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衛官雜記
宋喬創作的圖書
《侍衛官雜記》,又叫《侍衛官日記》,上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我國出版了一本《侍衛官日記》。書分上下兩集。共四十餘萬字,為"內部發行",作者署名宋喬。這本書用第一人稱,以日記體形式描寫了抗戰勝利前後。在重慶和南京的國民黨高層之間爭權奪利、勾心鬥角、聲色犬馬、光怪陸離的一連串故事。這部日記體小說寫得生動曲折,幽默潑辣,恣肆酣暢。
50年代初,香港有《侍衛官雜記》一書問世,該書寫蔣介石的種種隱私甚為暢銷。此書作者署名宋喬,實為假名,但作者真姓名無從探究。半個世紀后終於解謎。前不久承香港新亞洲文化基金會范止安先生賜贈《若有所思》(卜少夫著)一本,內有:“四十年前,周榆瑞化名,曾寫過一本《侍衛官雜記》,是根據他在廬山採訪國共和談,馬歇爾七上廬山的新聞,報道蔣介石的生活種種……”
《侍衛官雜記》從一個側面,記述了蔣介石自抗日戰爭時期的中期至全國解放前夕這一段的反動生涯,儘管比較浮淺,揭露不夠深刻,並對蔣幫上層社會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過份地加以渲染,但書中所描述的當時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對了解和研究這一段歷史,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我們現將它作為一本參考資料出版。
侍衛官雜記
在香港,“先生”這兩個字似乎有了一種侮辱性的意義。如果有人被嬉皮笑臉地加重話氣地稱為“先生”,這人常常會感到那是一種不尊敬的玩笑。因為,“先生”這兩個字,已與中國政治上一個極受人厭僧的人物密不可分。這個自以為是大人物的小人物,在他侍衛的口中被稱為“先生”。這個名詞在香港與南洋之所以如此廣泛地為人所熟悉,完全是宋喬兄這篇“侍衛官雜記”的功勞。對於希特勒的醜惡與渺小,邱吉爾一篇聲嘶力竭的斥責,遠不如卓別靈在銀幕上把他小丑化得使人更印象深刻。用小丑的形態來刻畫一個人常常是一種境界很高的藝術。“先生”的小丑化可以說不難,因為他的言語舉止本來就是這麼樣子,只要忠實描寫出來就成了,但也可以說很難,因為要準確地了解他真實的生活很不容易,因為一個性格很醜惡的人會用許許多多方法來掩飾他的醜惡,例如娶一個裝模作樣會說英語的夫人,例如僱用許多侍衛使外邊的人無法接近,等等。宋喬兄以前在南京曾經長期居留過,他的職務使他非常熟悉這個人的生活。實際生活與文學修養的結合產生了這本著作,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人的性格與行動,了解這個大時代所以轉換的一面。大畫家所畫的肖像畫並不能如照相那樣連一根頭髮的位置都表現得沒有絲毫參差,但他能更生動地描繪這個人的心與個性。這本書與原來事實的分別也在於此,宋喬兄筆下的人物與事迹未必是百分之百的全是事實,但在某種意義上說來,那是更加真實更加準確的。
原名周榆瑞,福建福州人。大學文化。1939年參加工作,歷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助教,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員,桂林英國新聞處編譯主任,重慶美國新聞處編譯,《大公報》駐南京記者,香港《大公報》編輯。195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他的《侍衛官雜記》是寫作於駐香港期間,主要取材於他的採訪經歷,這也是在書中很多地方寫到新聞發布會之類公共活動的原因吧。
關於周榆瑞的經歷可謂眾說紛紜,有一說他是英國特務,在1952年,曾經提供給英國駐港情報機關情報,致使當時在港從事秘密工作的司馬文森等8名文化人士被捕並被港英當局驅逐出境,內地公安機關經過對他的訊問,他供認了自己的罪行。附帶說一句,司馬文森在回到大陸后基本上是以外交官身份從事的是對外交流的工作,也是一名作家,其作品《風雨桐江》被其女兒司馬小加改編為電影劇本,由小加的丈夫吳子牛改編成電影《歡樂英雄》和《陰陽界》,名噪一時。
當然還有說他是被誣陷的。還有說他與1961年香港曾昭科被捕有關。
至於周榆瑞離開大陸則是一個迷。
有說他是1950年代離開的,有說他是1960年代離開的,也有說他欲往台灣而未得批準則直接到了英國不久就去世。
他有一篇奇文叫《彷徨與抉擇》,登載在《明報》上,可能宣示了他的政治態度。
他的詩作由好友卜少夫編為《周榆瑞在人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