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門

豫劇六大旦角流派之一

陳門創始人陳素真,1994年03月23日,口述《陳門弟子談》,該文發表刊登在北京《戲劇電影報》1994年第19期。老開封梆子藝術界曾有將門、許門等藝術分稱,陳素真延續了老開封藝術分稱理念,將自創的藝術定為(陳門)。後人尊稱為(陳門)或(陳派)。

陳素真(1918.4.30—1994.3.29)農曆是3月20日出生。女,原名王若瑜,漢族,祖籍陝西富平,生於河南開封,定居於天津。豫劇旦角,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表演大師,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藝術“,被稱為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豫劇皇后、豫劇大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介紹


因為陳素真的藝術要靠門下弟子們傳承和發展,陳素真創造,門生來傳承,在傳承過程中會有發展,後來發展的藝術元素有門下弟子們的創造和功勞,因此,“陳”指的是陳素真,“門”指的是陳素真的門下弟子們,故稱陳門藝術。
比如《黃金嬋》《三拂袖》陳素真沒有留下影響資料,我們只能看她的門下弟子們的演出,那麼她們演的、唱的有陳素真的藝術元素,但也會有她們自身的藝術元素,所以這樣就可以非常合理的稱陳門藝術。

藝術特點


陳門傳人——趙吟秋
陳門傳人——趙吟秋
她的唱腔雅緻、俏麗、清新,有意蘊、耐品味,古樸典雅,含蓄俏麗等。
表演:剛柔相濟、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飄,(長綢舞)、(水袖功)、(雙劍舞)、(辮子功)、(羽舞)、(花鐮舞)、(單劍舞)、(獨舞、群舞)、(扇子功)和(穿衣功)等美妙絕倫。
豫劇中的唱法、念法、做功、打功、舞技、化妝、水袖、扇子、辮子、台步、閃身等等,很多都是陳素真的獨創。她創造出來的一些東西,早在抗戰時就普及了豫劇界。
陳素真說,到了八十年代,有的新名家認為我的水袖是梅蘭芳、程硯秋教的,我想說的是,解放前我見過誰呀!想讓這些後起之秀相信我,真難啊!不過,不管咋說,只要能把這些東西傳下去,咋桌都中。
傳統的水袖有:勾袖、抖袖、撐袖、打袖、撥袖、擲袖、沖袖、揮袖、拂袖、拋袖、揚袖、盪袖、甩袖、背袖、擺袖、撣袖、疊袖、搭袖、繞袖、撩袖、折袖、挑袖、翻袖等。
陳素真獨創的水袖有:飄袖、抓袖、轉袖、托袖、揉袖、旋袖及團花袖、煙雲袖、扇花袖、波浪袖、飛天袖、鴛鴦袖等多類袖花。
陳素真主演的劇目,至今被陳門弟子們和陳門愛好者們保留演出,廣為傳唱。
清朝遺老鄒少和在《豫劇考略》中稱讚:“豫劇向無坤伶,近十年來始有之。就中陳素真者,為坤伶之翹楚。珠喉玉貌,舉止嫻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時以豫劇中之梅蘭芳視之。
“陳素真大師的藝術座右銘是“藝不驚人死不休”。
陳素真以幹練簡潔、端莊大方的表演風格、質樸娟秀的聲腔,征服了觀眾與戲劇評論家。她心思細膩,擅長刻劃劇人物性格並做適當的表達,唱作並茂而不過度誇張,又積極向其它劇種看齊,為豫劇表演截長補短,開啟「陳門」的表演風範,所以豫劇界推崇她為「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

陳門劇目


傳統劇目
《日月圖》飾-胡鳳英(正旦)《大戰北國》飾-楊排風(刀馬旦)
《敬德說媒》飾-姚荷丹(旦角)《燕王掃北》又名《吵宮》飾-燕月娘(刀馬旦)
《乾坤鏡》又名《乾坤福壽鏡》飾-胡青萍(青衣)《狀元媒》又名《八賢王說媒》飾-柴郡主
《金盆記》又名《大戰十一國》飾-鍾無艷(武旦)《打崔合》飾-崔合(生行)
《瑃戰琦》又名《虎丘山》飾-徐桂蓮(武旦)《長坂坡》又名《單騎救主》飾-糜夫人
《打灶君》飾-田二愣(二花臉)《鳳儀亭》又名《梳妝擲戟》《戲貂蟬》飾-貂蟬
《蝴蝶杯》又名《游龜山》飾-胡鳳蓮《金光陣》又名《蘆花河》飾-薛丁山(武生)
《對松關》又名《秦英征西》飾-洪月娥(刀馬旦)《羅煥跪樓》飾-薑桂枝(老旦)
《九頭案》飾-柳氏(旦角)《紅娘子》飾-紅娘子(刀馬旦)
《雙盡忠》又名《李剛打朝》飾-李剛(二花臉)《佛手橘》飾-邱小義、周鳳英、楊岩宇(武丑、武生)
《代父征》又名《木蘭從軍》飾-花木蘭(刀馬旦)《善寶莊》又名《曹庄殺妻》飾-曹庄、焦氏(武生、潑旦)
《玉虎墜》又名《殺王騰》飾-王娟娟(閨門旦)《十面埋伏》原名《困烏江》又名《霸王別姬》飾-虞姬
《貞義緣》飾-劉玉環(旦角)《鬧山灣》飾-狄方(丑角)
《虹橋關》又名《洪月娥背刀》飾-洪月娥(刀馬旦)《花打朝》飾-程咬金、王月英(二花臉、潑辣旦)
《蜜蜂記》飾-廖鳳英(旦角)《合鳳裙》飾-梁蘭英(旦角)
《斬銀聾》飾-肖鳳兒(旦角)《七聖歸天》又名《收張英》飾-蘇雲庄(刀馬旦)
《黃桂香哭墓》飾-黃桂香(青衣)《孫吉祥弔孝》飾-曾雲(潑辣旦)
《雙鎖山》又名《劈牌招親》飾-劉金定(刀馬旦)《烈火旗》又名《狄青征西》飾-雙燕公主(刀馬旦)
《楚國記》連本(包括《前楚國》《后楚國》)飾-吳香女等《白蛇傳》連本(包括《雙蛇斗》《團圓升仙》)飾-白素貞
《封神榜》連本(包括《反五關》《頭冀州》等)飾-妲己《紅鬃烈馬》連本(包括《三擊掌》《武家坡》)飾-王寶釧
《穆桂英》連本(包括《天門陣》《戰洪州》等)飾-穆桂英《樊梨花》包括《馬前血》《三上關》《龍虎川》飾-樊梨花
《俠義豪》又名《五張弓》飾-蕭桂英(武旦)《秦香蓮》又名《鍘美案》《抱琵琶》飾-秦香蓮(青衣)
《香囊記》又名《抬花轎》飾-定雲、鳳蓮(閨門旦、花旦)《老征東》又名《穆桂英掛帥》飾-穆桂英(刀馬旦)
《白蓮花》又名《白蓮花臨凡》飾-白蓮花《沉香扇》飾-蔡蘭英(閨門旦)
《火焰駒》又名《賣水記》《大祭樁》飾-黃桂英(閨門旦)《南北合》又名《雁門關》飾-碧蓮公主(青衣、刀馬旦)
《紫金鐲》又名《四進士》飾-楊素貞(旦角)《牡丹亭》又名《陰陽扇》《拉死驢》飾-翠屏、志方等
《桃花庵》又名《齒痕記》飾-竇氏(青衣)《奇雙會》又名《販馬記》飾-李桂枝(青衣)
《反長安》飾-楊玉環(青衣)《春秋配》飾-姜秋蓮(閨門旦)
《趕花船》又名《鴛鴦誤》飾-孝蓮(旦角)《雙官誥》又名《機房訓》《三娘教子》飾王春娥(青衣)
《棋盤山》又名《竇仙童招親》飾-竇仙童(刀馬旦)《梵王宮》又名《洛陽橋》飾-耶律含嫣(花旦)
《玉蘭鐲》又名《梅花驢》飾-牧詩《天河配》又名《耕織圖》《牛郎織女》飾-織女
《打金枝》又名《大拜壽》飾-李君蕊(青衣)《三上轎》又名《烈婦殉夫》飾-崔金定(青衣)
《如意劍》飾-玲瓏(多行當)《西廂記》飾-紅娘、崔鶯鶯(花旦、閨門旦)
《雙嬌奇緣》又名《法門寺》飾-宋巧嬌(青衣)《黃金嬋》又名《姚剛征南》飾-黃金嬋(刀馬旦)
以下是劇作家樊粹庭先生、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原創、移植改編、並首演的劇目。
原創——移植
《凌雲志》飾演-劉桂芳(閨門旦)《伉儷箭》飾演-黃儷影(武旦)
《義烈風》又名《義烈女》飾-童玉珊(閨門旦)《霄壤恨》又名《邵巧雲》飾-邵巧雲(青衣)
《滌恥血》又名《大宋英烈》飾-劉芳(刀馬旦)《女貞花》又名《麻風女傳奇》飾-邱麗玉(青衣)
《為國紓難》飾-虎夫人《麗西施》飾-西施(閨門旦),(由話劇轉豫劇)
《田螺姑娘》飾-田螺姑娘《嫦娥奔月》飾-嫦娥
《天地配》又名《織黃陵》《天仙配》飾-七仙女(青衣)《宇宙鋒》又名《一口劍》《六義圖》飾-趙艷容(青衣)
《好妻子》飾-洪氏《殲毒記》飾-烈女
《柳綠雲》飾-柳綠雲等(多行當)《三回頭》飾-呂蓉兒(青衣)
《櫃中緣》飾-於翠蓮(花旦)《梁祝記》又名《柳蔭記》《雙蝴蝶》飾-祝英台
《孟香屏》飾-孟香屏《拾玉鐲》飾-孫玉嬌(花旦)
《送肥記》飾-趙大娘(現代戲)《沙家浜》飾-阿慶嫂(現代戲)
《巾幗俠》飾-羅劍琴(武旦)《瑤琴女》飾-瑤琴女
《鴻鸞禧》又名《棒打薄情郎》飾-金玉奴(青衣)《游龍戲鳳》又名《梅龍鎮》飾-李鳳姐(花旦)
《金囍記》又名《女巡按》飾-王曼真《天國盛會》飾-嫦娥(舞旦)
《玉簪記》又名《必正與妙常》飾-陳妙常《花媚娘》飾-花媚娘
《冥夢淚》飾-李婉婷(閨門旦、武旦)《寶劍記》又名《林沖夜奔》飾-林沖(武生)
《獅子樓》又名《武大郎之死》飾-武松(武生)《翠屏山》飾-潘巧雲(花旦)
《龍鳳令》飾-婦好(帥旦)《新侶仇》又名《鬧嚴府》《盤夫索夫》飾-嚴蘭貞
《瀟湘夜雨》又名《臨江驛》飾-張翠鸞《英傑烈》又名《鐵弓緣》飾-陳秀英(武旦)
《三拂袖》飾-蔣琴馨(刀馬旦、武生等)《克敵榮歸》飾-華慧娟、黃克敵(青衣、武生)
以 上資料主要根據陳大師的回憶錄《情系舞台》的上部整理。
另外陳素真在多種戲劇雜誌、報紙等刊物發表了多篇文章。

陳門弟子


陳門創始人

王若瑜,乳名:佩玉,藝名:陳素真。

陳門第二代傳人

陳素真的弟子頗多,陳素真規定凡是比自己小15歲的,拜她為師的一律以姐妹想稱。如1943年豫劇六大名旦崔派創始人崔蘭田在洛陽拜陳素真為師,由於自成風格獨立稱派了,也是陳門的弟子。
陳門傳人有:李金花(李鏡花)、陳素花、田岫玲、侯秀真、郭清芳、吳碧波關靈鳳、宋麗珍、李靜波、馬清波、鄭秋波、張雪波、王喜雲、袁秀榮、周秀梅(周凌波)、徐素波(徐秀英)、劉琪(京劇)、徐月嬌、張巧雲、宋慧玲、董玉蘭、李曉鳳、牛淑賢、趙吟秋等等。
陳門學生:李景萼、王麗雲、王曼影、郭美金、王景雲、華翰磊、李志貞、張桂花、郜玉玲、韓文蘭、趙瑩欣、張素玉、王曉霞、劉荷珍、陳燕虹、閆淑芳、李佩蘭、武惠敏、董秀香、謝春雲、李素芹等等。
陳素真指導過的有:新鳳霞評劇)、王秀玲曲劇)、孫毓敏劉長瑜(京劇)、張梅貞、王敬先、張三旺、陳春霞、胡小鳳王清芬曾廣蘭、張寶英、趙貞玉、虎美玲、王紅麗、苗文華、郭英麗、郭惠蘭、巴秋燕、常小玉等等。

陳門第三代傳人

陳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們
陳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們
再傳弟子有:樊雅鳴、索海燕、蘇良玉、馬剛良、王香萍、紀小瑞、田敏、苗麗娜、朱立新、李秋霞、楊春花、楊永山、王前、葛學陽、吳素真、趙惠芹、景帥媛、汪俊麗、董愛春、戴超凡、張磊磊、趙兵偉、苗青、徐俊霞、劉苗苗、陳春霞、姚榮、李俊玲、霍梅英、關小鳳(張秀黨)、李延梅、李煥娜、呂維英、李艷梅、趙晶蕊、朱立新、蘇良玉、李燦、張俊英、徐福先、許曉玲、李紅玲、李宇秋、陳迎輝等等。

陳門第四代傳人

王秀芬、韓紅、陳三花、蔡煥萍、楊惠芳、王愛芳等等。

解答


1930年春末夏初,陳素真演《反長安》,扮演楊貴妃,因唱腔變調,觀眾喊倒好,被轟下舞台。開封演戲失敗,1930年10月7日,陳素真到杞縣農村搭台演戲。為了練好腔,她每天早晨堅持喊腔,經過一年多的苦練,她的小細腔,練成了金鐘玉磐般洪亮、悅耳、耐唱的好腔。她不滿足老唱腔的老唱法,結合演出《三上轎》,苦練到痴迷的地步,走著唱、去廁所唱,甚至夢裡也哼哼,終於創出一句一個彩,整場戲滿堂彩的新唱腔。《三上轎》的新唱腔,到處被戲迷傳唱,傳遍了開封和豫東。有的地方兩天就請她重唱一次,這是那時破天荒的事。創新唱腔救活了《三上轎》,陳素真亦成為了紅極一時的大主演。她同時又對豫劇旦行的化裝,諸如貼鬢、畫眉、畫眼及運用胭脂、粉、口紅、干油、眉筆等,都進行了改革創新。陳素真在杞縣4年,后應同樂舞台單經理之邀,1934年9月24日又回到開封。首演《反長安》,因唱法新奇,化裝新穎,而一鳴驚人。接著上演旦角門的《樊梨花征西》、《穆桂英征東》、《姚剛征西》、《燕王北征》及《雙陽公主》、《對松關》(《秦英征西》)、《大祭樁》等戲,連演一個月沒重戲,海報上只要有陳素真三個字,總是爆滿。同年陰曆十月間,她回到開封僅兩個月,就被觀眾讚譽為“河南的梅蘭芳”。同年陳素真結識了豫劇改革家樊粹庭。樊當時任河南省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广部主任。他接管經營同樂舞台後,將30年代的舊式舞台設計改建成現代化的舞台,並將同樂舞台改名為豫聲劇院。同時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劇院、戲裝、制度、演員的精神面貌都發生根本變化。同樂舞台時的觀眾,大多為勞動民眾,而豫聲劇院里的池座里坐的全是衣冠楚楚的上層人士,每天晚上都有官員來看陳素真的戲。一天相國寺從西角門起忽然黃沙鋪地,警衛森嚴,河南省主席劉峙帶著妻子兒女來盾陳素真主演的《凌雲志》。1935年初,陳素真創造獨特的水袖功。她又在樊粹庭的指導下,吸取京劇的藝術精華,在豫劇的唱、念、做、打、化裝、水袖、扇子、辮子、台步、身段、眼神、笑靨等方面,有許多獨創。

評價


1935年6月,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先生來開封,在人民會場演出《青霜劍》。陳素真看了這齣戲,學一個動作,她還專為程硯秋演出《義烈風》。程硯秋回北平后,給她寫一條幅,上句是:清萍白壁原無價;下句是:海馬雲龍自不群。落款是:素真女士指正,御霜程硯秋。1936年春,上海百代公司來開封為陳素真灌制10張唱片,其中《三上轎》4張,《宵壤恨》2張,《義烈風》1張,《柳綠雲》1張,《滌恥血》1張,《三上關》和《春秋配》共1張。這是豫劇首次灌制唱片,她因疲勞過度而嘶啞失聲。1936年5月,另一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來開封演戲,提出想看《滌恥血》,陳素真因嗓壞無法演出,回北平后,尚小雲將該劇情提綱改編成《綠衣女俠》演出,並與梅蘭芳各給陳素真寫一橫幅,裱好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