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鎮

江西省新余市轄鎮

分宜鎮古稱安仁鎮,舊稱鈐陽鎮,位於分宜縣中部,東鄰鈐東辦事處,西接宜春市彬江鎮,南濱袁河,北毗分宜縣鳳陽鄉、湖澤鎮,地域總面積156平方千米,總人口95634人(2017)。

分宜鎮是分宜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境內浙贛鐵路、分文鐵路、清宜公路、滬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分安公路橫穿東西。四季呈亞熱帶濕潤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曾於此任教諭時完成世界科學巨著《天工開物》,大明內閣首輔嚴嵩的故里界橋村是“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歷史沿革


分宜鎮建於北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宋屬袁州。元初隸湖南行省,后隸江西省袁州路。明清兩朝屬袁州府。民國初廢府留縣,分宜屬廬陵道;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廢道尹,分宜直屬江西省政府;民國21年改屬江西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改屬第二行政區。1947年7月15日,解放分宜,成立分宜縣人民政府,屬袁州專區。1952年袁州與南昌兩專區合併,稱南昌專區,分宜屬南昌專區。1983年7月,新余復市,分宜劃歸新余市管轄。

地理環境


分宜鎮
分宜鎮
分宜鎮屬低山丘陵地形,地勢南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最高峰為大崗山,海拔1091.8米,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8.5度,年平均降雨量1643.6毫米,全年無霜期310天。

行政區劃


分宜鎮
分宜鎮
分宜鎮地處縣城中心,管轄11個社區居委會,10個行政村,132個自然村,農業人口3.3萬人(2020)。全鎮耕地面積26418畝,其中水田面積22081畝,旱地面積4437畝,林地面積8.03萬畝。

獲得榮譽


並連續受到市級以上表彰達34次之多,先後被中共江西省委授予“全省先進鄉鎮黨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軍區授予“擁軍優屬先進單位”,被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紀委授予“先進基層黨校”。
2019年9月11日,分宜鎮入選“2018中國中部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經濟


綜述

2015年,分宜鎮完成財政總收入3.8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278億,同比增長13.9%;農民人均純收入12346元,同比增長12%。 

第一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分宜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較大成就,經濟得到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成為了全縣的經濟重鎮。財政收入達到3000萬元,成為全縣第一個財政收入突破千萬元的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60元,人民生活進入小康富裕型。
分宜鎮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4億元,同比增長4%。糧食總產13517噸,同比增長6.2%。農業發展步伐得到進一步加快。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引進和推廣金優系列、博優系列、汕優系列等優質高產水稻品種27個,種植面積34211畝,占種植水稻總面積的95.3%。引導菜農推廣種植優質蔬菜種子2850公斤,蔬菜大棚200個,進一步優化了糧食、蔬菜結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較大改善。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817萬元,整理耕地12936.6畝,凈增耕地1364.55畝,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9.5%。鎮村共投入158.2萬元,新修山塘17座,除險加固病險水庫、山塘17座,加固水陂23座,清淤67.7千米,完成土方27萬方,有力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
分宜鎮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深入推進,十大基地規模持續擴大,產值提高迅速。介橋水產養殖基地網箱養魚達到13313箱,總產1910噸,超過全鎮其他水產品總量的18.5%。薴麻產業獲縣委縣政府“薴麻產業化建設優勝先進單位”。

第二產業

全鎮各項工作繼續全面推進,保持了好的發展勢頭,得到了上級、外界的一致好評,先後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全國‘兩基’工作先進集體”、“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評為“江西魅力鄉鎮二十強”、“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百強鄉鎮”、“江西十佳環境優美鄉鎮”、“江西省省級生態鄉鎮”、“省檔案工作規範化管理二級單位”;連續四年被評為市、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連續三年被評為市、縣“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同時還有一批鎮、村(場)、社區幹部多次獲中央、省、市、縣表彰與獎勵。
一是財稅經濟增長快。五年累計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1.23億元、財政總收入7.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97億元,分別是“十五”的2.1倍、9.7倍、9.2倍。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呈兩位數高速增長態勢,國民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2.9%、70.8%、70.64%和12%。37家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猛,逐漸形成了機械鍛造、金屬冶鍊、電子加工、礦產採掘、地產建築五大板塊,其中19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0.13億元,年均增長70.84%。

企業分佈

分宜全鎮共有各類鄉鎮企業3393家,規劃鄉鎮企業開發區4個,涉及建築建材、採礦冶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陶瓷、輕紡、食品加工、電子、商業、飲食服務業等。主要工業產品有水泥、機磚、鋼門窗、鐵、金、煤、鑄鋼、氧化鈷、白雲石、石英粉、輕質碳酸鈣、幕牆玻璃、摩擦材料系列產品等,產品遠銷省內外。城鎮建築公司、二建公司、石油液化公司、鈐陽礦業有限公司四家重點企業每年上交稅金達400多萬元。2000年鎮建公司與阿根廷華僑共同投資興建了盤金大市場,成為贛西最大的建築建材交易市場。分宜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優化產業結構,開發果園5000多畝,形成了以果業開發、無公害蔬菜、水產養殖等為主要產業的特色農業。全鎮大棚蔬菜面積達1000多畝,是全縣最大的無公害蔬菜基地。新開發的石門寨森林公園成為廣大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社會


先後投入專項資金12059.96萬元,著重解決了一批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衛生、醫療、低保等民生服務工作。重新調整了社區布局,整合了教育資源,推行了農村婦女預防宮頸癌專項免費檢查,完成了江鋰科技、中儲糧、分宜六中、縣城北環路、清宜公路等一批重點工程的征地搬遷任務。
招商引資工作有新進展。相繼引進了上海貴稀金屬公司、福建中億選礦公司、江西銳志有限公司等19家實力雄厚、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五年引資達16.9億元,其中實際引進內資15.03億元,利用外資1658.5萬美元,分別是“十五”的4.4倍和2.2倍;二是計劃生育工作有新成效。
人口計生率年均穩定在94.28%、出生率8.18‰以內、自然增長率為4.32‰、綜合節育率達92.2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4.48:100;三是農業農村工作有新面貌。糧食總產由2005年的1.2萬噸提高到2010年的1.54萬噸,打造了萬畝優質稻、萬頭生豬養殖和萬畝高產油茶等十大產業基地,培植了綠邦科技、景笙丹桂、台灣駿棗、鍾氏米業等四大綠色產業企業。完成“一大四小”造林工程1.2452萬畝,建設新農村示範點53個,推行了村村通、農村清潔衛生等工程,讓鄉村人住上了與城裡人一樣的房子,過上了與城裡人一樣的日子。
——“四穩”:一是社會治安穩定。健全了鎮、村(社區)、組三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路,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隱患5481起,調解成功率達97.5%。組建了社區巡邏隊伍,設立了179個治安流動崗位,夯實了維穩一線基礎;二是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推行了“三級”包礦責任制,加大了境內19家煤礦、非煤礦山的監管力度,避免了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三是黨建基礎穩固。投入專項資金1763萬元,改善了13個村(場)、11個社區的辦公場所。以“黨員定諾、組織定星”活動載體、以“千名幹部下基層,排憂解難促和諧”為活動平台,紮實推進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創先爭優活動,放大了“紅旗工程”、“和諧一家親”等傳統黨建品牌效應;四是服務效能穩步提升。大力開展“機關效能年”活動,推行推廣“一站式”服務模式,公開辦事制度,規範辦事程序,簡化辦事手續,履行服務承諾,進一步方便了居民群眾,樹立了務實形象。

文化


人文歷史

分宜鎮
分宜鎮
分宜鎮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科舉時代,先後考取進士78名,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明朝太常侍卿黃子澄、禮部尚書鄧仲夏、明朝在位十八年的內閣首輔嚴嵩都是分宜人。宋應星在分宜任教渝時寫下了中國第一部科學巨著《天工開物》。就現代而言,自恢復高考以來,分宜鎮共向全國大專院校輸送約9600名學生(其中少年科技大學15名),1982年江西省文科狀元、1999年江西省理科狀元、2001年新余市文理科狀元都出在分宜;文藝創作層出不窮,2000年,幼兒舞蹈《小小男子漢》獲全國“蒲公英”大賽兩項金獎。

風土人情

分宜縣分宜鎮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分宜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