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能力

思考問題的能力

徠思維能力: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並轉化為理性認識來解決問題的。我們常說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

簡介


思維能力圖
思維能力圖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使自己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思維能力。

訓練


定義

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對它的作用不可輕估。人的天性對思維能力具有影響力,但後天的教育與訓練對思維能力的影響更大、更深。許多研究成果表明,後天環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個新人。
研究證實,人類從一出生即開始累積龐大且複雜的資料庫,包括各種文字、數字、符碼、味道、食物、線條、顏色、公式、聲音等,大腦驚人的儲存能力使我們累積了海量的資料,這麼多雜亂無章的信息如何提取出來呢?就像電腦一樣,如果沒有一個很科學的檢索系統,很容易導致數據無法讀取,甚至系統崩潰。
而如果以類似牛頓、達芬奇等人的輔助記憶方法來看,他們將數據依據彼此間的關聯性進行分層分類管理,使資料的儲存、管理及應用因更有系統化而增加大腦運作的效率,同時藉由顏色、圖像、符碼等的使用,將龐大的信息量匯聚到一張圖上,極大的提高了記憶效果。經過現代科學反覆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將不同元素融合到一張圖上,不但能提升記憶力,改善思維,還能協調左右腦的功能,因此,這張圖被科學家稱為"思維導圖"。

目的

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能實際訓練中把握住思維品質,進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順利地卓有成效地堅持下去。思維並非神秘之物,儘管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實實在在,有特點、有品質的普遍心理現象。

方法

從現代很多的認知心理學角度來說,分類的能力也是衡量嬰幼兒智力的一個標準。所以,區分類別對於嬰幼兒的思維發展甚是重要。無論是從小孩長大之後學習推理能力、辯論能力或者是數學學習能力來說,從小掌握分類都是對這些影響很大的。因此,在嬰幼兒早期教育階段如果讓孩子們學會正確的分類,其實在一定的角度說是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的。

提高方式


兒童思維能力

徠思維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存在,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兒童的學習生活,還是其長大成人後的工作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兒童學習能力的核心,提高兒童的思維能力應注重以下方面:
創造性
創造性指思維活動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墨守成規,奇異、求變,能夠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突出表現在:一獨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穎性。金海豚給出的思維訓練小貼士是:一,加強學習的獨立性,保持應有的好奇心。二,增強問題意識,在課堂聽講和讀書學習中,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三,注重思維的發散,在解題練習中進行多解、多變.
系統性
系統性指善於抓住問題的各個方面,又不忽視其重要細節的思維品質。考慮問題,總是要從整體出發,能夠很好地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係。系統思維,可以使一個人變得非常理智,而且統籌能力及預見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統思維能力對一個領導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專家介紹,在給孩子進行思維訓練時,應訓練孩子站在系統的高度學習知識,注重知識的整體結構,經常進行知識總結。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繫與區別,挖掘共性,分離個性,在比較中學習新知識。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繫,在融會貫通中提煉知識,領悟其關鍵、核心和本質。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維活動的抽象和邏輯推理水平,表現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問題周密,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一是鼓勵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問為什麼,堅決擯棄死記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鼓勵孩子積極開展問題研究,養成深鑽細研的習慣。每當遇到問題時,儘可能地尋求其規律性,或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變換觀察同一問題,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維活動的反應速度和熟練程度,表現為思考問題時的快速靈活,善於迅速和準確地作出決定、解決問題。專家建議:“孩子要熟練掌握適宜階段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圖進度快、難度高。在課堂上,要爭取超前思維,在老師拋出問題後主動思考,把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思維訓練的過程。而且要限時完成學習任務,有意識地限定時間,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靈活性
“靈活性”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思維起點的靈活性,即能否從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二是思維過程的靈活性,即能否從分析到綜合,從綜合到分析,靈活地進行綜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遷移能力,是否願意和善於運用規律,能否觸類旁通;
四是思維的結果是不是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答案。”
專家提醒,首先,平常要注意知識的應用性,能夠把知識真正活學活用,而不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表面;其實,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遷移,只有知識形成體系后,才能真正被吸收和消化。

方法介紹

推陳出新訓練法
當看到、聽到或者接觸到一件事情、一種事物時,應當儘可能賦予它們的新的性質,擺脫舊有方法束縛,運用新觀點、新方法、新結論,反映出獨創性,按照這個思路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訓練,往往能收到推陳出新的結果。
聚合抽象訓練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對象依據一定的標準“聚合”起來,顯示出它們的共性和本質,這能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這個訓練方法首先要對感知材料形成總體輪廓認識,從感覺上發現十分突出的特點;其次要從感覺到共性問題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進而抽象出本質特徵;再次,要對抽象出來的事物本質進行概括性描述,最後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理性成果。
循序漸進訓練法
這個訓練法對學生的思維很有裨益,能增強領導者的分析思維能力和預見能力,能夠保證領導者事先對某個設想進行嚴密的思考,在思維上藉助於邏輯推理的形式,把結果推導出來。
生疑提問訓練法
此訓練法是對事物或過去一直被人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或某種固定的思考模式敢於並且善於或提出新觀點和新建議,並能運用各種證據,證明新結論的正確性。這也標誌著一個學生創新能力的高低。訓練方法是:首先,每當觀察到一件事物或現象時,無論是初次還是多次接觸,都要問“為什麼”,並且養成習慣;其次,每當遇到工作中的問題時,儘可能地尋求自身運動的規律性,或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變換觀察同一問題,以免被知覺假象所迷惑。
集思廣益訓練法
此訓練法是一個組織起來的團體中,藉助思維大家彼此交流,集中眾多人的集體智慧,廣泛吸收有益意見,從而達到思維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於研究成果的形成,還具有潛在的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為,當一些富個性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由於各人的起點、觀察問題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問題的水平的不同,產生種種不同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比較、對照、切磋,這之間就會有意無意地學習到對方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改進。

培養環境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在生物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下面談談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點做法。
誘發動機,創設情境
所謂動機是指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大腦思考必須要有動機,沒有動機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複和再現。一般地說,思維動機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如何藉助外因促使內因起作用,提高思維興趣和動機,這正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地方。
例如,導入新課時,教師設計的導言能否產生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打開思維的門扉,這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如在講“有絲分裂”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言:“(1)細胞的數量是如何增加的?細胞數量增加對生物的生活有什麼意義?(2)細胞數量增加過程中,如何保持子細胞和母細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講“水分代謝”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引言:“把一塊蘿蔔放在清水中一段時間后,重量會增加;而放在鹽水中一段時間后,重量會減小,這是為什麼?”這樣一個一個的懸念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並由此產生了思考,一下子將注意力集中起來,接著通過講授、討論,使學生理解了“有絲分裂”和“水分代謝”的有關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小結時,教師採用懸念式結尾,給學生留下值得回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結束新課,以引起他們不斷探索新知識的興趣。例如,我在教“有絲分裂”時,把“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數量關係總結如下表:細胞周期間期前期中期後期末期染色體個數2N2N2N4N2NDNA分子數2N→4N4N4N4N2N然後問學生:“這些數量關係如何在直角坐標系中表示呢?”同學們在課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創造性的意見。
當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思維動機,並不完全體導入新課和課堂小節上,而是要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即在每個教學環節,教師都要撥動學生的心弦,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提出思考性問題,以激發學生思考。這些思考性問題,儘管學生一時還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認識的衝突,活躍思維,誘發興趣,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有積極作用的。
創設情境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好方法。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教師利用生物標本、模型、實物、錄像等一切條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某些生物學現象,為學生創造一種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講“減數分裂”時,我讓學生先觀察減數分裂的模型,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體演示減數分裂的過程,使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喚起學生探求的慾望。又如,在講“自然選擇”時,我介紹了達爾文考察過的克格倫島,使學生沉浸在昆蟲與風暴搏鬥的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開展思維活動。
製造矛盾,設疑問難
培養思維能力總是從問題產生開始的。根據這一特點,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層次,有意識地製造矛盾,設疑問難,強化學生的思維,以利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完“頂端優勢”后,我向學生提出:“果樹修剪、棉花適時打頂為什麼能提高產量?”學生議論后得出:果樹修剪、棉花打頂是為了打破頂端優勢,使側枝生長良好。接著我乘勢追問:“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頂端優勢嗎?梧桐樹長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頂,會更好地遮蔭嗎?松樹、杉樹長到一定高度打頂,會獲得高大的木材嗎?”這樣有意製造衝突,引起學生注意,積極思考答案,比教師直接闡明打破頂端優勢和利用頂端優勢的效果好得多。
要製造矛盾,就必須要設計好問題。首先要注意設計的問題必須合乎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否則,矛盾不但解決不了,還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其次,在課堂上要善於誘導學生質疑,尤其是啟發他們從無疑中生疑,發展求異思維。例如,在講“蒸騰作用”時,向學生提出:“俗話說‘水往低處流’,為什麼高大樹木體內的水能從根部流到樹冠?”在講“蛋白質代謝”時,可向學生提出:“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在人體細胞內都能合成嗎?”在講“生態系統”的成分時,可引導學生觀察“池塘生態系統圖”,向學生提出:“生態系統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將會出現什麼後果?”等等,這些問題看來很小,卻能小中見大,使學生從無疑中生疑、知疑,達到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久而久之,必然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連續思維,縱橫遞進
創造性思維的標誌之一,就是要敢於憑藉已知的知識,探究未知的問題,形成思維的連續活動。為此,生物教學中應特別注意為學生創造條件聯想,使他們學會聯想,思維層層深入。教學實踐證明,在將學生思維不斷引向深入的過程中,可採用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二種方式。縱向思維就是順著已知的問題向縱深發展,連續考慮,探本溯源。教學上的主要表現就是教師連續地向學生提問,使前一個問題作為後一個問題的前提,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繼續或結論。這樣每一個問題就成為學生思維的階梯,許多問題形成一個問題鏈,使學生在明確知識內在聯繫的基礎上獲得知識,思維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講“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時,引導學生觀察“蛋白質合成示意圖”和“中心法則”后,可向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1)生物的遺傳信息在哪裡?(2)為什麼基因中存在著遺傳信息?(3)遺傳信息如何從基因傳到蛋白質的?(4)在什麼情況下,遺傳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出現差錯?其後果如何?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步步逼進,層層深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思維過程本身就是由感性的東西逐漸引向理性的抽象概括,如果把感性認識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就更能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橫向思維就是啟發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去思考與之類似、相關的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橫向思維的連續進行,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實行知識的“遷移”。所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說法,正是這種“遷移”的體現。在橫向思維的過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求同和求異。求同,即引導學生關注現象的共同點,從不同的現象中尋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質和規律。例如,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雖然條件、分解程度和釋放的能量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本質都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又如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等,雖方式不同,但其產生變異的根本原因都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求異,即引導學生關注現象之間的差別。這是一種比較高的,往往有著強烈創造精神的思維。很明顯,求異思維給學生帶來的思維空間遠遠超過求同思維。它有利於思維翅膀更好地飛翔。例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的比較,讓學生辨別出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特點,子細胞的性質、數量、染色體的區別。又如,通過植物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的比較,讓學生辨別出雖然植物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部位都是成熟區的表皮細胞,但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滲透作用,與植物的蒸騰作用有密切的關係;而植物根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過程是交換吸附和主動運輸,與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關係。通過橫向思維,還可以把其他學科的知識遷移到生物教學中來,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生物學問題。例如,我在講“能量代謝”時,用了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恆定律,說明能量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又如,在講“DNA分子結構多樣性”時,用了數學中的排列組合知識。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通過求異思維的培養,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鑒別能力。求異思維的天地是非常廣闊的,關鍵在於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得當。
分析綜合,歸納提高
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綜合。沒有分析,認識不能深入;沒有綜合,認識不能提高。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為此,在生物教學中應嚴格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對各種生理現象的分層剖析,將各個系統的特徵辨析清楚,再加以綜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統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獲得正確完整的知識,又能激發和活躍學生的思維活動。例如,講授“體內細胞的物質交換”時,引導學生觀察“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圖”,分析:(1)細胞與內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情況;(2)內環境通過消化系統吸收營養物質的情況;(3)內環境通過呼吸系統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情況;(4)內環境通過泌尿系統和皮膚排出代謝終產物的情況。然後歸納總結出:“高等動物的體內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這樣一部分一部分地進行分析,讓學生把握知識的脈絡和思路,最後再進行總結,從而使學生明確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