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
著名豫劇作家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劇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稱為“現代豫劇之父”。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分會副主席、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市委員會常委、西安市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等職務。
1929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文科碩士學位。因酷愛京劇,在校期間組建國劇(京劇)隊,自任隊長,並粉墨登場。
1934年創辦豫聲劇院,自任院長、編劇和導演,並與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共同改革豫劇的表演、音樂、服裝及化妝。
1935年開始編寫劇本,在20餘年中創作、改編劇本58部,他的多數劇作結構嚴謹、情節曲折、手法新穎,思想內容比較健康、進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人物關係
樊粹庭半身照
1929年河南大學畢業,並取得文科碩士學位后,應邀在河南民眾師範學院擔任戲劇課教師。翌年,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广部主任。
1934年,河南省教育廳接受樊關於“破除陳規,改良豫劇”的建議,在河南成立了豫聲劇院,並任命樊為院長。從此他專心致力於豫劇事業,廣納四方名演員,廢除各種陳規舊俗,制訂了新的舞台紀律,使劇團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他注意學習兄弟劇種的先進管理與創作經驗,當得知陝西易俗社從管理制度到劇本創作都名列全國前茅時,便親赴西安觀看演出,把《三回頭》《櫃中緣》等幾十個秦腔摺子戲移植成豫劇演出,轟動了整個開封。
1935年2月,農曆乙亥年:豫聲劇院開張。樊粹庭邀請了當時被譽為河南梅蘭芳的陳素真及劉朝福、張子林以及趙義庭、黃儒秀等一批演員,將原來的開封永樂戲院改建為豫聲劇院,於2月初正式開演。他借鑒了京劇、話劇的一些成功經驗,對劇場管理、戲班管理和劇目的演出排練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廢除了戲班中的一些陳規陋習,親自進行編志,致力於豫劇的改革,很快就使長期以來被視為粗俗藝術的豫劇有了不錯的口碑,特別是一些知識分子開始關注豫劇。為了進一步豐富豫劇的表演技巧,他請來了有真才實學的京劇票友賈蔭堂為劇院的演員教授武功,同時還不斷將一些有真才實學、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演員吸收到劇院中,很快使豫聲劇院彙集了一大批有影響的藝術家。
1938年,農曆戊寅年:豫聲劇院改名獅吼劇團
樊粹庭取“醒獅猛吼”之意,改豫聲劇院為獅吼劇團,以旅行演出方式宣傳抗戰,激發群眾愛國熱情,並吸收青年隨團學戲,劇團輾轉至西安,幾瀕停頓。
1942年,農曆壬午年:獅吼兒童劇團成立
合作夥伴——陳素真
為了提高豫劇演出質量,創出豫劇的風格特點,他花費了很大功夫,從1935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先後為陳素真量身打造出《柳綠雲》《凌雲志》《三拂袖》《滌恥血》《霄壤恨》《女貞花》等數十個以反封建、反邪惡、反漢奸為主題的大本戲。當時引起轟動的《滌恥血》,就是一折以父親要當漢奸、女兒堅決反對為劇情,宣傳愛國主義思想的好戲。京劇名家程硯秋在開封看了演出,激動得登門拜訪樊,一進屋就尊稱“老師”,並把劇本帶回北平。后因時局動亂,樊把豫聲劇院更名為獅吼旅行劇團(取“醒獅怒吼”意),被迫開始了流浪生活。開封淪陷后,獅吼旅行劇團停演,多數演職人員四散謀生。為了保住藝術骨幹隊伍,樊帶著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及黃儒秀等十個演員逃往南陽馬山口,住在一個破廟裡,召集舊部,繼續進行編戲、排戲和流動演出。這時的他,滿懷抗日激情,創作出《克敵榮歸》《好妻子》《巾幗俠》等以反映抗日戰爭為主題的愛國主義劇本。在日軍步步入侵,南陽也很難立足的情況下,他率領演職人員於1939年7月流落古城西安。到達西安的獅吼旅行劇團,依靠行當齊全、功底紮實的演員陣容,把握時代脈搏和內容進步健康的優秀劇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劇團的多方關照與支持,總算立住了腳,受到廣大群眾特別是豫籍群眾的擁護,但卻屢屢因為劇詞觸動當權者的黑暗面,引起當局不滿,受到刁難,以致劇團難以為繼;加之物價飛漲,演員為謀生紛紛離團他往,使獅吼劇團處於癱瘓或倒閉狀態。抗戰勝利前夕,樊的父親及一位頗有勢力的盟兄都勸他“迷途知返”,但他發誓決不回頭。?解放戰爭時期,樊在著名演員各奔東西的困難情況下,從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難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兒童,成立起獅吼兒童劇團,並多處聘請京劇名家加緊培養。同時,編寫和改編出適合兒童演出的《夢香屏》《殲毒記》《雷峰塔》等30多本優秀劇目。到西安解放前夕,樊領導的獅吼兒童劇團已成為譽滿西安、馳名西北的文藝團體。然而就在此時,樊卻因劇詞“攻擊政府”,被國民黨反動派關進鐘樓地下監牢。經中共地下工作者陳子敬的營救,始得出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樊以主人翁的責任感接連創作了《一斤糧票》《再生鐵》《法網難逃》《呂四娘》《楊柳村》《奶頭山》等反映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運動的優秀劇本。
獅吼劇團與梅蘭芳合影(前右為樊粹庭)
“文化大革命”前夕,傳統戲被迫停演,樊也被斥為“右傾落後”、“單純業務觀點嚴重”,被迫離開劇團賦閑家居。
1966年1月1日,因冠心病發作與世長辭。他創作、編寫的劇本被結成《樊戲集》出版。
1935年至1936年樊粹庭先生為陳素真大師量身打造的劇目有七部《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霄壤恨》《滌恥血》《女貞花》。
樊粹庭、陳素真
《樊粹庭文集》
樊粹庭
樊粹庭1
樊粹庭的作品在創作方法上繼承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特點,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見真情。30年代他創作的《義烈風》、《滌恥血》等劇在開封大受歡迎,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唱詞的通俗易懂。他是個知識分子,但從不以難懂的詞句去顯示自己的學問,而是以好聽、好記、易懂為最高原則。如果說20世紀30年代的創作在通俗之中還有些粗俗的話,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世紀40年代后他的創作就完全進入了一個通俗而不粗俗,易懂但有文採的境界。此外,他的創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極重視情感。可以說他的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情取勝。他寫戲重情感,但從不濫用情感,對於傳統劇目中的戲串、戲套更是從來不用,因為他認為這些東西沒有個性,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他劇中人物的情感及其所要求的客觀環境。
樊粹庭2
陳素真::“樊先生功績昭著,他是豫劇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常香玉:。”“樊先生在豫劇事業方面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經驗在當前藝術表演團體的改革當中,也是很值得借鑒的。
崔蘭田:“樊粹庭先生是個進步劇作家、銳意改革的革新家,為我們的戲劇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蘭春:“他是豫劇導演的開拓者,是豫劇第一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