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劇

印度古典戲劇

印度古典戲劇——梵劇,在悲、喜、正三種戲劇審美品類中,與藏戲基本一致,同屬於悲喜參和的正劇式審美品格。

簡介


古典梵語戲劇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公元前後產生的戲劇理論著作《舞論》對戲劇藝術作了全面的論述。但現存劇本均出自公元後。最早的是1~2世紀佛教詩人和戲劇家馬鳴的3部戲劇殘卷。殘卷證實當時古典梵語戲劇已處在成熟階段。
舞蹈
舞蹈
在梵劇的“色”中,“那吒迦”(英雄喜劇)和“極所作劇”是佔有突出地位的兩種梵劇。作為梵劇正宗的“那吒迦”為“色”中第一“色”,實際上是上層社會的宮廷劇,題材規定要從古典名著里摭取,《沙恭達羅》就屬於此類。它取材於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蓮華往世書》中的自然的女兒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的愛情故事。在《蓮華往世書》中就有了仙人詛咒失掉戒指的關鍵陛情節。該劇中所反映的人物角色有國王、靜修女、仙人、天女、祭司、苦行女等。所謂“極所作劇”,實際上是城市庶民的社會世態劇,題材範圍極其廣闊自由,允許以豐富的想象構擬故事,像早期著名梵劇《小泥車》就屬於此類。它雖然取材於阿里迦耶起義反對專制暴君八臘王的一段歷史傳說,但故事的主要情節都是劇作者首陀羅迦的天才創作,主要反映八臘王統治下的一個出生於卑賤種姓首陀羅的娼妓、商人和國王、官吏以及俠盜與起義軍首領等俗人之外,還有僧人、尼姑等也起了重要作用的宗教人物。
梵劇有一種“獨自劇”,按照《舞論》的規定,由一個演員表演,通常扮作浪子和無賴,講述自己或別人的遭遇,與想象中的人物對話,並伴以滑稽性的形體動作表演。這與西藏的一種叫作“工布卓巴”的單人戲劇表演十分相似,只是工布卓巴由一個人敲著鼓進行這種表演的。梵劇還有一種與“獨自劇”相近的獨幕“笑劇”,它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表現苦行僧與婆羅門之間的可笑爭論,含有低等人物的可笑言詞;另一種表現妓女、侍從、兩性人(或閹人)、浪子、無賴和蕩婦等,衣著、打扮和動作粗鄙,與世俗行為和狡猾偽善有關,還包括浪子與無賴之間的可笑爭論。像梵劇這樣的種種喜劇表演,穿插在藏戲的開場戲和正戲中的表演是很多的。

起源


梵劇
梵劇
鳩提耶耽梵劇
鳩提耶耽梵劇
梵劇的歷史源頭,最早可追溯到印度最為古老的吠陀梵語時期。據許地山研究認為,“《贊誦明論》里已經有了一種戲劇的文體,便是對話式的頌詩,如沙羅摩與波尼,閻王摩與他的妹子閻彌的對話,……”《梨俱吠陀》中也有這種對話詩。梵劇的產生、發展和興盛,主要是在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古典梵語時期,公元前2、3世紀,印度普通社會中有一種表演神事的賽會,多演遍入天垂跡於人間,即黑天的戀愛故事,其形式是歌舞與宗教儀式的混合。相傳梵劇的創始人叫“婆羅吒”,這名字就有歌者和舞者的意思。梵劇的淵源出於歌舞,最早的戲劇是“從頌神的歌曲和擬神的行為發展而來的”,源干公元前3、4世紀波你尼時代的從事滑稽性摹擬表演的“戲笑”伎人。同時,梵劇起源與吟誦兩大史詩有關,當時印度的吟誦藝術已伴有音樂,吟誦藝人手舞足蹈,用形體姿態表達人物感情,只要這些藝人採用對話方式,便能形成戲劇的雛形。《羅摩衍那》第七篇中有個“說唱藝人”、“樂師”或“演員(kusilaya)詞源”的故事,是說羅摩遺棄妻子悉多后,懷孕在身的悉多得到蟻垤仙人的救護,住在凈修林里,生下一對孿生子俱舍(kusa)與羅婆(1ava),蟻垤仙人編製了長詩《羅摩衍那》,教會俱舍和羅婆誦唱,後來,羅摩舉行馬祭,蟻垤仙人讓俱舍和羅婆當場誦唱這部長濤,羅摩聽到最後,明白了他倆就是自己的兒子。這個詞源的故事,不僅表明梵語戲劇與史詩的親緣關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隱含說唱藝人和戲劇演員的演變關係。
“梵劇體例的形成當與大乘佛教的發展同時,且有直接的關係。大乘起於希拉思想最盛的建陀羅及其附近諸國,梵劇也是在那裡產生出來的。”相傳希臘當時的馬其頓國皇帝亞歷山大東征時,曾帶著一些戲劇的應用物品到印度去,印度雅語稱“戲台上的幕”為“耶伐尼迦”,意思便是“希臘的”。如果僅憑這些就判定梵劇起源於希臘戲劇,那是不足為據的。但是,由此可見梵劇在產生、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希臘戲劇的若干影響。

歷史發展


西方戲劇發源於希臘,東方戲劇則萌芽於印度。
公元前2000年的印度尚處於原始公社制社會,在當時的詩集《吠陀》中的《梨俱吠陀》關於愛情的對話詩里,已包含著戲劇的胚芽。印度進入奴隸社會的所謂“史詩時代”后,出現了民間夜神賽會時的戲劇性表演,是印度戲劇的正式萌芽。約公元元年前後,印度古典戲劇步入成熟期。約公元1~2世紀,佛教戲劇家馬鳴創作的《舍利弗傳》等劇本,標誌著古典戲劇成熟了。繼馬鳴之後,戲劇家跋娑活躍一時。本世紀初發現了他寫的13部富有民間色彩的劇本,通稱為“跋娑13劇”。
繼公元前2世紀戲劇理論巨著《舞論》出現后,戲劇家首陀羅迦創作了現實主義的傑齣劇作《小泥車》。約公元4~5世紀,印度古典戲劇的傑出作家迦梨陀娑創作了《摩邏維迦》《廣延天女》《沙恭達羅》等劇本。其中《沙恭達羅》至今享譽世界。
公元7世紀后,印度古典戲劇開始衰退,只有8世紀薄婆菩提的《羅摩傳後篇》最為著名。

發展時期


古典梵語戲劇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早期(1、2~4、5世紀)、鼎盛期(4、5~7、8世紀)和衰落期(7、8~12世紀)。
首陀羅迦(約3世紀)的《小泥車》是在跋娑《善施》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續寫而成。此劇展示了印度古代中下層人民生活的生動畫面,頌揚推翻暴君的人民革命,飽含民主性精華。
在古典梵語戲劇的鼎盛期,迦梨陀娑是最傑出的詩人和戲劇家。善於安排情節、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迦梨陀娑傳世的代表作:《沙恭達羅》。以宮廷生活為背景,以愛情為主題,以國王為男主角。

題材


梵劇
梵劇
印度古典戲劇——梵劇,從題材上看,一是取材於史詩和傳說故事,這類題材是印度古典戲劇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中心的《摩羅維迦》,在傳說故事中溶入新意的《沙恭達羅》。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刻畫都市世態人情為主,如《小泥車》等。此外還有一些以宗教宣傳為宗旨的作品,如《馬鳴戲劇殘卷》。

藝術形式


對梵劇的藝術形式,人們了解還不太多。從《馬鳴戲劇殘卷》看,當時角色的出現方式至少有三種:一是為角色擬定了名字的;二是僅標明角色身份的,如“妓女”“主角”等,並出現有鮮明特點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為角色命名,如“智慧”“名譽”等。
在劇本樣式上,開場有引子,結尾有尾詩,引子一般與劇情無直接關聯,尾詩有的由劇中人唱出或念出,有的是外加的。有的尾詩很精彩,如《廣延天女》(即《伏哩婆濕》)的尾詩:
知識和財富永遠衝突,
兼而有之,實在很難;
為了好人們的快樂幸福,
就讓他們把兩者來兼。
讓所有的人承擔痛苦,
讓所有的人看到幸福。
讓所有的人得到愛情,
讓所有的人到處滿足。
劇本正文,由說明、唱詞和動作提示三因素組成,說白中除了對白,還有獨白與旁白。唱詞歸於角色,溶匯於劇情,不同於希臘悲劇的演唱,接近中國古典戲曲的唱詞。動作提示多樣而細緻。劇本語言雅俗相間,主角和上流人物對話時多用雅語,而婦女和下層人物多用俗語。

藝術特徵


1.戲文韻散雜糅;
2.梵語和俗語雜糅;
3.劇中各幕的地點和時間可以自由變換;
4.劇中有丑角,起插科打諢作用;
5.劇本有開場獻詩、序幕,幕與幕之間常有插曲,劇末還有終場獻詩;
6.劇情通常以“大團圓”收場。

作家和作品


現代梵劇
現代梵劇
據許地山的《印度文學》說,先後出現了不少梵劇作家和作品,公元前4世紀的致明,據說他寫很多劇本,如《童子所行》、《創作者》、《阿毗磨洛迦》、《愛授》等,按照現在所知的已有15種以上。公元前3世紀的首陀羅迦,留存至今最有名的就是《小泥車》。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之間的缽顛闍利,在其著作《大講章》里有兩出反映黑天故事的戲劇《婆利之被擒》和《甘沙的殺害》。在公元12世紀的馬嗚之前,據說還有一個名劇作家跋娑,1912年“印度的俄那缽底薩多論師校訂出13個從來沒有人見過的古典梵劇的劇本”,其中8部取材於兩大史詩,如取自《摩訶婆羅多》的有獨幕劇《仲兒》、《黑天出使》、《使者瓶首》、《迦爾納出任》、《斷股》,三幕劇《五夜》等;取自《羅摩衍那》的有七幕劇《雕像》、六幕劇《灌頂》等。接著是創造了世界聞名的在西藏也有著巨大影響的長詩《佛所行贊》的僧侶大詩人馬嗚,是印度著名的倡導佛教的迦膩色迦王的御前詩人,另一首長詩《孫陀利與難陀》就帶有很濃厚的戲劇意味。20世紀上半葉從新疆的古籍中就有馬嗚所作的九幕劇《舍利弗》,是反映佛祖的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故事的。是“印度戲劇進步的關鍵者”,“最少可以說他是迦梨陀娑的先驅者”。
公元4—6世紀,正是相當於中國盛唐的印度芨多王朝時期,也是梵語文學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出現了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戲劇家迦梨陀娑,傳說他是芨多王朝超日王朝廷的九寶之一,享譽世界的作品有抒情長詩《雲使》和梵劇《沙恭達羅》。迦梨陀娑另外還有兩部梵劇《優哩婆濕》和《勝鬘與火天友》,這兩部戲的故事都采自最早的經典《梨俱吠陀》。
公元7、8世紀薄婆菩提,在梵劇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迦梨陀娑,有三部劇作:《茉莉與青春》、《大雄傳》和《后羅摩傳》。較為後齣戲劇作家,公元7世紀至11世紀的有戒日王喜增;還有毗舍祛達多,有《指環印》、《羅摩的歡樂》、《情網》、《王后和月護》等;王頂有《小羅摩衍那》、《小婆羅多》和《雕像》等;安自在有《憤怒的僑屍迦》、《尼奢陀的喜悅》等;牟羅利有《無價的羅摩》等;婆吒·那羅延有《結髻記》等;自在授有獨白劇《無賴和清客會見記》等。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戒日王喜增,執政的時期正當中國唐太宗初年,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一個有名的大帝國,擁有象軍6萬、馬軍10萬,贏得了三十多年的和平歲月,與唐朝互派使節,王玄策、李義表就是那時出使印度的,玄奘大法師也是那時留學那爛陀寺,還與戒日王建立了深厚友誼,一起舉行闡揚大乘妙理的盛會18天和無遮大會75天。戒日王有《瓔珞記》、《龍喜記》和《妙容記》三部劇作在印度梵劇史上有著特殊的價值和色彩,其中《龍喜記》又是梵劇中為藏戲所移植改編並長久傳演的重要劇目之一。自11世紀以後,印度戲劇作品很少有優美的流傳久遠者。因為自8世紀開始有回教徒、波斯人、基督教徒和近代的葡萄牙人、英吉利人的侵入,使印度文學藝術的創造毀滅了不少,使之完全失掉了本來面貌,故而印度古典梵劇基本上沒有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