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義

論語講義

《論語講義》作者李里,李里講《論語》與其他一些中國古典經典的白話翻譯版不同,這是李里課堂講《論語》的講課錄音整理,再輔以一些平時的研究成果而寫成,因此有著十分明顯的李里個人學理研究和著作撰寫的特徵。

內容簡介


深入淺出,微言大義,這是李里此書最突出的特徵。或許,這也本該是研究《論語》的著述應該具備的特徵。因為《論語》作為語錄體的記錄,它本身就具有深入淺出、微言大義的風格。
例如,你翻開《論語講義》,一開始就是《論語》的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麼,這種大白話似人人皆知的平常話有什麼好解讀的呢?且看李里一一解來。李里首先從文字學角度解釋“學”、“習”、“朋”、“樂”等的原意,指出人應學習且應“窮道”,應愉快交友平和交友,應君子般地看待稱譏毀譽,並進而點出此段話三層次,講出了《論語》的整個內容和精神,人與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的關係,說出了整個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主要就是解決這三個問題:人與心,人與人,人與天。“要達到一個和諧境界,人與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天的和諧”。他還指出論語開篇這三句話與《論語》最後一篇《堯曰篇 》里最後三句話是相呼應的,即“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故《論語》開篇在這三組關係,結尾在這三組關係。人與天之和諧,人與人之和諧,人與心之和諧,這三組和諧既是《論語》的核心,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
你看,李里論得有多好!不僅能在一些初看上去並無多大意思的句子中尋繹出句中深藏之哲理內涵,而且旁徵博引,前後聯繫,把《論語》當成系統看待,當成中國文化的系統看待,條分縷析,入木三分。這當然又與李里在國學、儒學領域中廣博而精到的學養相關。
像《論語》這種說理的文章,要講得生動有趣是很困難的。我們能看到的一些譯成現代白話的經典文獻,大多為就句論句硬譯直譯之作,難免嚼蠟。你讀李里此書,不僅用語口語化,這顯然是李里希望保持平易親切的語言特徵,而與《論語》語言風格相吻合,同時,李里在講義中還穿插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如“弱冠”之由來;“四書”的淵源;講“北辰”之星而談到古代天文,再講到“紫薇宮”與“紫禁城”之由來;講“思無邪”而涉中醫《黃帝內經》“傷心”之論、《樂記》之情志論、蔡元培之美育代宗教論……無引經據典考證之枯燥繁瑣,卻於生動活潑聊天式談話之中,又有旁徵博引豐富知識的有趣穿插與印證。其難得的是,如此豐富的知識,如此淵博的考證,卻表現得如水到渠成,自然親切,信手拈來而頭頭是道。

作者簡介


李里出生在重慶市解放碑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大學物理教授,母親是公安局的才女。李里從小就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他繼承祖上的藝術天賦,三歲習畫,作品先後在英美法等國家展出,9歲時作的《西遊記》長卷畫還被美國博物館收藏,被人稱為“才子”。
讀書為明理不為考試的李里,初中畢業后就放棄了讀高中和大學,在他看來,現代教育並不適合他自身的發展,他15歲時開始在家自學國學,獲得了自考中文本科的文憑。從16歲開始,他遊歷古迹、遍訪名師,為了維持生計,他曾干過報社校對、賣過報紙、當過農民,在羅漢寺整理過古籍,也教過小學、中學。在重慶羅漢寺藏經樓,他借整理古籍之際,廣覽寺中所藏之經書;驚嘆於中醫的神奇,他師從成都應天寺86歲的老尼仁學法師,學會了開方濟世。
李里潛心研習國學,視復興國學為己任,他不僅開辦著免費的國學講座、寫著一本叫《國學通觀》的書、每到特定的日子自發祭孔,還交往著許多大師級的國學人物:他先後拜望了季羨林張岱年侯仁之、賀嘉寅、杜道生、劉克生等國學大師,在與大師們接觸的過程中,他不僅被他們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還與他們成了朋友,常常通信通電話、互寄賀卡。
除了狂愛國學,他也喜歡長衫,自從13歲那年自作主張做了一襲長衫之後,他就再也不肯脫下了。
2002年,因恩師林木之邀,李里走進川師大校園,成為名副其實的“長衫先生”。生活在觀念現代的大學校園,他依然固守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沉醉於“國學”的神奇世界,他說,他推崇國學,是想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今天發揚光大,借古推新。

編輯推薦


李里《論語講義》的學術風格,把純學理的深刻理論探討寓於行雲流水般的娓娓道來之中,寄寓於可讀性與趣味性之中,既不失學術的嚴謹規範,又有文學藝術的情趣興緻,這顯然得力於李里廣博的知識結構和對先秦典籍爛熟於胸的深厚學養。
《論語》如李里這般講來,講到如此生動有趣的程度,顯然也不多見。《〈論語〉講義》的出版,亦屬學術出版界之"另類"。在回歸傳統宏揚國學的今天,李里連同他的《論語講義》的出現,無疑是件極好的事。

目錄


序一:《〈論語〉講義》贅言 劉克生
序二: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讀李里的《〈論語〉講義》 林木
序三:讀《〈論語〉講義》 劉力紅
序論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跋一:寫在後面 蘇應萱
跋二:我與《〈論語〉講義》 黃旬
跋三: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