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乾旱

雲南乾旱

2010年雲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災,乾旱範圍之廣、時間之長、程度之深、損失之大,均為雲南省歷史少有。雲南大部、貴州西部和廣西西北部已達特大幹旱等級,其中楚雄市尤為嚴重,20餘萬農村人口缺水。

旱情簡介


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地的乾旱,始於2009年末,至今仍在持續。嚴重乾旱已經造成全省742萬人、45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雲南各災區採取憑票供水、築壩蓄水、組織運水等措施保障災區民眾用水。2010年小麥播種面積3700萬畝,受災面積達3148萬畝,占已播種面積的85%。雲南省在很長一段時期,已把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放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第一位。

雲南旱情


旱情情況

雲南省昆明市石林縣高石哨綠塘子水庫見底
雲南省昆明市石林縣高石哨綠塘子水庫見底
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地的乾旱。雲南糧食770萬畝,受災面積3148萬畝,占已播種面積的85%,絕收超過1000萬畝。預計全省小春糧食將因災減產50%以上,甘蔗減產20%以上。
全省因乾旱新增缺糧人口331萬,需救助的缺糧人口為714.78萬人,較去年增加46.31%。省政府預測,3月、4月、5月全省飲水困難群眾分別將達792萬人、951萬人、1014萬人。
高耗水企業被緊急關停
在乾旱重災區曲靖,城區正常供水只能確保到4月底。如果雨季遲來,城區可能出現近600萬噸供水缺口,市民生活用水屆時將失去保障。
3月份開始曲靖城區所有用戶計劃用水量統一下調30%,由120升/天/人降為80升/天/人;對高耗水的洗車、洗浴等行業採取強制關停或限制供水等措施。僅3月1日當天,曲靖城區就關停94戶高耗水企業,其中洗車場89戶,洗浴中心5戶。城區內的洗車場被統一關停,估算達300多家。
3月7日前,洗浴場所將全部關停。
乾旱導致糖價逆勢上漲
2月份,儘管國際糖價大跌,但由於我國白糖主產地雲南等地旱情嚴重,影響甘蔗種植面積,糖價逆勢上漲10%左右。如旱情繼續發展,白糖、菜油等農產品可能會受較大衝擊。
雲南產區食糖產量約佔全國總量的20%,上一個榨季產糖約216萬噸,市場估計本榨季將減產30萬到50萬噸。對此,當地糖廠不得不提前收榨。原定於3月下旬收榨的雲南元江金珂糖業集團已提前到2月底收榨,成為2009至2010榨季雲南省最早收榨的製糖企業。

乾旱原因

氣象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是導致這次極端乾旱的主要原因。
通過分析廣西上空大氣結構,專家發現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台灣島至中南半島之間,形成了一條長3000多公里、寬度跨越4個緯度的巨型高壓壩。
造成此次乾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壓壩破壞了大氣活動。高壓壩像一堵牆,橫在廣西南部上空,阻擋太平洋水汽西進。即使北方有冷空氣南下,也無法與水汽匯合,造成廣西、貴州、雲南交匯地區自從2009年8月以來就幾乎沒有降雨,遭遇50年來少有的極端乾旱。
秋冬季節降雨減少伴隨著氣溫持續升高,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陸地海洋間溫差減小,海洋季風登陸動力減弱,海洋上的水汽無力與北下的冷空氣匯合,難以形成降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明代特別是清末以來,旱災逐漸開始明顯,隨著對雲南的開發旱災逐步發展,到本世紀初更是加速度逐年頻繁和加劇。清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日趨嚴重的天然森林被砍伐消失和山地開墾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態逐漸惡化是雲南氣候最終釀成史無前例的四年連旱的根源,大規模的毀天然林種植人工經濟林又加劇了災情,一些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急功近利而不顧生態環境的政策失誤是導致環境災變的推動因素。人類如不痛改前非,本世紀末雲南將大半變為礫石荒。

雲南周邊

廣西78個縣(市)發生不同程度乾旱,其中特旱5個、重旱16個,分佈在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在重災區河池市,15.61萬人需到1公里以外挑水。廣西已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27架次。
從2010年3月3日起,百色市轄區內發生多處森林火災。田林縣境內確認4處著火點,全縣上千人參與撲火;西林縣的火勢已被控制在一定範圍;隆林各族自治縣發現3處著火點,截至2010年3月3日,仍有2處火勢沒有得到控制,撲火人員正在積極撲救。
貴州水力發電量減少41%。
受持續乾旱影響,去年10月至今,貴州省12座大型水力發電站的發電量同比減少41%。
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貴州大部分地區降水偏少,發生歷史罕見的夏秋冬連旱,省內西部地區旱情已達特大幹旱等級,全省84個氣象站有77個降雨量列歷史最低。
四川多渠道實施人工降雨。
2010年春季,四川全省遭遇特重乾旱,137個縣出現不同程度乾旱,數量列有史以來第二高。四川最嚴重的乾旱在攀西地區,其次在自貢、內江、廣元等地。氣象部門預測,3月將持續氣溫高、降雨少的態勢,乾旱可能加重。
3月2日晚,一架噴氣式飛機從廣漢出發,飛過綿陽、廣元、巴中、達州、廣安、南充、遂寧8市,播撒液氮,人工降雨,緩解旱情。與此同時,成都開展地面人工降雨。
重慶長江枯水位百年難遇。
在重慶市,近60萬人、40萬頭大牲畜臨時飲水困難,作物受旱面積達260萬畝。
防汛抗旱機動搶險隊副隊長嚴永輝介紹,在北碚區金刀峽鎮的山區,2000多人缺水,挑一桶水后要用三次,先洗菜,后洗腳,再餵羊。長江嘉陵江環抱的主城區也面臨“守著兩江沒水喝”的威脅。
氣象部門預計,重慶到4月中旬才會有較大降水。重慶長江水位日均下降0.2米,出現百年難遇的特枯水位,部分水廠取水情況嚴峻。

總理慰問


溫家寶總理視察雲南旱情
溫家寶總理視察雲南旱情
正值抗旱救災的關鍵時刻,2011年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雲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災最嚴重的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指導抗旱救災工作。溫家寶指出,全國旱情還在發展,北方地區和東部地區又出現低溫寡照和雨雪凍害,農業生產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必須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重視農業,切實做好當前的抗旱救災工作,抓好春耕生產,千方百計保證今年農業有個好收成,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19日下午,溫家寶來到陸良縣芳華鎮獅子口村萬畝大麥示範田,實地察看農作物受災情況。溫家寶走進麥田,蹲下身子,拔起一棵大麥察看。由於持續8個月的乾旱,大麥只長了不到一尺高,麥穗乾癟。他又抓起地里的土塊,用手掰了掰,基本沒有水分。溫家寶眉頭緊鎖,神情凝重。當地負責人告訴總理,曲靖數百萬畝農作物因旱絕收,正準備水田改旱田,異地育秧,種玉米、馬鈴薯,爭取小春損失大春補。溫家寶點點頭。他叮囑當地幹部,乾旱還可能持續下去,要做好最壞的準備,盡最大的努力,把群眾生活安排好,把春耕尤其是大春生產安排好。
陸良縣德格海子水庫庫容160萬立方米,由於持續乾旱已乾涸見底。20日下午,溫家寶來到這裡,只見庫底泥土裂開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縫隙,密密麻麻的泥塊像梅花樁一樣,讓人觸目驚心。溫家寶踩著乾裂的土塊走了100多米,彎腰撿起一個蚌殼,沉默良久。當地幹部告訴總理,全省目前有580多條中小河流斷流,310多個小水庫和3600多個小壩塘乾涸。
溫家寶十分關心災區人畜飲水保障情況。19日下午,他走進芳華鎮蔡官營村。許多村民和預備役民兵正在路旁挖溝,準備安裝引水管道。溫家寶在溝邊蹲下,向村民了解抗旱救災和生產生活情況,鼓勵大家要想方設法打水井,修渠道。村子里,消防官兵送來了兩車水,村民正在排隊接水。溫家寶走過去,向消防戰士表示親切慰問,並詢問供水情況。群眾告訴總理,政府為老百姓送水,每人每天供應25公斤水。溫家寶叮囑村民,這些水來之不易,要節約著用。他對圍攏過來的村民說,今年,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各級幹部群眾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戰勝這場旱災。
20日上午,溫家寶來到師宗縣葵山鎮海子村。今年1月,在水務部門指導下,村裡打了一口40多米深的井,日出水量達到72立方米。許多村民正趕著牛車排隊拉水。聽說村民要等兩個小時才能接到水,溫家寶叮囑當地幹部要儘快查清地下水儲藏情況,“再打一口井,大家就不用等這麼長時間了。”山坡上,人們正用水泥修一個儲水池,溫家寶走過去,鼓勵施工人員加快進度,爭取早日投入使用。他對鄉親們說:“我相信,老天難不倒人,困難總會過去。”溫家寶走進村民李老四低矮破舊的土坯房,詢問生活情況。他叮囑當地幹部,遇到災害,要特別關心五保戶、低保戶和其他困難群眾。在陸良縣大莫古鎮戈依村,地勘部門正在施工打井。溫家寶鼓勵大家要依靠科學技術,多打井,為群眾排憂解難。水利、農業和國土等部門要協同作戰,尋找新水源。
20日上午,溫家寶來到師宗縣葵山鎮大麥地村。74歲的村民王順生正在水窖打水,溫家寶走過去,拎起繩子也打上來一桶,看到水很清,他滿意地點點頭。在王順生家的院子里,溫家寶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聊起抗旱救災和春耕備耕情況。王順生老伴起身,想進屋倒茶水,溫家寶微笑著婉拒:“我們不能喝你的水,運來一點水不容易。”看到村民們飲水安全有保障、口糧充足、春耕用的種子化肥也都準備就緒,精神狀態不錯,溫家寶十分欣慰。他問大家還有什麼困難?村民王存生說,要是增加一些水利設施就更好了。“你說到點子上了。”溫家寶肯定地說,“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不僅解決當前困難,還要從長遠解決問題。”
召誇中低產田改造示範區是陸良縣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基地之一,目前已整理土地2萬多畝。20日上午,溫家寶來到這裡,登上高處,俯瞰四周,只見成千上萬畝紅土地連成一片,一排大型拖拉機正在平整土地。當地負責人告訴總理,通過坡改梯、零改整,這裡田成方、溝成網、路相連、渠相通,土地質量提高了,耕地面積也增加了,“今後可以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旱澇無虞。”看著眼前壯觀的場景,溫家寶欣慰地笑了。
20日下午,陸良縣德格海子水庫旁的莊稼地里,村民們在技術人員指導下,正用營養袋和肥床兩種方式培育玉米苗,以便氣候條件具備時隨時移栽。溫家寶認真觀看育苗過程,詢問有關情況,還在草墊子上坐下來,往一個個塑料袋裡添加營養土。他稱讚大家為抗旱想了這麼多辦法。他說,面對旱災,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是群眾的努力更加重要。
19日和20日晚上,溫家寶分別主持召開基層抗旱救災工作情況彙報會和座談會。他指出,受災地區的各級黨委政府積極組織幹部群眾抗旱救災,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要毫不鬆懈地繼續抓好抗旱救災工作,全面落實各項措施:
一是優先解決群眾飲水問題。這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要擺到抗旱救災工作的第一位。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證群眾的生活用水。要進行全面排查摸底,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飲水解困方案,落實供水措施。重點抓好現有水源的統一管理和調配,千方百計增加抗旱水源,加快應急水源工程建設。要組織運水、送水,不惜代價儘快緩解人畜飲水困難,絕不能讓一名群眾沒水喝。
二是紮實抓好春耕備耕。要調整結構,推廣抗旱技術,根據水源情況適時補種、改種農作物,力爭做到小春損失大春補,糧食損失經濟作物補,種植業損失養殖業補,農業損失非農業補,努力奪取今年農業豐收。
三是嚴密防範森林火災。要認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嚴格落實責任制,加強火災隱患排查,嚴密監測火情,完善應對預案,努力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和重大人員傷亡。
四是保持災區市場和社會穩定。要保障糧油、肉類、蔬菜等的市場供應,搞好重要商品物資的運輸調度,加強市場監測和調控,防止價格大幅波動。要加大對受災群眾特別是重點旱區、困難群眾的救助力度,保障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災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他要求,要從長計議,大力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從根本上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溫家寶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抗旱救災工作的領導,黨員幹部要深入一線,真正負起責任。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把各項抗旱救災措施落到實處。要一手抓抗旱救災,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

情系災區


大旱無情,人間有愛!連續3年,雲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庫乾涸、河水斷流、莊稼絕收,雲南大部份地區
雲南萬通情系災區
雲南萬通情系災區
面臨嚴重生產生活用水困難,學校師生用水一度成為學校的一大難題!4月16日,雲南萬通正式啟動“愛心甘霖情系災區”系列活動,為受災嚴重的初高中學校提供飲用水,為雲南旱區的師生們,送去關愛之水。
記者隨雲南萬通的愛心送水隊出發,一路顛簸之後,終於到達愛心送水的目的地——曲靖地區陸良縣第五中學。陸良是雲南乾旱較為嚴重的地區,持續三年的乾旱,使得陸良的飲水和灌溉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莊稼基本顆粒無收,部分家畜無飲水被渴死,學校這樣一個人群密集地,更是因為飲水問題,使學校師生大為頭疼,每日總要花去部分教學時間,來解決飲水問題。
雲南乾旱 雲南萬通情系災區
雲南乾旱 雲南萬通情系災區
乾旱在持續,愛心也在繼續,還有太多的人需要援助,還有太多的學生需要生命之水!但只要眾志成城,心手相連,天災並不可怕!
學校及時調整人力物力,為將更多的愛心水送到學生手裡,將原計劃的送水區域和數量進一步擴大,希望為雲南更多受災的學校解決一定的飲水困難,將繼續為雲南的曲靖、尋甸宜良東川、紅河等地10餘所學校送水,愛心甘霖,情系災區,一直在行動!

經濟損失


2010年4月15日,雲南省農業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就當前抗旱保春耕工作的相關情況進行通報。雲南因旱災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20億元以上,農作物受災嚴重。
到目前為止,全省秋冬播農作物受災達3261.2萬畝,成災2521.8萬畝,絕收1506.9萬畝。小麥糧食作物受災1593.2萬畝,成災1296.9萬畝,絕收930萬畝。水果、茶葉等五類經濟林果受災1482.5萬畝,成災432.7萬畝,絕收79.9萬畝,農產品供給受影響。
全省蔬菜產量同比減少30%左右,鮮切花產量減少30%左右,甘蔗產糖量減少32萬噸,春茶產量減少51%。農民收入受影響。據初步統計,今年僅秋冬作物減產,已經使全省農民人均減少一百元。春耕生產速度慢。截止4月12日,全省大春農作物播種共完成919.4萬畝,比去年同期慢242.6萬畝。

乾旱歷史


雲南從2009年到2012年史無前例的連年旱災。
一、雲南大旱形成的歷史
縱觀雲南歷史,會發現這幾年雲南三年連旱並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從明清開始,旱災逐年增多,特別是到二十一世紀初,旱災呈現加速度增長,最終釀成了史無前例的三年連旱。
1.1古代雲南氣候
歷史上雲南氣候溫和濕潤,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滇南則屬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更為潮濕。雲南的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是因為地處溫暖濕潤的環境,風化淋溶強烈,鐵的遊離度較高,使得土壤呈現紅色。雖然每年有明顯的雨季與乾季之分,但很少出現嚴重的旱災。東漢末年曾經有全國性的大規模旱災,但並無益州(雲貴川)受災的記錄。
1.2雲南14世紀以來旱災的發展
雲南出現明顯旱災始於明清,從《雲南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頻次表(頻度:年∕次)[4](P25-29)》(表中災害數據截止於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紀以來水旱災害發生次數遞增,水災從百年的7次發展到57次,旱災由15次發展到61次,其中旱災每百年發生的次數為14世紀15次,15世紀15次,16世紀24次,17世紀32次,18世紀29次,19世紀35次,20世紀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災害發生的頻度由4.55年一次發展到0.77年一次,“發生水旱災害最多的是20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災害發生的次數與日俱增,其頻度也呈趨頻態勢[1]。
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年以來,雲南的年降水量則出現減少的趨勢,半個世紀以來年降水量減少了39mm,減少速率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減少趨勢明顯於春季和冬季。最顯著的例子是西雙版納年降水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270天銳減到目前的150天;年霧日由180天減少到30天,以往濕潤的熱帶雨林氣候已經發生明顯變化[5]。
進入二十一世紀,雲南旱災愈加頻繁和嚴重:
2001年:遇接近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
2005年:遭遇近50年來最大幹旱。
2006年:遭遇20年來最嚴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嚴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雲南。
2011年:雲南遭遇局部持續乾旱25縣降水破歷史最少記錄。
2012、2013年:雲南旱情旱情持續加重。雲南乾旱致上千萬人受災。
2015年,雲南省正在經歷高溫少雨的天氣,連月來已造成多個地方418萬餘人受乾旱災害困擾,直接經濟損失15.9億元。
2019年,進入5月,氣象乾旱加速發展,重、特旱面積佔比不斷上升。5月21日氣象乾旱強度達到最強時,全省氣象乾旱面積佔全省的94%,其中重旱及以上佔全省面積的66%。綜合來看,2019年旱災受災範圍、災害損失均為近5年來最重。
2020年,雲南遭遇近10年來最嚴重乾旱超147萬人飲水困難。
二、原因分析:是什麼造成了雲南旱災?
2.1大氣環流異常?
引起大氣迴流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異常現象,一般每2—7年出現一次,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所以不能解釋雲南旱災逐年增強的現象。更不能解釋三年連旱,因為厄爾尼諾現象不可能三年連續出現。
2.2水利設施基礎薄弱?
從歷史角度來看:明清以來雲南旱災的日益增長,正好與明清以來日益增長的水利設施建設日益增長成正比,很顯然,水利設施基礎薄弱並不是造成旱災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設施越多的年代旱災反而越多。此外現在抗旱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過度超采還會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表乾旱沙化。一旦地下水開採完,土地荒漠化嚴重,一切就晚了。
2.3全球變暖?
數據顯示:從雲南有氣象記錄的1961以來,雲南年平均氣溫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截至2010年,49年中雲南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溫率為0.015℃/年。雖然有一定的聯繫,但從歷史來看,例如侏羅紀時期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3°,然而侏羅紀時期卻是地球歷史上最濕潤的時期之一。所以,全球變暖不是導致雲南乾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質構造影響?
雲南地處於北回歸線附副熱帶高氣壓帶,在北回歸線所貫串之處,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魯卜哈利沙漠、小內天特沙漠,印度半島塔爾沙漠……,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許說明了雲南氣候註定是乾旱的,但是古時候的雲南卻以溫暖濕潤氣候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別是最近十年來才逐漸轉為乾旱,是什麼導致了雲南氣候的巨變呢?
2.5森林覆蓋率?
雲南歷史上森林覆蓋率極高,宋以前滇西北為70%,滇南為90%,明清以來。森林覆蓋率緩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到1935年森林覆蓋率下降到50%,本世紀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顯而易見,歷史上雲南旱災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蓋率逐年降低明顯有關,森林覆蓋率越低,旱災越多。氣候乾旱不是原因,是結果,因為沒有植被,白天地表溫度急劇上升,空氣向上升騰,雲和潮濕空氣無法進入,被卷出該地區。
但改革開放后官方公布的森林覆蓋率數字是從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2009年恢復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稱達到52.93%,(其中也有2003年開始的森林覆蓋率計算標準的變化導致的覆蓋率數字虛報。官方公布覆蓋率52.93%,學者發現谷歌地圖顯示不到30%)。但是旱災卻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長日趨頻繁和嚴重,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改革開發后旱災隨著森林覆蓋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麼,新增加的是些什麼林呢?2000年以來,西雙版納州新造橡膠林達300萬畝,橡膠林面積從1988年的116萬畝增加到615萬畝。在與緬甸、寮國接壤的瀾滄江沿岸,中國一側的原始森林幾乎消失殆盡,不管條件優劣都種上了橡膠樹或其他一些經濟林木。《中國科學報》在2012年2月名為《橡膠林種下的危機》報道中提到:如今,佔據中國橡膠種植半壁江山的西雙版納,許多村寨已出現自來水斷流、井水乾涸現象。”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學者表示,研究西雙版納徑流數據發現,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熱帶雨林中尚有明顯持續的地表徑流,而橡膠林中卻頻繁出現斷流現象。金光集團APP(中國)公司於2002年9月進入雲南省,規劃引種2750萬畝以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建設雲南有史以來最大的林產業工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林學界學者們早已達成共識:人工純林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病蟲害加劇、生物多樣性消失和森林火災增多等一系列問題,在雲南大面積種植人工桉樹林,令科學家們憂慮。
其實,橡膠樹和桉樹在原產地自然森林裡對生態並無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為了種橡膠樹林和桉樹林等人工經濟林時而把山地原生樹林採伐殆盡,並“將林地中的雜灌木、雜草、蕨類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採用化學除草劑”徹底除去地表的植被,甚至“煉山”(煉山就是人為控制的火燒,是人們為了植樹造林在採伐跡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燒來清理林地的一種營林措施),把所在區域天然山林生態系統破壞殆盡,地表植被的剷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於“土地較為貧瘠的地方就不適宜種桉樹”,在森林早已破壞殆盡的荒山由於長時間的水土流失,貧瘠、土壤層薄,在這些無林荒山種植桉樹等經濟林生長緩慢經濟效益低,所以投資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謂“中低產林改造”,其實就是把所謂經濟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種豐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鏟殆盡,改為物種單一的桉樹、橡膠、核桃等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這種借口所謂的“植樹造林”以及“中低產林改造”對山地原生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比單純砍伐天然林更為惡劣,砍伐天然林后還保留灌木草本和喬木幼苗,只要保護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還是能逐步恢復的,而種植速生豐產林卻把區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種趕盡殺絕!若干年後再輪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盡,成為真正的荒山。加劇了本世紀雲南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近年來雲南旱災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積和“中低產林改造”面積其實大部分就是對雲南山地天然林生態系統徹底破壞的面積,所以這正是近年來雲南“森林覆蓋率”快速增長,旱災也快速增長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解焱博士介紹,之所以稱人工純林為“綠色沙漠”,一是因為這樣的樹林中植物種類極為單一,無法給大多數動物提供食物或適宜的棲息環境,因而林中動物十分稀少;二是這樣的樹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乾燥且易形成火災;三是這樣的樹林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因而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進行控制,很易感染蟲災,造成大面積損害。植樹造林曾經成為我國森林砍伐的精神寄託和借口,所謂“砍一棵造十棵”,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森林資源的巨大破壞和退化。植樹造林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存在的嚴重問題,比如管理部門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
實際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積卻在不斷縮小,雲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跡罕至的險陡山林和保護區,砍得已經差不多了,現達到歷史最低值,當前雲南的全部現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過三萬平方公里!即還不到雲南省總面積8%!和旱災增長的趨勢正好成反比,說明了旱災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
原中國科學院龍勇誠教授報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雲南哀牢山間的原始森林裡。哀牢山是中國西南地區最為重要的原始森林區之一。當時正值中國西南地區遭遇世紀大旱期間。然而走進森林中,我眼前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澗潺潺流水,林中猿聲回蕩,鶯歌燕舞,百花爭艷,處處生機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災?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樣數月未見滴雨,哀牢山與災區之間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差?”此後,他們對西南5省的130多萬平方公里地域進行分析,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結果表明: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在每個單元格中越高,旱災地點數量就越少。當自然保護區面積百分比達到20%時,旱災地點幾乎為零。
原始森林(就是所謂過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原始森林維護著自然環境,通過對降雨和蒸發的控制調節天氣,並維持著地球的生態平衡。森林會大量釋放凝結核(離子,特別是負離子)到空中產生雲(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結核上的水汽才能成為我們看得見的水汽雲)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結核越來越多)和遇冷就會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濕度,特別是當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輸送沿途有足夠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輸送到內陸深處等沙漠地帶!原始森林不僅僅是高大的樹木,而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包動植物間的食物鏈關係,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種的減少,可以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這種情況在熱帶雨林中體現更為突出。人們在破壞原始森林以後,即使人工補種了大量的樹林,也無法彌補森林被壞對生態帶來的影響的。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層和土壤層,下大雨時腐殖層如海綿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緩慢滲入土壤和地下成為地下水,旱季時水緩慢釋放,防洪抗旱能力極強。
雲南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這一類型生態系統的脆弱環節在於必須保持物種高度多樣化的水平,即使不將叢林砍伐,如降低其生物多樣性水平,也會導致局部地區的生態退變。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先是腐殖層較容易被風吹和雨水沖刷逐漸消失,保水能力變弱,如果進一步為了種農作物和經濟林,則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乾淨,“通過深挖墾複,挖除一切雜灌樹蔸,抑制雜草的生長”,使土壤裸露,進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層不斷變薄,逐漸石漠化,保水能力越來越差最終徹底喪失。形成有雨即洪災,無雨即旱災的悲劇。
雲南是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區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經歷三個階段: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導致石漠化的主要誘因。西南地區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時治理,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雲南省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每年流失土壤5億多噸。中國工程院分析認為,在我國石漠化現象最嚴重的貴州、雲南、廣西三省區,按照現在的推進速度,其規模在25年內還將翻一番,百年之內若不及時治理,將有一半國土面積成為石漠化。
三、雲南旱災不斷增加的歷史就是天然森林不斷被砍伐消失的歷史
3.1雲南古代森林
古代雲南森林茂密,唐宋時期滇東北森林覆蓋率為70%,滇南為90%,當時“土曠人稀,林木豐茂,不乏泉流,雨水滋多”“幽箐深林,蓊薈蔽塞,林木陰森”。雲南地區特殊的地理條件,給交通發展帶來…定的阻礙,這是造成雲南長期閉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保護了綿延全省的原始森林。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地方性生態知識,對生態環境的維護有著積極作用。各民族仿生態經營方式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極為有限。人與自然長期和諧共存。
3.2明清到民國的森林砍伐
明清以來,雲南地區畲田興起、大量漢人遷入屯田墾殖,經濟不斷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實施“改土歸流”后,鼓勵大批的漢族移民在這一地區定居[按照內地移民的賦稅要求開發資源,具體包括對牧地、荒山、荒地的屯墾。晚清以來,與雲南人口增長“反相關”的是生態惡化,尤以森林銳減最為突出。雲南所屬之西南地區“許多山地森林已遭較大砍伐,部分近水近村地帶已成童山”“土性輕活,遇雨刷下,填滿旱河。”,“厥後移民漸多,人口頓增,變林地為農場,迨木材需用甚廣,復四處濫伐。遂使高山峻岭竟成濯濯,泉源稀少,雨腸不時。每當夏秋之季,遇東南濕風一至,淫雨旬月不止,河川泛濫,秋成減收,實森林缺乏之所致。”。康熙二十一年,雲貴總督蔡毓榮上了著名的“籌滇十議疏”,雲南鼓勵開礦的政策使礦業飛快的發展起來,帶動了清代雲南礦業走向了極盛期,在礦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里,都需要大量的木材、炭和木柴。“每煉銅100斤,需木炭1000斤,至清乾隆年間煉銅最盛時,年產銅量達1600萬斤,燒100斤炭需10000斤柴,據此估算每年需砍伐約10平方公里森林。”大量的原始林被毀,引起植被退化,很多地表裸露,導致水土流失問題開始嚴重,如乾隆八年,永善縣“山水泛漲,夾雜砂石,衝壓田地房屋”,使滇東北地區小江流域成為全國著名的泥石流多發流域,清代滇東北地區的銅礦開發,給當地的經濟社會帶來了一時的繁榮,卻也給滇東北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無窮的後患,現在成為了雲南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到193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下降到50%,特別是民國以來“惜乎山多田少,曠野蕭條,加以承平日久,森林砍伐殆盡而童山濯濯,蓄水無多”,蓄水與御風能力下降,大規模的墾荒使得森林大面積消退,災害發生加劇。
3.3解放后大躍進毀林“大鍊鋼鐵”運動、“以糧為綱”的毀林開荒運動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從此掀起轟轟烈烈的全民大鍊鋼鐵運動。繼而《雲南日報》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五日報導:“全省「三百萬大軍」「向鋼鐵銅前線總攻擊!」”,於是,大批原始森林被砍伐燒炭做燃料土法煉鐵,十年"文革"。毛澤東指示"以糧為綱",在全國各地開展“讓荒山變良田”運動,不僅開荒種糧使大片森林消失,就連農民世代栽種的果木林都被農村幹部們砍伐殆盡。
當地林業部門的統計顯示,由於對森林的亂砍濫伐,雲南省的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4%,其中西雙版納的森林覆蓋率已經從四九年的69.4%降為八零年的26%。整個西南地區氣候惡化,水土流失,生態遭到慘重破壞。
3.4 改革開放后“發展經濟,儘快引導群眾儘快脫貧”為借口的毀林致富運動
改革開發后,黨的脫貧致富的的政策推動了經濟發展,提倡“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一些山區脫貧致富的運動過於急迫,不折手段,導致“路修到哪裡,林就毀到哪裡”。
1976-2003年的衛星遙感影像數據表明,西雙版納近30年間共損失了約40萬公頃的熱帶季節雨林,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轉換為單一種植的橡膠林,“那些被砍掉的森林,很多樹齡都在100—300年以上”。
八九十年代,雲南省委、省政府為雲南煙草產業的發展制定6大政策,“省委、省政府把我們省僅有的外匯儲備都用來支持雲南煙草產業發展”。雲南人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發展烤煙產業,“八五”期間提取實現了省政府賦予煙草行業的“333"工程目標(333指艱苦奮鬥3年,實現稅利300元,創匯出口3億美元),“九五”以後,由於煙草生產繼續快速發展,因盲目發展而出現了生產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至1997年全省烤煙種植面積發展到720萬畝,收購量高達105.7萬噸,導致煙葉庫存過大。烤煙種植業對環境影響很大,如山地陡坡種植煙草,造成水土流失、化肥流失嚴重,湖庫河流淤積;烤煙對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每烤一噸煙要耗費木材3至4噸,僅1993年一年雲南省烤煙用柴消耗掉486萬立方米木材,相當於毀掉了56.76萬畝森林。
自1995年以來,森林被大肆砍伐,觸目驚心!七個地州林業局去年9月初上報到省林業廳的匯總面積是1776,600多畝,平均每年毀林50萬畝!以“發展經濟,儘快引導群眾儘快脫貧”為借口的毀林開荒決策使近年來雲南人嘗到了森林大面積毀棄的苦頭。旱季:水庫枯竭、農田龜裂、江河水流減少,許多水電站運轉不起來。雨季:山體滑坡、泥石流吞沒大片農舍、田疇。
3.5二十一世紀初的“堅定不移地發展林紙一體化產業”的毀林種桉運動
2004年4月,國家林業局一個調查組在思茅市調研時就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他們的報告說,在思茅地區,近年來,隨著一些木材加工單位的生產規模和企業原料林基地的擴大,一些地方提出了“大砍大造大發展”的口號,出現大面積連片皆伐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的情況。這份報告最擔心是,如果APP及當地的林紙公司的規劃全部實施,思茅全市近3600萬畝現存天然林中的一半將會被砍光,其中大部分將種植桉樹。2004年07月08日中國《新聞周刊》:雲南森林告危(1)擁有“動物植物王國”之稱的雲南省,正與亞洲最大的造紙企業合作,推行一項巨大的林漿紙基地規劃,規劃中的林漿紙用地達2750萬畝,其中將近一半是繁茂的森林。如果規劃得以順利落實,這些林木資源將遭到砍伐,整個滇南的生態將受到致命性打擊。這樣,金光集團在雲南省短短一年多里圈定了2750萬畝的林漿紙基地。其中,有林地就有1000多萬畝,此外還有420萬畝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荒山僅為500餘萬畝。
2004年07月08日中國《新聞周刊》發表長篇報道:雲南森林告危。
缸口粗的櫟樹橫七豎八地倒在山地上,20多米長的樹榦已被燒焦——在距雲南省思茅市瀾滄縣糯扎渡鄉20餘公里的一片林漿紙基地上,殘留著很多林木被採伐和焚燒的痕迹。
以瀾滄縣為例,金光集團在該縣得到300萬畝林基地,然而縣政府今年4月向國家林業局所作的彙報材料顯示,林業用地中的無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僅為71.7萬畝。被砍伐的,是茂密的樹林(有林地)。
2004年4月,國家林業局派員調研。調研后產生的報告措辭激烈地寫道,思茅市對金光集團等木材加工企業的林地、林木使用權的流轉“由政府包攬、強行定價的不規範流轉行為……必須堅決制止。”
而2005年1月7日國家林業局下發的另一份文件則明確指出,金光公司在沒有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採伐林木蓄積24709立方米。這些林木大部分是金光公司造林承包商組織採伐的。
此前,有專家認為,如果大批林紙項目在雲南實施的話,整個雲南的生態將遭受顛覆性的破壞;砍伐天然林種植大片樹木種類單一、樹齡相近且十分密集的人工林,會導致“綠色沙漠”。
“如果金光集團的項目在雲南順利實施的話,整個雲南的生態將遭受顛覆性的破壞。”剛剛獲得第九屆芝加哥自然博物館年度生物大獎的西南林學院副院長楊宇明說,“這是一場嚴重的生態災難。”在當今林學界,人們將樹木種類單一、樹齡相近且十分密集的人工純林稱為“綠色沙漠”。據中國科學院解焱博士介紹,一是動物種類十分稀少;二是這樣的樹林地表植被很差,因而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一般比較乾燥,易形成火災;三是指這樣的樹林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因而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進行控制,很易感染蟲害,而且一旦感染上蟲害,極易造成大面積損害。
2005年2月25日《雲南日報》寫道:“堅定不移地發展林紙一體化產業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決策。”
2005年11月22日中國紙網報道–《雲南即將召來滅頂之災?》:本月16日,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印尼金光集團APP在中國雲南的“荒山造林”是個天大的謊言,實際上是將天然林轉換為人工林,如任由其項目順利實施,雲南生態將遭受顛覆性的破壞。
2006年06月25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消息:雲南省思茅市緊鄰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保護區,是我國重要的天然林分佈區。日前記者在思茅市翠雲區六順鄉看到,鄉、村幹部和當地林業部門為私人老闆的亂砍濫伐行為大開綠燈,當地數以萬畝的天然林被砍伐,許多原來鬱鬱蔥蔥的山頭變成了荒山禿嶺。在當地林業部門記者了解到,這些砍伐行為都是按採伐程序審批的,批准的名義竟然是低產林改造。
3.6當前的毀滅天然林運動:“為改變"只見樹不見富"的雲南省改造6000萬畝中低產林的號角吹響”
2010年10月起,雲南省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完成6000萬畝中低產林改造任務;其中到2015年改造2000萬畝,到2020年基本完成其餘4000萬畝改造任務。
同年11月,雲南本土的一些網站上卻出現了“中低產林改造‘變味’,百萬畝國有林遭‘剃光頭’”的民間反映,許多原有的森林在新一輪經濟狂熱中紛紛被消失、被替代。
2011年2月13日,全省已完成中低產林改造210.26萬畝,超額完成年度改造200萬畝的目標任務。“往日“只見樹不見富”的“窮山”,已被連片的特色經濟林取代。各州市重點圍繞木本油料林、速生豐產林和珍貴用材林等產業建設,以採伐更新、樹種更替,整體推進,形成中低產林改造熱潮”。“全力推進中低產林改造,形成了“龍頭帶大戶,大戶促千家,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中低產林改造格局,”
中地產林改造“變味”了嗎?沒有,中地產林改造實際上本來是就是砍伐現有林木,改種上單一的然後再種上物種單一的速生桉樹林、油茶、橡膠等經濟林,為了高產,他們必須把所在林地內的所有其他植物斬盡殺絕,請看他們的文件中早已寫得很清楚了:
天然的森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尤其是在雲南這一世界著名的動植物王國,生物多樣性豐盛度極高,雲南的高等植物物種數比全中國的一半還多,高於整個歐洲,接近美國全部。如果只在少量局部區域實施所謂“中低產林改造”,危害不大,只造成局部區域的水土流失,旱澇災害,生態惡化。然而,如此大規模(六千萬畝)指令性的大躍進式消滅森林物種多樣性,對這全國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的雲南將是空前的災難,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災難!
“中低產林改造”和“速生豐產林營造”對山地地表植被的剷除和土壤的開墾耕作,也人為地加劇了水土流失,加重了旱情。
2013年2月27日,記者走訪了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的鹿阜街道辦事處和大可鄉的六、七個村寨。所到之處,幾個水庫、壩塘瀕臨乾涸,小春農作物受災嚴重。據統計,該縣自2012年11月至今基本沒有明顯降雨,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少的一次,同時氣溫偏高,土壤和植被含水率較低,旱情明顯,一些農作物受災嚴重。針對嚴峻的旱情,該縣正採取各種措施抗旱救災,確保人畜飲水安全。據雲南省水利廳稱,截止到2013年2月20日,雲南省已有60.4萬人、33.5萬頭大牲畜出現不同程度飲水困難。雲南自2009年以來連續4年乾旱已成定局。另據雲南省氣象部門預測,今年雲南大部地區雨季將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相繼開始,較正常期偏晚。雨季開始前,雲南省可能出現冬—春—初夏連旱。目前雲南要求各地把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當前抗旱工作首位,優先解決好災區民眾的飲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