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縣
廣西百色所轄縣
田林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所轄的一個縣,是廣西土地面積第一大縣。位於廣西西北部,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革命老區。地處南貴昆經濟區中心,是滇、黔、桂三省區交界的商品集散地。縣域總面積5577平方千米,轄5鎮5鄉4民族鄉165個行政村。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田林縣常住人口為224828人。
縣境交通便利,通訊網路健全。165個行政村已村村通公路,南昆鐵路、324國道、357國道和G78汕昆高速公路徠穿越全境,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交通咽喉;寬頻網路與移動通訊業務已完成全面覆蓋。
2020年,田林縣完成生產總值(GDP)6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3.52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18.18億元,下降2.2%;第三產業增加值26.75億元,增長7.2%。
秦時,東南部屬象郡,西北部屬夜郎部落,西南部屬句町部落。
漢時,東南部屬郁林郡廣郁縣,西南部屬群舸邴句町王國,西北部屬夜郎王國。
三國時期,東南部屬交州郁林郡,西南、西北部屬益州興古郡。
晉時,分屬廣州晉興郡、寧州興古郡句町縣。
南北朝時,分屬南寧州晉興郡廣郁縣、寧州西平郡句町縣。
隋時,分屬郁林郡宣化縣、南寧州總管府昆州統管。
唐時,東南部屬嶺南西道邕管田州如賴縣,西北部屬黔中道雙城州、盤州。
五代十國時,屬南漢,東南部屬田州,西北部屬大理。
宋時,屬廣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統管,分屬泗城州(羈縻州)、利州、路程州、上林峒。
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兩江道,分屬田州路的利州、泗城州及來安路的路城(今潞城)州、上林峒、安隆峒。
明時,屬廣西布政使司右江道,分屬泗城州、上林長官司和安隆長官司。
中華民國時期,1~23年(公元1911~1934年),隸屬廣西省,分屬西林、西隆、凌雲3縣。24年冬,從西林縣劃出潞城、八桂、供央3個鄉及者苗鄉央邊村,西隆縣劃出舊州、南角2個鄉,凌雲縣劃出樂里、浪平、百平3個鄉共8個鄉置田西縣(四等縣),屬廣西第五(百色)行政區,縣治在潞城圩。
解放后,初期仍置田西縣。1951年1月,凌雲縣利周鄉划人,屬第二區。1951年8月西林縣裁撤,將定安、八渡、高閣、者苗4個鄉劃歸田西縣,置田林縣,屬百色專區。1953年3月起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后又稱州)。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后屬百色專員公署。1969年屬百色地區。2002年開始屬百色市。
1996年,田林縣面積5576平方千米,人口約21.4萬人。
1999年1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999]7號)同意撤銷能良鄉,設立六隆鎮,鎮政府駐原能良鄉能良街。六隆鎮的行政區域包括原能良鄉的行政區域(除那色村的那色、六中、平母、巴塘、大平、六衣、六苗等7個村屯劃歸樂里鎮管轄外);八桂瑤族鄉八桂村的渭英屯,八江村的渭轟、八母、八三屯,平六村的板圖、平或、渭華、六功屯;洞弄鄉下為村的八務、大欖、平細、下為、渭寧、那農、平良屯;弄瓦瑤族鄉譚合村的六隆、能提、渭密屯,周馬村的周馬、賴屯、領屯、岩亨、八忙、平林等屯的行政區域。
2003年,田林縣轄4個鎮、16個鄉(其中6個民族鄉)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6號)同意調整田林縣部分鄉鎮
田林縣
2017年9月27日,浪平鎮舉行撤鄉設鎮儀式。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黎朝興、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自順,各縣直單位及兄弟鄉鎮領導,浪平鎮各村支書、村民委主任及優秀群眾代表,浪平鎮全體幹部職工共200餘人參加了儀式。
全縣現轄5個鎮、9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樂里鎮、舊州鎮、定安鎮、六隆鎮、浪平鎮、潞城瑤族鄉、利周瑤族鄉、平塘鄉、八桂瑤族鄉、八渡瑤族鄉、那比鄉、高龍鄉、百樂鄉、者苗鄉。縣政府駐樂里鎮。
1996年,田林縣轄3個鎮、11個鄉、6個民族鄉。
2000年,田林縣轄4個鎮、10個鄉、6個民族鄉,能良鄉撤併入六隆鎮。
2005年,龍車鄉、洞弄鄉、弄瓦瑤族鄉、福達瑤族鄉、平山鄉、板桃鄉6個鄉鎮分別撤併入百樂、六隆、八桂、八渡、浪平、潞城6個鄉鎮。撤併后新的六隆鎮、百樂鄉、潞城瑤族鄉、八渡瑤族鄉、八桂瑤族鄉、浪平鄉於6月25日舉行掛牌儀式。
2017年,浪平鄉撤鄉設鎮,成立浪平鎮。
田林縣現轄4個鎮、6個鄉、4個民族鄉:
樂里鎮轄:河南、新市、新昌3個居委會;樂里、新昌、新建、百花寨、新寧、風洞、文化、田平、弄平、啟文、那光、那色12個行政村。
舊州鎮轄:舊州、板堅、那度、平滿、者務、平林、廣龍、央白、平保、南合、板仰、示甫、徠周、者念14個行政村。
定安鎮轄:定安、渭密、八新、那雄、那門、央榮、八來、常井8個行政村。
六隆鎮轄:能良、太陽、央光、百懷、粉屯、小欖、門屯、中屯、供央、下維、平細、六隆、周馬、板圖、六功、洞弄、列屯、上仁18個行政村。
潞城瑤族鄉轄:潞城、旺吉、紅旗、營盤、豐厚、八洞、平板、弄讀、各煙、豐防、渭祥、平合、三瑤、那幫、馬邏、央郎、那馬、東力、弄光19個行政村。
利周瑤族鄉轄:百達、愛善、福祥、凡昌、囊老、亮福、老山、平布、和平9個行政村。
平塘鄉轄:龍果懷、興六、平塘、同祥、茅草坪、龍歪、毛坡田、渭各、六池、平吉10個行政村。
浪平鎮轄:浪平、弄陽、央村、塘合、委貴、弄陀、西華、小坳、江洞、平山、岩龍、坳停、香維、大保、紅星、八號、達妹、弄鞋、弄壩、甲朗20個行政村。
八桂瑤族鄉轄:八桂、八修、渭標、六丹、平六、八高、八江、岩林、果卜、弄瓦、者達、譚合12個行政村。
八渡瑤族鄉轄:那囊、六章、那利、東朋、八渡、博峨、合塘、六林、那罵、頂孟、者塘、八桃、福達、弄當、平封、百六、那拉17個行政村。
那比鄉轄:六音、那比、六邦、普農、那臘5個行政村。
高龍鄉轄:者車、高郭、弄南、渭山、新寨、渭榮、達堯7個行政村。
百樂鄉轄:百樂、板干、根標、八洞、龍車、百華、三幫7個行政村。
者苗鄉轄:者苗、者化、八中、百隆、渭龍、八享、六恆7個行政村。
縣地處廣西丘陵至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東北有青龍山,西北側有金鐘山,南面有六韶山作外圍屏障。全境東北、西北、西南和中部較高。向東南、向北逐步傾斜。地貌類型縣境以山地為主,由土山(砂岩與頁岩)和石山兩類組成。
縣境範圍近似正方形,都是山地,無一處平原,有海拔2026.5米的“桂西屋脊”岑王老山,也有海拔200米的河谷低地,垂直高度差異明顯。整個地勢,東北、西北、西南及中部高,河水向西北、北和東南分流。石山集中在縣境東北部和西北部,多溶洞;其餘為土山,山上林深草密;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0多座,層巒疊嶂,丘陵起伏。因地勢、日照、輻射、熱量、雨量的差異,形成溫暖、溫涼、高寒3個氣候區。全縣有“三最”:總面積5577平方公里,為自治區之最大;人均土地面積2.619公頃,為自治區之最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人,為自治區之最稀。
全縣河流全長866.3公里,河面寬30~100米,河床高2~6米,總流域面積5577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2388.48多公頃,多年平均流量57.14立方米每秒。河流多屬季節性溪河,水量的補給主要來自降水,年際變動大,豐水期流量與枯水期流量相差大。豐水年(澇年)常造成澇災,枯水年(早年)往往出現早災。土山區地表徑流多,岩溶地區地表徑流少。境內河流分為右江和南盤江兩大水系,有12條河流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以下是田林縣境內流域面積在50km²以上的河流:
河流 | 途徑鄉鎮 |
---|---|
西江 | 舊州鎮、潞城瑤族鄉、百樂鄉 |
板堅河 | 舊州鎮 |
舊州河 | 舊州鎮 |
平林河 | 舊州鎮 |
根龍河 | 潞城瑤族鄉、舊州鎮 |
百樂河 | 浪平鄉、百樂鄉 |
百華河 | 百樂鄉 |
板江河 | 百樂鄉 |
長麥河 | 百樂鄉 |
根標河 | 潞城瑤族鄉、百樂鄉 |
百止河 | 潞城瑤族鄉、百樂鄉 |
八洞小河 | 潞城瑤族鄉 |
布柳河 | 利周瑤族鄉 |
那洪河 | 浪平鄉 |
鬱江 | 定安鎮、八渡瑤族鄉、八桂瑤族鄉 |
者么河 | 定安鎮 |
那門河 | 定安鎮 |
平利河 | 平塘鄉、定安鎮 |
八旦河 | 定安鎮、八渡瑤族鄉 |
八中河 | 潞城瑤族鄉、者苗鄉、八渡瑤族鄉 |
百隆河 | 平塘鄉、者苗鄉 |
者苗河 | 者苗鄉 |
新寨河 | 八渡瑤族鄉 |
弄當河 | 八渡瑤族鄉 |
那囊河 | 八渡瑤族鄉 |
八渡河 | 八渡瑤族鄉 |
西洋江 | 那比鄉、八桂瑤族鄉 |
那臘河 | 那比鄉 |
平八河 | 那比鄉 |
里往河 | 那比鄉 |
那比河 | 那比鄉 |
弄瓦河 | 八桂瑤族鄉 |
者仙河 | 潞城瑤族鄉、八桂瑤族鄉、六隆鎮 |
六丹河 | 八桂瑤族鄉 |
八高河 | 樂里鎮、八桂瑤族鄉 |
能良河 | 樂里鎮、六隆鎮 |
洞弄河 | 六隆鎮 |
樂里河 | 潞城瑤族鄉、樂里鎮 |
平吉河 | 潞城瑤族鄉 |
百昂河 | 潞城瑤族鄉 |
啟文河 | 樂里鎮 |
利周河 | 利周瑤族鄉、樂里鎮 |
樂益河 | 六隆鎮 |
全縣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因處於低緯度,太陽輻射量較強,溫度較高,熱量豐富,雨量適中,氣候溫暖,大部分地區夏長冬短,霜期短,雨熱同季。但隨著海拔的升高,地貌的各異,氣候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差異較大,形成許多不同的小氣候,為農林牧生產提供多種多樣的氣候條件。
田林現有20萬畝八渡筍生產基地,年產干筍600噸以上,2009年被授予“中國八渡筍之鄉”之美稱。桐油產量居全國縣級第一,全縣現有油桐林面積60萬畝,年產桐油4萬噸左右,桐油產品免檢出口。
田林生物物種豐富,有特有的田林姜花、田林細子龍、田林馬銀花(田林杜鵑)等物種。以野生靈芝為原料生產的靈芝酒、靈芝口服液系列產品遠銷國外。中草藥材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少有的“天然葯庫”,境內有天然靈芝、杜仲、首烏等中草藥材1200多種。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557700公頃。1980年有耕地18174.33公頃,佔總面積3.26%,其中水田7792.93公頃,旱地10381.40公頃;園地64.20公頃,佔0.01%;械地約90315.60公頃,佔48.24%;牧地36451.08公頃,佔6.54%;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45%,大約佔0.80%;交通用地2585.33公頃,佔0.46%;水域13020.40公頃,佔2.34%;石山荒地196600.13公頃,佔35.25%;其他17310.93公頃,佔3.10%。
1981~1990年,全縣城鄉建設佔用耕地17.07公頃,鄉村建設佔用耕地14.13公頃,共31.20公頃。1990年末有耕地面積20587.80公頃,比1980年增加2413.47公頃,水田減少185.40公壩,旱地增加2598.87公頃。
1990年,全縣有難於利用地7909.53公頃,佔總面積1.42%;尚有可利用的宜農宜林宜牧荒山荒地104059.20公頃,佔全縣總面積18.65%,人均0.49公頃。
縣境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森林茂密,適宜各類動物的繁衍,動物資源豐富。
獸類主要有斑鹿、獼猴、穿山甲、熊猴、短尾猴、華南兔、紅腹、松鼠、花鼠、長吻、林麝、金貓、大靈貓、小靈貓、水獺、蘇門羚、黑熊、金錢豹、飛虎、紅春豹、芝麻豹、赤麂、小麂、野豬、野狗、果子狸、刺蝟、掃尾箭豬、中華竹鼠、銀星竹鼠、黃鼠狼、豺狼、猸子、狐、貉、香狸、黃狼、豹、貓、野山牛、黃麂等。
列為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金錢豹、林麝、穿山甲、金貓、獼猴、短尾猴、蘇門羚、小靈貓、大靈貓、黑熊。熊、豹、虎由於獵捕過多,已瀕於絕跡。近年來,各地濫捕野貓、蛇類取皮,影響生態平衡,鼠類繁生。
鳥類有原雞、角雉、白鷳、白鷺、貓頭鷹、紅毛雞、秋雞、環頸雞、鑰雞、金雞、黑頸長尾雞、苦惡鳥、山斑鳩、小鴉鵑、褐翅鴉鵑、翠鳥、藍翡翠、紅耳鴇、白猴臀鴇、白頭鴇、棕背柏勞、黑卷尾、金翅、白腰文鳥、白臉山雀、家麻雀、樹麻雀、黑枕、竹雞、長尾雉、畫眉、麻鳥、山雀、八哥、鷓鴣、烏鴉、喜鵲、啄木鳥、鷹、白鸛、水鴨、布穀、黃鸝等。
畫眉、八哥、鷓鴣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原雞、角雉、黑頸長尾雞、白鷳列為國家保護動物。
縣境內金屬礦產有鉛、銻、銅、鐵、金等;非金屬礦產有煤、水晶、石灰石等。部分品種儲量尚未探明。
鉛礦分佈在那福、那祥、凡屯,儲量約500噸。礦石品位:鉛5%、鋅7%、銅4%,銀1立方米含156克,金1立方米含32克。
銻礦主要分佈在八渡的六林,高龍,百樂的百地,板桃的那社,潞城的平紅,龍車的百華,浪平的委貴、大洞子、龍貓、下火槽、水井灣,平塘的小地壩、渭各、渭洛,舊州的平林、那香,定安的渭密,樂里的新建和那比的普農等。以普農、六林礦點為最佳,在1立方米硫化銻礦石中含金屬銻50%以上。各礦點儲量尚未探清。
金礦在高龍、平山、八渡、利周、平塘等鄉發現礦點30多處,分佈零星,均為一級品位。這些礦點,為廣西地質局第二地質隊勘探發現。高龍的雞公岩礦點於1989年開採,產量較為可觀。
銅礦主要分佈在八渡的那弄,浪平的上小號,儲量不明,品位低。
鐵礦分佈在平塘的渭各、渭洛,平山的大保,龍車的三邦。儲量不明。
錫礦在八桂鄉府後面山發現有餘脈,但尚未探明。
汞礦在利周鄉百達村發現礦點,儲量約20公斤。
煤礦主要分佈在高龍鄉高郭村、平塘鄉的渭洛,儲量21萬噸,屬C1級,但煤層薄。
鋁土礦有大保、渭洛等礦點,儲量約2萬多噸,氧化鋁只含金屬鋁25%。
水晶礦主要分佈在浪平鄉的西華、平山鄉的大保及平塘鄉的平塘,儲量約10噸。
鈦鐵礦砂主要分佈在六林、洞弄、者雲,儲量約10萬噸,礦砂含量約30%以上。
石油資源蘊藏量待作進一步探明。
石膏在平山鄉發現礦點。
釩礦分佈零星,以一級為主,部分二級,發現於八渡一帶。
辰砂礦分佈稀散,以一級含量為主,發現於舊州壓扭性斷層附近。
石灰石主要分佈在浪平、平山、龍車、高龍、平塘各鄉。
冰洲石主要分佈在浪平、平山、龍車、高龍、平塘等鄉。
硅鐵礦主要分佈在高龍、利周、平塘、八渡等鄉。
公路
田林縣納入管養的公路幹線、支線和地方公路總長724.1千米,所有鄉鎮、行政村通汽車,所有鄉鎮都有客車往返運行。
縣境內主要交通幹線有324國道、357國道和G78汕昆高速公路(隆百高速公路),其他道路有通往隆林縣的217省道、通往西林縣的321省道和通往樂業縣的794縣道等。
324國道、G78汕昆高速公路:途徑樂里鎮、潞城瑤族鄉、舊州鎮等;
357國道:途徑利周瑤族鄉、樂里鎮、六隆鎮、八桂瑤族鄉、八渡瑤族鄉後接321省道;
217省道(舊州至那臘公路):途徑舊州鎮、平塘鄉、隆林縣介廷鄉、田林縣那比鄉接雲南239省道;
321省道(平吉至八大河公路):途徑潞城瑤族鄉、八渡瑤族鄉、定安鎮等;
794縣道(樂業至河口公路):途徑樂里鎮、利周瑤族鄉、浪平鄉等。
在建的對外交通有:田西高速公路。
鐵路
田林縣行政區域面積5577平方公里,是廣西面積最大的縣份。境內聚居著壯、漢、瑤、苗、彝、仫佬、侗、回、滿、布依等民族。全縣總人口25.07萬。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田林縣常住人口為224828人。
樂里鎮:聚居著壯、漢、瑤等多個民族。總戶數9358戶3.6萬人。
舊州鎮:徠聚居著壯、漢、瑤、回四種民族。全鎮總人口21165人,政府駐地常住人口3500餘人。
六隆鎮:聚居著有壯、漢、瑤、苗等四個民族。2014年,總戶數為5240戶,總人口為21691人,是全區最大的扶貧異地安置基地,安置的移民分別來自田東縣、田陽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那坡縣、德保縣、凌雲縣及本縣浪平鎮、平塘鄉等貧困的大石山區。
定安鎮:聚居著壯、漢、瑤、苗、彝等5個民族。共13912人。定安鎮的央榮村和常井村為貧困村,貧困人口4327人。
浪平鎮:聚居著壯、漢、瑤等民族。2014年末,全鄉總戶數8041戶,總人口32456人,全鄉勞動力18834人。
潞城瑤族鄉:聚居著壯、漢、瑤、苗、布依、滿等六個民族,6926戶27565人(其中農業人口26256人),瑤族人口5071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8.4%。
利周瑤族鄉:聚居著壯、漢、瑤三個民族,2014年全鄉總戶數3720戶,總人口16940人,其中農業人口16581人,非農業人口359人,其中瑤族為5198人,佔總人口30.6%。
八桂瑤族鄉:聚居著有壯、漢、瑤三個民族,2013年全鄉總戶數為3571戶,1479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2013年瑤族人口3284人,佔總人口的22%。
八渡瑤族鄉:聚居著壯、瑤、漢、苗四種民族,其中瑤族人口4972人,佔21.33%,農業人口22880人,非農業人口427人。
高龍鄉:聚居著壯、漢、瑤、苗等4個民族,2013年末總人口8685人,其中,漢族佔71.2%,農業人口1808戶8425人。
那比鄉:聚居著壯、漢、瑤等民族。總人口8993人,其中漢族1281人,壯族6903人,瑤族786人,其他民族23人,全鄉農業戶數2115戶8812人,勞動力5263人。
平塘鄉:聚居著壯、漢、苗三個民族,2014年全鄉總戶數3423戶,總人口13779人,其中壯族5338人,苗族463人。
百樂鄉:聚居著壯、漢、瑤3個民族。2950戶1.29萬人。
者苗鄉:聚居著壯、漢、布依三個民族;共2546戶9955人,其中農業人口9681人;2014年的貧困人口為3262人,貧困發生率為33.7%
1990年,全縣共有1356個自然屯,各民族多是聚族而居,也有少數壯漢雜居、壯瑤雜居、漢瑤雜居。民族雜居的地方,歷來和睦相處,相安無事,沒有發生民族衝突。壯族村屯多分佈在江河、溪澗階地及低山丘陵地帶,全縣每個鄉(鎮)都有壯族居住。
瑤族多散居在海拔800~1000米林密草茂的高山峰巒間。主要分佈在利周、潞城、八桂、弄瓦、福達、八渡等6個瑤族鄉。其中以八桂鄉最多,占該鄉總人口30.6%,其次,利周鄉佔20.18%,潞城鄉佔25.20%,福達鄉佔21%,八渡鄉佔20%,弄瓦鄉佔18%。彝族聚居在定安鎮的常井村,占該鎮總人口的1.43%。回、滿、蒙古、京、布依、仫佬各族則散居在潞城、樂里、舊州、定安等鄉鎮。
田林各民族使用的語言有壯語、漢語、瑤語、苗語、布依語等。縣內主要交際用語是壯話北部方言和西南官話。全縣14個鄉(鎮、民族鄉),除浪平鎮不通行壯話外,其餘鄉鎮全部通行壯語北部方言和西南官話。田林主要方言的使用情況:
(1)北壯語桂邊方言分佈在除浪平鎮外的其它鄉鎮及縣城。
(2)白話縣城部分人會講。
(3)平話分佈在一些村莊。
(4)客家話分佈在樂里、舊州、平塘、高龍、潞城5個鄉鎮的個別村落。
(5)西南官話分佈在縣城和浪平、平塘等鄉鎮,也是主要交際語言。浪平鄉使用的西南官話與其他鄉鎮略微不同,浪平鄉普遍使用浪平高山漢話(疑屬西南官話-川黔片-黔中小片),其他鄉鎮使用的方言屬於西南官話-桂柳片-桂北小片。
(6)勉語勉-金方言金門土語藍靛瑤使用。
(7)苗語。
(8)布依語。
(9)彝語東南方言。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5.09億元,增長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5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98億元,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181元,增長3%;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718元,增長10.7%。全年共爭取到各類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11.4億元。招商引資工作共簽約22個項目,簽約額41.56億元,資金到位率31%。
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7.1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0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36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8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4億元。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7.8億元,增長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0.4億元,增長59.1%;財政收入達2.3億元,非稅佔比由上年37%下降為29.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9357元,增長5.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54元,增長13.5%。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38.6億元和22.7億元,增長17.6%和25.1%。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1.7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9億元,同比增長12.6%;財政收入完成2.45億元,同比增長5.1%,非稅收入佔31%;財政支出17.04億元,同比增長12.3%;全部工業總產值21.16億元,同比增長5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億元,同比增長2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億元,同比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2135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達到5746元,同比增長1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的目標內。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8.89億元,同比增長22.7%;工業總產值完成31.19億元,同比增長3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8億元,同比增長1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280元,同比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6501元,同比增長13.1%。
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1%,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2%。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全部呈現兩位數增長態勢,超額完成年度績效任務。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50億元大關,達到56.52億元,同比增長12%,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固定資產投資36.17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收入3.71億元,同比增長1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4.99億元,同比增長3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4億元,同比增長13.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達到10286元,同比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1元,同比增長8.6%。
2018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60萬億元,同比增長11%;財政收入首次突破4億元,達到4.16億元,同比增長1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5.3%、10%。
2019年,初步核算全縣生產總值(GDP)62.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0%,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1.48億元,增長8.6%;第二產業增加值17.61億元,增長22.5%;第三產業增加值23.34億元,增長5.1%。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6.5%、55.1%和18.4%,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4.4:28.2:37.4。根據國家地區生產總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2018年田林縣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2018年田林縣生產總值最終核算數為53.34億元。
2020年,田林縣完成生產總值(GDP)6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3.52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18.18億元,下降2.2%;第三產業增加值26.75億元,增長7.2%。
2020年5月9日,獲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田西縣建置后,設建設科,統管農、林、牧、水利等工作。農業生產以糧為主。民國24年(1935年)年總產量1381.92萬斤,稻穀佔71.65%,玉米佔25.81%,人均有糧339斤;31年總產量2136.29萬斤,人均有糧444.77斤。26年,創辦田西農場、獸醫防治所、苗圃。27年全縣有天然公有林面積佔全縣總面積80%,人工造林870畝(據《田西縣誌》)。有大牲畜5000多頭(匹),豬、雞、鴨多數農戶都餵養。
解放后,建立健全農、林、牧,水利各業的管理局,局以下設各種技術指導機構。此外,還設縣農業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農經站,指導、組織、協調農業生產。全縣的農業生產,總的說呈遞增趨勢。但是,糧食生產在1955~1960年,由於生產關係的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加上天災人禍,糧食生產逐年下降,1960年跌至低谷,總產才0.1716億公斤;1960年以後,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82年達0.79億公斤;1984~1986年,由於忽視糧食生產,水利失修,兩季稻變一季稻以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生產逐年下降到1986年的0.628億公斤。儘管如此,還是糧食自給縣。1990年,糧食總產又回升到0.79億公斤。林業生產年年遞增,1952~1985年,林業產值年均遞增10.9個百分點;1990年,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26.31%。畜牧業生產逐年增長,1990年牲畜存欄牛77528頭,馬、驢、騾30470匹,豬122120頭,羊2541頭,產值1388萬元,比1985年增長23.4個百分點,占農業總產值21.84%。副業生產從1980年起才真正列入議事日程,1980~1987年,副業產值年均遞增5.3個百分點;1990年,副業產值687萬元,比1987年增長14.12個百分點,占農業總產值的10.81%。漁業生產,1954-~1967年,產量逐年上升;1968~1977年,產量逐年下降;1978年以後,有了新的轉機;1979年,魚產量58350公斤;1980~1985年,魚產量年均遞增25個百分點左右,1990年,魚產量182.1噸,比1979年增長2.12倍。土特產藏量豐富,已開發利用的有80多種,以桐油,八渡筍、雲木耳為最著名,產量年年上升;1987年,產值892.7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11.65%;1990年,產值1817萬元,比1987年增長1.03倍,占農業總產值28.6%。水利建設,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投入,有效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1333.33公頃擴大到1990年的7373.33公頃,旱澇保收面積由1180公頃擴大到4994.13公頃,初步奠定了抗禦災害的基礎。
2017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9億元,同比增長5.9%。5個30萬畝示範基地建設成效突出,田林縣林業產業示範園入圍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縣級示範區,樂里萬畝芒果產業(核心)示範區被評為百色市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新增畜禽規模養殖場243個,規範建設14個鄉鎮動物檢疫申報點,創新開展“網際網路+檢疫出證”試點建設。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組建村民合作社168家,新增專業合作社52家、家庭農場21家。
民國時期僅有季節性的手工業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發展為食品、機械、建材、電力、採選礦、縫紉、印刷、造紙、化工、運輸、木材加工、飼料加工等行業。1990年,有國營企業24個(縣屬23個),縣屬集體企業11個,鄉(鎮)集體企業15個。工業總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值的23.18%,經濟效益還比較低,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2247.2萬元,凈值為1895.3萬元;百元固定資產凈值創銷售收入為92.49元。
解放后,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把部分私營企業改造成為公私合營或合作企業。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把個體、合營(合作)企業全部划給公社、大隊集體經營,成為公社、關隊企業,並興辦一批社隊企業。1961年後,經過調整,停辦一批經濟效益差的社隊企業。“文化大革命”時期,社隊企業發展緩慢,經濟效益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社隊企業健康發展。80年代中期,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並把村辦、戶辦企業納入鄉鎮企業範疇。2017年,建縣以來最大的工業投資項目百礦田林30萬噸電解鋁項目成功開竣工,40萬噸陽極碳素項目落戶開工,瓦村水電站項目加速推進。
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成立。1951年剿平匪亂,進行土地改革,恢復經濟,保障供給,城鄉經濟復甦迅速。1952年設工商科,恢復樂里、潞城市場。國營商業、集體商業相繼建立,納私營工商業於正軌;1954年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鼓勵合理經營,幫助25戶原來從事糧油、棉布、食鹽買賣的私營商戶與國營公司訂立合同,進行銷、包購、加工定貨。這年,經銷、代銷商品總額8.95萬元,為私營商品總額136.76萬元的13.15%。
1955年,貫徹中央“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積極改造”的政策,對小商小販採取組織合作商店、合作小組等形式,逐步納入集體經營軌道,成立了合作飯店1個15戶,合作經濟小組3個11戶。年底,國營商業占社會商品零售額35.12%,供銷合作社佔47.98%,私營商業佔16.9%。
1956年1月,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的決議》(草案),全面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私商的百貨業、雜貨業、飲食服務業組成公私合營商店1個,門市部3處;公私合營飲食店1個,門市部2個。因種種原因,允許極少數小商小販繼續私營。至此,對商業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國營商業、集體商業佔主導地位。
1958年,實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取締個體小商販,私營商業絕跡,商品流通渠道單一。以後三年特大災害,糧食緊張,商品短絀,人民生活困難。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允許農村社員有自留地,搞副業,一些小商小販重新出現。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割資本主義尾巴”又禁絕一切小商小販,市場供應全部由國營商業承擔。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個體商業得以恢復。小商小販活躍於城鄉之間。1983年以後,木材市場招來大批區內外客商,小商小販穿梭於農村圩市,收購雲木耳,香菇,八角,藥材,成衣,小百貨,日用品小攤充斥市場,偏僻村屯的小賣店如雨後春筍出現旅店、熟食攤盛極一時,1988年以後,市場疲軟,木材、雲木耳土特產品滯銷,外地客商稀少,旅店、飲食業大遜於前。
2017年,服務業擴面增力。新增規上服務和限上批零住餐企業21家。高鐵無軌站開通運營。全年旅遊綜合收入8.56億元,同比增長20%。
宋代,縣內有了山歌。明代末期,有了說唱。清代初,有了舞蹈,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西林縣(治在今定安)知事的王維淮在他的詩作中有這樣的描繪:“高髻雲鬟學舞腰”。乾隆中期,北路壯劇誕生。民國時期,群眾以舞獅及唱土劇為高級的娛樂,常有男女對唱山歌。
清代及其以前,多為民間組織活動,間有廟會表演及祝賀新官上任的演出。
田西縣建置后,政府開始建立文化設施,如圖書室、閱報處,規模很小。無聲電影曾到縣內放映。
解放后,文化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文化藝術管理機構相繼建立,初步形成三級文化網路。由於有了這些機構的組織和引導,全縣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傳統歌圩恢復,演出活動頻繁。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文化部門的活動從無償服務轉為有償服務,開展“以文補文”、“多業助文”活動,增加了自身發展的能力,促進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
文物勝跡有八六坡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岑氏宗祠,有瞧崖千尺、鬼斧神功的鉗牙峽,有美麗如畫的犀牛塘和梅花山,有上下兩層、奇景處處的三川洞,有仙境般的景物獨異的仙人洞。
2017年,文體事業持續繁榮,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2017年“壯族三月三·吼敢”活動,戲曲進校園活動全面鋪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壯劇《瑤娘》在南寧成功首演,被列為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精品。
縣內教育事業起於明代。《凌雲縣誌》(民國31年版)載:“明正德、嘉靖間(公元1506~1566年),南海龐一葵仕於桂及滇東二十餘年,所至盤瓠之族,白黑二仲,倮倮之民,異音殊俗,嘗編以三字經及聖文、明律關係人倫之大者,書漢字附註夷音,以發其蒙,使知仁義而服詩書,以無外於聖化,是為邊隅蠻夷教育之權輿迄迄。”可以讀書識字的,主要是土司及兩個長官司治所附近村屯的岑、覃、潘、許四姓的子弟。
清順治九年(1652年),有土司學校。康熙五年(1666年)改土歸流后,土司子弟才能就近州縣考試,“額取二名”。普通老百姓則還是“不讀詩書,不通漢語”。不過,由於龐一葵大力推行識字,許多人已有文化。到二十年,舊州鎮央白屯的八音班—岑黃班,已能用古壯字(借漢字音義、象形)寫出說唱本《太平春》。這一年,定安始建義學,三十年改為學宮。但作為西林縣邊遠地區的潞城,還不準人讀書。四十三年,土司統治下的民眾子弟中有“通曉文義”者,才准與漢人一起應試。五十年,舊州設儒學。雍正二年(1724年),定安建縣學。而潞城直到乾隆二十年(1765年),一般人才得准考入學;到乾隆五十六年,才有庠生百餘名。從雍正十年到光緒二十年,169年間全縣只有進士6人,貢生24人,武舉2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科舉、興學堂以後,舊州、樂里、潞城、利周等地陸續興辦小學堂。
民國時期,學堂改為學校。24年(1935年),各鄉都設立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大的村屯都有國民基礎學校。26年,成立“四縣聯立中學”,后改為田西師範、百色師範、田西縣立初級中學。38年11月,社會動蕩,中小學無法開學。在民國時期的38年間,全縣只有6個大學生。
解放后,950年因匪亂,全縣只有潞城、樂里兩所小學堅持上課。1951年,有5所學校上課,學生439人。1952年以後,社會安定,學校逐年增多。1953年,始辦初中。1958年,“大躍進”開始,在潞城、舊州、定安分別創辦一、二、三初中,縣城始辦高完中。1965年,有中學7所(含1所高完中),小學408所。1966年,各類專業學校相繼建立。1969~1970年,不顧師資條件,公社辦高中,大隊辦初中,學校猛增,教學質量劇降。1971年,開始壓縮隊辦初中。1980年以後,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壓縮高中,充實初中,加強小學,教學質量有所回升。
1987年,有高完中2所,初中16所,小學159所,教學點571個。1990年,有高完中1所,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初中17所(包括民族中學),小學教學點696個。有縣籍大學生397人,與民國時期相比,解放后40年的大學生數為民國時期的66.2倍。
2017年,開工建設田林光明幼兒園二期工程、第三小學教學綜合樓等49個教育基礎設施項目;田林高中“百高班”成功開辦,中、高考成績取得新突破,中考成績A+人數首次突破百人大關。
截至2018年9月,田林有民辦幼兒園共71所,其中縣城民辦幼兒園14所,鄉鎮民辦園48所,村級民辦園9所(已休園4所),已經確定營利性民辦幼兒園20所,其餘53所為非營利民辦幼兒園。
截至2018年9月,田林有53所運營中的小學/中心校以及15所運營中的中學:
小學/中心校(中心小學): | |||
八渡中心校 | 六隆鎮供央小學 | 合塘教學點 | 平山八號小學 |
八桂中心校 | 六隆鎮中心校 | 舊州鎮中心校 | 平山中心校 |
百樂鄉中心校 | 龍車中心校 | 舊州中心校 | 平塘龍歪小學 |
百樂小學 | 潞城紅旗小學 | 浪平鎮達告小學 | 平塘興六小學 |
板堅小學 | 潞城十二橋小學 | 浪平鎮浪平中心校 | 平塘中心校 |
板桃中心校 | 潞城瑤怒小學 | 浪平鎮委貴小學 | 啟文小學 |
定安中心校 | 潞城中心校 | 浪平中心校 | 田林縣第二小學 |
洞弄中心校 | 那比中心小學 | 樂里中心校 | 田林縣第三小學 |
風洞小學 | 那囊村小學 | 利周老山小學 | 田林縣第一小學 |
福達中心校 | 那少小學 | 利周中心校 | 田林縣特殊學校 |
高龍那念教學點 | 那雄小學 | 六幫小學 | 渭密小學 |
高龍弄南教學點 | 南合小學 | 六林村小學 | 香維小學 |
高龍中心校 | 弄瓦中心校 | 六隆鎮好又多希望小學 | 新建小學 |
者苗中心校 | |||
中學: | |||
利周中學 | 潞城中學 | 定安中學 | 那比一貫制學校 |
浪平中學 | 舊州中學 | 高龍中學 | 六隆中學 |
平山中學 | 平塘中學 | 福達中學 | 田林縣初級中學 |
龍車中學 | 八桂中學 |
田林現有田林縣人民醫院、田林縣中醫醫院和田林縣婦幼保健院三所醫院和遍布各鄉鎮的衛生院。
田林縣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技術指導中心為一體的國家二級乙等綜合性醫院,屬事業性、公益性醫院。醫院建於1945年,佔地面積20062平方米,業務用房面積24797平方米,2005年國債項目建成傳染病房樓,2006年桂西項目建成了門診綜合大樓、2007年在廣州海珠區的援助下建成了二門診樓,2012年12月醫院標準化建設項目建成了新住院大樓,2013年12月農村急救體系建設項目建成了急救中心,現有幹部職工38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98人,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99人,初級職稱161人。實際開放床位380張,開設有兒科、產科、婦科、神經(含心血管)內科、呼吸(含消化、腎)內科、普通外科、骨科、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五官科、急診科、二門診、血液透析室等13個臨床和手麻科、檢驗科、放射科、功能科、供應室等輔助科室。
田林縣中醫院成立於1990年,位於田林縣和諧大道平么小區,醫院規劃根據國家二級中醫醫院標準設計,現有一棟門診住院綜合樓,佔地面積1879.8平方米,建築面積8642.4平方米,編製床位制床位138張,實際開放床位167張。現有急診科、內科、兒科、婦科、口腔科、針灸科、理療科、康復科、門診治未病科、健康體檢科、壯醫科、瑤醫科12個中醫科室以及放射科、檢驗科、功能檢查科(B超室、心電圖室)、病案統計室、中、西調劑室,製劑室,中、西醫藥房等醫技科室及其他業務科室。
田林縣婦幼保健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醫院,位於樂里大橋頭,隸屬田林縣衛生計生局領導。其前身是田林縣婦幼保健院站,於1957年7月成立,建院初期,有專職人員4人。同年潞城、八桂配備婦保人員,樂里、舊州、定安成立接生站,推廣新法接生和進行接生員培訓工作。1997年12月經上級有關部門審批升格為“田林縣婦幼保健院”。2004年,榮獲自治區“愛嬰醫院”稱號。現已擁有了全自動血紅蛋白分析儀、生物顯微鏡、酶標儀、尿液分析儀、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全數字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和電腦一系列的醫療設備。
田林縣民間文藝多種多樣,有民歌、戲曲、故事、說唱、謠諺/歇後語、楹聯、舞蹈、猜謎等。
民歌分為傳統民歌和創作民歌兩種。傳統民歌廣泛存在於民間,一代傳一代,口傳心記;創作民歌系解放后見諸報刊的新民歌,多為七言四句。
壯族民歌宋代就有。父教子,母教女,老教少。一個傳歌,聽者甚眾,一傳十,十傳百,流傳廣泛,老少皆知,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論日常生活,走村串寨,趕街集會,敬席賀壽,生養死葬,褒貶形勢,都用歌來表達問候、愛憎、祝願、尊敬;路遇,用歌代問;一個屯來了女的(或男的),晚上便去邀歌。盛大的歌節是。“吼敢”(hueugamj)[xa55kam"55],即歌圩。不少青年男女在“吼敢”時認識而成夫妻,都是以歌為媒。這種婚姻,最能白頭偕老,永不離異。
壯族山歌由勞動人民口頭創作,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千百年來,壯歌經過不斷創造、潤色、提煉,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田林縣的戲曲以北路壯劇為主。北路壯劇,即流行於廣西西北部壯語方言地區的壯劇,源於舊州鎮。
“銅”樂
田林的各族人民在漫長的和諧共處歷史中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故事。
神話:這類故事多屬創世的內容。壯族有《布碌陀和務碌甲》,瑤族有《依莫(兄妹)造世界》(又名《伏依兄妹》),苗族有《孟夏腰阿漿化霜呢》。
傳說:這些故事反映了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如“潘老爺”的兇惡與殘暴,“渭好王陸阿龍”的勇敢和計謀,“郎姜王”如何抵抗宋朝的軍隊,儂智高的部隊如何兵困風樓山,“十月木”為何在草木凋零的時候還長新葉發新枝,岑王老山因何得名,“娘艾”這隻昆蟲為何有瓢樣的東西蓋住臉皮(這個傳說,有的地方叫“七姐妹”)。
寓言故事:有《蝶吒》、《牛為什麼到河邊總屙屎》、《卜火》(又名《卜得》)、《老虎和穿山甲》、《喜鵲和短尾鳥》、《老虎·青蛙·猴子》等。
八音說唱是縣內特有的藝術形式。初時用於娛神,後來用於娛人。
八音,指8種樂器,於明代初傳人。後來,壯族組成八音班時,用下列樂器:嗩吶(長短各一),笛子(橫直各一),二胡(大小各一),琴(月琴或三弦),小鼓,小鑼,小鈸,銅鈴一對。每班12人,只奏不唱。每逢紅白喜事、歡慶、集會都有八音班在活動。常奏的樂曲有10多個,主奏樂曲是“鬧場曲”和“八板頭”。60年代,經縣文化部門發掘,將“八音說唱”加以整理,定名為“八仙鼓”。
居住在縣境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鬥爭中,創造出言簡意骸、反映思想感情的口頭文學一民謠、諺語、歇後語。它以簡潔的語句反映火熱的鬥爭和沸騰的生活,讚揚美好的事物,鞭笞醜惡的意識和現象,也有一些是思想內容不夠健康的。由於它們哲理深刻,意味深長,所以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諺語是群眾語言的精華,多為一句或兩句,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或鼓舞,或鞭笞,或警告,或曉以事理,或總結經驗。讀來使人警醒,深受教益。
楹聯,素為群眾喜聞樂見。每逢重大喜慶節日,群眾都喜歡在家門或廳堂貼上對聯,表示吉祥或抒發情懷。墓碑、挽幛、廟宇、祠堂、勝跡、戲班甚至天主教徒的中堂,都各有對聯。最隆重的是春節,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有自己寫的,有請人代寫的,有從市場上或書店裡購買的。機關團體亦多有在慶祝、節日、會議等場合張掛對聯,以增添熱烈氣氛。
田林縣境內有春牛舞、銅鼓舞、盤王舞、花扇舞、花燈舞和八仙賀壽舞等多種舞蹈。
春牛舞
這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既是模擬舞蹈,又是面具舞蹈。有音樂和唱腔,一般以北路壯劇的正調為主,兼有少量的彩調唱腔,演出多在節假日進行。演出時,先演一些短小的壯劇,然後舞春牛。由青年人操動牛頭牛身(牛頭用竹篾和紙編糊而成,牛身用土布染成灰色后縫製),作牛起伏狀,邊走邊唱。歌詞基本固定,內容以讚美牛的埋頭苦幹精神、激勵人們積極生產、不誤農時為主。道具還有幾種紙燈:頭燈、彩燈、小燈、魚燈等,形狀各異,持燈者服裝和北路壯劇的服裝相同。春牛舞一年只演三個月,也有的演五個月。演出結束后,將牛頭燒掉,來年演出時再重新編製。
銅鼓舞
這種舞是木柄瑤特有的民間舞蹈,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流傳於平山鄉的老寨和潞城瑤族鄉三瑤村的瑤怒屯。銅鼓是木柄瑤祖先遷徙攜帶的寶物,一直被視為神靈。跳銅鼓舞是紀念先人、祈求豐收、歡慶節日的半祭祀半自娛的活動,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三至三十,是跳銅鼓舞的傳統時間。春節一到,全寨人聚集在寨上空曠的地方,由族中長老主持,舉行一年一度的“起寶”儀式,把譽為一公一母的兩個銅鼓挖出來,擺上香案,供上供品。開鼓這天,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舉行隆重的開鼓儀式。曬場上或堂屋裡,木架上吊著一公一母、花紋不同、音響各異的銅鼓,一隻巨大的桶形兩面牛皮鼓也懸掛著。鳴鼓開始時,由護鼓人先打,開始動作緩慢輕柔,逐漸加快,最後如急風暴雨。兩位敲牛皮鼓的是領舞者,他們邊打邊舞,時而正面打,時而轉身打,時而把鼓錘在腦後、腰后、胯下、鼓面上輪流敲擊,形成各種獨特的舞姿。這時,場上的男女老少也紛紛加入舞蹈行列,場面壯觀,熱烈奔放,共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健康長壽。每年跳完銅鼓舞,又將銅鼓埋入地下,地點鮮為人知。
盤王舞
這是盤古瑤民間舞蹈,在“還盤王願”時跳。舞分兩種:一是還願,一陣鑼鼓響聲以後,四個師公各執四支香進行“上香”,邊舞邊唱,每唱一遍插一支香,這就是整個“跳盤王”的開始,也是還願的起頭。二是度戒還願。願度戒者6、8、10、12人不等,由一位師公領著上香,一面起舞。這種舞蹈動作粗獷熱烈,感情奔放,舞姿古樸。由於受道具的約束,上身活動幅度不大,主要動作在臂、腰、胯、膝、踝。其動作特徵主要表現於身體的上下起伏,180度的旋轉,膝關節有規律地屈伸,表情肅穆莊重,動作一絲不苟,體現了瑤族人民勇敢、勤勞、不畏強暴的性格特徵。
花扇舞
這個舞是壯族舞蹈,起源於舊州鎮板堅村。清朝嘉慶年間,板堅村有數十位姑娘為異姓姐妹,她們團結互助、親密無間,遇到社交活動均結伴而行,平時扇不離手。與男青年對唱山歌時,習慣用花扇當作繡花圈,模仿繡花動作,轉動花扇。此後慢慢規範化。後來,北路壯劇第三代台師岑會明(央白人)前去向黃彩玉請教,學會轉扇動作,用到北路壯劇之中,成為旦角的貫串動作,因而北路壯劇有“文不離扇,武不離刀”之說。花扇舞經過歷代師傳、提煉、加工,形成花扇舞及北路壯劇的扇法。
花燈舞
這個舞是壯族舞蹈,也稱鬧燈。受鄰近的凌雲縣花燈的影響,由利周老藝人閉必熙傳入,產生於清朝同治年間。那時生產連年豐收,六畜興旺,人們把這一切歸功於神農,便舉著彩燈走馬遊街,歌頌神農,跪拜觀音,屬半祭祀半自娛活動,慢慢地就演變成花燈舞。花燈舞一般不登舞台,只在平地廣場表演。開始由密鑼緊鼓伴奏,碎步走8字形或大圓場,然後分五個步驟表演:勞動競賽,用山歌對唱形式;喜慶豐收,用舞蹈形式表現;祝賀豐年,用拜年舞和行燈走馬形式表現;歌頌神農,用拜神舞表現;歌頌太平,用彩燈舞表現。最後用舞獅收場。
八仙賀壽舞
這個舞是壯族舞蹈,起源於明末清初,是一種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的自娛舞蹈。農曆六月初六趕廟會時,數十名男女身穿盛裝,佩劍持刀,手拿紅布彩花,敲鑼打鼓,抬著菩薩遊行,各家各戶嗚炮迎接,意在驅魔趕鬼,祈求平安。晚上,城隍廟前燈火通明,人頭攢簇。道長帶領徒弟念經做道場,到高潮處,由8個人分別扮演呂洞賓等八位神仙手舞足蹈出場,手持紅布和彩花,先共念道白:神仙下凡來,百花滿地開,城隍喜日到,八仙上天台。然後自報姓名,將手中的紅布、彩花組成“壽”字,載歌載舞。
八渡筍
八渡筍因以廣西百色市田林縣八渡瑤族鄉為代表正宗產地而得名,作為八渡筍竹之夏筍,是田林縣歷史悠久的著名傳統特產。清代列為皇帝貢品。當時曾由西林縣籍的岑春煊(清朝寵官,太子少保後任兩廣總督)家族每年專人到八渡鄉博峨村採購送進京城。清道光年間,有廣東商人逆珠江而上至田林縣馱娘江一帶收購八渡筍、雲木耳,經水路銷往東南亞各國。
食用菌
田林縣種植的食用菌質量優良、朵大柄短,現年產量約137噸。田林縣比較有名的菌類主要是雲木耳,雲木耳簡稱雲耳,是田林傳統的出口特產,產品朵大肉薄、晶亮透明,質量好,主要用於食用、藥用。各鄉(鎮)均有出產,但沒有形成規模生產,主要為農戶零星栽培和野生。現雲木耳的年產量約為10噸。
洞巴電站
鉗牙峽
鉗牙峽
三穿洞
三穿洞
“西林教案”遺址
“西林教案”遺址
鑒於“西林教案”曾經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洋教鬥爭高潮的前奏的特殊歷史意義,1994年自治區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馱娘峽
馱娘江
馱娘江流域已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自然生態保護區。
岑王老山
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貴高原和廣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帶,是中國階梯地勢第二級與第三級的過渡帶,地貌屬雲貴高原外圍的桂西山原中山地形,主峰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是百色最高峰桂西之巔,廣西第四高峰,地跨田林、凌雲兩縣的利周、浪平、力洪、玉洪四個鄉,東西長20.48公里,南北寬19.08公里,總面積18994公頃,距百色市80公里。保護區成立於一九五五年,2005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1年7月2日,成為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對象。
2020年5月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於馬山縣等2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的公示,田林縣符合貧困縣脫貧摘帽標準,擬摘帽退出。
2021年8月,入選《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