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多山
自然風景區
龍多山山勢挺拔峻秀,峰巒起伏,逶迤飛騰,宛若龍蟠,故名龍多山。龍多山歷來為佛教道教名山及川中風景遊覽地,2009年龍多山已被列入“重慶市10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
龍多山
龍多山
龍多山位於合川區龍鳳鎮與潼南區龍形鎮的接壤處,距合川區主城55千米,距潼南區城區30千米,主峰在合川,海拔619米,相對高度242米,潼南境內最高點海拔達583米,為潼南地勢最高處。
龍多山是古代巴國、蜀國的爭奪地和分界線。山下有舊赤水縣遺址,山上有佛、道兩教廟宇,人文古迹眾多。相傳西晉永嘉三年(309年),有廣漢仙人馮蓋羅在山上煉丹,一日全家17人飛升仙去,從此龍多山聞名於世。唐后武則天稱帝時曾“欽敕”山僧在山上建放生池。
龍多山景點可分歷史遺址傳說和自然風光兩類。
龍多山鷲鷹石
自然風光景點有:鷲台獻瑞、飛仙流泉、怪石銜松、晴岩繞翠、黃龍吐霧、赤城舊跡、橫江白練、群峰堆翠等,此即龍多山八景。
龍多山最精華最珍貴的是千餘年以來所留下的古石刻藝術。最早的作品為東晉,多數為唐宋,明清亦有遺存。
龍多山摩崖造像現存76龕,造像1742座(含千佛龕),因風化和人為破壞,多數殘損不全。唐代鑿造的“十佛龕”和“彌勒佛龕”為珍貴品。
龍多山
1980年,龍多山石刻被合川縣革命委員會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多山上的石刻碑記主要集中於東崖一帶,時人稱之為“碑林”,有清代《蓬溪縣誌》(存《龍多山金石》二十首)等,並民國《合川縣誌》“金石”收有唐代7處、宋代72處、明代3處外,現就未收入的補志如下:
⒈《知縣程公政事記》,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赤水縣人李思題,歌頌程知縣推行王安石變法德政。
⒉《龍多山題記》,明代劉世奎題,現存55字。
⒊《登龍多山詩》,明嘉靖十三年,劉世奎作。
⒋《龍多山八景》,清初僧福泰作。
⒌《永鎮門》題額,清嘉慶三年。
⒍《永鎮門碑記》,清嘉慶三年。
⒎《重修靈佛岩廟宇碑記》,民國33年。
⒏《訪龍多山飛仙遺跡》,宋紹興年間作(詩存清代《蓬溪縣誌》)。
龍多山風景 圖集(2)
⒈靈山寺始建於晉,原名馮仙祠,今僅存寺基。
⒉鷲台寺龍多山的主廟,原名集聖院,唐初永嘉禪師創建,1962年拆毀,存殘柱碑碣。
⒊武丑宮古至道觀,始建於初唐,清乾隆年間改建后名牛王殿,民國時培修,改名武丑宮。今殿宇已作農民住宅。
龍多山
⒌孫公祠在靈山寺側,宋政和三年建,祀唐職方郎中、《龍多山錄》的作者孫樵,只存基。
⒍佛惠寺、靈佛廟、龍鳳寺均只存基。
⒎龍多山城寨石頭建築,周長約3千米,有永鎮門(東門)、瑞映門(南門)、太平門(西門)、迎恩門(北門),城垣多依懸崖為屏障,因防農民軍而建。從清嘉慶三年至民國中期,清政府對農民軍的清剿和農民軍的反清剿戰爭,使城寨被毀,現只有城門洞尚存。
后陸續新建有龍佛寺、玉皇殿、真武殿等數座廟宇。
龍多山廟會
在這幾日里,龍多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廟場周圍商販雲集,各種小吃遍布街中,諸種土產夾雜其間。耍猴的,舞刀槍玩棍棒的,打蓮花落唱道情的……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還有孩子手裡的小喇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地外也聽得到。
龍多山
龍多山“三月三”既是廟會也是集場,順延登山之路處處是貨攤,吃、穿、用、耍,琳琅滿目,五彩繽紛。
隨著歲月的流逝,龍多山已成為人們祭祀、朝拜以及交流信息、結交朋友的場所。它伴隨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動而產生,是以廟觀為活動空間,形成一種集宗教、娛樂、貿易為一體的群眾性集會活動,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生活。
龍多山健身步道
據龍鳳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條旅遊健身步道長約1千米、寬3.3米,上下落差約500米,共有1260級,總投資500萬元。
除健身步道外,還建有一個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停車場、3個觀景平台,2015年1月建成投入使用。
旅遊健身步道建成后,不僅給場鎮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健身設施,而且為外來遊客登山領略龍多山雄奇險峻的山水風光提供了便利。
公交
無直達的公交車,需要轉乘長途汽車,建議租車或者自駕前往。
從重慶坐到合川的大巴,到了合川再在客運中心坐車到龍鳳鎮,再從龍鳳坐摩托上山,可以在龍佛寺下車(龍多山頂,摩托車10元)。
自駕
重慶市-嘉陵江大橋-建新南路-建新北路-紅錦大道-新南路-余松路-內環高速公路-蘭海高速公路-S304-棗沿線-沿華路--沿興路-G212-合隆濱江路-興隆街-合燕路-X365-幸福街-燕窩交通街-X356-聚龍街-騰龍街-龍多山。
從重慶北坐到合川的大巴,到了合川再在客運中心坐到龍鳳鎮的班車,然後從龍鳳場鎮坐摩托上山,可以在龍佛寺下車(龍多山頂,摩托車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