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8條詞條名為李光的結果 展開

李光

南宋名臣、詞人

李光(1078年12月16日 —1159年4月22日),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南宋名臣、詞人,與李綱趙鼎胡銓並稱“南宋四名臣”,唐朝汝陽王李琎之後,父親是李高。

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調知開化縣,移知常熟縣。累官至參知政事,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改提舉洞霄宮。紹興十一年(1141年),貶藤州安置,后更貶至昌化軍。秦檜死,內遷郴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復左朝奉大夫。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贈資政殿學士,賜謚庄簡。

有徠前後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簡集》等。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李光
李光
宋神宗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十日(1078年12月16日)丑時,李光出身。李光童年時不做惡作劇,其父李高稱讚他說:“我的兒子是雲間之鶴,將要使我家業興旺。”李高去世后,李光居喪盡禮如同成人,有人送來財物,他都謝絕了。到下葬時,禮節非常合乎禮法。
李光守喪期滿后,入太學,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考中進士。調任開化縣令,任內有政聲,朝廷召他到都堂審察,當時宰相不喜歡他,任命他為監當官,改知平江府常熟縣。徽宗寵臣朱勔的父親朱沖倚勢橫暴,李光囚綁其家僮治罪。朱沖大怒,諷勸部使者改調他到吳江,李光不為屈服。改任京東西學事司管勾文字。
劉安世住在南京應天府),李光執學生禮前往拜見。劉安世告訴他在司馬光那裡聽到的一句話:“學問應當從無妄中入門。”李光欣然領會。授任太常博士,升為司封。首先指責士大夫阿諛奸佞成風,甚至援引荀卿‘有聽從,無諫諍’的話,來堵塞言路;又認為怨嗟之氣,聚結為妖氣。王黼厭惡他,令吏部任他為桂州陽朔知縣。劉安世聽說李光因為議論政事被貶,寫信稱讚他。當時李綱也因評論水災一事離開朝廷,住在義興,他在水驛等候李光,親自出來喊道:“不是趙州李司封的船嗎?”逗留幾天,二人定交而別。后授任司勛員外郎,升任符寶郎。
郭藥師叛亂,李光知道徽宗有內禪之意,便交出符璽,對知樞密院蔡攸說:“陛下所為,都違背眾心。今日之事,沒有皇太子就會國、傢俱危。”蔡攸很畏懼,不敢有異舉。宋欽宗受禪即位后,提升李光為右司諫。欽宗到東方,小人離間兩宮關係,李光請求商議奉迎典禮。又奏稱:“東南財用,被朱勔耗盡了;西北財用,被李彥耗困了;天下根本之財,被蔡京、王黼耗竭了。借名應奉,其實到了私家,官府沒有半年的儲蓄,百姓沒有十天的積糧。請求根據舊制,三省、樞密院通知軍民財計,與戶部計算一年的收支,控制國家費用,選擇官吏考核,使財源歸一。”
金人圍攻太原,援兵沒有立功。李光說:“三鎮之地,祖宗百戰才得到它,一旦送與敵人,怎麼立國?希望詔令大臣商議攻守之策,仍暗中派人檄令河東、河北兩地,徵發全部強壯兵丁策應,首尾掩擊敵人。”升任侍御史。當時輿論主張實行王安石之政,詔令張榜於廟堂。李光上疏反對。
徠蔡攸打算趁保衛太上皇行宮入都,李光說:“蔡攸如果入朝,則百姓必定導致變亂,萬一驚犯陛下車駕,臣會犯不預言之罪。希望早些貶斥他。”當時已修治擷景園為寧德宮,而太上皇后想到禁中居住。李光說:“禁中,是天子的宮殿,正應使陛下寒暖方便,奉迎太上皇后入宮,也應當稟太上皇,交有關部門討論典禮。”便把李光的奏章,交付有關部門,讓兩宮大臣奏知,太上皇后便住在寧德宮。
金兵逼近京城,士大夫棄職而逃的有五十二人,罪過相同而懲罰相異,輿論紛然,李光請求交付大理寺公正處理。太原被圍,事態危急,李光上言說:“請就地委任折彥質徵發全部晉、絳、慈、隰、澤、潞、威、勝、汾八州民及本路各縣弓箭手,使守令各自統率。如果有土豪、士人願意當首令的,給予他們初官、應副器甲,協力赴援。女真族劫持親王,以三鎮為借口,勢必深入,請大修京城守御裝備,以擊碎敵人的陰謀。”
又上言說:“朱勔托口應奉脅制州縣,田園第宅,富比王室。請求選擇清廉強幹官員設立機關,追究朱勔父子及奉承監司、守令,如胡直孺、盧宗原、陸蜫、王仲閔、趙霖、宋晦等人,查根究底,計資沒收,把他們強奪的百姓財產還給百姓。”
李會、李擢被召回任諫官。李光上言說:“蔡京再度執政時,李會、李擢相繼為諫官,對政事不發一言;金人圍城時,與白時中李邦彥專倡避敵割地之謀。白時中、李邦彥因此罪罷職,而李會、李擢反被召用,又加入諫諍職務之列。請求撤回成命。”欽宗不予答覆。李光請求調任到地方,欽宗也不答覆。
彗星出現在寅、艮間,耿南仲等人都認為感應在外夷,不足憂。李光奏稱:“孔子做《春秋》,不記載祥瑞,是想使人君常懷恐懼從而修省政事,沒有聽說過把災異歸於外夷。”表疏上奏后,被貶任監汀州酒稅。
宋高宗即位后,提升李光為秘書少監,授任江州知州;不久,升任侍御史,都因為道路梗阻不赴任。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從臨安到建康,授任他為宣州知州。當時范瓊將率軍經過,李光先入州處理政事,范瓊到了就開城門慰勞,留住三天後離去,無人敢喧嘩。李光認為宣州離行都較近,於是修理城池,積聚軍糧,把地方百姓編冊,按保伍分編,稱為義社。選擇其中健壯者,以土豪為統率,得到保甲一萬多人,號稱“精揀軍”。又在二十三處險要之地設立兵營謹慎戍守,把全城分為十處地方,分別巡邏內外,白天自由行動,晚上守城,有敵情就參戰。苗租按年交縣的,都送到州里。當初人們紛紛指責不方便,到守城時,贍養軍民,終於得以成功。政事傳到朝廷,被任命為管內安撫,允許他見機行事,晉陞為直龍圖閣學士。
杜充以建康降敵,金兵奪取馬家渡。御營統制王〈王燮〉、王珉歷來不和,到這時,率領潰兵在城外紮營互斗。李光親自到二人兵營,勸說他們先國家后私仇之義,二人都感悟而解。當時逃將、散卒到宣州的,李光都送給很多財物。有水師在繁昌叛亂,逼近宣州境內,李光立即派兵殲擊,出敵不意,敵人於是連夜逃走。升任右文殿修撰。李光上言說:“金人雖然深入江、浙,但是違背天時地利,臣已送文書讓劉光世率領大軍到宣州,合力攻討金兵。請迅速委託宣撫使周望,約定日期水陸並進。”
李光塑像
李光塑像
潰將邵青從真州率數百艘艦船,在當塗蕪湖兩縣之間剽掠,李光招撫勸說他,送給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興,對使者說:“我們是官軍,所經之地都把我們當盜賊對待,只有李光不懷疑我。”於是秋毫無犯。後來,船隊經過繁昌,有人騙他說:“這是宣州境內。”於是沿北岸離去。
巨盜戚方攻破寧國縣,抵達城下,分兵四面圍攻;李光招募勇敢之士抵禦,賊兵驚憂,以致自相殘殺。朝廷派統制官巨師古、劉晏兼程來援。敵人急攻朝京門,把竹木編起來當浮橋渡過護城河。不久,敵軍爬上城牆,把大炮架在石對樓上。李光下令把竹子編成簾狀迎著炮彈,炮彈打來就反附地下,不能傷人。取巨木做撞竿,靠凸凹的小牆抵禦對樓,敵人退走。劉晏率領赤心隊直搗敵營。敵人假裝敗退,劉晏追擊他們,中了埋伏遇害。師古率領中軍大敗敵人,敵人逃走。當初,戚方圍攻宣州,與他的副職並馬巡城,商量攻城計劃。李光把信綁在箭上射到他的副職的馬前,說:“戚方是窮途末路之寇,上天必然誅殺他,你是將門之子,哪裡能依附盜賊?”二人互相懷疑,攻勢稍緩,才得到時間作戰鬥準備,而援軍到了。他曾經把匕首放在枕匣中,與家人約道:“城不一定能保住,如果讓人來取匕首,我一定會死。你們應自殺,不要落到盜賊手中。”授任他為徽猷閣待制、臨安知府。
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被授任為洪州知州,他堅決謝絕,任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授任婺州知州,剛到任,提升為吏部侍郎。李光上疏極力指責朋黨的危害:“議諫大臣,各人懷有避諱顧慮之意,不肯把持危抉顛作為己任。行都在會稽,前後歷時三載。從前一年到現在,敵人不再有南渡意向,淮甸近在咫尺,一點也不著意經營,長江千里,不設防備敵,每天懷著怯意細考乘船浮海之計。晉元帝區區草創,還能建立國家,修建宮殿,保有江、浙。劉琨祖逖與逆胡在並、冀、兗、司、雍諸州抵抗作戰,這些地方從未陷沒。石季龍重兵已到歷陽,晉元帝任命王導都督中外諸軍以抗禦敵人,沒有聽過專門躲避胡狄像今天這樣的。陛下駕臨會稽,江、浙是天下之根本,能夠進足以戰,退足以守的地方,莫如建康。建康到姑熟一百八十里,其間險要可守之地有六處:江寧鎮、碙砂夾、採石、大信,上游則有蕪湖、繁昌,都與淮南對境。其餘都是蘆條枝蔓之地,或是奇岸險灘水勢湍急,難於行走舟船。不如預先在各險要之地屯兵積糧,命令將士分管各地,調發鄰近鄉兵,協力守御。請求明詔命令大臣,斟酌實行。”
當時有詔令,金兵攻入,各地守臣互相商量,可守可避,得以自便。李光上言:“守臣擔負人民、國家的重任,應當責之以存亡。如果預先開啟遷避之門,是引誘他們逃跑,希望追回前命。”高宗打算遷到臨安,李光受旨節制臨安府現時駐紮諸軍,兼任戶部侍郎,督營繕后之事。李光處理軍政適宜,不驚擾百姓而辦好了政事。奏請減免兩浙歷年積欠及九縣賦斂,以表示施德自近之意。戚方以管軍隸屬於李光節制,非常恐懼,跪拜在庭下。李光握著他的手扶起他,說:“你過去做盜賊,我任郡守,抓捕你是我份內的事;現在都是臣子,應當共同勉勵忠義,不要以先前的事猜疑。”戚方感激得哭泣起來。又兼任侍讀,於是上言說:“金人侵犯內地,百姓失業為強盜,本非其意,可以用誠意感召他們。自從李成逃到北方,群盜離心,如果此時選用一兩個盜賊首領,以激勵他們,一定會互相欽慕,相繼歸降。”升任吏部尚書。
大將韓世清本是苗傅餘黨,長期駐紮宣城,擅自佔據倉庫,不聽徵調。李光請求先行除掉他,於是任命李光為淮西招撫使。李光假道到宣城,韓世清前來相見,李光把他捆送到朝廷受誅。當初,李光在高宗面前陳述計劃,宰相沒有事先知道,懷怒於他。他還未到任,途中任命他為端明殿學士、江東安撫大使、建安知府,壽春、滁、濠、廬、和、無為宣撫使。當時太平州士卒陸德囚禁當地守臣據城叛亂,李光多方設計,全部捉獲叛賊。
秦檜被罷相后,呂頤浩朱勝非共同任宰相,李光歷來與他們政見不合。諫官指斥他為秦檜同黨,被奪職奉祠。不久復任寶文閣待制、湖州知州,授任顯謨閣直學士,改任平州知州,授任禮部尚書。李光上言說:“自古創業中興,一定有所依恃而起。漢高祖依恃關中,漢光武帝依恃河內,陛下駐紮東南,兩浙難道不是天下的根本,是可倚恃之地嗎?從冬天到春天,雨雪不停,百姓失業,請求選擇諫官考察實情予以報告。加之連年福建、湖南盜賊作亂,范汝為、楊么相繼而起,朝廷派大軍誅討,殺戮過當。現在各地旱荒,流丐滿路,盜賊出入。應選擇良吏招懷撫納,責令各地監司懲治貪贓,撫恤饑民。”
大臣建議把四川交子法推廣到江、浙,李光說:“有錢則交子可行。現在已經聲稱籌辦多少錢,發行多少交子,提出此議的人打算讓朝廷欺騙陛下,使陛下今後不免欺騙百姓。如果已經籌辦現錢,則目前所發行的錢關子,已是流暢無阻,何至議論紛紛?工部所鑄造的交子務銅印,我不敢下發。”授任端明殿學士,守台州,不久改任溫州知州。
劉光世、張俊接連傳來捷報。李光說:“觀察金人部署,一定有陰謀。現在我方已佔據東南形勢,敵人萬里來襲,利於速戰,應當戒令諸將持重而拖延消耗敵人。不過數月,敵人糧食耗盡,則勝券操在我方手裡。”授任江西安撫、洪州知州兼制置大使,升任吏部尚書;過了一月,授任參知政事。
當時秦檜開始倡議和議,準備張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來壓制民心。高宗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檜說:“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簽名,浮議會自動停息。”便用了李光。同郡人楊煒上書李光,指責他借依附權相謀取高官,中了敵人奸議,毀掉了平日的氣節。李光本意認為只是趁和議之機作自治的打算。後來秦檜建議撤掉河南守備,奪去諸將兵權,李光極力陳述戎狄狼子野心,和談不可依恃,守備不可撤除。秦檜憎惡他。秦檜任命親黨鄭億年為資政殿學士,李光在高宗面前當面反對;又與秦檜在高宗面前辯論,便說:“看秦檜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盜弄國權,懷奸誤國,不可不察。”秦檜大怒。第二天,李光請求罷職。高宗說:“你昨天當面斥責秦檜,舉動像古人。朕退朝後嘆息,正要寄心腹於你,為什麼要辭職呢?”李光說:“臣與宰相爭論,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請求,便被授任為資政殿學士、紹興知府,改任提舉臨安洞霄宮。
紹興十一年(1141年)冬,御史中丞万俟卨指責李光陰懷怨恨,貶職為建寧軍節度副使,安置在藤州。
紹興十五年(1145年),移置瓊州。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李光在瓊州八年,次子李孟堅因被陸升之誣為私撰國史,被立案;呂願中又告李光與胡銓詩賦唱和,譏謗朝政,移置昌化軍。他議論文章考證歷史,怡然自得。年過八十,筆力精健。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因郊祭之恩,復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於四月三日(4月22日)在江州去世,年八十二。
宋孝宗即位后,追贈李光為資政殿學士,賜謚號為“庄簡”。
嘉定十五年(1222年),郡邑立李光祠於學,以配先賢,四季祭享。

文學成就


李光有前後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有《庄簡集》十八卷。李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庄筒集》為底本,參校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簡稱院本,藏北京圖書館)、《椒亭小集》(簡稱小集)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八卷。清王鵬運《南宋四名臣詞集》錄李光《庄簡詞》一卷。《山陰天樂李氏家乘》稱其曾著有《易傳》十卷、《兵略》十卷、《文集》四十卷、《神仙傳》十卷。
據傳李光家藏有數萬卷書籍,遺憾的是其子孫不守,都散於豪民之家。元朝孔克奇在《至正直記》里說:“予至上虞,聞庄簡公光無書不讀,蓄書數萬卷。子孫不肖,且粗率鄙俗,不能保守,散於鄉里之豪民家矣。讀其家訓,不覺為之痛心也。”
《雲溪雜記》稱:李庄簡公光作詩極清絕可愛,予嘗見其《越州雙雁道中一絕》云:“晚潮落盡水涓涓,柳老秧齊過禁煙。十里人家雞犬靜,竹扉斜掩護蠶眠。”后在政府,與秦檜議不合,為中司所擊,命下送藤州安置,差密院使臣伴送,公戲贈之云:“日日孤村對落暉,瘴煙深處忍分離。追攀重見蔡明遠,贖罪難逢郭子儀。南渡每憂鳶共墮,北轅應許雁相隨。馬蹄慣踏關山路,他日重來又送誰?”亦婉而有深意。

人物評價


李高:吾兒雲間鶴,其興吾門乎!
秦檜: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議自息。
趙構:卿昨面叱秦檜,舉措如古人。
李孟堅:①既竄三峽,旋復舊職;薦者之亟,固不如抑者之力;既褒其績,克世其家;仁者有后,而又何嗟。②公自少年問學,以誠信孝悌為本;出身事上,以不欺盡節為忠。故自小官為縣令,則力抗朱勔;為郎官,則指言王黼之奸;為御史,則因天變,極論耿南仲非宰相才。其守宣州,則以孤城抗群盜、御強虜,出萬死一生之地,卒與城俱全;其為淮西招撫,則從容談笑縛悍將韓世清,以掃一時跋扈,無不震聲。蓋公之立朝廷、仕州縣,慷慨激切於天下事,知無不為,不避仇怨,類如此。晚居政地,意欲扶持國論,從容贊畫一政一事,務合天下之公論,坐是與權臣浸不合,雖身去國而猶抗疏論事不已。於是權臣切齒,必欲置公死地,留落嶺海幾二十年,雖蹈百謫、濱九死而胸中坦然,蓋通道焉。而自知明,死生禍福不足以動其心也。
李光像
李光像
李知退:學有淵源,克世其家;作為文章,燦然其華;先賢有祠,自庄簡始;猶子及孫,永沾其祉。
李衢:庄簡之澤,施於曾孫;柱后彈擊,監於祥刑;寶章華文,黼黻王度;助祭以田,無忝爾祖。
陸遊:后四十年,偶讀公家書,雖徙海表,氣不少衰,丁寧訓戒之語,皆足垂範百世,猶想見其道“青鞋布襪”時也。
趙昀:衣冠朝像,科第傳家,簪纓繼世,忠孝和友,子孫永傳。
陳子翚:山川炳靈,篤生賢哲;忠肝義膽,為世屈軼;瘴海蠻煙,死生如一;肖像鄉庠,過者必式。
脫脫:夫以李光之才識高明,所至有聲;許翰、許景衡之論議剴切;張愨之善理財;張所之習知河北利害。皆一時之雋也。是數臣者,使其言聽計從,不為讒邪所抑,得以直行其志,其效宜可待也。然或斥遠以死,或用之不竟其才,世之治亂安危,雖非人力所為,君子於此,則不能無咎於時君之失政焉。

軼事典故


李光被貶奉祠回鄉后,住在新河。當時陸遊的父親陸宰建了個小亭子叫千岩亭,可以看見南山的全貌。他每次來就是一天,曾經作詩:家山好處難尋遍,日日當門只卧龍。欲盡南山岩壑勝,須來亭上少從容。每次說到當今的事情,經常憤怒嘆氣,把秦檜稱為“咸陽”。一天,李光坐在亭子上,舉酒杯囑咐陸宰說:“我將要被貶官到遠方去了。秦檜很忌諱我和趙元鎮(趙鼎)。趙元鎮已經走過高山,我怎麼能逃過去呢!聽說趙元鎮在接到遠征的命令后,哭泣流涕地告別子弟。我決不會這樣的,到那時,青鞋布襪,即日起行。”過後十多天,真的有前往藤州的命令。陸宰送他到諸暨,回家后說:“泰發(李庄字)談笑慷慨,像往常一樣。當我問到其得罪的原因時,他說‘沒有什麼好問的,但秦檜終究會把國家葬送的!’”

家族成員


曾祖父母:李晏如,贈太子少保;高氏,贈紹興郡夫人。
祖父母:李徹,贈太子少傅;顧氏,贈信安郡夫人、俞氏,贈咸寧郡夫人。
父母:李高,贈太子太保;史氏,贈文安郡夫人。
兒子:李孟博,長子,字文約,紹興五年(1135年)探花,后隨父貶謫由藤州移瓊州(今海南),卒於貶所;李孟堅,次子,字文通,號西齋,累官提舉淮東常平茶鹽事;李孟醇,字文直,三子,遂父謫居藤州,早卒;李孟珍,字文潛,號晏坐,四子,累官至沿海制置參議;李孟傳,字文授,號磐溪,官至朝請大夫、直寶謨閣致仕。
配偶:黃氏,贈齊國夫人,葬大嶺。子三:孟博、孟堅、孟醇。女三:長適奉化朝請郎沈粹中,封令人;次適柯山登仕郎陳汝楫;三適紹興陸權(之)。
繼室:管氏,封漢國夫人,葬會稽太平鄉官漾村之原。子二:孟珍、孟傳。女三:長適吳興朝奉大夫章駒,封令人;次適金華經略使潘畤,封令人;三適涪州知府劉秦,封宜人。
孫子:李知孝、李知退及曾孫李復、李衢均為進士,而且祖孫四代有不少是知府以上官吏。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後世遺跡


李公墓表
碑銘於2005年8月在浙江省餘姚市姜山盜墓穴的泥坑深處出土,碑高116厘米,寬65厘米,厚9.5厘米。碑銘背部為毛面,底部有榫,高8厘米,為青石材質。碑文共24行,每行47字,右上角局部文字缺損嚴重,全文共計1000餘字,為碑銘主人宋參知政事李光次子李孟堅所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