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頂綠鳩
紅頂綠鳩
紅頂綠鳩(學名:Treron formosae)也叫台灣綠鳩,是中型的綠鳩,體長32-33厘米,體重為200-340克。肩斑褐色,臀及尾下覆羽具綠色及白色鱗狀斑。雄鳥胸綠,喉黃,頂冠橘黃。與楔尾綠鳩區別在上背灰綠,尾部斑紋不同,眼紅色。眼周裸皮藍色。
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茂密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食性尚不清楚。繁殖期為5-6月。營巢於森林中高木的喬木樹上。分佈於琉球群島、沖繩至菲律賓群島一帶,中國分佈於台灣的花蓮、台東一帶,以及蘭嶼和綠島。
紅頂綠鳩
雌鳥的頭部、頸部、背部和翅上的覆羽均為橄欖綠色,中覆羽和小覆羽為橄欖綠色,不為棕紫栗色。下體為深綠色。頭上、前頸和胸部不沾橙色。
虹膜的外圈為血紅色,內圈為紫色或黑色。眼睛周圍的裸露皮膚為蒼灰色,嘴呈翠綠色,先端為黃色,腳為深紫紅色。
大小量度:體長320-330mm;嘴峰17-21mm;翅186-206mm;尾126-148mm;跗蹠25-28mm。(註:雄性—♂;雌性—♀)
紅頂綠鳩為留鳥,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茂密常綠闊葉林、混交林、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平原和丘陵地區的農田。在台灣主要見於山區,在琉球群島,發現在永久性闊葉林,甚至內陸或城市周邊的花園組成的樹木繁茂的地區。
常單個、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尤以早晨和傍晚活動較頻繁。主要在樹冠層活動和覓食。是食果鳥類:主要消耗各種水果、種子和漿果,然而,明顯更喜歡和傾向於無花果。
分佈於琉球群島、日本沖繩至菲律賓群島一帶,中國分佈於台灣的花蓮、台南、高雄、屏東、台東以及綠島和蘭嶼等地。
紅頂綠鳩分布圖
繁殖期為2-5月。營巢於森林中高木的喬木樹上。巢通常放置在木麻黃屬的樹木,高出地面僅3米,築巢於樹枝上,呈平盤狀,甚為簡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橢圓形卵2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光滑無斑。孵化期和親鳥哺育方式不為人所知。
鳩鴿育雛期,在腦垂體後葉分泌的泌乳素(又稱催乳素)作用下分泌鴿乳。鴿乳是由雌鴿和雄鴿的雙側側囊淋巴區,即嗉囊床淋巴區增殖扁平上皮大量脫落分泌的充滿脂肪顆 粒、乳化脂肪糜液和淋巴液組成,初乳期后逐漸加入富含乳化脂肪顆粒的乳糜液。嗦囊床上皮淋巴乳頭一般在開始進人孵化狀態的第4-5天,雄雌鴿的嗉囊床開始萌動,嗉囊床血管充血、增粗,淋巴管增生,到第8-9天,嗉囊上皮增厚,進入育雛前狀態。第13天其厚度和寬度已增加1倍,第14-16日巳能分泌 透明略帶黃色的鴿乳,第18天,嗉囊便可分泌嗓囊乳,然而乳鴿出殼后第7天,嗉囊乳分泌量開始減少,第10天分泌停止,持續嘔雛到2周齡左右,嗉囊床開始萎縮,而鴿乳分泌也逐漸停止。食糜漿中逐漸摻入由腺胃返流而來的通過肌胃研磨的半成品糜漿,然後變成直接飼餵摻水的顆粒飼料。如若所孵蛋未能按時出殼,孵性好的鴿最長可繼續孵化 延遲到第22-24天(這些都和鴿的孵性、孵化季節和胚胎髮育信息反饋、胎雛的破殼頻率等有關,如遇寒冷的冬春季和育雛期往往會自動延長孵化期,而在酷暑悶熱天往往難 以堅持),此時育雛鴿就會伴隨著嗉囊床的萎縮而自動停孵。
紅頂綠鳩(4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紅頂綠鳩菲律賓亞種 | Treron formosaefilipina |
2 | 紅頂綠鳩指名亞種 | Treron formosae formosae |
3 | 紅頂綠鳩南琉球亞種 | Treron formosaemedioximus |
4 | 紅頂綠鳩琉球亞種 | Treron formosaepermagnus |
該種罕見於中國台灣島和菲律賓。在琉球群島本地常見。鑒於它的島嶼棲息地高度分散,被認為是近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2021年2月1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紅頂綠鳩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