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夼村

北野夼村

弘治年間(1488-1505年),于姓來此建村定居,因建村於溝夼荒野之間,故命村名為野夼。另一說,元大德元年(1297年),先居者自文登縣遷此,建村于山夼,命名野夼村。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與南野夼村區別,改稱北野夼村。

北野夼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4′,北緯37°07′。北鄰棲霞市安東村,南接南野夼村,東連東蘆頭村西蘆頭村,西靠野夼堡村西季家莊。2000年12月山西頭鄉撤銷后,隸屬徐家店鎮。全村有耕地8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地瓜芋頭板栗蘋果等。2002年,全村有171戶。居民有於、王、周、張、傅、李、侯、高、林、孫等10姓,均為漢族,以于姓居多。

大事記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81年始建村南水庫,1983年建成。
1999年進行首次村民委員直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5公斤,總產6.5萬公斤。1979年,糧食畝產220公斤,總產1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50公斤,比1979年翻了一番。2002年,糧食畝產460公斤,總產29.7萬公斤。 1979年以後發展起板栗生產。1989年後,引進板栗新品種,增加栽植面積。2000年,進入盛果期的板栗7公頃,年產優質板栗10萬公斤,銷往膠東半島各地。20世紀80年代始栽植蘋果,果園水澆條件好,產量高。2000年,有經濟林果20公頃,佔耕地面積的1/4。 20世紀末以來,全村湧現出不少養雞、養牛、養羊專業戶,致富渠道進一步拓寬。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15.7萬元,其中農業174.6萬元,畜牧養殖業118.6萬元,林業4.2萬元,其它18.3萬元。
第二、三產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村第二產業以石材加工為主,從事此行業的有30多人。另有麵粉廠、農機修理部、商店、柴油銷售點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0人,總收入136.3萬元,其中工業127.9萬元,建築業8.4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10人,總收入92.4萬元,其中運輸業2.1萬元,商飲業90.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20世紀60年代,建起北野夼小學,規模較小。后規模擴大,接收東蘆頭、西蘆頭、北野夼、南野夼等4個村的學生,學生近百名。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時撤銷。自建國到2002年,本村共考取7名大學生。村重視農業科技教育推廣,多次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村講授林果管理技術,年年訂閱農業科技期刊。村裡的高質量板栗園經常有人來參觀學習。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后,特別是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民生活日新月異。電話、彩電、摩托車、運輸車輛進入普通百姓家庭。村莊建設建國前後,住房沒有規劃,街道彎曲坎坷。1980年以後,對新建房屋統一規劃,統一間距、統一衚衕尺寸,村莊建設布局井然有序。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集體福利20世紀70年代初,村裡建起合作醫療站,村民平常用藥藥費按一定比例報銷。1983年,村裡投資用上電網供電,安裝了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后,對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村民,給予適當的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於厚桐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3月,成立野夼村黨支部,於厚桐為黨支部書記。1943年3月,成立北野夼村黨支部。曾任本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侯成立、於厚金、於傑伍、於厚忠、於洪臣、於厚濤、於厚思、於洪敏、劉洪斌、于振海、於建明。2000年1月起,於厚思復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員20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成立村公所,馬洪富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10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忠順、於傑伍、於厚金、於忠學、於洪臣、於厚濤、於洪臣、於奎生、於厚忠、於厚明、於洪敏、劉洪斌、於祝基、於洪利、於厚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