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子

一種極其酥脆的油炸食品

撒子(And the son)是一種極其酥脆的油炸食品。口味香脆可口,可作為休閑零食或者正餐。“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徠“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

做法


做法一

用料徠
食材用量
麵粉500克,雞蛋2個,10克水,220克油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麵粉放到一個盆子里,加入食鹽,敲入雞蛋,先用筷子攪拌均勻,然後慢慢的加水,邊加水邊攪拌,攪成面絮之後下手和成麵糰,面和好之後醒上30分鐘。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麵糰醒好之後再揉一下,擀成長方形的麵餅,不用太薄,1.5厘米左右,然後用刀切成條,並分別搓成長條。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準備一個盆子,盆子里倒上一些油,然後把麵條旋轉著盤起來,和陀螺似的,然後再倒上些油,油要能沒過麵條,讓麵條再油里醒上8個小時,能使麵糰的延展性更好。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醒好的麵條邊抻長邊纏到手上,和纏線團一樣的,然後套到兩根筷子上,把它抻細,鍋中倒入寬油,油溫五成熱下入麵條,等麵條炸至定型之後再慢慢抽掉筷子,炸至一面金黃之後翻面,經過反覆翻面,炸至金黃酥脆即可出鍋,這樣我們的饊子就做好了。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美味的饊子成品圖

概念出處


亦稱“撒子角”。即桚子。一種刑具。用繩子穿著五條小木棍,施刑時套在指上收緊。宋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十一出:“公吏人排列兩邊,不由我心驚膽戰。怎推這鐵鎖沉枷,麻槌撒子。”《水滸傳》第十二回:“殺威棒,獄卒斷時腰痛;撒子角,囚人見了心驚。”

方言


重慶方言,是“什麼”的意思。

油炸撒子


來源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寒具稱謂,始見於《周禮。籩人》:“朝事之籩,其實黃、白、黑”,鄭司農註:“朝事,謂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口實奕之籩。”寒具是以麥、稻、黍等原料,經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后泛指制熟后冷食的乾糧。寒具作為周朝祭祀品,證明寒食節的起源,與神靈祭祀有著密切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煙時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類的面制油炸食品。
南北朝時的“寒具”為細環餅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細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麵,”油炸至金黃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類似於今天的甜點心。史料記載,五代金陵“寒具”製作技藝精湛,“嚼著驚動十里人”。蘇軾在《寒具》詩中,對此大加讚賞:“縴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農於酒,壓扁佳人纏臂金。”
發展到現代,寒具面制油炸食品,如食品撒子、麻花等,仍然是我國人民非常喜愛的食品。
如金絲套環般黃金燦燦的饊子,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如金條纏繞,九曲十彎,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愛不已。

製作方法

首先兌清水和花椒煮開,撈去花椒,留花椒水待用:再取七五粉,按一定比例加清油、花椒水、和好,反覆搋揉,切成十小塊,分別揉成麵糰備用;鍋中放油,燒至八成熱,取麵糰一塊,壓成圓餅,從中捅一洞,先拉長,搓成筷子粗細的圓長條,盤數層拉細,將長筷子穿入掛好撐開,一端入油稍炸,起小泡后提出;將另一端如法炸制。再將中段入油,手持筷子來回擺動,稍炸,再全部入油,把兩根筷子錯開合起來,抽出筷子,用筷子攏住,使其不分開。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擺置大圓盤中,圍擺成高高的多層圓柱形,形狀美面、渾厚、生動。(我們那裡做的時候好像不用花椒,都是做咸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