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鄉

褒忠鄉

褒忠鄉屬於台灣省雲林縣管轄,轄9村134鄰。與崙背鄉麥寮鄉東勢鄉元長鄉土庫鎮相鄰。

歷史


據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所記載,埔姜侖地區於雍正二年(1724年)由薄升燦申請墾照開發,因附近沙侖遍生埔姜樹,故名“埔姜侖”因此被稱為埔姜侖庄並直屬於彰化縣布嶼西堡,在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納入雲林轄下。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改回埔姜侖並裁區設庄,埔姜侖區被合併於土庫庄,1942年庄升格為街,是為台南州虎尾郡土庫街,戰後初期改街為鎮,轄區不變,隸台南縣,1946年1月23日始由土庫鎮劃分一部分,另成立褒忠鄉。
褒忠名稱由來與過程: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和黨徒侵擾褒忠的村莊。張源勤、張明義兄弟,召集鄉勇抵抗匪徒。經過好幾個月,賊匪都攻打不下。後來清廷派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張氏兄弟率領鄉勇和清軍共同打擊賊匪。事後,清廷封張源勤為通判,張明義為州同,因協防有功於朝廷,並賜庄名為“褒忠”意指“褒獎忠義”。

相關地點


泰安:以前稱為“六塊寮”今為馬鳴村泰安路。清乾隆年間張姓祖先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渡台,由安平登陸,輾轉至東勢鄉月眉后,再遷徙至今“六塊寮”。其中分為二大族系由月眉遷之張姓為“清河堂”派系之“潘徑張”,其始祖為張呆。育有六個子女,即張虎、張前、張平番、張本、張珍。六位子女分成六戶,分居六塊地區,搭寮居住,位置就在在今六塊寮西側,俗稱“西平寮”。後來在庄北之“林茱寮”,張氏族人,亦即今清河堂派“惠安張”,其後代為張本、張王齊、張信、張家自、張萬教等族群,因恐山賊林爽文搶劫,而移居六塊寮東側,中隔一池塘,稱為“六塊寮”。日據時代曾擔任保正(村長)的張本源氏於1978,1979年間在戶籍整編時,建議戶政事務所將“六塊寮”易名為“泰安”。
潮厝:以前稱為潮洋厝。在清朝雍正二年就有這庄名。在清朝設官治理褒忠地區之官吏,魚肉百姓,欺壓善良。官署中有一位清廉俠義之士,力勸上司,非但不被採納,還派人追殺。這一位名叫“潮洋”的先生,亡命逃難至“潮洋厝庄”,後來被尋獲殺害,壯烈成仁。為紀念這位仗義執言之志士,故庄名定為“潮洋厝庄”。後來簡化為“潮厝”。
王厝寮:今屬潮厝村轄區。據說早年王厝寮分為東西南北等四寮。光緒十九年大水災,把全庄及舊有廟宇,夷為平地。之後遷回王厝庄定居的只有三十五戶左右。祖先姓王為主體,故庄名叫做“王厝寮”。清光緒十五、十九、二十四年三次大水災,災情都非常嚴重。尤其是光緒十九年那一次大水災,布嶼西堡六十庄中有八庄變成廢庄,王厝寮庄就是八庄之一。
三和:以前叫做三塊寮,今為龍岩村三和路。以前是方姓、曾姓和其他姓氏聚集之地,分別在三個地區居住,相距不遠。又因形成三個大廳房,故稱為三塊寮。戰後村名皆改為兩個字,又因為三族性融和一體,合作無間,並請示神明批示認同后,定名為“三和”。
田洋:在日據時代位於頂森庄、下森庄、大坪侖庄、甲瑤庄之間,當時已開墾為廣大肥沃的田野。後來甲瑤庄和大坪侖相繼廢庄,庄民移居周圍各庄落腳。以前的頂森庄就是現在頂田洋。下森庄就是現在下田洋,以中新路為界線。
有才:以前稱為溪寮或有才寮或目圳寮。據說以前在林茱寮居住的曾目圳,在廢庄后首先搬到有才寮定居,所以在形成部落以後,稱為目圳寮。曾目圳有兩個兒子有溪、有才,故有人稱該庄為有才寮或溪寮,戰後改稱為有才村。
北興:又稱頂頭寮或北寮。祖先由東勢鄉月眉庄移居同安農場,再移居到新虎尾溪溪南護岸邊之溪埔聚集定居。戰後改為“北興”。是有材村轄區內北邊的一部聚落,故又稱為北寮。
大廍:是清朝時埔姜侖“得福館”製造蔗糖規模最大的糖廍(bù ㄅㄨˋ)(糖廠)所在地。因製糖人員聚集,然後形成部落,所以稱“大廍”。行政簡化“大部”,是中民村的範圍。
龍岩:因村莊北側有一大沙侖,名叫大坪侖,蜿蜒數公里,有如傳說中的大龍,因而得名。1935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社長藤山雷太把大坪侖改名為“卧龍山”,並立石碑於大坪侖頂。現今石碑放在虎尾糖廠同心公園西南。
太湖:原名後壁湖。先民從大陸福建移居來台。起初定居大坪甲瑤仔,然後搬移至後壁湖結居,當時僅有十多戶,為小部落,以農為生。四周有七座沙侖,稱為七星侖,前面有一片湖泊,後有一座沙侖叫做後壁侖,因此庄名叫做“後壁湖”。1930年,日本人建設龍岩糖廠時,將後壁湖改為“新湖”。1951年行政區域調整,又將庄名改為“太湖”。為埔姜村太湖路。
湖頭厝:最早來此定居者,大都環湖而居,既可灌溉農地,又可蓄養魚群,且大多居於湖泊的北側,乃稱為“湖頭厝”。庄內有三座湖泊,由東而西依序是頭前湖、後壁湖和湖仔。全庄被這些湖泊區隔為三個區域,最東側稱為舊庄,位於頭前湖和後壁湖間,以許姓為主,原居於麥寮外湖寮,戊戌年(明治31年,1898年)水患房舍被沖毀才移居來此;後壁湖南側為中庄仔,以陳姓為主,來自麥寮火燒寮;最西側稱為湖仔,為多姓村。早期由於境內湖泊多,養鴨業興盛,后因水源污染而漸趨式微。以養豬及作物種植為主。
新湖村:因取境內“新厝仔”和“湖頭厝”兩個部落的首字,因而稱為“新湖村”。
新厝仔:居民原住在台西鄉泉州厝,移居來此,因此稱為“新厝仔”。

民俗


大廍花鼓陣:“花鼓陣”(又名花鼓弄或翻鼓陣)大廍花鼓陣是是台灣花鼓陣的發祥地,花鼓原本是傳統宗教陣頭的一種,農閑助興“逗鬧熱”(註:逗鬧熱為閩南語發音;意為湊熱鬧)的表演。早年農業時代許多村莊都有花鼓陣,大廍花鼓隊創始於1961年代的褒忠花鼓陣,但在地方人士的推動下,再度受到重視,並一度躋身全國文藝季壓軸戲碼,成為地方當紅的民俗文化瑰寶,大廍村的村民便稱自己的村子為大廍花鼓村,可見大廍村民對於花鼓陣的熱愛程度,今已成廟會藝陣

特產


水稻、西瓜、玉米、花生、蒜頭

名人


蘇進強 鄧麗君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