寒雨瀟瀟濕短蓑。
一鳥不鳴人跡靜,閑將白字自吟哦。
蓋湖打魚歌
陳 墀
鎮帝山前荻花渚,福祈山後蒹葭浦。
山後山前秋水流,艇子彎彎不知處。
漁家撒網兩漿飛,小魚出水銀箭肥。
大魚雙雙鱗六六,載魚將媚魚婦歸。
歸來賣向搗砧女,恨殺煙波斷尺素。
蓋山斜抵錢塘渡,放妾騎魚逐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