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村
雲南省大理漾濞彝族自治縣漾江鎮下轄村
位於朝陽區東北部。東南與楊樹崗相鄰,北抵溫榆河,西與小店毗連。明時稱金盞淀。該行政村隸屬漾濞彝族自治縣漾江鎮,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25公里。轄山客店、桃樹坪、金盞等14個自然村。現有農戶384戶,有鄉村人口1599人,其中農業人口1599人,勞動力84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80人。全村國土面積34.7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68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蠶豆、小麥、白豆、核桃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459畝,人均耕地0.91畝,林地45680.77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畜牧、林業為主。
《日下舊聞考》引《方輿紀要》謂:金盞淀“廣袤三頃,水上有花如金盞,故名”。“花如金盞”是形容花的開頭如金色的酒杯。以花稱淀,后又以淀稱村。金盞花是一種草本植物,顏色乳黃成橘紅,可入葯,有利尿、發汗、通經、興奮的作用。
金盞村處於溫榆河舊河灣南側,地勢低洼,土壤為潮褐土。分、東、西兩個村委會。舊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北方的神祇,屬黑,水者黑也。金盞村地處河畔,歷史上多有水患,故立真武廟,以祈平安。五十年代真武廟廢圮。廟內有一株三百年以上的古柏,因樹身的中部長著一個酷似舊日中年婦女髮髻的樹瘤,人稱“媽媽樹”。其西的小店村亦有一株古柏,樹齡亦在三百年以上,人稱“乾爹樹”。二對相隔里許,當地人合稱“兩口子樹”。
金盞村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59畝(其中:田695畝,地764畝),人均耕地0.91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45680.7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99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160畝,其中養殖面積2畝;草地860畝;荒山荒地1165畝,其他面積1730畝。
金盞村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全村有66戶通自來水,有38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27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7戶。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輛,摩托車2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9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9戶;建有小水窖1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9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8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金盞村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核桃,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核桃、烤煙、林業及核桃深加工產業。擁有企業2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1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滯后,發展不平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結構單一化,使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不能得到提高,農業生產缺乏科技含量,有待加強村民農業科技,提高村民素質。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根據本村的情況,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提倡發展一村一品,主要以種植業(如:水稻、玉米、苦蕎等農經作物),同時發展養殖業,重點以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為主以及發展新興產業,帶動農民增收,不斷發展小康社會進程。
金盞村
該村現有農戶384戶,共鄉村人口1599人,其中男性820人,女性779人。其中農業人口1599人,勞動力849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人口總數的0.06%。
金盞村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19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9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該村建有小學2所,校舍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距離鎮中學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0人,其中小學生75人,中學生55人。
金盞村
金盞村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35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5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4萬元,有固定資產14.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1人,少數民族黨員29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組成,下設14個自然村。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